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固定态铵论文_刘淑芳,马强,徐永刚,宇万太,潘飞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固定态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红壤,吉林省,氮肥,稻田,水稻,有效性。

土壤固定态铵论文文献综述

刘淑芳,马强,徐永刚,宇万太,潘飞飞[1](2018)在《叁种典型土壤固定态铵及其释放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究叁种典型土壤(黑土、潮棕壤、红壤)的固铵潜力,及其达到最大固铵量后的释放状况,比较了叁种土壤固定态铵库在土壤养分管理中的重要性。结果表明:随着氮加入量(NH4Cl)的增大,黑土和潮棕壤的固定态铵含量随之提升,当NH4Cl加入量(以N量计)达到3000mg kg~(-1)时,黑土和潮棕壤达到最大固铵量,此时两种土壤分别新固定铵140.2和162.0 mg kg~(-1);然而,红壤的固定态铵含量不随加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连续振荡淋洗实验中,黑土新固定铵的释放率为14.8%,潮棕壤新固定铵的释放率为29.9%,红壤的固定态铵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综上,不同土壤对加入铵的固定能力不同,潮棕壤固铵能力高于黑土,且更易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利用,该过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而红壤几乎不固定加入的铵,且原固定态铵也较难释放出来,故在此类土壤上氮素的保存与供给应更依赖于生物过程。叁种土壤固定态铵库在氮素养分管理中的重要性为:潮棕壤>黑土>红壤。(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顾敏京,左文刚,严漪云,臧彩云,薛伟杰[2](2017)在《氮肥管理对秸秆全量还田双季晚稻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方双季稻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管理策略对晚稻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并分析土壤固定态铵固定和释放与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情况下,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但秸秆还田同时配施氮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氮肥减施处理中,SRN2(基、追肥比为6∶4)处理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在晚稻生长期间始终最高;使用秸秆促腐菌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在晚稻生长期内,土壤固定态铵呈先下降后上升,至成熟期后再次下降的趋势,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返青期至烤田期以及灌浆期至成熟期,土壤固定态铵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与晚稻产量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晚稻全生育期土壤固定态铵变化量与氮肥利用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在该试验条件下,SRN1(基、追肥比为4∶6)处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更符合晚稻养分需求规律,在稳定产量的同时可提高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令狐荣云[3](2017)在《铁还原菌对红壤菜地土壤磷形态转化及固定态磷活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磷在土壤中极易被固定,且移动性差,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10%~15%。土壤有效磷供应不足成为限制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广东蔬菜地土壤多为红壤,以可变电荷Fe(III)为主要矿物的红壤对磷素产生强烈的固定作用,导致磷素在土壤中大量累积,磷肥利用率降低。因此,减少磷肥输入,提高土壤中磷的活性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南方红壤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通过输入外源铁还原菌,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培养,分别在不同时间段采样分析土壤p H、有机质、各种磷形态等指标的含量,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阐明铁还原菌对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通过纯化学试验及室内模拟试验,研究铁还原菌输入对铁氧化物形态及磷形态的影响,解析铁氧化物和磷形态的相关关系,阐明铁还原菌对固定态磷的活化作用。以期为红壤菜地磷素活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红壤菜地土壤中活性磷占各磷形态总和的10~19%,中稳定态磷约占各磷形态总和的35%,稳定态磷占各磷形态总和的46%~55%。铁还原菌K.pneumonia L17对磷素产生了活化效应,使活性较高的叁种磷(Resin-P、Na HCO3-Pi和Na OH-Pi)含量上升,活性较低的D.HCl-Pi、C.HCl-Pi以及Na OH-Po含量降低,对Na HCO3-Po和residual-P的影响不明显。2)铁还原菌K.pneumonia L17的添加提高了土壤pH值和有效磷含量。p H与有机质、有效磷、Resin-P、Na HCO3-Pi之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有机质与有效磷、Resin-P和Na HCO3-Pi之间、有效磷与土壤活性磷之间均达到显着正相关水平。3)铁还原菌S.oneidensis MR-1的添加提高了土壤游离氧化铁的含量,降低了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和土壤氧化铁活度。S.oneidensis MR-1可以提高Resin-P和Residual-P的含量,降低Na HCO3-Pi和Na OH-Pi含量,对D.HCl-Pi和C.HCl-Pi影响则不大。S.oneidensis MR-1的存在可以影响游离氧化铁与Na OH-Pi间的相关关系(对照土壤中游离氧化铁与Na OH-Pi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加入S.oneidensis MR-1的土壤两者相关关系不明显),游离氧化铁和C.HCl-Pi间呈显着正相关;Na HCO3-Pi与Resin-P和Residual-P间呈显着负相关。表明在加入S.oneidensis MR-1能增加土壤中活性较高的磷素。4)铁还原菌S.oneidensis MR-1的添加能将3种复合物(针铁矿-磷,水铁矿-磷,磷酸铁-磷)中的Fe(III)还原成Fe(II),在试验过程中,Fe(II)浓度均随时间整体呈现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Fe(II)平均生产速率从大到小表现为:针铁矿>水铁矿>磷酸铁;叁组加菌体系的Fe(III)浓度不同且均发生改变,针铁矿-磷-菌体系中Fe(III)含量极少,而水铁矿-磷-菌体系和磷酸铁-磷-菌体系中大量存在Fe(III);培养试验结束时,磷酸铁-磷-菌体系中总磷浓度是初始时的2.3倍,针铁矿-磷-菌和水铁矿-磷-菌体系的总磷仅为初始浓度的1/10左右,因此,S.oneidensis MR-1利用磷酸铁-磷的过程会促进磷的释放,活化磷酸铁中的磷,而利用针铁矿-磷以及水铁矿-磷的过程则会消耗磷,不会造成磷累积。(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段鹏鹏,张玉玲,丛耀辉,徐文静,虞娜[4](2016)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协调土壤固定态铵与可溶性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土壤固定态铵是肥料氮的一个"临时贮藏库",可逐渐释放以供作物利用,土壤可溶氮则是土壤固定态铵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设施条件下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影响,对于设施生产中安全高效的施肥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番茄为试材,温室内连续两年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不施肥(CK)、施N量0、187.5、375.562.5 kg/hm~2(N0、N1、N2、N3)、单施有机肥(M,75000 kg/hm~2)以及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处理(MN0、MN1、MN2、MN3)。分析了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土壤矿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施肥显着提高了0—30 cm土层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的含量(P<0.01);各施肥处理均以第1穗果膨大期时含量最高。总体来看,不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固定态铵和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均以施N 375.0 kg/hm~2处理为最高,而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条件下,以施N375.0 kg/hm~2与有机肥75000 kg/hm~2配施处理和施N 562.5 kg/hm~2与有机肥75000 kg/hm~2配施处理的土壤固定态铵和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为最高,但未发现氮肥施用量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产生显着影响;除收获期20—30 cm土层外,整个生长季内土壤固定态铵和矿质氮含量之间均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部分土层土壤固定态铵与可溶性有机氮之间也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设施番茄栽培条件下,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在土壤氮素的固持与释放方面极显着相关,施无机N 375.0 kg/hm~2配合有机肥75000kg/hm~2,可较好地提高土壤中的氮的有效性,更好地协调土壤供氮能力。(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范绍博,马强,姜春明,潘飞飞,周桦[5](2016)在《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长期定位试验(包括6个施肥处理:CK,不施肥;M,施循环猪圈肥;NP,施N、P化肥;NPK,施N、P、K化肥;NPK+M,N、P、K化肥+循环猪圈肥;PK,施P、K化肥),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下辽河平原地区潮棕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时间推移,不同施肥模式下固定态铵含量均呈先降低而后逐渐稳定的趋势。与试验初期固定态铵含量相比,试验进行22年后,不同施肥处理固定态铵有18.0%~38.7%的释放。施用氮肥会导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钾肥则能阻碍固定态铵释放,延缓其降低过程;单纯施用循环猪圈肥对固定态铵含量无显着影响;而施用N、P、K化肥基础上配施循环猪圈肥不仅可提高作物产量,且可使土壤固定态铵库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构建土壤氮素养分库,应为本地区旱田农业生产中的最佳施肥模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曲瑞姣,刘肖,胡国庆,何红波,张旭东[6](2015)在《氮肥施用对土壤固定态铵有效性和剖面变化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生态系统中肥料氮素施用通过改变土壤中"原有的"固定态铵和肥料来源"新"固定态铵的动态,从而影响固定态铵的有效性以及其剖面变化特征。固定态铵相对含量在垂直剖面的大小顺序为10~20 cm<0~10 cm<40~60 cm<20~40 cm,在多年淋溶渗透作用下,土壤中黏粒和氮素养分不断向下迁移,从而随着深度增加固定态铵含量升高。在连年施肥的条件下,土壤中固定态铵的含量和碱解氮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r=0.756,p<0.01),而且肥料来源部分的相关性显着高于土壤中"原有的"固定态铵。固定态铵含量与植株中氮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0.525,p<0.05),同时肥料氮素在固定态铵中的残留与植株中15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0.526,p<0.05),表明固定态铵可以通过长期的固定-释放过程持续为植物供给有效氮源。肥料来源固定态铵的有效性高于土壤中原有部分。连年施肥条件下,固定态铵对作物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十分显着。(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5年05期)

彭英湘,陈安磊,黄威,王卫,谢小立[7](2013)在《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红壤稻田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了水稻关键生育期及经休闲期后土壤固定态铵(FA)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田土壤FA含量范围为128.6 mg/kg-235.1 mg/kg,占土壤全氮的比值为5.8%-10.5%。水稻生育期是土壤FA的积累阶段,各施肥处理土壤FA提高幅度为12.7%-49.0%,其中长期不施钾肥的处理(N、NP)土壤FA含量升高幅度显着高于施钾肥或者钾肥配施有机肥的处理(p<0.05)。土壤FA年均含量大小规律为:N>NP>NPK>NPKC>JS。休闲期土壤FA含量出现明显降低现象,平均降低幅度为18.8%,其中长期不施钾肥土壤FA降低幅度显着高于长期施用钾肥及有机肥的土壤(平均高出126.3%)。分析认为N的分段施用方式(基肥、蘖肥和穗肥)是土壤FA在水稻生育期持续提高的关键原因;钾肥的投入促进水稻对N素的吸收,从而减少土壤FA量;稻田杂草对FA的利用可能是休闲期土壤FA显着降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王鸿斌,高强,赵兰坡[8](2010)在《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分析测定,研究了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主要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高为336.72mg/kg,最低为57.87mg/kg,平均为187.62mg/kg;固定态铵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含量顺序为黑土>黑钙土>白浆土>暗棕壤>风砂土;土壤中固定态铵与<0.01mm粘粒含量呈P0.01水平的极显着正相关,与<0.001mm粘粒含量相关性不显着;与阳离子交换量呈P0.01水平的极显着正相关;与有机质呈P0.05水平的显着正相关;与pH值无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李成芳,曹凑贵,潘圣刚,黄丰,代光照[9](2008)在《稻鸭共作生态系统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固定态铵的动态及有效性和温度、土壤pH、土壤交换性铵及土壤质地对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施肥促进土壤对铵的固定,水稻的吸收促进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其中在固定态铵释放过程之中,新固定的肥料铵几乎完全释放,而原有固定态铵没有释放。(2)较之常规稻作,稻鸭共作显着地提高了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其平均含量高出常规稻作的7%。(3)土壤交换性NH4+含量和pH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温度(5cm土层)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间不相关;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0.2mm的砂粒含量和<0.002mm的粘粒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而与0.02~0.2mm和0.002~0.02mm粘粒含量不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刘莹[10](2008)在《吉林省几种典型土壤的固定态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供氮状况是判断土壤氮素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氮素形态及其转化、铵的矿物固定和吸附是土壤氮素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培养试验和分析测定研究了吉林省五种主要土壤类型(黑土、黑钙土、暗棕壤、白浆土、风砂土)中氮素不同形态变化,固定态铵含量、固铵容量、最大固铵容量及其影响因素;铵的固定和释放动力学分析,以及铵的吸附解吸能力,目的是了解吉林省主要土壤中固定态铵的储量、土壤固定氮肥的能力、铵的固定与释放情况,进一步明确吉林主要土壤类型中铵的固定和吸附特性,从而预测土壤的保蓄氮量,旨在为有效利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主要土壤类型中的全氮量平均值依次为全氮量平均依次为黑土0.137%,,黑钙土0.071%,暗棕壤0.112%,白浆土0.139%,风砂土0.047%。黑土、黑钙土、暗棕壤、白浆土、风砂土的硝态氮含量平均含量依次为22.86mg/kg,18.40mg╱kg、11.18mg/kg、4.63mg/kg、6.04 mg/kg。五种土类铵态氮含量平均值依次为6.08 mg/kg,3.12 mg/kg、10.56 mg/kg、8.45 mg/kg、5.53 mg/kg。五种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平均值依次为245.40mg/kg、204.53 mg/kg、185.66 mg/kg、213.96 mg/kg、67.64 mg/kg。占土壤全氮的比例均值为9.6%—55.66%,占无机氮平均含量的84.68%-94.88%。除风砂土外,其它土类的固定态铵含量与<0.01mm粘粒含量呈显着或者极显着正相关的关系。与阳离子交换量均达到显着正相关关系。2.经过相关性分析,土壤颗粒组成与固态铵的关系取决于颗粒组成大小。小粒级与固态铵有正相关关系,而大粒级则反之。固定态铵与物理砂粒是负相关;与物理粘粒是正相关。除风砂土外的其它土类中,与粉粒和粘粒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而风砂土只有细粉粒呈现了正相关的关系。3.通过测定五种类型土壤砂粒、粉粒和粘粒中的固定态铵含量的结果表明,粘粒中的固定态铵数量最大,次之粉粒,砂粒最低。在风砂土中粘粒含量中固定态铵占到叁者之和的60%,其余四种土壤均是占到50%。而粉粒含量均占到叁者之和的29%-38%,砂粒则很低,占到叁者之和的12%-21%。根据计算,证明了各个粒级与固定态铵乘积之和与测定的土壤固定态铵之间有着良好的一致性。4.五种土壤中最大固铵容量平均值最高的为黑土484.03mg/kg,最低的为风砂土平均值为386.70mg/kg。固铵容量最高的也是黑土245.40mg/kg,最低风砂土是59.83mg/kg。最大固铵容量与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5.五种不同土壤类型中对添加铵离子的固定量都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开始阶段固定速率都很大,12h后固铵反应明显减弱。固定态铵的释放是一个缓慢而又长期的过程,固定态铵的累计释放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第42天还未达到最大释放量。一级动力学方程和抛物扩散率方程适合拟合铵离子矿物固定和释放的动力学。6.在铵的吸附中,五种土壤的吸附量均是随着平衡溶液中铵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平衡溶液中铵的浓度较低时,铵的吸附量升高较快,而当平衡溶液中铵浓度达到一定值时,随着铵离子浓度升高,吸附能力逐渐减弱。到了最后,风砂土、黑钙土和黑土的吸附量呈下降的趋势。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的相关性较好,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土壤固定态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南方双季稻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管理策略对晚稻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并分析土壤固定态铵固定和释放与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情况下,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但秸秆还田同时配施氮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氮肥减施处理中,SRN2(基、追肥比为6∶4)处理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在晚稻生长期间始终最高;使用秸秆促腐菌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在晚稻生长期内,土壤固定态铵呈先下降后上升,至成熟期后再次下降的趋势,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返青期至烤田期以及灌浆期至成熟期,土壤固定态铵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与晚稻产量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晚稻全生育期土壤固定态铵变化量与氮肥利用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在该试验条件下,SRN1(基、追肥比为4∶6)处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更符合晚稻养分需求规律,在稳定产量的同时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固定态铵论文参考文献

[1].刘淑芳,马强,徐永刚,宇万太,潘飞飞.叁种典型土壤固定态铵及其释放研究初探[J].土壤通报.2018

[2].顾敏京,左文刚,严漪云,臧彩云,薛伟杰.氮肥管理对秸秆全量还田双季晚稻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

[3].令狐荣云.铁还原菌对红壤菜地土壤磷形态转化及固定态磷活化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7

[4].段鹏鹏,张玉玲,丛耀辉,徐文静,虞娜.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协调土壤固定态铵与可溶性氮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

[5].范绍博,马强,姜春明,潘飞飞,周桦.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6

[6].曲瑞姣,刘肖,胡国庆,何红波,张旭东.氮肥施用对土壤固定态铵有效性和剖面变化特征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

[7].彭英湘,陈安磊,黄威,王卫,谢小立.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8].王鸿斌,高强,赵兰坡.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玉米科学.2010

[9].李成芳,曹凑贵,潘圣刚,黄丰,代光照.稻鸭共作生态系统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有效性[J].生态学报.2008

[10].刘莹.吉林省几种典型土壤的固定态铵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

论文知识图

淹水培养条件下土壤固定态铵动...不同时期小麦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冬小麦生育期各施肥处理0~40cm土层~#...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动...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随土层深度的...

标签:;  ;  ;  ;  ;  ;  ;  

土壤固定态铵论文_刘淑芳,马强,徐永刚,宇万太,潘飞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