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医疗用具技术领域的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包括把手和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把手上,延伸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复位头,所述复位头包括抵持杆和矫正杆,所述抵持杆与矫正杆一端固定,抵持杆与矫正杆的作用面形成80~95度夹角本方案中的复位器能够很好的与骨折块吻合,在对骨折块移动复位时能够避免复位过程中骨折块移动。2、使用该复位器,是以小开窗为基础,并不需要切除单侧或双侧的椎板,这样不仅能减少对伤椎的破坏,有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而且能够减少术后远期并发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包括把手和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把手上,其特征在于:延伸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复位头,所述复位头包括抵持杆和矫正杆,所述抵持杆与矫正杆一端固定,抵持杆与矫正杆的作用面形成80~95度夹角。
设计方案
1.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包括把手和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把手上,其特征在于:延伸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复位头,所述复位头包括抵持杆和矫正杆,所述抵持杆与矫正杆一端固定,抵持杆与矫正杆的作用面形成80~95度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杆与所述矫正杆的作用面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杆的作用面上设有防滑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杆与所述矫正杆的端部均为光滑圆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杆与矫正杆的长度比为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杆为弧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采用弧形设置,把手的弯曲方向与延伸杆相反。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
背景技术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严重的脊柱损伤,常常伴有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压迫脊髓造成神经损伤。对于该病的治疗手段之一便是通过手术,复位椎管内的骨折块,解除对脊髓的压迫。目前临床上的骨折块复位器械有“L”型复位器、“C”形复位器及圆弧型复位器等。但是使用以上复位器会存在这以下弊端,第一,使用时需要切除单侧椎板或椎板全切才能进入椎管内,这样不仅会破坏椎体后柱的稳定性,造成脊柱后凸畸形,而且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久及出血量多;第二,术中需要先分离硬膜囊跟骨折块然后再将复位器与骨折块贴合,这样增加了硬膜囊损伤的风险,易造成脑脊液漏;第三,对于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大多是处于倾斜状态,但是临床上现有的复位器无法很好的吻合处于倾斜状态的骨折块,同时现有的复位器在对骨折块进行位置的调整时,由于其与骨折块接触的作用面为一面,所以在骨折块进行位置调整时对骨折块的固定效果不好,骨折块的位置易再次发生偏转,导致对骨折块复位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调整骨折块的位置,导致手术时间延长花费时间变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以解决现有的复位器对骨折块的位置进行纠正时操作繁琐,花费时间较多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包括把手和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把手上,延伸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复位头,所述复位头包括抵持杆和矫正杆,所述抵持杆与矫正杆一端固定,抵持杆与矫正杆的作用面形成80~95度夹角。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使用时,根据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前CT显示骨折块的突出的部位,在骨折块的突出的部位开设手术用的小开窗,将复位器的复位头从小开窗插入,使得骨折块卡入抵持杆与矫正杆之间,保证骨折块在抵持杆与矫正杆之间卡持稳定后,通过把手转动,将其转矩传递到复位头,使得骨折块旋转,达到骨折块的方位矫正。方位矫正到位后,推动把手,将推力传递到复位头由复位头将骨折块移动到损伤前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本方案中的复位器通过将骨折块卡在抵持杆与矫正杆之间,能够将骨折块的位置固定,在对骨折块移动复位时通过抵持杆与矫正杆的作用面对骨折块的支撑能够避免复位过程中骨折块移动。2、使用该复位器,是以单侧椎板间隙小开窗为基础,并不需要切除单侧或双侧的椎板,这样不仅能减少对椎体的损害,能够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而且能够减少术后远期并发症。3、传统的方式都是靠敲击复位,这样对力道的控制要求较高,稍微控制不佳便会损伤神经或刺入腹腔,该复位器并不需要敲击,依靠杠杆原理将骨块压入椎体,中途不需要其他器械的协助。
进一步,所述抵持杆与所述矫正杆的作用面为平面。其目的是,通过该种设置抵持杆和矫正杆的作用面为平面,增加了骨折块与抵持杆和纠正干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移动骨折块时的稳定性,减小移动骨折块的过程中骨折块会发生偏移的情况。
进一步,所述抵持杆的作用面上设有防滑纹。其目的是进一步增加骨折块与抵持杆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减小骨折块出现滑动的情况。
进一步,所述抵持杆与所述矫正杆的端部均为光滑圆角。其目的是采用光滑圆角设置能避免损伤硬膜囊及神经根,减小对患者的损伤。
进一步,所述抵持杆与矫正杆的长度比为2:1。其目的是该长度比在压入骨折块时更加方便。
进一步,所述延伸杆为弧形。其目的是,通过该种设置便于转动后的复位器取出。
进一步,所述把手采用弧形设置,把手的弯曲方向与延伸杆相反。其目的是,通过弧形设置的把手,防止推动把手时出现手掌打滑的情况,同时在推动把手的过程中弧形的把手与手掌掌心相互抵持,进一步增加了手掌与把手的稳定性,不易导致推动过程中打滑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抵持杆1、防滑纹2、矫正杆3、延伸杆4、把手5、胸腰椎6、骨折块7、损伤部位8。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
一种胸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包括弧形的把手5和弧形的延伸杆4,把手5的弯曲方向与延伸杆的弯曲方向4相反,延伸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把手5上,延伸杆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复位头,复位头包括抵持杆1和矫正杆3,抵持杆1与矫正杆3一端固定连接,抵持杆1与矫正杆3的作用面形成80~95度夹角,抵持杆1与矫正杆3的作用面为平面,且抵持杆1的作用面设有波浪状的防滑纹2,抵持杆1与矫正杆3的端部均为光滑圆角,抵持杆1与矫正杆3的长度比为2:1。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使用时,如附图3所示根据胸腰椎6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前CT显示骨折块7的突出的部位,在骨折块7的突出的部位开设手术用的小开窗,将复位器带有抵持杆1和矫正杆3的一端从小开窗插入,使得骨折块7卡入抵持杆1与矫正杆3之间,抵持杆1与矫正杆3的端部采用光滑圆角设置,减小了棱角损伤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可能,保证骨折块7在抵持杆1与矫正杆3之间卡持稳定后,通过把手5转动,将其转矩传递到复位头,使得骨折块7旋转,达到骨折块7的方位矫正。方位纠正到位后,推动把手5,将推力传递到复位头,将骨折块7移动到损伤前的损伤部位8。而弧形的把手5能够直接与掌心相抵持,增加了把手5的受力面,减小了施力过程中会出现的打滑的可能性,而弧形设置的延伸杆4,使得在复位器处于倾斜状态时也能够直接取出复位器。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7661.6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52(贵州)
授权编号:CN209808509U
授权时间:20191220
主分类号:A61B17/88
专利分类号:A61B17/88
范畴分类:申请人: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第一申请人: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申请人地址:563000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大连路149号
发明人:敖俊;季文军;曾铮
第一发明人:敖俊
当前权利人: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代理人:成艳
代理机构:50217
代理机构编号: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