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幼苗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幼苗,土壤,物种,种子,沙地,小兴安岭,沟壑。
幼苗库论文文献综述
李丑[1](2014)在《叁峡水库消落区一年生植物的幼苗库特征、幼苗发生及植被的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大坝(Three Gorges Dam, TGD)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坝,自蓄水以来在其上游形成了长度达660km的叁峡水库(Three Gorges Reservoir, TGR)。水库现行水位调度于每年9月开始蓄水至10月中旬蓄水至最高水位,并于次年1月逐步开始下降,5月降至防洪限制最低水位145m。蓄水在库区形成了垂直落差达30m的消落区。叁峡水库每年退水后,消落区大片裸地呈现,高程越低裸地呈现越明显,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在蓄水前会形成以一年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一年生植被作为消落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幼苗库组成、幼苗发生多少、快慢及植被的季节动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落区群落的稳定。因此,本研究以叁峡水库消落区的一年生植被为研究对象,选取巫山、云阳、万州、丰都4个样地,采取划分样带设置固定样方的方法,分别于2013年4月、5月、6月、7月、8月对消落区一年生植物的幼苗库组成、幼苗发生及植被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1)通过对消落区不同高程幼苗库的丰富度、多样性、物种组成的研究发现:随着水淹强度的增加,幼苗库的丰富度、多样性、幼苗密度等都有降低的趋势,且由于每年160m以上高程由于水淹较晚且退水较快,水淹时间较短,而160m以下高程由于在水淹较早且退水较慢,水淹的时间长等原因,造成土壤中的种子由于不能耐受长时间的水淹而死亡,因此160m以上幼苗库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多样性等都显着的高于160m以下高程,其中,夏季洪汛的频繁干扰会进一步降低一年生植物幼苗库的丰富度、多样性及密度。而幼苗库的组成在不同的高程带也不完全相同,其中,172m以小蓬草、鼠麴草、狗尾草、酢浆草、附地菜、马唐等优势度较为明显,168m以狗尾草、马唐、苍耳、狼杷草、酢浆草、龙葵等优势度明显,164m以马唐、狗尾草、酸模叶蓼、鼠麴草、稗、狼杷草等优势度明显,160m以马唐、狗尾草、鳢肠、狼杷草、稗等占优势,156m则以狗尾草、马唐、狼杷草、鳢肠、稗占优势,152m以狗尾草、马唐、鳢肠、狼杷草、黄鹌菜等占优势。总的来说,每个高程占优势的物种多为每年水淹前能够完成生活史、能产生较多的成熟种子、种子对一定程度的水淹有耐受性的物种。(2)通过对消落区内不同高程的一年生植物的幼苗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发现:消落区内所有高程(除164m高程物种数及幼苗发生比例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外)的一年生植物的物种数及幼苗发生比例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尽管由于本底差异造成幼苗组成在不同的样地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各样地常见物种(除有少量种不同外)相似,其中,狗尾草、稗、马唐、小蓬草、狼杷草、苍耳、酸模叶蓼、野黍等为四个样地中的常见种,它们主要表现出两种发生策略:快速发生策略和持续发生策略,其中快速发生策略是大部分一年生植物的主要发生策略,这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消落区反季节的大深度水淹大大缩短了一年生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时间,而尽早发生在无形中增加了幼苗的适合度,所以这种对策使得幼苗个体尽早获得有限的资源、占据空间并因此增加其生存的几率,对之后的生长、繁殖等生活史的一系列过程产生积极影响,从其生存率来看,大量的幼苗集中萌发为环境筛选提供了足够数量的个体,使得最终还有一部分幼苗存活下来,这将对种群的更新和繁殖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因此快速发生策略是一年生植物对特定的消落区环境的适应性选择。(3)通过对消落区不同高程一年生植被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发现,不同高程物种数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的规律不完全相同,其中172m、168m高程的物种数总体上随时间呈下降的趋势,164m、160m高程的物种数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56m、152m高程由于受夏季洪汛的影响,物种数急剧下降,但是每个高程的物种数在不同的时间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虽然不同样地植被组成不完全相同,但植被动态表现相似,即不同高程一年生植被的物种组成及每个物种的优势度随季节的变化不同:较高高程(172m、168m)植被动态季相明显,有一定的植被替代现象,在4、5月冬萌型和春萌型植物优势度相当,而6、7、8月春萌型的植物占优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物种的优势度越来越明显,且优势物种越来越稳定;中间高程(164m、160m高程)植被较为稳定,优势物种也较为固定,分别以酸模叶蓼-稗-狗尾草-狼杷草-马唐和稗-酸模叶蓼-马唐-狼杷草-藿香蓟占优势;然而,在较低高程(156m、152m)由于受夏季洪汛的影响,植被处于不稳定状态,一年生植物在此高程存在衰退的迹象。总的来讲,消落区较高高程(172m、168m),物种数相对较多,一年生植被的季节动态明显;中间高程(164m、160m)一年生植被较稳定;较低高程(156m、152m),由于受干扰较为频繁,物种数越少,一年生植被的季节动态不稳定。因此,此研究对深刻理解并预测消落区的物种组成及植被动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此研究可以得出,水淹强度作为叁峡水库消落区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植物的适应性有选择性,但植物在面对环境的影响时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通过改变自身的特性提高在群落中的竞争能力来适应这样的环境而生存下去。总的来说,在消落区中表现山竞争优势的物种大多是幼苗发生量多、发生快且生长速度较快的物种,如狗尾草、稗、马唐、小蓬草、狼杷草、苍耳、酸模叶蓼、野黍等,它们在出露初期快速发生产生大量幼苗,而后快速的生长,占据空间进行光合作用,形成大片自己的种群,提高竞争力而排斥其它物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15)
傅荩仪,徐海量,安红燕,赵新风,白元[2](2013)在《塔里木河下游漫溢区土壤种子库及幼苗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和幼苗库野外调查,研究塔里木河下游漫溢区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时对不同微地形条件下两者多个生态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1)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共发现有11科21属22种植物。土壤种子库有效种子密度为681±166个·m-2,而幼苗库的密度为74±30株·m-2。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均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指数值显着大于幼苗库,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值则略大于幼苗库。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之间的物种相似度为0.553。(3)在不同微地形条件下,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的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均表现为土壤种子库大于幼苗库。(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3年06期)
苏嫄,焦菊英,王巧利,杜华栋,王志杰[3](2013)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侵蚀环境下幼苗库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幼苗是植物生活史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阶段,对自然植被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侵蚀环境下幼苗库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选择不同植被带的3个典型小流域,通过野外样方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幼苗密度、物种多样性以及幼苗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共记录幼苗75种,分属25科,地上植被105种,分属29科,主要由菊科、禾本科和豆科构成,且以旱生和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为主;2)不同侵蚀环境下幼苗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不同差异。不同植被带上,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大于森林带。同一植被带上,森林带幼苗密度是峁顶>阴坡>阳坡,多样性指数是梁/峁坡>沟坡;草原带二者在不同侵蚀环境下均无显着差异;而森林草原带表现为阴坡尤其是阴沟坡幼苗密度较大,物种较为丰富;3)侵蚀环境不同对幼苗与地上植被物种相似性无显着影响,3个流域草本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均值都在0.5以下,表现出较小的相似性。可见,黄土丘陵沟壑区立地环境条件差,幼苗不易存活和建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苏嫄,焦菊英,王志杰,杜华栋[4](2013)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侵蚀环境下幼苗库动态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幼苗是植物生活史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阶段,对自然植被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侵蚀环境下幼苗库的动态变化特征,选择5种不同侵蚀环境(阳沟坡、阳峁坡、峁顶、阴峁坡、阴沟坡)下的15个样地,通过野外定点跟踪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幼苗物种数、幼苗密度、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侵蚀环境下幼苗物种数从阴沟坡到阴峁坡、峁顶、阳峁坡、阳沟坡依次减少,且幼苗物种组成存在差异;生长季内不同月份间幼苗物种数呈现先波动性增大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9月初。(2)不同侵蚀环境间幼苗密度差异性显着,阴峁坡最大,阳沟坡最小;不同月份间幼苗密度具有明显的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7月初,最小值出现在4月初或11月中旬。(3)不同侵蚀环境间阴坡幼苗物种丰富多样,阳坡幼苗物种较为单一;不同月份间幼苗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现出4—9月份逐渐增大至峰值,10月初和11月中旬稍有降低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申时才,徐高峰,张付斗,李天林,金桂梅[5](2013)在《不同生境薇甘菊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定点取样与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南德宏州陇川县不同生境薇甘菊入侵地区的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的特征。结果表明,根据土壤种子库萌发后的植物鉴定结果,橡胶林、林地、灌丛、草地和河岸边这5种生境共统计到40种植物,隶属18科。不同生境薇甘菊入侵群落的物种组成、种子萌发特性与空间分布及其幼苗库存在明显差异,橡胶林、林地、灌丛、草地和河岸边的薇甘菊种子密度分别为75、109、165、124和53粒.m-2,且各生境间差异显着(P<0.05)。室内萌发试验表明,薇甘菊土壤种子库萌发时间持续8周,其中第3~5周的萌发速度最快;土壤垂直方向上,0~2、>2~5、>5~10 cm深度土层薇甘菊种子分别占0~10 cm土层种子总数的81%、17%和2%。野外薇甘菊土壤幼苗库萌发时间持续6个月(5—10月),其中6—8月萌发速度较快。(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哈丽雅[6](2013)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林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浑善达克沙地以沙地榆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林龄、不同立地类型沙地榆林、不同树龄沙地榆孤立木进行了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调查,研究了沙地榆林的结实量、土壤种子库数量与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沙地榆幼苗库特征及动态。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沙地榆林结实量变化规律为:60年生沙地榆林>46年生沙地榆林>30年生沙地榆林;不同立地沙地榆林结实量变化规律为:迎风坡>丘间低地>背风坡>坡顶;不同树龄沙地榆林孤立木结实量变化规律为:56年生沙地榆孤立木>40年生沙地榆孤立木>23年生沙地榆孤立木。(2)在2010年、2011年6月~9月连续两年观测时间内,不同林龄沙地榆林土壤种子库种子总数大小顺序为:60年生沙地榆林>46年生沙地榆林>30年生沙地榆林;不同立地类型沙地榆林土壤种子库种子总数大小顺序为:丘间低地>背风坡>迎风坡>坡顶。在2010年、2011年中,丘间低地土壤种子库种子总数最多,背风坡土壤种子库种子总数始终大于坡顶,而迎风坡在连续两年的观测时间里土壤种子库种子总数有差异;不同树龄沙地榆孤立木土壤种子库种子总数大小顺序为:23年生沙地榆孤立木>56年生沙地榆孤立木>40年生沙地榆孤立木。在整个观测期内,随着种子运移时间的延长,不同林龄、不同立地类型沙地榆林土壤种子库内种子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3)在垂直分布方面,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种子库内种子数量不断减少。不同林龄、不同立地类型沙地榆林、不同树龄孤立木土壤种子库密度大小总体表现为:枯枝落叶层>0-2cm土层>2-4cm土层,枯枝落叶层土壤种子库种子总数占明显优势。(4)不同林龄、不同立地类型沙地榆林2010、2011年幼苗总数大小顺序均为:46年生沙地榆林>60年生沙地榆林>30年生沙地榆林;丘间低地>迎风坡>背风坡>坡顶。2010年不同树龄沙地榆孤立木幼苗总体大小顺序为:40年生沙地榆孤立木>23年生沙地榆孤立木>56年生沙地榆孤立木;2011年则表现为23年生沙地榆孤立木>40年生沙地榆孤立木>56年生沙地榆孤立木,且2011年幼苗平均株高总体大于2010年幼苗平均株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苏嫄[7](2013)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侵蚀环境下幼苗库及幼苗存活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幼苗又是植被恢复演替的基础,对植物群落的更新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侵蚀环境下幼苗库及幼苗存活特征,本研究分别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延河流域3个不同植被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的9个典型流域和森林草原带2个典型流域(宋家沟和纸坊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的方式,对不同植被带梁峁坡沟不同侵蚀环境下(阳沟坡、阳梁峁坡、峁顶、阴梁峁坡、阴沟坡)的幼苗库特征、幼苗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幼苗存活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森林带共记录幼苗93种,森林草原带90种,草原带85种。且这3个植被带的幼苗都是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蔷薇科这4科的物种占到幼苗物种总数的一半以上。生活型方面,都表现为多年生草本最多,水分生态型都以旱生和中旱生为主。(2)3植被带坡沟不同侵蚀环境下的幼苗密度和物种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在同一植被带不同侵蚀环境下整体上表现为阴沟坡幼苗易于生长和存活,幼苗密度较高,幼苗物种丰富多样。从不同植被带上看,幼苗密度整体上为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的幼苗密度明显大于森林带,幼苗物种多样性无明显差异。(3)不同侵蚀环境下,幼苗密度、幼苗物种多样性随时间均呈现明显的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密度最大值出现在7月初,最小值出现在11月中旬;幼苗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最小值在4月初,最大值一般在9月初。均匀度指数在年内随月份的动态变化不明显。(4)在不同侵蚀微环境下幼苗密度表现为浅沟>植丛间>鱼鳞坑>裸露地,而幼苗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差异。不同月份间,不同侵蚀微环境下的幼苗特征均具有明显动态变化趋势,但存在一定差异。(5)侵蚀环境不同,主要物种幼苗的存活特征存在差异。阳沟坡的铁杆蒿、阿尔泰狗娃花、菊叶萎陵菜,阳梁峁坡的阿尔泰狗娃花、长芒草、菊叶萎陵菜、猪毛蒿,峁顶的铁杆蒿、长芒草、山苦荬、亚麻,阴梁峁坡的铁杆蒿和阴行草,阴沟坡的铁杆蒿、长芒草和异叶败酱,其幼苗的存活能力强,能够成功越冬。(6)土壤水分对幼苗生长存活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坡度、降雨量、坡向,海拔和土壤养分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朱学灵,崔向慧,刘晓静[8](2011)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林火干扰下不同恢复阶段栎林群落幼苗库动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地表火干扰下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幼苗库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地表火干扰后栎林群落内有木本幼苗25科37属49种,随着火烧迹地植被的恢复,乔木幼苗种类数量增多,灌木幼苗数量减少,但栎类幼苗始终占据优势;林下幼苗库的密度随恢复时间增加逐步变小,栎类幼苗密度则呈现出从高到低再升高然后变低的趋势,栎类幼苗密度在火后1年最高,平均达到(2.30±2.9)株.(10 m2)-1;林下幼苗库恢复1年与恢复10年之间、恢复15年和对照林的密度差异显着,但恢复1年与恢复5年、恢复10年的幼苗库与对照林的幼苗密度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栎类幼苗密度变化出现2个过程,恢复1年与恢复5年、恢复10年与恢复15年幼苗密度之间有显着差异,但不同恢复阶段的栎类幼苗库与对照林相比没有显着差异;幼苗库不同恢复阶段的Shannon-Wiener指数(H')之间有极显着差异;相邻恢复阶段共有的幼苗物种较多,相似系数较大,以每2种不同恢复阶段的栎林群落进行比较,其共有物种数量为4 17种。随演替时间的增加,乔木实生苗比例逐渐增加,乔木根蘖苗的比例不断减少,到植被恢复后5年,栎类群落林下没有发现根蘖苗生存,而林下灌木幼苗也在恢复10年的群落内消失。林火干扰对栎类Ⅰ、Ⅱ和Ⅲ级的幼苗高度分配和苗木转化率有显着影响,但火烧干扰对Ⅳ级以上幼苗的高度分布和转化率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金光泽,杨桂燕,马建章,李兰军,徐正刚[9](2010)在《松果采摘对小兴安岭主要林型红松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人为采摘松果对小兴安岭主要林型红松(Pinus koraiensis)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的影响,选择阔叶红松林以及与阔叶红松林相邻的红松人工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和云冷杉林,各设置10 m×240 m的样带,调查了红松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主要结果如下:①主要林型间红松土壤种子库数量具有明显的差异,阔叶红松林最多,落叶松人工林次之,白桦林最少;②鼠类取食过或被破坏等动物侵害的种子占81.9%~90.4%,完好种子只有在阔叶红松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中发现,分别为4.3%和4.9%;③红松种子主要分布在0~10 cm层中(71.4%~91.3%);④红松幼苗库的密度云冷杉林最高(1 613株.hm-2),红松人工林最低(167株.hm-2),其中阔叶红松林(296株.hm-2)和白桦林(854株.hm-2)的幼苗密度分别为采摘前的1/68~1/9和1/9~1/4.5;⑤从龄级分布上看,松果采摘前阔叶红松林低龄级幼苗的数量较多,随着龄级的增大明显减少,呈倒J型分布;白桦林各龄级幼苗密度相差不大。人为采摘松果后,阔叶红松林各龄级间密度相差不大;白桦林呈倒J型分布。(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刘宗杰[10](2010)在《北京东灵山辽东栎林乔木优势种幼苗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北京东灵山地区的辽东栎林主要优势乔木物种的幼苗库结构与动态进行了研究,同时考察了多个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子对于幼苗库的影响。在以形成林窗为主要干扰的森林群落中,顶极物种常形成稳定的幼苗库以实现种群的天然更新,研究影响幼苗库的各种因素,尤其是环境因子的季节性差异对幼苗库动态的影响很有必要,对了解群落的更新状况与动态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光照,水分这两个限制幼苗更新最主要的因子角度出发,研究了辽东栎林叁种优势物种对不同光照强度与水分水平的响应差异,同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研究了环境因子对辽东栎林优势种幼苗库结构与动态的影响,不同物种幼苗库间的差异,并对幼苗库的季节性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五角枫的幼苗更新中,实生苗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辽东栎幼苗库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季节性动态,五角枫幼苗库则呈显着的增长趋势。辽东栎幼苗在良好的光照与水份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生长潜能。五角枫幼苗则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可以在较强的遮荫条件下存活。(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幼苗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和幼苗库野外调查,研究塔里木河下游漫溢区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时对不同微地形条件下两者多个生态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1)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共发现有11科21属22种植物。土壤种子库有效种子密度为681±166个·m-2,而幼苗库的密度为74±30株·m-2。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均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指数值显着大于幼苗库,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值则略大于幼苗库。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之间的物种相似度为0.553。(3)在不同微地形条件下,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的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均表现为土壤种子库大于幼苗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幼苗库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丑.叁峡水库消落区一年生植物的幼苗库特征、幼苗发生及植被的季节动态[D].西南大学.2014
[2].傅荩仪,徐海量,安红燕,赵新风,白元.塔里木河下游漫溢区土壤种子库及幼苗库特征[J].中国沙漠.2013
[3].苏嫄,焦菊英,王巧利,杜华栋,王志杰.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侵蚀环境下幼苗库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J].草业学报.2013
[4].苏嫄,焦菊英,王志杰,杜华栋.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侵蚀环境下幼苗库动态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3
[5].申时才,徐高峰,张付斗,李天林,金桂梅.不同生境薇甘菊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的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
[6].哈丽雅.浑善达克沙地榆林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7].苏嫄.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侵蚀环境下幼苗库及幼苗存活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8].朱学灵,崔向慧,刘晓静.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林火干扰下不同恢复阶段栎林群落幼苗库动态特征[J].林业科学研究.2011
[9].金光泽,杨桂燕,马建章,李兰军,徐正刚.松果采摘对小兴安岭主要林型红松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0
[10].刘宗杰.北京东灵山辽东栎林乔木优势种幼苗库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