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安全信息传输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系统,信息安全,闭塞,混沌,原理,数字签名,信息。
安全信息传输系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史建宜,陈新鹏,周献飞,徐楷,靳金朔[1](2019)在《基于CAPICOM的信息安全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述了保证网络数据安全传输的常用技术手段数字签名及数字信封,并详述高性能加密应用程序接口组件CAPICOM及其使用方法,研究了使用IAIK来直接解析和验证PKCS#7格式的数字签名和数字信封的方法。通过引入EJBCA来解决客户端无法获得服务端证书信息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并实现一个信息安全传输系统,可以有效地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期刊2019年20期)
余涛[2](2018)在《内六线增建基于光纤通信的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维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内六线梅花山站至昭通南站13站12区间增设基于光纤通信站间安全信息传输设备的运用情况进行描述,并从该系统日常维护、异常处理和设备报警等方面对半自动闭塞系统设备的维护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43期)
周鑫磊,马翔[3](2018)在《浅谈广电网络传输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江苏有线在省市干线传输系统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范和经验,主要为传输系统信息安全规范和配套文档两个方面,另外还介绍了在安全管理实施过程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和经验。(本文来源于《有线电视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靳良真[4](2018)在《船联网的信息安全传输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时代的来领,电子信息的传递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期间的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岸军舰及不同的舰艇之间信息交流时,相互沟通也同样需要依赖于此种方法。在这一基础上,交流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安全管理工作就成为重点内容。此时,作为开发人员,有效提升海上军事领域的信息安全传输系统就成为重中之重。鉴于此,文中概述了混沌密码学原理,其次研究了基于混沌下的网络动态保密,包括混沌动态加密的特征、混沌系统动态网络的同步算法。最后研究了动态信息加密系统,旨在提升我国的船联网信息安全传输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8年07期)
高莺,张琦,陈黎洁,刘宏杰[5](2018)在《列控-安全信息传输系统可靠性及安全性的形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通信的列控(CBTC)系统使用基于IEEE 802.11系列的无线局域网实现车-地双向信息传输,但是无线局域网无法满足安全苛求列控系统在信息传输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需求.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采用双网冗余的结构提高无线局域网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再在无线局域网之上增加安全通信协议来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本文提出在双网冗余无线局域网基础之上增加安全通信协议形成列控-安全信息传输系统(China-Radio),使用随机Petri网建立了双网冗余结构的无线局域网的可靠性模型,并与单网结构进行了定量对比和形式化分析,验证了双网冗余结构可靠性的提升;使用有色Petri网对China-Radio系统建模,并采用模型检验的方法证明China-Radio系统的功能安全性,能够满足列控系统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宋阿华[6](2017)在《半闭塞光通讯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线铁路作为我国铁路的重要分支,其安全信号控制技术一度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传统的铁路站间信号通过电缆或明线通道进行传输,但随着计算机和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电缆传输通道的弊端逐渐展现出来,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趋向于将光通讯和无线传输技术用于铁路半闭塞区间信号传输。本课题以半闭塞光通讯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为研究对象,这一系统用于64D单线半自动闭塞的区间信号传输,其作用是增加两条光通道,与原有的电缆通道形成传输通道的冗余备份,并对传输通道进行实时监测;当一方通道故障时,可以自动切换至备用通道,亦可完成光缆和电缆的故障自动切换;故障时可发出报警,并自动启动备用设备,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故障,待故障彻底排除后,恢复至原始工作状态。本系统使得铁路通讯领域更加智能化,减少了人工操作,大幅度的提高了铁路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论文首先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现主要使用的集中闭塞制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简要分析了64D半自动闭塞的闭塞手续办理过程、闭塞设备的构成以及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设计了一种改进型的半闭塞光通讯站间安全传输系统,使用光缆代替原有的电缆或明线进行传输,形成通道的冗余备份和实时监测。论文重点研究分析了以ARM公司的STM32103VC芯片作为半闭塞光通讯站间安全传输系统MCU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最后对本系统进行了相关测试和验证,分为实验室测试和铁路现场上道测试,测试结果均表明本系统基本实现了设计要求,且运行稳定可靠,可以投入使用。(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4-12)
邓华丽[7](2016)在《探究混合加密算法在物联网信息安全传输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场关于物联网技术的革命浪潮正在袭来。当我们享受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物联网信息的安全成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确保传输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在普遍用到的加密算法包括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和ECC(Elliptic Curve Cryptosystems),这两种加密算法的优点如安全性能很高,速度很快,占用存储空间较少。两者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使得物联网信息安全加密方法的性能得到改善,能有效的保证传输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期刊2016年11期)
余军强[8](2016)在《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方案设计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描述了埃塞铁路项目中信号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阐述了安全传输系统的软硬件功能,并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经济、安全、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对今后类似的工程具有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6年04期)
刘海燕[9](2016)在《船联网信息安全传输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信息的发展,各种无线通信设备及导航设备大量应用于现在海上军舰,同时各舰船之间通过电子设备组成船联网。如何在军用舰船网络保障信息安全可靠的传输,是海上军事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关系到国家的军事安全。传统的船舶信息安全系统是利用静态的加密方式,随着现代解密计算能力的提升已经越来越不安全。本文利用混沌密码原理设计了基于网络动态保密的船联网信息安全传输系统,对网络中通信信息进行动态加密,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夏冰[10](2016)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安全传输系统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其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建立一个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安全传输系统,将能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文章从安全需求、安全架构和关键技术这叁个角度,对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安全传输系统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6年02期)
安全信息传输系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针对内六线梅花山站至昭通南站13站12区间增设基于光纤通信站间安全信息传输设备的运用情况进行描述,并从该系统日常维护、异常处理和设备报警等方面对半自动闭塞系统设备的维护进行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全信息传输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史建宜,陈新鹏,周献飞,徐楷,靳金朔.基于CAPICOM的信息安全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工技术.2019
[2].余涛.内六线增建基于光纤通信的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维护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
[3].周鑫磊,马翔.浅谈广电网络传输系统信息安全管理[J].有线电视技术.2018
[4].靳良真.船联网的信息安全传输系统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8
[5].高莺,张琦,陈黎洁,刘宏杰.列控-安全信息传输系统可靠性及安全性的形式化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8
[6].宋阿华.半闭塞光通讯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D].长安大学.2017
[7].邓华丽.探究混合加密算法在物联网信息安全传输系统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
[8].余军强.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方案设计及应用[J].信息通信.2016
[9].刘海燕.船联网信息安全传输系统[J].舰船科学技术.2016
[10].夏冰.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安全传输系统相关问题研究[J].信息通信.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