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靶标论文_黄河,彭燕,卢娜,姜洪波,李成长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靶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靶标,家蚕,抗性,陆地棉,肿瘤,细胞。

基因靶标论文文献综述

黄河,彭燕,卢娜,姜洪波,李成长[1](2019)在《PPBP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一个新的潜在靶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筛选出与该病发生发展有关的关键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检索女性非吸烟肺癌患者的基因芯片数据,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CBI)提供的GEO2R在线分析工具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用数据库DAVID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将差异富集的基因输入string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将互作数据导入到Cytoscape软件并利用插件cytohubba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基于MCC算法选择排名前十位的关键基因,对关键基因进行Kaplan Meier生存分析。结果在NSCLC发病过程中,共鉴定出26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216个下调,52个上调。MCC算法所选取排名前十位的关键基因分别是:IL6、COL1A1、TIMP1、PPBP、MMP1、SPP1、CXCR2、CXCL2、CXCL13、COL11A1,其中PPBP在NSCLC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未有报道,其余基因高表达的患者有较差的预后。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可有效选取NSCLC发病的关键基因,PPBP可能是NSCLC治疗的一个新靶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李一,熊萱,张远[2](2019)在《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挖掘乳腺癌相关疾病靶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公共数据库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挖掘乳腺癌诊断年龄和肿瘤分期相关疾病靶标。方法利用TCGA得到53例亚洲人种和126例非洲人种乳腺癌基因芯片表达数据及相应的临床指标,然后用R软件的WGCNA包分别构建这2个人群的共表达网络,得到与诊断年龄和肿瘤分期的相关显着性模块,并用在线网站DAVID进行功能富集,用在线网站UALCAN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WGCNA分析得到11个与肿瘤分期和诊断年龄显着相关的模块。将11个模块取交集后得到42个候选基因,利用在线网站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候选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质结合功能方面。取42个候选基因中9个由WGCNA识别出的核心基因,输入在线网站UALCAN上行差异分析和生存分析,最终筛选出2个(ERLIN2和ASH2L)候选生物标志物,这2个基因在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表达水平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P<0.05)。结论利用数据挖掘寻找生物标志物或疾病靶标是一种高效、经济的研究方式。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发现ERLIN2和ASH2L为乳腺癌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大样本临床验证及机制探讨。(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祝旋[3](2019)在《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玉米双抗12-5的抗虫性评估及对叁种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双抗12-5是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新品种,是我国具有商业化前景的重要转基因玉米品种之一,目前已被批准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在转基因玉米商业化过程中,对其进行功能鉴定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评价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室内生测与田间接虫相结合的方式对转基因玉米双抗12-5的抗虫性能进行了评价,并采用花粉、叶片等植物材料饲喂的方式评价了其对非靶标经济昆虫蜜蜂、家蚕和土壤生物蚯蚓的生态安全性。1.转基因玉米12-5各组织中叶片中Bt蛋白含量最高,其余从大到小依次为花粉,雄蕊,根部,花丝。虽然表达的蛋白含量不同,但在室内生测中都表现出很好的抗玉米螟性能。2.采用转基因玉米冻干叶片对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oetida)进行饲喂,不会对于蚯蚓的存活、体重和繁殖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不会引起蚯蚓体内总蛋白、SOD、POD、CAT活性的异常。3.采用转基因玉米花粉和CryAb纯蛋白的蔗糖混合物饲喂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花粉和CryAb蛋白与对照处理相比不会引起蜜蜂的死亡,但是会引起蜜蜂的取食量的降低。4.采用不同浓度的转基因玉米花粉饲喂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结果表明在最高实验浓度T-40处理中,能够引起一龄家蚕的死亡,其他处理并没有出现死亡现象。转基因花粉处理能够引起家蚕发育历期和体重的减轻,并引起家蚕体内SOD、POD、CAT酶活性的增加。但对于结茧率、羽化率、茧重等生理指标没有影响。综上所述,转CryAb/Ac和G10evo-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形状玉米品种12-5具有优秀的抗虫性能,自然情况下对非靶标昆虫蜜蜂和家蚕以及土壤动物蚯蚓的安全没有威胁。(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6-15)

梁秋果[4](2019)在《贵州省中华按蚊抗药性靶标kdr、ace-1基因突变检测及种群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贵州省不同地区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抗药性靶标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中华按蚊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种群扩张情况及系统发育关系,为贵州省中华按蚊抗药性机制研究及其防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指导。方法:采用灯诱法在贵州省不同地区稻田周边采集成蚊,挑选经形态学鉴定的中华按蚊雌蚊,用WHO推荐的接触筒法测定中华按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然后提取基因组DNA扩增mtDNA-COI基因进行蚊种的分子鉴定;对确认为中华按蚊的DNA样本PCR扩增kdr、ace-1基因并测序,运用DNAStar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和比对,检测kdr基因1014位点和ace-1基因119位点的突变情况,计算相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使用DNASP5.0软件分析mtDNA-COI基因的多态性,计算种群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大小,并进行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使用MEGA7.1软件计算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并分析其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基于种群遗传距离构建种群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贵州省中华按蚊接触杀虫剂药膜1 h后,击倒率在34.31%~86.21%之间,24 h的死亡率在37.93%~89.74%之间;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12个种群共获得中华按蚊样本551只,经PCR扩增、测序拼接和比对,得到kdr、ace-1和mtDNA-COI基因序列各551条,其中kdr基因1014位点检测到5种等位基因,分别为1014L(70.50%)、1014F(24.44%)、1014C(0.63%)、1014S(2.17%)和1014W(2.26%),各种群突变基因频率在2.00%~57.69%之间,共发现18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在0.18%~56.48%之间;ace-1基因119位点检测到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119G(49.64%)和119S(50.36%),突变基因频率在6.00%~77.00%之间,共发现5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在0.18%~38.47%之间。551条mtDNA-COI基因序列中共检出329种单倍型,占总样本数的百分比为59.71%,各种群单倍型占其样本数的百分比在70%以上,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在0.99以上,核苷酸多样性在0.015以上,12个种群的Fst值在0.0008~0.4207之间,Nm值在0.0861~75.239之间,中性检验统计值均为负值,大部分种群错配分析的歧点分布曲线呈单峰,种群内遗传距离范围在0.0071~0.0529之间,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在0.0079~0.0522之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决定系数R~2=0.1658,两者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都匀、织金种群系统发育进化树中较其他种群相对独立。结论:贵州省中华按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kdr基因1014位点存在4种基因突变,基因突变频率较低,突变基因以L1014F为主;贵州省中华按蚊ace-1基因119位点发生G119S突变的频率较高且分布广泛,有一定抗药性风险;贵州省中华按蚊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大部分种群之间遗传分化较小,基因交流比较丰富,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群扩张,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呈现出交流与隔离并存的分布格局。(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28)

郭梦佩[5](2019)在《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生长与发育受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E)和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的协同调控。转录因子BR-C是昆虫20E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作用因子之一。研究表明,BR-C是20E的初级应答基因,主要在昆虫幼虫期蜕皮和幼虫向蛹转变时发挥作用。目前,关于昆虫BR-C对20E信号的传导作用及BR-C的翻译后磷酸化修饰对其转录调控活性的影响已研究得较为清楚。但是,有关BR-C直接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的鉴定研究相对薄弱,目前已知的少数几个靶基因主要包括表皮蛋白基因和卵黄蛋白原基因。因此,鉴定昆虫BR-C的新靶基因,无疑将有助于解析BR-C的新功能及分子作用网络。本研究中,我们以家蚕BR-C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技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家蚕BR-C的新靶标基因进行了筛选,在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上系统分析了BR-C对新靶标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初步探索了新靶标基因在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ChIP-seq筛选我们采用ChIP-seq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筛选家蚕BR-C的潜在下游靶基因。根据ChIP-seq技术原理,我们将过表达家蚕BR-C的家蚕BmE细胞固定并通过超声破碎法将细胞基因组打断至200-1,000 bp大小的DNA片段,再利用BR-C特异性抗体沉淀BR-C与基因组DNA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最后回收基因组DNA片段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序列数据显示,我们在家蚕BR-C的免疫沉淀产物中共获得16,477,790 raw reads和16,455,296 clean reads,在未进行BR-C免疫沉淀的input对照组中共获得16,297,532 raw reads和16,281,588 clean reads(NCBI accession number:PRJNA518741)。通过与对照组比较,我们在BR-C免疫沉淀物中共鉴定到1,006个特异性ChIP peaks。其中,63%的ChIP peak定位于基因间区,15%定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0 kb的启动子区,18%和3%分别定位于内含子和外显子区,其余的则定位于基因下游。应用MEME Suite程序对家蚕BR-C的ChIP peaks所对应且含BR-C结合基序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共富集到5条BR-C结合序列。基于Tomtom程序分析发现,定位于启动子区或者非启动子区的BR-C结合序列与部分锌指转录因子的识别序列类似。进一步的基因组比对发现,家蚕BR-C的1,006个ChIP peak在基因组上与829个蛋白编码基因关联。GO富集分析显示,这829个基因在生物学过程方面主要参与生物合成、物质代谢、核糖体生物发生、发育进程、自噬、细胞通讯和蛋白质折迭等生物学过程;在分子功能方面,大多数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于催化活性、结合和结构组成等。2.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鉴定鉴于转录因子一般是通过结合到靶基因启动子区的特异基序来启动靶基因的转录,因此我们重点关注了潜在启动子区含家蚕BR-C的ChIP peak的基因。结果显示,829个基因中有133个基因的启动子区含BR-C ChIP peak。由于BR-C主要在昆虫变态发育期高表达,我们进一步利用家蚕变态发育期间脂肪体的转录组数据对这133个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有76个基因在家蚕变态期脂肪体中表达;值得注意的是,有25个基因在家蚕变态发育期间的表达变化趋势与BR-C的一致,包括核受体HR96基因(BMgn010782)、保幼激素酯酶基因(JHE,BMgn000776)和鸟苷酸环化酶基因(GC-α1,BMgn009300)等。进一步的qRT-PCR实验结果显示,在家蚕变态发育期的脂肪体中,HR96和GC-α1与BR-C的表达特征一致,均在预蛹期高表达,而JHE的表达则在上簇初期最高;在翅原基中,HR96、GC-α1、JHE与BR-C的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我们推测HR96、GC-α1和JHE是家蚕BR-C的下游靶基因。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家蚕BR-C对下游潜在靶基因启动子的结合特性与活性影响。根据靶基因启动子区BR-C ChIP peak的位置及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ChIP-PCR实验及凝胶阻滞分析(EMSA),结果证明BR-C可与HR96、GC-α1和JHE基因的启动子区直接结合。我们进一步克隆了这3个基因的启动子并在家蚕BmE细胞中开展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BR-C过表达显着上调HR96和GC-α1基因启动子的活性,但不影响JHE启动子的活性;当删除HR96和GC-α1启动子区BR-C的结合位点时,BR-C丧失了对靶基因的转录激活活性。以上结果表明,BR-C转录因子通过与HR96和GC-α1基因启动子区的直接结合来促进其转录表达。3.家蚕BR-C靶基因HR96的功能初探我们利用瞬时RNAi实验探究了家蚕BR-C下游靶基因HR96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根据RNAi的实验原理,我们针对家蚕BR-C和HR96基因设计合成了特异的双链RNA,分别在上簇时期注射家蚕。qRT-PCR实验结果表明,注射双链RNA后24h,BR-C和HR96的mRNA水平均显着下调,表明靶基因的瞬时RNAi得以实现;与作为对照的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FP的RNAi相比,BR-C基因的RNAi抑制了HR96基因的mRNA转录表达,表明HR96确实是BR-C的下游靶标基因。进一步的表型分析显示,BR-C和HR96基因的RNAi导致家蚕在幼虫上簇期死亡或化蛹异常而死亡,两者的比例分别为61.54%和47.82%。考虑到HR96与脂代谢有关,我们继而通过尼罗红(Nile Red)染色实验分析了BR-C和HR96基因RNAi对家蚕变态发育时期脂代谢的影响,发现BR-C和HR96基因RNAi后脂肪体细胞内的脂滴变小和减少。综合分析表明,家蚕BR-C转录因子通过与靶基因HR96启动子的直接结合来促进HR96的转录表达,进而调节家蚕变态发育时期的脂代谢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17)

王金金,马启峰,倪志勇,范术丽[6](2019)在《陆地棉无绒突变体miRNA的鉴定及其靶标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棉花纤维突起影响纤维的产量和品质,挖掘纤维起始相关的小RNA及其靶基因对于研究纤维起始机制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以新乡小吉的野生型(Wild type,WT)及其无绒有絮突变体(Fuzzless mutant,FLM)开花当天的胚珠为材料,构建6个小RNA文库并进行高通量测序,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基因组序列作为参考。【结果】共发现459个mi RNA,包括301个保守的mi RNA和158个新mi RNA。共得到13个差异表达的mi RNA,预测并分析了它们的靶基因。通过对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预测的这些靶基因侧重于编码HD-ZIP (Homeodomain-leucine zipper)、GRAS (Gibberellic acid insensitive,Repressor of GAI,Scarecrow)、AP2 (APETALA2)家族的转录因子,功能集中在转录和转录后调控阶段。对靶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 (GO)注释发现,它们参与细胞分化、花药发育、花器官发育等生物学过程。随机选出4个mi RNA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证实了测序数据的可靠性。【结论】mi RNA通过负调控靶标转录因子和激素相关基因来影响纤维细胞的起始发育。(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周磊[7](2019)在《单中心胰腺导管腺癌预后分析及基因突变表达谱建立和潜在干预靶标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胰腺导管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预后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且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的5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结果:在50例患者中,高、中、中-低、低分化腺癌分别为3例(6.0%);22例(44.4%)、12例(24.0%)、13例(26.0%);淋巴结转移16例(32.0%),神经浸润34例(68.0%),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1、2、3年存活率分别为80.9%、55.6%、30.8%。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胆道引流(P=0.046)、淋巴结转移(P=0.048)、术后放疗(P=0.028)是影响病人生存的因素;多因素分析可知,腹腔感染(HR=0.16995%CI 0.041-0.692 P=0.013)是胰腺导管腺癌手术切除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而神经侵犯(HR=3.888 95%CI 1.000-15.109 P=0.049)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神经侵犯患者,1、2、3年存活率分别为49.0%、43.3%、14.4%,明显低于无神经侵犯的患者。结论:1.术前胆道引流、淋巴结转移、术后放疗、腹腔感染是影响病人生存的因素;2.神经侵犯是影响胰腺导管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研究胰腺导管腺癌基因突变表达谱以及潜在干预的靶标探索目的: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建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特有的突变表达谱,为个体化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甲醛固定石蜡组织样本,利用新一代测序平台,对50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的基因突变进行深度靶向测序。针对测序所发现肿瘤体细胞的变异、胚系变异、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单碱基突变、DNA小片段和大片段的插入和缺失、基因拷贝数扩增和丢失、以及基因融合和重排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本研究样本特有的基因变异表达谱。基于该表达谱,采用整合搜索引擎,将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和相关药物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有效整合和分析,从而找出潜在干预靶标以及相关靶向药物。结果:1.所有的胰腺导管腺癌样本都存在多个基因、多种类型突变,其中每例患者的突变基因和突变位点也都不同。2.基于基因测序发现,有4例患者发生基因融合,2例出现了TMB-H,占比为7.6%,在MSI上,基本都为MSS,无PD-1阳性表达,提示这部分患者的基因错配修复很完整,使用免疫性治疗PD-1抗体的疗效可能不佳。排前5突变基因为KRAS为84.6%、TP53为66%、SMAD4为19%、CDKN2A和TGFBR2为13%,KRAS基因以点突变为主。3.本研究发现KRAS亚型有叁种G12V、G12D、G12R,其中G12V和G12D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预后无差异(P=0.575)。4.基于基因突变表达谱,检索相关数据库发现KRAS、TP53、CDKN2A、APC、BRCA2等5个突变基因为潜在干预靶点,目前有相关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结论:1.所有的PDAC患者都存在多个基因、多种类型突变,其中每例患者的突变基因和位点也都不同。2.TMB-H、MSI、PD-L1(CD274)阳性在本研究中占比较低、提示使用免疫性治疗PD-1抗体的疗效可能不佳。3.KRAS的两种亚型G12D和G12V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预后无差异。(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徐盼盼[8](2019)在《猪脐静脉内皮细胞中miR-140靶标基因的鉴定及在猪瘟病毒复制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度约为12.3 kb,编码12种病毒蛋白。微小RNA(miRNAs)是存在于多种生物细胞内的非编码单链RNA,长度大约为22个核苷酸(Nucleotide,nt),主要具有RNA剪切以及基因转录前调控等功能。MiRNAs主要通过靶标目的基因的3’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s,3’UTR)起作用,当miRNAs的种子序列与靶标基因序列完全互补时降解靶基因,而当不完全互补时通过抑制靶基因翻译的方式发挥作用。我们对CSFV感染的猪脐静脉内皮细胞(Swine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SUVEC)通过基因组高通量测序,进行差异miRNAs筛选。发现在CSFV感染后SUVEC中有8个显着上调和4个下调显着的miRNAs,但这些miRNAs在CSFV感染中的作用尚缺少研究。通过软件预测发现,在CSFV和SUVEC中均存在miR-140调控的靶标基因,对SUVEC中受miR-140调控靶标基因的鉴定、miR-140靶标蛋白与CSFV编码的互作蛋白的鉴定以及其对CSFV复制的影响,将为CSFV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科学资料。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感染CSFV的猪脐静脉内皮细胞中miR-140下调对SUVEC接种CSFV,用RT-qPCR检测miR-140,发现细胞中miR-140被极显着下调(p<0.001)。(2)miR-140可抑制CSFV在猪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复制将miR-140模拟物(mimics)和抑制剂(inhibitors)转染SUVEC后12 h再接种CSFV,于接毒后24 h、36 h、48 h和72 h,应用RT-qPCR分别检测细胞中病毒基因转录量和细胞上清中病毒基因拷贝量。结果显示,在转染miR-140 mimics的细胞中CSFV在核酸水平显着降低(p<0.05),呈现剂量相关性。转染miR-140inhibitors后细胞内和上清中病毒核酸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猪血管内皮细胞中miR-140的靶基因是Rab25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进行miR-140与Rab25基因的调控检测,结果显示,转染Rab25-3’UTR野生型重组质粒+miR-140 mimics组细胞萤火虫荧光素酶/海肾荧光素酶活性极显着低于Rab25-3’UTR野生型重组质粒+miR-140 NC(p<0.001);而Rab25-3’UTR突变型重组质粒+miR-140 mimics组细胞萤火虫荧光素酶/海肾荧光素酶活性与Rab25-3’UTR突变型重组质粒+miR-140mimics-NC无显着差异,说明Rab25-3’UTR是miR-140的靶基因。将miR-140mimics及inhibitors分别转染SUVEC,转染后24 h,分别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ab25核酸和蛋白发现,miR-140能显着下调Rab25的表达(p<0.001),下调miR-140后,Rab25表达被显着上调(p<0.05)。(4)Rab25蛋白促进CSFV复制分别构建表达Rab25的重组质粒(CMV-Rab25)和干扰其表达的重组质粒,将CMV-Rab25转染SUVEC 24 h后,接种CSFV,分别在接毒后24 h、48 h用RT-qPCR检测细胞CSFV的核酸量。发现CSFV核酸量上调,但在24 h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在48 h差异显着(p<0.001)。筛选获得重组干扰质粒shRab25-2,转染SUVEC后24 h接种CSFV,接毒后24 h和48 h,应用RT-qPCR检测细胞CSFV的核酸量。结果表明,接毒后24 h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48 h试验组细胞中的CSFV核酸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5)Rab25蛋白与CSFV NS5A蛋白存在细胞共定位,NS5A的804-1491位为可能的关键作用位点将重组质粒pDsRed1-N1-Rab25分别与pcDNA3.1(+)-NS2、pcDNA3.1(+)-NS3和pcDNA3.1(+)-NS5A重组表达质粒共转染于SUVEC。通过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发现,Rab25与NS5A存在明显的共定位。将pEGFP-C1-NS5A-1-84、pEGFP-C1-NS5A-84-804和pEGFP-C1-NS5A-804-1491分别与pDsRed1-N1-Rab25共转染SUVEC,通过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到NS5A的804-1491基因区段表达产物与Rab25存在明显的共定位。本研究表明,猪脐静脉内皮细胞的miR-140在细胞内的靶基因是Rab25,其与猪瘟病毒NS5A蛋白存在共定位,Rab25蛋白对猪瘟病毒的复制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徐丹丹[9](2019)在《二斑叶螨抗药性监测及靶标基因突变频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螨,其寄主范围广泛,可以危害至少1100种作物,常见的寄主植物包括蔬菜、果树、花卉、棉花、玉米等。二斑叶螨常以成螨和幼若螨群集在植物叶背进行为害,通过口针穿破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来刺吸植物汁液,最终致使植物叶片干枯、脱落,从而影响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化学药剂是目前防控二斑叶螨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生产上常存在施药随意、不科学不合理的选择施药、或单一使用某类化学药剂等问题,由此导致二斑叶螨对多种化学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靶标抗性是叶螨抗药性最重要的抗性机制之一,近年来已有研究报道叶螨抗性靶标基因的点突变可导致叶螨产生抗药性。在本研究中,首先采用优化的琼脂浸叶法监测了我国二斑叶螨不同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杀螨剂的抗性水平,明确了不同地区田间二斑叶螨的抗药性现状;针对二斑叶螨的阿维菌素抗性田间种群,建立了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相关的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简称CAPS)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简称LAMP)快速检测技术,实现了田间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抗性的快速检测和早期预警;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二斑叶螨田间种群不同抗性靶标基因的点突变及其频率进行普查和检测,揭示了我国二斑叶螨对不同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的分子基础。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优化的琼脂浸叶法对7个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开展12种药剂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与室内相对敏感种群相比,所有检测种群均对阿维菌素表现为高或极高水平抗性(最高可达1809.51倍);对传统杀虫剂中的哒螨灵、联苯菊酯和丙溴磷叁种药剂的抗性倍数很低,但其LC_(50)值很高(最高的达2783.89mg/L),说明这叁种药剂对二斑叶螨的毒力低;对新型杀螨剂中的乙唑螨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均表现为敏感度下降或敏感水平(RF<5倍);除个别地区种群外,大部分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丁氟螨酯、腈吡螨酯和联苯肼酯等药剂表现为低等或中等水平抗性(5-40倍)。2.克隆二斑叶螨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的谷氨酸氯离子通道GluCl3基因,比较分析抗性和敏感种群中GluCl3序列的差异,确认了我国二斑叶螨田间种群中存在该基因326位置处甘氨酸到谷氨酸的突变(G326E)。基于该点突变,建立了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的CAPS和LAMP快速分子检测技术。CAPS检测技术中,将PCR产物用Hinf I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通过酶切后的条带个数直接判断所检测个体的基因型;LAMP检测技术中,可根据反应产物呈现的颜色来判定测试个体是否产生了明显抗性。3.基于二斑叶螨的抗性机制研究,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对7个田间二斑叶螨种群的13个抗药性靶标基因的点突变进行了频率检测。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室内相对敏感种群中并未检测到阿维菌素靶标基因GluCl相关的G314D或G326E点突变,7个田间种群中这两个位点的突变频率分别为28.33%-63.64%和0%-95%;对于有机磷类杀虫剂靶标基因Ace相关的G119S和A201S两个突变,敏感种群中存在50%的G119S突变频率,而7个田间种群中这两个位点的突变频率分别为33.33%-56.67%和5.00%-43.33%;对于菊酯类杀虫剂相关的靶标基因VGSC的L1024V、A1215D和F1538I叁个突变位点,所有种群中均未检测到L1024V突变,而敏感种群中A1215D和F1538I两突变的突变频率分别为25%和81.67%,田间种群两位点的突变频率达70%以上。另外,所有测试的二斑叶螨种群,与联苯肼酯抗性相关的Cytb基因未发生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惠太宇,郑圆媛,岳畅,孙家明,郭丹[10](2019)在《羊绒细度候选基因靶标miRNAs筛选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和验证辽宁绒山羊粗型和细型个体羊绒细度相关候选基因ALX4、NT-3、POLD2和AKT1表达调控潜在靶标miRNAs及其表达差异,提取辽宁绒山羊细型和粗型皮肤组织DNA和RNA,先采集辽宁绒山羊粗型和细型肩胛部皮肤组织,根据NCBI上的序列克隆获得ALX4、NT-3、POLD2和AKT1基因的3'UTR,利用Primer 5.0设计并合成功能引物,通过常规PCR扩增ALX4、NT-3、POLD2和AKT1基因的3'UTR序列,在miRBase数据库中,筛选羊绒细度候选靶基因3'UTR靶标miRNAs,然后与辽宁绒山羊(LCG)和内蒙古绒山羊(MCG)品种间皮肤miRNAs高通量测序结果共聚焦,筛选和验证羊绒细度相关候选基因表达调控潜在靶标miRNAs,在NCBI中检索到miRNAs的前体序列,应用RNAfold获得二级结构图及势能图,通过qPCR验证细型辽宁绒山羊(Fine type LCG)和粗型辽宁绒山羊(Coarse type LCG)皮肤组织中羊绒细度候选基因ALX4、NT-3、POLD2和AKT1靶标miRNAs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通过miRBase数据库预测,羊绒细度候选基因ALX4、NT-3、POLD2和AKT1分别获得104,27,19和32个靶标miRNAs,与绒山羊品种间皮肤miRNAs高通量测序结果聚焦分析,ALX4基因聚焦到3个靶标miR-m13,miR-433-5p和miR-671,其表达量是56,2和27;NT-3基因聚焦到1个靶标miR-1296,表达量是41;POLD2基因聚焦到1个靶标miR-130b,表达量是177;AKT1基因聚焦到2个靶标miR-345-3p和miR-2331-3p,其表达量是52和5。其中前体序列的二级结构表明miR-2331-3p的结构最不稳定,miR-1296最小自由能的绝对值最大,结构最为稳定。用qPCR验证miR-m13,miR-433-5p,miR-671,miR-1296,miR-345-3p和miR-2331-3p在辽宁绒山羊细型皮肤中的表达量都显着高于粗型皮肤中的表达量,可能对羊绒细度候选基因发挥重要的正调控作用,而miR-130b在LCG粗型的表达量高于LCG细型表达量,可能miR-130b对羊绒细度相关候选基因起负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基因靶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公共数据库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挖掘乳腺癌诊断年龄和肿瘤分期相关疾病靶标。方法利用TCGA得到53例亚洲人种和126例非洲人种乳腺癌基因芯片表达数据及相应的临床指标,然后用R软件的WGCNA包分别构建这2个人群的共表达网络,得到与诊断年龄和肿瘤分期的相关显着性模块,并用在线网站DAVID进行功能富集,用在线网站UALCAN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WGCNA分析得到11个与肿瘤分期和诊断年龄显着相关的模块。将11个模块取交集后得到42个候选基因,利用在线网站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候选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质结合功能方面。取42个候选基因中9个由WGCNA识别出的核心基因,输入在线网站UALCAN上行差异分析和生存分析,最终筛选出2个(ERLIN2和ASH2L)候选生物标志物,这2个基因在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表达水平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P<0.05)。结论利用数据挖掘寻找生物标志物或疾病靶标是一种高效、经济的研究方式。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发现ERLIN2和ASH2L为乳腺癌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大样本临床验证及机制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靶标论文参考文献

[1].黄河,彭燕,卢娜,姜洪波,李成长.PPBP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一个新的潜在靶标[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2].李一,熊萱,张远.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挖掘乳腺癌相关疾病靶标[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9

[3].祝旋.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玉米双抗12-5的抗虫性评估及对叁种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D].阜阳师范学院.2019

[4].梁秋果.贵州省中华按蚊抗药性靶标kdr、ace-1基因突变检测及种群遗传学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9

[5].郭梦佩.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初探[D].西南大学.2019

[6].王金金,马启峰,倪志勇,范术丽.陆地棉无绒突变体miRNA的鉴定及其靶标基因分析[J].棉花学报.2019

[7].周磊.单中心胰腺导管腺癌预后分析及基因突变表达谱建立和潜在干预靶标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19

[8].徐盼盼.猪脐静脉内皮细胞中miR-140靶标基因的鉴定及在猪瘟病毒复制中的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徐丹丹.二斑叶螨抗药性监测及靶标基因突变频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10].惠太宇,郑圆媛,岳畅,孙家明,郭丹.羊绒细度候选基因靶标miRNAs筛选和鉴定[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载体图谱淡色库蚊抗性相关基因在南京现场种群中...各个基因RNAi处理松材线虫总脂肪含量...基因敲除方法示意图转基因灰葡萄孢菌靶标基因表达RT-PCR...转基因灰霉southern杂交分析(M:地高...

标签:;  ;  ;  ;  ;  ;  ;  

基因靶标论文_黄河,彭燕,卢娜,姜洪波,李成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