导读:本文包含了昆虫几丁质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海藻,噻唑,昆虫,生物,氨基,杀虫。
昆虫几丁质酶论文文献综述
石生林,张莹,周敬林,刘彦群,秦利[1](2018)在《杆状病毒与昆虫和沙雷氏菌间的几丁质酶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基因(v-Chi A)密码子使用在病毒基因组进化的基因水平转移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比较分析了杆状病毒v-Chi A与昆虫几丁质酶基因(Chi-h)、沙雷氏菌几丁质酶基因(Chi A)以及杆状病毒以lef-8、lef-9和polh/gran基因为代表的基因组(表示为lef8-lef9-pg)的密码子使用模式。结果表明,杆状病毒v-Chi A与昆虫Chi-h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ENc)及与沙雷氏菌Chi A的GC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杆状病毒lef8-lef9-pg的GC含量、GC3s含量、ENc值以及沙雷氏菌Chi A的GC3s含量、EN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杆状病毒v-Chi A与lef8-lef9-pg、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的同义密码子使用均高度相似(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992、0.870、0.862)。选择与突变共同影响杆状病毒v-Chi A和lef8-lef9-pg的密码子使用,而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的密码子使用完全由选择所影响。综上所述,杆状病毒v-Chi A的碱基组成及密码子偏好性与昆虫Chi-h相似,与lef8-lef9-pg不同;密码子使用的影响因素与lef8-lef9-pg相似,与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不同。上述结果从密码子使用角度证实了杆状病毒v-Chi A来源于昆虫Chi-h的水平转移。(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唐斌,张露,熊旭萍,汪慧娟,王世贵[2](2018)在《海藻糖代谢及其调控昆虫几丁质合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藻糖为一种非还原性糖,广泛存在于细菌、藻类、真菌、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中。海藻糖被称为昆虫"血糖",源于该糖为昆虫血淋巴中的主要糖类物质,在昆虫生长、发育、蜕皮等正常生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昆虫的海藻糖先由海藻糖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TPS)生成海藻糖-6-磷酸,然后通过海藻糖磷酸脂酶(trehalose-6-phosphate phosphatase,TPP)最终合成海藻糖,在能量需求时通过海藻糖酶(trehalase,TRE)降解为葡萄糖,用于能量供给。几丁质为昆虫表皮、中肠围食膜和气管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昆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蜕掉旧表皮,形成新的表皮,该过程一直是害虫控制的重要靶标途径。海藻糖酶为昆虫几丁质合成途径的第一个酶,在几丁质合成通路中有着重要的功能。那么海藻糖代谢又是如何调控几丁质合成途径来控制昆虫的蜕皮及几丁质代谢的呢?随着国内外海藻糖代谢相关基因功能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昆虫海藻糖供给在几丁质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海藻糖酶分为可溶性和膜结合型两类,可溶性TRE和TPS在不同昆虫种类中具有多个同源基因,表明昆虫海藻糖代谢进化途径多样化。其次,海藻糖代谢直接调控几丁质合成途径,不论是海藻糖合成酶还是海藻糖酶基因的低表达,均能控制海藻糖使其供给不平衡,从而导致几丁质合成途径受阻,特别是几丁质合成酶基因表达降低而造成几丁质含量下降,该调控作用可进一步引起昆虫蜕皮困难、翅发育畸形等,甚至大量死亡。再次,海藻糖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可溶性和膜结合型两类海藻糖酶活性、引起几丁质合成通路相关基因及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显着下降,导致几丁质含量显着降低,产生高比例的昆虫个体死亡。这些结果充分表明,一旦昆虫海藻糖代谢的供给平衡被打破,会直接影响到昆虫的几丁质合成乃至昆虫的蜕皮与发育过程。本文综述前人在海藻糖代谢调控几丁质合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将来开发和利用海藻糖酶抑制剂及海藻糖合成酶抑制剂等绿色农药防治害虫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林霞[3](2017)在《昆虫几丁质脱乙酰基酶BmCDA1的生化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丁质是由N-乙酰-D-葡萄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的高聚多糖,是构成昆虫表皮的主要成分。几丁质脱乙酰基酶1(CDA1)能够催化几丁质产生氨基和乙酸,对昆虫的表皮的几丁质进行修饰,是潜在的农药靶标。虽然人们通过RNA干扰确定了CDA1的功能缺失会导致昆虫蜕皮不正常而死亡,但对其生化性质却知之甚少。课题组前期重组表达了全长家蚕CDA1和CDA7蛋白。本论文工作主要包括重组表达家蚕几丁质脱乙酰基酶1的催化域(BmCDA1-CAD),对其进行结晶条件筛选,并研究了全长BmCDA1和催化域的底物结合活性及催化活性。另外,也探索了利用大肠杆菌制备亚洲玉米螟CDA1(OfCDA1)双链RNA的方法。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构建了表达载体pPIC9-BmCDA1-CAD,在毕赤酵母中得到了BmCDA1-CAD的重组表达,产量为5 mg/L。发酵液经硫酸铵富集后,采用金属螯合层析分离纯化,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验证得到电泳纯的目的蛋白,其实际分子量约为50 kD。(2)利用Hampton Research公司的晶体试剂盒进行了BmCDA1-CAD的结晶条件筛选。蛋白质的缓冲液为20 mM Bis-Tris,10 mM NaCl,pH 7.0。初步筛选400个条件得到晶体能够生长的条件,即0.2 M硫酸铵,0.1 M BIS-TRIS pH 6.5,25%w/v聚乙二醇3350。之后通过调整蛋白浓度,pH值及沉淀剂浓度优化了363个结晶条件,最终确定适于BmCDA1-CAD晶体的生长条件为:蛋白浓度为12 mg/ml,结晶缓冲液为0.2 M硫酸铵,0.1 M BIS-TRIS pH 6.8,27%w/v聚乙二醇3350。(3)通过对比阴性对照BSA发现,对于α-几丁质底物,全长BmCDA1的特异性结合能力(40%)强于BmCDA1-CAD(33%);对于β-几丁质底物,全长BmCDA1的特异性结合能力(53%)强于BmCDA1-CAD(32%);对于胶体几丁质底物,全长BmCDA1(27%)有特异性结合,但是BmCDA1-CAD(17%)没有特异性结合;对于壳聚糖底物,全长BmCDA1(16%)和BmCDA1-CAD(12%)都没有特异性结合。(4)课题组前期工作证明了利用荧光胺法、MBTH法和对硝基乙酰苯胺法(基于检测游离氨基的生成)无法检测到BmCDA7和全长BmCDA1的催化活性。因此,建立一种新的基于游离乙酸检测的方法。以65%乙酰化壳聚糖为底物,以Cl CDA为阳性对照,利用微量乙酸检测试剂盒,成功检测到Bm CDA7的脱乙酰基活性,但是全长BmCDA1和催化域未检测到催化活性。序列分析发现BmCDA7和BmCDA1-CAD的相似性为36%,均有催化所必须的氨基酸。同源建模发现BmCDA1-CAD有一个较长柔性LOOP掩盖催化口袋,推测此结构导致催化活性差异。因此将BmCDA1-CAD的长LOOP替换为BmCDA7的短LOOP。构建重组质粒pPIC9-BmCAD1/7,并将其电转获得重组表达菌株。通过Western Blot验证,目的蛋白BmCAD1/7得到了诱导表达。需要进一步优化发酵和分离条件,得到纯蛋白以探究LOOP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5)构建dsRNA的表达载体L4440-OfCDA1,L4440-OfEcR,L4440-GFP,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HT115中实现高效表达,产量分别为3 g/L,0.15 g/L和0.12 g/L。研究结果表明使用IPTG诱导产生dsRNA的最佳菌液浓度为OD600=0.3;dsRNA在65℃以下稳定存在,对DNase I和RNase A的降解也具有一定抗性。这些初步研究使饲喂昆虫以研究OfCDA1的生理功能简单易行,也为绿色农药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29)
刘强[4](2017)在《新型含5-氨基噻唑环核昆虫几丁质抑制剂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农药在未来十几年中的昆虫防治中不可或缺,探索、发现高活性、高安全性农药依旧是农药创制的热点。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是几丁质合成的高效抑制剂,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同时还具有施用浓度低、降解速度快等特点,被誉为“21世纪农药”;氟元素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半径小(与H相近)、极强的电负性等,在活性分子中引入氟原子或含氟基团可以改变活性分子的脂溶性、稳定性等性能,从而进一步改变其生物生理活性;2-氨基噻唑类化合物是噻唑衍生物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在农药和医药领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5-氨基噻唑与2-氨基噻唑互为同分异构体;通过生物电子等排来看,两者是一对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影响了一些重要参数,如相关的电性参数、立体参数和疏水性存在相似性,其生物生理活性参数极有可能存在相似性。本课题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方法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将5-氨基噻唑片段替代芳氨基片段合成新型含5-氨基噻唑环核苯甲酰脲类昆虫几丁质抑制剂。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以所发现的高活性化合物A7和A10为先导,固定分子基本骨架,每次变化一个变量,通过研究噻唑环和苯环上的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变化对杀虫活性的影响;论文同时探讨了在先导化合物中引入氟原子或者含氟基团对活性的影响。论文设计合成了两类新型含5-氨基噻唑环核苯甲酰脲类昆虫几丁质抑制剂共42个,其结构均经1H NMR和13CNMR确认,并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杀虫活性测试。测试结构表明,化合物Ⅰ11-Ⅱ15、115、Ⅰ17、Ⅱ12、IⅡ9、IⅡ10在浓度为600ppm时对粘虫的致死率为100%;Ⅱ17和 IⅡ1G对蚊幼虫 100%致死率浓度为 lOppm;113、Ⅰ15、1Ⅱ2、Ⅱ9、Ⅱ10和IⅡ20在浓度为600ppm对棉铃虫的致死率为100%;113、Ⅰ15、Ⅰ16、Ⅱ12、Ⅱ19、ⅡI10和Ⅱ120在浓度为600ppm对玉米螟的致死率为100%。本研究发现了一些高活性的化合物,所积累的相关结构活性数据,可为课题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此外,通过将氟原子或含氟基团引入该类结构的化合物中,发现此类基团对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无明显.论文参照Thompson等报道的Ugi-四组份反应合成了关键中间体2,4-二取代5-氨基噻唑。合成了 2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该类中间体,拓展了 Ugi-四组份反应酸组份的种类;通过探索,解决了按Ugi-四组份反应的反应条件不能完成的酸组件为邻位取代基该类反应,并从机理的角度说明了该类酸组件难反应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吴家园,王婉强,朱芬[5](2016)在《昆虫几丁质脱乙酰基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几丁质脱乙酰基酶(Chitin deacetylase,简称CDA,EC 3.5.141)(Arakane等2005)的研究起步晚,而且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国外的少,有关昆虫几丁质脱乙酰基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中。本文对近些年昆虫几丁质脱乙酰基酶的分类、主要研究方法、理化性质及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Dixit等(2008)依据生物信息学方法把昆虫CDAs分成了5类。昆虫CDAs的研究主要应用了RT-PCR,RACE,qPCR,RNAi等技术。昆虫CDAs在不同组织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表达存在差异性,不同的CDAs的生物功能也不同。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中,CDAs作为昆虫取食期肠道分泌的一种主要蛋白,已被证明是环境友好型杀虫剂的潜在靶标(于荣荣等,2013),因此,系统地从分子水平研究昆虫几丁质脱乙酰基酶及其调控因子对于了解几丁质代谢的机制及其调控途径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姜熙,刘田,杨青[6](2016)在《基于昆虫几丁质酶结构的抑制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的几丁质酶家族group Ⅰ主要负责蜕皮过程中表皮几丁质降解,被认为是农药设计的潜在靶标。通过分析亚洲玉米螟几丁质酶OfChtI催化域的晶体结构,发现其活性口袋底物结合裂缝处存在一系列芳香族氨基酸,提供其与底物结合的关键疏水作用,同时也是基于结构进行选择性抑制剂筛选的重要靶点~([1])。基于以上发现,通过对比底物几丁叁糖化合物结构、电荷性质对商品化合物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获得了其抑制剂TP1,TP2。基于催化域底物结合口袋的空间结构对TP1,TP2衍生物进行第二轮筛选,获得了高活性高选择性的OfChtI抑制剂FQ3,其IC_(50)值为6.1μM。本研究为基于靶标结构的抑制剂设计提供了思路,也为针对昆虫蜕皮过程的绿色农药开发提供了先导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期刊2016-07-01)
鲁玉杰,王改霞,王争艳[7](2016)在《编码昆虫几丁质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丁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氨基多糖,对昆虫的生长发育极其重要且不存在于脊椎动物中,因此可以作为开发新药剂的作用靶标。几丁质生物合成途径由多种酶调控完成,研究编码几丁质生物合成中关键酶基因的功能有助于利用RNA干涉技术或者饲喂技术开发新型的生物农药。因此编码昆虫几丁质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基因功能的研究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对编码昆虫几丁质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基因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也提出了该基因功能的研究对于储粮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为开发新的生物源药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粮食储藏》期刊2016年01期)
张道伟,钱正敏,张正玲,骆颖[8](2016)在《昆虫几丁质酶基因家族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几丁质酶的研究历史很长,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但仅局限于传统的方法研究某个昆虫单个基因的功能及应用。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和RNAi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在昆虫几丁质酶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主要以生物信息学在几丁质酶家族基因鉴定和分类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利用RNAi技术分析几丁质酶不同家族成员在赤拟谷盗和褐飞虱两种昆虫生长发育中的功能比较分析,对全面认识昆虫几丁质酶基因家族功能和作用机理,并利用几丁质酶基因防治害虫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张雪鹏[9](2015)在《含5-氨基噻唑环核昆虫几丁质抑制剂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是一类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该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生理活性。同时还具有使用浓度低、降解速度快等特点。由于几丁质不存在于哺乳动物及高等植物中,因此具有较高的环境安全性,使得该类化合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仍然是农药研究开发的热点。噻唑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杀菌和除草活性,在新农药创制领域受到了农药研究工作者们的高度关注。其分支中的2-氨基噻唑衍生物的生物生理活性研究已吸引了农药和医药化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迄今为止,已有几十个上市的农药和医药品种。但与之结构类似的5-氨基噻唑衍生物的生物生理活性研究尚未引起化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目前尚无该类衍生物上市的农药和医药品种。为了寻找新的高活性的苯甲酰脲类化合物,论文采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和活性亚结构拼接方法,设计合成了叁类含5-氨基噻唑环核的苯甲酰脲类衍生物,并对其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和结构修饰,以期发现高生物活性的该类化合物。论文设计合成了叁类含5-氨基噻唑环核的昆虫几丁质抑制剂26个,其结构均经1HNMR和13CNMR、IR、以及质谱进行了确证。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杀虫和杀菌生物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测试浓度为10 ppm时,近半数目标化合物对蚊幼虫的杀虫率为100%,达到A级活性水平;尤其是化合物Ⅰj对蚊幼虫杀虫活性最佳,在浓度分别为10 ppm、5 ppm、2 ppm时,杀虫率分别为100%、100%、100%,均达到A级活性水平。在测试浓度为600 ppm时,化合物Ⅰd、Ⅰg、Ⅲ a对棉铃虫和玉米螟的杀虫率均为100%,达到达到A级活性水平;当测试浓度降为200 ppm时,化合物Ⅰ g、Ⅲ a对棉铃虫和玉米螟的杀虫率仍为100%,达到达到A级活性水平;当测试浓度降为100 ppm时,化合物Ⅰ g对棉铃虫和玉米螟的杀虫率为90%,达到达到A级活性水平。同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离体杀菌和活体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杀菌效果不佳。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探讨了溶剂、温度等因素对取代异氰酸酯与5-氨基噻唑反应的影响,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大部分目标化合物的收率达90%以上。通过对中间体5-氨基噻唑衍生物合成反应条件的研究,优化了Thompson等报道的基于Ugi-四组件反应2,4-二取代-5-氨基噻唑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关环过程用无水甲苯取代文献中二甲苯,便于溶剂的回收;采用异丙醇重结晶对5-氨基噻唑衍生物进行纯化,较之文献柱层析法经济、实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孙琳琳[10](2015)在《昆虫几丁质脱乙酰基酶BmCDA1和OfCDA1的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丁质脱乙酰基酶属于糖酯酶4家族,能催化几丁质的乙酰氨基水解生成壳聚糖。昆虫几丁质脱乙酰基酶1(CDAl)主要在昆虫蜕皮过程的表皮中表达,很可能参与新表皮中几丁质的装配过程,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本文以鳞翅目模式生物家蚕的BmCDAl和农业害虫亚洲玉米螟的OfCDA1为研究对象,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利用PCR分别调取了家蚕和亚洲玉米螟中的BmCDAl和OfCDA1基因。BmCDAl和OfCDAl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1620bp和1617bp。进化分析表明,BmCDAl和OfCDAl同属于昆虫GroupⅠ几丁质脱乙酰基酶,序列一致性高达96%,说明鳞翅目昆虫CDA1可能具有很高的保守性。与真菌及细菌来源的几丁质脱乙酰基酶一样,序列分析表明两者含有5个与催化相关的保守基序。2. BmCDAl的基因转录水平研究表明,在不同组织中,BmCDAl在表皮中表达量最高;在不同发育过程中,BmCDAl在蛹期表达量明显升高。说明该酶主要存在于表皮中并且在化蛹时发挥重要功能。注射蜕皮激素12 h后BmCDAl表达量发生上调,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受蜕皮激素的调控。3.选择不同的表达系统对不同来源的CDA进行重组表达。在大肠杆菌中,BmCDAl以包涵体形式表达,未能实现分离纯化;在毕赤酵母中, BmCDAl和OfCDAl能够表达,甲醇诱导144h后,可以通过硫酸铵沉淀和金属螯合层析两步从发酵液上清中纯化获得重组蛋白。4.采用荧光胺法和3-甲基-2-苯并噻唑酮腙法对重组表达的CDA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BmCDA1没有检测出酶活性。但几丁质结合实验发现,BmCDA1具有结合胶体几丁质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昆虫几丁质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藻糖为一种非还原性糖,广泛存在于细菌、藻类、真菌、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中。海藻糖被称为昆虫"血糖",源于该糖为昆虫血淋巴中的主要糖类物质,在昆虫生长、发育、蜕皮等正常生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昆虫的海藻糖先由海藻糖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TPS)生成海藻糖-6-磷酸,然后通过海藻糖磷酸脂酶(trehalose-6-phosphate phosphatase,TPP)最终合成海藻糖,在能量需求时通过海藻糖酶(trehalase,TRE)降解为葡萄糖,用于能量供给。几丁质为昆虫表皮、中肠围食膜和气管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昆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蜕掉旧表皮,形成新的表皮,该过程一直是害虫控制的重要靶标途径。海藻糖酶为昆虫几丁质合成途径的第一个酶,在几丁质合成通路中有着重要的功能。那么海藻糖代谢又是如何调控几丁质合成途径来控制昆虫的蜕皮及几丁质代谢的呢?随着国内外海藻糖代谢相关基因功能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昆虫海藻糖供给在几丁质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海藻糖酶分为可溶性和膜结合型两类,可溶性TRE和TPS在不同昆虫种类中具有多个同源基因,表明昆虫海藻糖代谢进化途径多样化。其次,海藻糖代谢直接调控几丁质合成途径,不论是海藻糖合成酶还是海藻糖酶基因的低表达,均能控制海藻糖使其供给不平衡,从而导致几丁质合成途径受阻,特别是几丁质合成酶基因表达降低而造成几丁质含量下降,该调控作用可进一步引起昆虫蜕皮困难、翅发育畸形等,甚至大量死亡。再次,海藻糖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可溶性和膜结合型两类海藻糖酶活性、引起几丁质合成通路相关基因及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显着下降,导致几丁质含量显着降低,产生高比例的昆虫个体死亡。这些结果充分表明,一旦昆虫海藻糖代谢的供给平衡被打破,会直接影响到昆虫的几丁质合成乃至昆虫的蜕皮与发育过程。本文综述前人在海藻糖代谢调控几丁质合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将来开发和利用海藻糖酶抑制剂及海藻糖合成酶抑制剂等绿色农药防治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昆虫几丁质酶论文参考文献
[1].石生林,张莹,周敬林,刘彦群,秦利.杆状病毒与昆虫和沙雷氏菌间的几丁质酶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J].蚕业科学.2018
[2].唐斌,张露,熊旭萍,汪慧娟,王世贵.海藻糖代谢及其调控昆虫几丁质合成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8
[3].林霞.昆虫几丁质脱乙酰基酶BmCDA1的生化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2017
[4].刘强.新型含5-氨基噻唑环核昆虫几丁质抑制剂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5].吴家园,王婉强,朱芬.昆虫几丁质脱乙酰基酶研究进展[J].华中昆虫研究.2016
[6].姜熙,刘田,杨青.基于昆虫几丁质酶结构的抑制剂筛选[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2016
[7].鲁玉杰,王改霞,王争艳.编码昆虫几丁质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J].粮食储藏.2016
[8].张道伟,钱正敏,张正玲,骆颖.昆虫几丁质酶基因家族功能研究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6
[9].张雪鹏.含5-氨基噻唑环核昆虫几丁质抑制剂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0].孙琳琳.昆虫几丁质脱乙酰基酶BmCDA1和OfCDA1的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