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转向论文_布莱恩·凯恩,刘昕亭,冯紫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本体论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本体论,边疆,关系,解释学,马克思,文化,本体。

本体论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布莱恩·凯恩,刘昕亭,冯紫祥[1](2019)在《没有听觉文化的声音研究——对本体论转向的一个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声音研究"和"听觉文化"常常同义替换地命名广泛的、异质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然而这两个术语之间依然存在着潜在分歧。声音研究领域的一些学者,通过转向声音的本体论和"表征与意义之下"的物质—情感过程,拒绝了听觉文化研究。在这篇文章中,我考察了叁位作者(史蒂夫·古德曼、克里斯朵夫·考克斯和格雷格·海恩格)在声音研究中的"本体论转向",并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首先,我描述了叁位作者共享的德勒兹的形而上学框架,然后讨论了他们的具体论点。接下来,我考察了古德曼的振动本体论。虽然古德曼声称要克服二元论(dualism),但我认为他的理论比他所拒绝的文化和表征论述更为二元论(dualist),而且在解释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方面更薄弱。其次是考克斯和海恩格的美学理论,他们都是本体美学(onto-aesthetics)的支持者,认为艺术作品可以揭示自身的本体论。我认为本体美学建立在一个范畴错误之上,混淆了具象(embodiment)与例证(exemplification)。由于这种混淆,考克斯和海恩格从建基于文化的类比滑到了对艺术作品的去文化(culture-free)分析。最后,我反思了"听觉文化"的概念,并提出声音研究中的"本体论转向"实际上是"本体书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对特定主体或共同体的本体论承诺和信念的描述——在其冒险中忽略了听觉文化的构成性角色。(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杨晨馨[2](2019)在《汪曾祺的语言本体论与小说创作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对小说语言的"视觉"要求折射出他对审美体验的重视,即用语言调动人的感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汪曾祺步入文学创作晚期,写作功力有所衰退,他的新聊斋题材创作转向反映了他对新的社会生活的种种不适,走向了纯粹的个人化写作。在文学史上,汪曾祺以"复古"的姿态走向大众,与主流文化保持距离并开辟了新的语言路径,影响了先锋派对语言的追求。(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金春[3](2019)在《边疆研究的本体论转向——“边疆实在论”与“边疆建构论”之争鸣再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边疆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但依然主要是在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视野下展开讨论,表现出鲜明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取向,而忽视了对边疆自身进行本体论意义上讨论。"边疆建构论"与"边疆实在论"的提出与争鸣意味着边疆研究深入到边疆的本质与性质的讨论,标志着边疆研究的本体论转向。边疆研究的本体论转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将进一步深化对边疆性质与特征的理解、推动边疆研究的理论创新、范式形成与学科建构,并进一步推动边疆研究的规范、自省与批判。(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铭铭[4](2019)在《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外社会人类学界对于天人或自然文化对立的宇宙观展开了批判,其中,尤以"天人合一论"和"本体论转向"为代表。此前,社会科学的问题大多与造成"同而不和"的功利个体主义有关,这些新的建设性批判,均主张重建文化-自然意义上的"和而不同"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是"总体的人",是"容有他者的己",从"我"的范畴谱系考据中,可以重新发现天人双关的"广义人文关系"内涵。当下盛行的视角主义观点虽有其建树,但却因袭了其批判的西方宇宙观的不少范畴,实为某种静态主义本体观的再现。中国以动为本的"生生论"传统,可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填补巨大空间,也可为自他物我融通的新人类学做出独到贡献。(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8期)

董山民[5](2019)在《马克思本体论的实践转向、维度与旨归》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本体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到马克思那里实现了转向:寻求世界始基的本体论转换为人类意义世界如何奠基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抽象地谈论本体没有意义;人类以社会性的连接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产生意义世界,哲学应以此作为本体。然而,马克思面对的却是意义世界遭到了严重破坏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重建意义世界,其意义本体论的价值旨归是人的解放。(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季玲[6](2019)在《论“关系转向”的本体论自觉》一文中研究指出"关系转向"是近年在东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共同兴起的学术现象。但是东西方学术界并未就关系主义研究开展有效对话,研究者更加关注东西方"关系转向"的不同渊源和差异性,从而对全球性"关系转向"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学理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实的世界政治日益呈现出高度互系和流动的特征,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原子式的实体主义本体论越来越脱离世界政治的现实,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推动东西方学者共同转向"关系本体"。超越东西方文化壁垒、推动全球性关系主义研究是关系思维的内在要求。坚持关系本体,反对实体主义世界观和研究路径是东西方"关系转向"的共同基准线,也是超越东西方分野、推动全球关系主义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坚持和贯彻关系主义的本体论自觉就是要求在研究设计中避免"物化"和"二元对立"的实体主义认识论倾向,坚持关系世界的永恒变化性以及关系世界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之间内在的联系性。(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9年01期)

刘恩至[7](2018)在《从“人民自由的圣经”到“物质利益的圣经”——论马克思法哲学本体论的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法哲学本体论曾在《莱茵报》时期发生过重大转向。此前,深受布鲁诺·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影响的马克思将法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自由意志,认为法律是神圣的"人民自由的圣经"。《莱茵报》后期,遭遇到"物质利益难题"的马克思开始对自我意识法哲学展开反思和批判。他第一次意识到,法的本质同社会经济关系存在着必然联系,法律不过是现实的物质利益的化身。《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法哲学本体论的转向开启了唯物主义法哲学的全新进路,使法的本质从抽象的自由意志回归现实的物质基础。新法哲学观所必然引申出的从客观现实性中去建构法律制度的结论,无疑为今日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袁利平[8](2018)在《教师哲学研究的本体论转向——评《教师哲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的历史时期,到底应该对教师有什么样的根本性认识值得研究,只有对这个根本性问题进行回答,才能使我们为教师找到未来的方向。同时,教师教育理论和专业发展实践的蓬勃发展的大潮亦在呼唤我们重新认识教师。从哲学上对教师进行认识是教师理论发展的根本,同时也将奠定其发展的未来方向,否则教师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郭芳博士的力作《教师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的出版真可谓(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孙田琳子,沈书生,李艺[9](2018)在《解释学本体论转向下的教学四重对话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解释学本体论转向引起的理解观流变对教育场域产生较大的启示作用。文章先后阐述不同理解观所蕴含的特定教学关系,剖析解释学本体论转向背后的教学论意义,从解释学中"作者-读者-文本"叁者理解关系的突破转变重新审视教育中的"教师-学生-知识"间的教学关系,阐明教学实体间不是对立的本位关系而是双向的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解释学本论转向下的教学四重对话关系,既师生间的建构性对话、生生间的启示性对话、人与知识的理解性对话和师生自我的反思性对话,以期为今后教学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杜连峰[10](2018)在《试论表述危机之后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产生自对表述危机的批评,这种转向从哲学层面上看,是从认识论转向本体论,即在认识论层面不存在不可互译的概念图式或语言,但在"实体"或"本体论"层面会有差异性。这一脉络沿着格尔茨解释人类和戴维森哲学对表述危机的批评,最终走向反表征主义的本体论。从人类学研究看,是民族志形态的转变,这种说法包括从研究者转向研究对象及研究区域形态,走向地志学研究。这一脉络沿着实验民族志对表述危机的反应,最终走向重视"实体"的本体论。本体论贯穿了研究对象到研究者文本到对象的过程,以情境化理解的手段实现一切人对一切人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民族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本体论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汪曾祺对小说语言的"视觉"要求折射出他对审美体验的重视,即用语言调动人的感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汪曾祺步入文学创作晚期,写作功力有所衰退,他的新聊斋题材创作转向反映了他对新的社会生活的种种不适,走向了纯粹的个人化写作。在文学史上,汪曾祺以"复古"的姿态走向大众,与主流文化保持距离并开辟了新的语言路径,影响了先锋派对语言的追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体论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布莱恩·凯恩,刘昕亭,冯紫祥.没有听觉文化的声音研究——对本体论转向的一个批判[J].文化研究.2019

[2].杨晨馨.汪曾祺的语言本体论与小说创作转向[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3].朱金春.边疆研究的本体论转向——“边疆实在论”与“边疆建构论”之争鸣再讨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王铭铭.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J].学术月刊.2019

[5].董山民.马克思本体论的实践转向、维度与旨归[J].求是学刊.2019

[6].季玲.论“关系转向”的本体论自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

[7].刘恩至.从“人民自由的圣经”到“物质利益的圣经”——论马克思法哲学本体论的转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

[8].袁利平.教师哲学研究的本体论转向——评《教师哲学思想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8

[9].孙田琳子,沈书生,李艺.解释学本体论转向下的教学四重对话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10].杜连峰.试论表述危机之后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J].民族学刊.2018

论文知识图

叁位大师的理想城市模型“这两幅土耳其地毯中的哪一幅更像我...传统视觉艺术分类与当代街道视觉艺术...的理念世界和经过亚里士多德完善后的逻辑...一3马丁.海德格尔一4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标签:;  ;  ;  ;  ;  ;  ;  

本体论转向论文_布莱恩·凯恩,刘昕亭,冯紫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