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论文-何良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论文-何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氧化锌,四氧化叁铁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何良[1](2018)在《纳米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光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等。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靶向输送载体、光学成像、光热治疗、环境保护材料等。而单纯的无机纳米材料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还比较差,为了解决这个缺陷。使用有机基质和无机纳米材料制备纳米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提高了无机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改善了有机基质材料的硬度和强度等其他优异的性能,极大的提高有机和无机材料应用范围。本论文通过对分散聚合合成单分散的PMMA种子。其次,通过两步种子膨胀合成PMMA多孔微球。然后,在孔道中原位形成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Fe_3O_4)得到PMMA多孔磁性微球。最后,DR用于包封PMMA多孔磁性微球合成PMMA@Fe_3O_4@DR磁性复合材料。通过DR封装的PMMA@Fe_3O_4@DR磁性微球与PMMA@Fe_3O_4磁性微球体相比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在恶劣的环境中可以保持优异的性能磁性和吸附性能。在叁乙二醇作中溶剂中,以简单的自由基聚合合成具有温度和pH响应性ZnO@PNIPAM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颗粒。我们合成的ZnO@PNIPAM具有小尺寸(?4nm)和优异的荧光性能。同时我们研究了ZnO@PNIPAM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荧光强度,和酸降解性,以及基于ZnO量子点纳米粒子搭载和释放抗肿瘤药物。除此之外,还合成了含有羧基甜菜碱(PCBMA)作为pH敏感性电荷转变外壳,ZnO量子点作为荧光内核(Zn O QDs@PCBMA),多柔比星(DOX)可以被搭载在ZnO量子点的内核上,在酸性肿瘤微环境的生理pH范围内释放药物DOX。同时在生理pH条件(pH=7.2-7.5)时,ZnO QDs@PCBMA表面带负电荷。在pH=6.5-6.9,表面的质子化羧基团密度增加,可逆转ZnO QDs@PCBMA的表面电荷,由原来的负电荷变为正电荷。本论文通过原位生成和溶胶-凝胶的方法将有机和无机纳米材料复合,制备成具有功能化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并应用于环境保护,生物成像,药物靶向输送等领域。(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6)

孟凡宁,齐永新,于晶,刘栓祥,武克峰[2](2016)在《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纳米二氧化硅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预聚体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纳米二氧化硅(Silica)含量的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PUE)/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聚氨酯预聚体(ITPB)、Silica和不同Silica含量的杂化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对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及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PUE/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Silica质量分数为12%时,ITPB的—NCO反应完全;PUE/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纯PUE;Silica质量分数为6%以下时,Silica在PUE基体中的分散较好,随着Silica含量增加,其在PUE基体中的团聚现象愈来愈严重。(本文来源于《弹性体》期刊2016年05期)

薛群基[3](2015)在《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工业化制备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位表面修饰技术,在纳米微粒初生成时,将有机化合物以化学键与微粒表面结合,形成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可有效防止纳米微粒团聚,并通过表面修饰基团赋予多种功能,如在不同介质中的分散性、与聚合物的相容性、润湿性调控、可反应性等。从而实现纳米杂化材料的结构调控和规模化制备。开发的油溶性纳米铜/合金、可分散性/反应性纳米二氧化硅、纳米聚硅减阻增注剂等产品,在润滑节能、高性能聚合物、及低渗油田开采等领域获得应用。(本文来源于《第九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2015 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8-03)

Sivaramapanicker,Sreejith,Tran,Thi,Mai,Huong,Parijat,Borah,Yanli,Zhao[4](2015)在《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在荧光、光声和拉曼生物成像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能够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实现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本质的复合,可以获得传统材料所不具有的结构、相态、性能和功能,广泛应用于光电、催化、生物医学等领域.本文着重总结了几类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以及它们在荧光、光声和拉曼生物成像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Science Bulletin》期刊2015年07期)

孙剑[5](2015)在《磁性纳米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合成及其催化环氧化苯乙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烯烃环氧化反应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因为环氧化产物是化工和制药领域的重要中间体。近年来,人们致力于研究廉价、可重复使用、高的活性和选择性的金属基催化剂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均相金属配合物展示了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但是许多内在的缺陷阻碍了其工业应用,例如:不易回收和重复使用,污染环境和成本等问题,还有因二聚现象导致催化剂失活。随着催化剂分离和制备技术的不断提高,固载不同的过渡金属席夫碱配合物到不溶的固体载体上实现均相催化剂多相化已经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普遍手段。有序的介孔硅材料,例如SBA-15、MCM-41、MCM-48、HMS等材料被广泛的用作催化剂载体。通过后嫁接的方式将金属配合物固载到载体上,得到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烯烃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因此发展多相催化体系并与环保型氧化剂相结合是未来绿色催化的必然趋势,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含不同金属席夫碱功能化的KIT-6材料制备及其在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中应用将合成的叁维有序介孔硅材料用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进行氨基功能化,再通过后嫁接的方式将不同金属(Fe2+、Co2+、Ni2+、Cu2+或Vo2+)席夫碱配合物固载到KIT-6上。经XRD、XPS、N2吸附-脱附、FT-IR、ICP、SEM和TGA表征,说明金属配合物成功的嫁接到KIT-6上,并且在嫁接过程中KIT-6的结构并没有损毁。最后将得到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用于苯乙烯的氧化反应中,当TBHP为氧化剂,乙腈作溶剂、反应温度是80oC,反应6h后,Cu-NH2-KIT-6的催化效果最好,并且该多相催化剂可以重复利用3次而没有活性损失。2、Co(II)和Cu(II)乙酰丙酮配合物功能化的核壳结构的Fe3O4@SiO2用于苯乙烯氧化反应将合成的核壳结构的Fe3O4@SiO2的磁性材料用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进行氨基功能化,再通过后嫁接的方式将[Co(acac)2]和[Cu(acac)2]配合物固载到其表面,得到有机-无机杂化多相催化剂。经SEM、TEM、XRD、FT-IR、XPS、ICP-AES和VSM表征,说明金属配合物成功的嫁接到Fe3O4@SiO2,并且在嫁接过程中载体的结构没有损坏。合成的多相催化剂Fe3O4@SiO2-NH2-Co和Fe3O4@SiO2-NH2-Cu用于苯乙烯的需氧环氧化反应中,与均相[Co(acac)2]和[Cu(acac)2]配合物相比,催化效果更优异。该磁性可回收多相催化剂在反应结束后可以简单的磁分离,洗涤、干燥后可以重复使用4次而没有活性损失,由于在催化反应中使用的是空气作氧化剂,这也完全符合绿色化学的宗旨。3、Fe-MIL-101和Cr-MIL-101金属有机框架对苯乙烯氧化反应性能研究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种新型的有孔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它是通过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自组装形成。在催化领域,MOFs材料最大的优势是含有大量的不饱和金属位点可作为活性中心,因此MOFs本身就可以做多相催化剂而不需要通过繁琐的多步嫁接过程。在这里,我们选取水热稳定性能良好的金属有机框架Fe-MIL-101和Cr-MIL-101作催化剂,研究其在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中的性能。对于不同的氧化剂,Fe-MIL-101催化效果如下:air> TBHP> H2O2;Cr-MIL-101的催化效果则是:H2O2> air> TBHP;而两者对环氧苯乙烷的选择性的规律如下:TBHP> air> H2O2。通过溶剂效应的研究发现乙腈是需氧环氧化苯乙烯反应的最佳溶剂,同时Fe-MIL-101和Cr-MIL-101在需氧环氧化苯乙烯的反应中可以重复利用3次。(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4-01)

金婕妤[6](2014)在《高折光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光学材料的广泛应用,高分子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各种具有光学特性的无机填料,使得到的材料在保持高分子本身的性能的同时,又具备了特殊的光学性质和功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优秀的光学材料,拥有着质轻、成本低、透光性好的优点,但是折光率比较低,只有1.49。而无机材料如二氧化钛、二氧化锆等通常有着较高的折光率,但是无机材料有着透光性差、机械性能不良的缺点。所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制备出一种具有较高折光率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必将在光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运用一种创新的、更加简便的方法——溶剂热法,来尝试分别将折光率较高的二氧化钛、二氧化锆和单质硅填入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基体中,并对其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光学性能和热性能。传统制备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溶胶-凝胶法和机械共混法。这两种方法虽然研究已经较成熟,文献报道的也非常多,但是实验方法都比较复杂,步骤繁多。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实验方法——溶剂热法来制备不同无机填充物的高折光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首先,实验尝试了以钛酸正丁酯为前驱体,以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为共聚单体,采用溶剂热一步法使得二氧化钛以原位的方式连接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体上,即只采用一个步骤就将钛酸正丁酯的醇解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的共聚同时完成。实验结果表明溶剂热一步法中二氧化钛以共价键的方式连接入聚合物基体中,且为锐钛矿型,颗粒大小在5-6nm左右并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体中均匀分散。不同含量钛酸正丁酯的复合材料的透光率都达到了80%以上。当钛酸正丁酯含量为50.00wt%时,折光率可以达到1.839(633nm)。同时二氧化钛的引入有利于提高材料的耐热性能和抗紫外性能。其次,实验尝试了以正丙醇锆为前驱体,同样以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为共聚单体,采用溶剂热一步法使得二氧化锆以原位的方式连接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体上。由于正丙醇锆的活性较强,实验中还采用了乙酰丙酮作为稳定剂,通过其与锆金属的螯合作用,将二氧化锆无机颗粒进行包覆,从而防止二氧化锆发生团聚。实验结果表明正丙醇锆水解后先生成氯氧化锆ZrOCl28H2O,而经过高温退火处理后氯氧化锆ZrOCl28H2O生成非晶的ZrO2。所制得的复合材料有着良好的成膜性,所制备的复合薄膜透明,透光率大于85%。在正丙醇锆质量百分数为29.58wt%时,折光率可以达到1.680(633nm),同时,二氧化锆的掺入并不会影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热性能上的使用。最后,实验中尝试将折光率非常高的单质硅粉添加入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基体中。实验中通过超声将单质硅粉(商业用)进行分散,并使用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对硅粉进行包覆。最后将其添加到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中,采用溶剂热的方法进行聚合。通过表征,单质硅粉直径集中在100nm左右。密度小且为多孔硅,比表面积大,可以进一步提高折光率。所旋涂得到的不同硅含量的PMMA-VTMO/Si薄膜透光率可以达到80%以上。所制备得到的复合薄膜在单质硅的质量百分数为3×10-4wt%时,折光率可以达到2.651(633nm),显着地提高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折光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1-10)

王滕[7](2014)在《锗酸锌基和氧化锰基无机—有机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纳米材料合成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多功能型复合结构的无机-有机纳米杂化材料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无机-有机纳米杂化材料不是两种组分的简单组合,而是发挥两种组分的优势从而达到-种协同效应,在光电、光催化、吸附、离子交换和传感器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因此,探索性能优异的无机-有机纳米杂化材料是目前亟待发展的研究课题。本文围绕无机-有机小分子纳米杂化材料和无机-高聚物纳米杂化材料进行展开,分别研究了Zn2GeO4-DETA、SiO2/PNIPAM、 Zn2GeO4/PNIPAM以及MnO2/PPy无机高聚物纳米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对所得杂化材料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溶剂热法在二乙烯叁胺存在的条件下制备了Zn2GeO4-DETA纳米束,形貌为新奇的哑铃形,组成纳米束的纳米线长度约为5-8μm。和纯无机相材料相比,此材料展示出了不同的荧光性能,发射光谱在405nm和421nm处出现了强烈的发射峰。(2)利用Stober法制备了形貌均一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小球,直径为100nm,在其表面包覆了一层功能高分子PNIPAM,从而成功制备出了SiO2/PNIPAM纳米杂化材料,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其微观结构及组成进行了表征分析。在无机材料锗酸锌纳米线的表面包覆上了一层功能高分子PNIPAM,其特征基团已经通过红外光谱表征出来,表明成功制备出了无机-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Zn2GeO4/PNIPAM。(3)以高锰酸钾为反应原料,酸性环境中利用水热法在140℃下反应10h获得了MnO2纳米线。在没有表面活性剂和氧化剂的条件下,以MnO2作为模板和引发剂,酸性条件下引发了吡咯的聚合反应,最终形成了MnO2/PPy核壳结构。将MnO2/PPy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成电容器电极,在1、2、5、10、20、50mV/s扫描速率下获得了循环伏安曲线,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大,循环伏安曲线围成的面积变大,但是其基本形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说明该工作电极的质量传输与电子迁移性质较好,电容特性类似。但是通过计算获得的面积比电容较小,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还有待提高。(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4-01-01)

夏秉乾[8](2011)在《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外光固化涂料作为一种环保节能型的涂料,它的特征就是采用辐射固化技术,相比与原来的传统涂料固化技术,辐射固化其具有高效、节能、适用于热敏基材、使用设备小巧、得到固化膜性能优异等诸多优点。辐射固化取代传统的热固化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必定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紫外光固化涂料(Ultraviolet Curing Coating),简称UV涂料,是一种以紫外光作为固化能源,在常温下辐射引发涂料中不同组分直接发生化学反应,在很短时间内快速交联固化成膜的新型环保涂料。本文首先通过分子设计合成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选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为无机相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出纳米溶胶,讨论和研究了制备工艺的影响因素,如催化剂的影响、溶剂的影响、反应温度的影响以及反应体系PH等影响因素。确定了制备纳米溶胶的制备工艺。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核磁共振(NMR)等测试方法对纳米溶胶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与讨论。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溶胶中的纳米粒子在70-80nm左右,且纳米粒子分散良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团聚现象。以聚氨酯丙烯酸酯(PUA)为紫外光固化涂料的低聚物,将其与纳米溶胶复配制备可紫外光固化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热失重(TGA)测试、示差扫描量热(DSC)测试、接触角测试以及拉伸测等测试方法对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杂化杂化涂膜的内部结构、热稳定性、表面性能与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溶胶的加入提高了涂膜的涂膜的铅笔硬度、附着力以及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同时增强了涂膜的热稳定性、耐化学性能。综上所述,通过溶胶-凝胶方法成功制备了可紫外光固化的杂化材料,确定了其制备的工艺条件,确定了制备确定了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杂化涂料的最佳配方,所得到光固化涂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耐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1-12-05)

陈苏[9](2011)在《无机-有机聚合物纳米杂化材料在微纳宏尺度下的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特定的功能为导向,利用"裁剪"与组装等先进手段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设计与制备是实现材料复合化、智能化、多尺度内结构可控化的手段之一。其中,基于聚合物纳米杂化材料在多尺度下的分子设计与组装是实现纳米效应与外界互连的重要手段,并可在(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谭生伟[10](2011)在《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和纳米材料固定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当今分析化学和传感技术与测量科学的重要研究之一,主要用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食品分析等领域。传感材料和酶感膜的构建方法是研制性能优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关键。基于溶胶凝胶法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材料的优点,对于生物分子的固定方面,被作为一种非常理想的材料。本论文中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被合成通过溶胶凝胶法,然后用于固定血红蛋白、辣根过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研制了新型生物传感器。研究其电化学性能,建立分析方法,探讨有关规律等。本论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制备了一种基于溶胶-凝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PVA/TiO_2)包埋多壁碳纳米管和血红蛋白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通过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包埋在杂化材料内的血红蛋白原生物催化活性得以保留;此外,多壁碳纳米管增强了过氧化氢的催化性能,促进了电子传输。研究了各种因素如电解质的浓度、pH、酶的浓度等对传感器响应电流的影响,传感器对过氧化氢响应线性范围5.0×10~(-7) mol/L~2.7×1.0~(-6) mol/L(相关系数0.997),检测限1.0×10~(-7) mol/L (S/N=3),测得血红蛋白(Hb)催化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0.997×10~(-6) mol/L。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重复性,选择性,灵敏度高和长期稳定性。制备了一种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这种杂化材料由二氧化钛溶胶和壳聚糖组成,此杂化材料克服了普通溶胶-凝胶易脆裂的特点,可以有效地保留被包埋的Hb生物催化活性;而且多壁碳纳米管和纳米铜的协同效应提高了对过氧化氢的催化性能和促进了电子的传递。研究了各种因素对传感器响应电流的影响。对过氧化氢响应线性范围1.0×10~(-7) mol/L~1.35×10-4 mol/L,相关系数0.997,检测限1.0×10~(-8) mol/L(S/N=3),表观米氏常数Km=12.83×10~(-6) mol/L。制备了高度灵敏度的生物复合双酶生物葡萄糖传感器的通过包埋葡萄糖氧化酶(GOx)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在聚(乙烯醇)/二氧化钛杂化材料里,将其固定在多壁碳纳米管和纳米铜修饰玻碳电极上。这种杂化材料可以保留被包埋的HRP生物活性。此外,多壁碳纳米管和铜纳米粒子协同效应的增强了对葡萄糖催化性能,促进葡萄糖的电子转移。生物复合膜电催化活性使传感器对葡萄糖检测响应线性范围6.2×10~(-8) mol/L~1.0×10~(-6) mol/L(线性回归系数0.998)和检测限1.0×10~(-9) mol/L(S/N=3时)。表观米氏常数Km为3.7×10~(-8) mol/L,而且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重现性好及具有长期稳定性。基于水热微乳液法合成氧化锌纳米棒并且将血红蛋白分散在聚乙烯醇和氧化锌纳米棒杂化复合膜中制备了高效过氧化氢传感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ZnO-PVA复合膜为血红蛋白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微环境使其生物活性仍然保持(米氏常数0.0019×10~(-6) mol/L)。电化学性质,溶液的pH和血红蛋白的浓度也被研究,Hb-ZnO/PVA传感器对过氧化氢的检测表现出非常好的分析性能,线性范围1.0×10~(-8) mol/L~3.2×10~(-6) mol/L,检测限0.009×10~(-6) mol/L(S/N=3)而且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非常好。研制了用Nafion分散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化学修饰电极(GCE/Nafion- MWCNTs),研究了2, 4-二硝基-1-萘酚(2, 4-dinitro-1-naphthol)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和测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0.025 mol/L Michaelis (pH 6.7)溶液中,修饰电极对2, 4-二硝基-1-萘酚具有明显的催化和增敏作用,还原峰电位由-0.710 V(裸电极)正移到-0.370 V(vs.AgCl/Ag)(修饰电极),峰电位正移340 mV,灵敏度增加约3倍,且还原电流明显增大。对各种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定量测定2, 4-二硝基-1-萘酚的线性范围为1.0×10~(-8) mol/L~2.0×10~(-5) mol/L,ip/(μA)=2.248+0.87c (10~(-6) mol/L),相关系数R为0.998,检测限为1.0×10~(-9) mol/L。对2, 4-二硝基-1-萘酚进行了测定,回收率在97.1 %~101.3 %之间。(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1-04-01)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预聚体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纳米二氧化硅(Silica)含量的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PUE)/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聚氨酯预聚体(ITPB)、Silica和不同Silica含量的杂化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对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及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PUE/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Silica质量分数为12%时,ITPB的—NCO反应完全;PUE/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纯PUE;Silica质量分数为6%以下时,Silica在PUE基体中的分散较好,随着Silica含量增加,其在PUE基体中的团聚现象愈来愈严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何良.纳米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D].青岛大学.2018

[2].孟凡宁,齐永新,于晶,刘栓祥,武克峰.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纳米二氧化硅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弹性体.2016

[3].薛群基.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工业化制备与应用[C].第九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2015年会论文集.2015

[4].Sivaramapanicker,Sreejith,Tran,Thi,Mai,Huong,Parijat,Borah,Yanli,Zhao.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在荧光、光声和拉曼生物成像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英文)[J].ScienceBulletin.2015

[5].孙剑.磁性纳米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合成及其催化环氧化苯乙烯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

[6].金婕妤.高折光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7].王滕.锗酸锌基和氧化锰基无机—有机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东华大学.2014

[8].夏秉乾.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

[9].陈苏.无机-有机聚合物纳米杂化材料在微纳宏尺度下的组装[C].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1

[10].谭生伟.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和纳米材料固定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

标签:;  ;  ;  ;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论文-何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