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感伤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感伤,主义,王尔德,雷诺,形式美,诗学,意识流。
感伤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黄林非[1](2019)在《五四新文学感伤主义倾向的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学衡派、新月派和京派作家的文学观念较为接近,他们对五四新文学的感伤主义倾向颇为不满。学衡派关注艺术的伦理效果,新月派更多地注意艺术的形式问题,京派则更倾心于艺术的完美。作为感伤主义倾向的反对者,他们认为作家不节制情感必然影响到作品的伦理效果,也会造成艺术形式上的弊病,因而呼唤文学的健康与尊严。他们对感伤主义倾向展开批判,为新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6期)
吴言[2](2019)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感伤主义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上映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成本剧情片,它荣获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及诸多影评人的好评。电影通过对主人公李·钱德勒的角色塑造,娓娓道来了一个忧郁而饱含戏剧性的故事。它既是关于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旅程,亦是叩问人们心灵的难题——在经历难以忘却的悲痛之后,时间和温情真的能够救赎自身吗?从悲伤的深井向外张望,竭力寻找内心的平静,渴望精神的解放,这是主人公李·钱德勒的夙愿,也是困扰其一生的执念。(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13期)
翟茂华[3](2018)在《明清之际感伤主义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到明末清初,明清易代天崩地解的巨变,遭受国破家亡和社会苦难之后,很多文人艺术家怀着对亡国的仇恨与怀念,在作品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强烈的激情,但是却难以掩盖深藏的感伤和悲哀。(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02期)
李宛霖[4](2017)在《麦尔维尔对感伤主义修辞的批判:重读《班尼托·赛雷诺》》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批评家们开始从多个角度考察《班尼托·赛雷诺》与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代表的感伤文学之间的关系。联系《班尼托·赛雷诺》最初的创作与发表语境,可以发现麦尔维尔认为感伤主义文学容易让读者依赖一种流于表面的同情式解读,从而养成懒于思考、不善自省等思维习惯。为了揭示并部分纠正感伤主义修辞存在的问题,麦尔维尔在《班尼托·赛雷诺》中利用反讽以及不可靠叙述,为合作型读者创造了重读作品的机会,并使之在重读过程中反省自身价值观的局限,从而达成对种族问题更全面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7年03期)
郑静[5](2016)在《“感伤主义”小说的价值诉求——以苏珊娜《夏洛特·坦普尔》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姗娜·哈斯韦尔·罗森《夏洛特·坦普尔》是美国18世纪90年代"感伤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个纯真无邪的英国女孩夏洛特被引诱私奔到美国而导致悲惨一生的命运,反映了生活在那个时代少女面临的社会问题,以诉求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生存法则与生命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宋志宇,师锐敏[6](2016)在《功利道德和情感道德的劝善——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8世纪经济迅猛发展的英国,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影响到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感伤主义思潮随之出现。感伤主义文学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作家理查生和斯特恩深受当时诸多哲学家、伦理学家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在其代表作中或树立伦理道德典范,或剖析传递伦理道德观,劝善读者,成就了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Aegean[7](2015)在《专访史蒂夫·马蒂诺:真实而甜蜜的感伤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史努比大电影要来了!很多八零后、九零后童年的"伙伴",查理-布朗、史努比、露西、菜纳斯和其他广受欢迎的《花生漫画》角色即将献出他们的大银幕处女作,以3D动画的形态与观众重逢。这部由查尔斯·舒尔茨创作、曾执导《冰川时代4》的史蒂夫·马蒂诺导演的《史努比:花生大电影》即将于11月6日登录中国院线。Q看过本片,能感受到一种从原着漫画延伸至电影中的"甜蜜的感伤主义"影片在情节上也十分忠于漫画,比如查理·布朗依旧放不好风筝、片尾彩蛋里他也依旧没有踢到露西的橄榄球这样做纵然会勾起"花生米"(《花生漫画》的漫迷)的一些回忆和共鸣;但就比如,(本文来源于《电影世界》期刊2015年11期)
吾文泉[8](2015)在《圈地运动与英国感伤主义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感伤主义夸大感情的作用,对因圈地运动等产生的社会矛盾而表现出不满和愤懑。作家们触景生情,满腔哀怨。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哥尔德斯密斯的《荒村》和乔治·克莱布的《乡村》是感伤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作,都描写圈地运动前后英国农村的沧桑巨变,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农村因圈地运动而衰落所产生的无限悲伤之情。本文从圈地运动与感伤主义诗歌的关系入手,探讨圈地运动对英国农村、人性、道德观和价值观等的深刻影响以及在感伤主义诗歌中的反映。(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3期)
林静[9](2015)在《“感伤主义”的恬淡画卷——《墓园挽歌》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其代表作《墓园挽歌》堪称"感伤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墓园挽歌》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独特的地位,犹如一幅恬淡的忧思的画卷。本文从两方面探究这首诗长盛不衰的原因,即:完美体现了"感伤主义"诗学的主张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本文来源于《雪莲》期刊2015年09期)
张楠[10](2014)在《论《银灰色的死》中的感伤主义、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感伤主义、唯美主义、浪漫主义都曾对中国文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坛的一个代表人物,郁达夫也曾受其影响,而本文则旨在剖析郁达夫的处女作《银灰色的死》中这叁大主义的因素。 【关键词】郁达夫 《银灰色的死》 感伤主义 唯美主义 浪漫主义(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报》期刊2014-11-09)
感伤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6年上映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成本剧情片,它荣获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及诸多影评人的好评。电影通过对主人公李·钱德勒的角色塑造,娓娓道来了一个忧郁而饱含戏剧性的故事。它既是关于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旅程,亦是叩问人们心灵的难题——在经历难以忘却的悲痛之后,时间和温情真的能够救赎自身吗?从悲伤的深井向外张望,竭力寻找内心的平静,渴望精神的解放,这是主人公李·钱德勒的夙愿,也是困扰其一生的执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伤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黄林非.五四新文学感伤主义倾向的终结[J].青年文学家.2019
[2].吴言.《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感伤主义的表达[J].电影文学.2019
[3].翟茂华.明清之际感伤主义对艺术创作的影响[J].明日风尚.2018
[4].李宛霖.麦尔维尔对感伤主义修辞的批判:重读《班尼托·赛雷诺》[J].外国文学评论.2017
[5].郑静.“感伤主义”小说的价值诉求——以苏珊娜《夏洛特·坦普尔》小说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
[6].宋志宇,师锐敏.功利道德和情感道德的劝善——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J].长治学院学报.2016
[7].Aegean.专访史蒂夫·马蒂诺:真实而甜蜜的感伤主义[J].电影世界.2015
[8].吾文泉.圈地运动与英国感伤主义诗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9].林静.“感伤主义”的恬淡画卷——《墓园挽歌》解读[J].雪莲.2015
[10].张楠.论《银灰色的死》中的感伤主义、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N].山西青年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