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本体,人类,阿波罗,马克思,幼发拉底河,气候,共同体。
人类历史论文文献综述
陈隽情[1](2019)在《凶险的疟疾 如何改变人类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个疾病,在中国差点要了康熙帝的命,在欧洲造成了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并让苏格兰失去独立……历史上,疟疾是最为流行而凶险的传染病之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演进方向。疟疾曾长期在旧大陆各地区肆虐,如14世纪时曾发生了罗马教廷避居意法边境的"阿维农之囚"事件。现有研究表明,其中虽有亲法教皇想就近得到法国支持的原因,但担心染上罗马热症、避开疟疾流行区也是其重要原因。在中国的史书上,疟疾也是一名常客。汉武帝征伐闽越时,(本文来源于《科学大观园》期刊2019年23期)
陈芳代[2](2019)在《马丁·普克纳:《文字的力量:文学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In the increasingly thriving field of world literature,Martin Puchner has yielded milestone contributions,including the recently reprinted six-volum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years of online and offline world literature teaching at Harvard and beyond.Now he combines and crystallizes his scholarly expertise and pedagogical(本文来源于《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期刊2019年04期)
沈湘平,赵婧[3](2019)在《马克思“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理论及其启示——关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以往对马克思"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理解大多侧重于其开启的物质生产逻辑。事实上,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诸个体(Individuen)的存在,直接凸显的是诸个体的共在,即以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存在。作为诸个体间联动的社会关系模式,这种具有原初性质的共同活动方式先于生产关系而不能简单归结于生产关系。人类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是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历史。"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理论的揭明,对于澄清或构建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一是有助于澄清对唯物史观"经济决定论"的误解,凸显人们非经济的社会生活的内涵、地位与功能;二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之谜的解答",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正是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真理;叁是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提供理论"接口",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可以理解为以人类美好生活为旨归的关于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哲学;四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形成合理有效的人类共同活动方式——包括诸民族、国家的共同活动方式和超越民族、国家的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而后者更具前瞻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陈华文[4](2019)在《人类影响气候 气候改变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从气象、生态和环境的角度探索昨日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显学。新近出版的《气候改变世界》一书,从全球的宏观尺度,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人类社会对气候的作用,读来令人深思。本书作者费根是剑桥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学家,曾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1-22)
桑明旭[5](2019)在《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公共性逻辑,深度阐释该逻辑需要回答两大基础性问题:(1)在马克思指明的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是否具备现实基础?(2)在以批判、对抗和斗争为主要话语范畴的唯物史观框架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如何安放?换言之,唯物史观何以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在抽象的价值观批判和资本逻辑一般批判语境中,这两大问题是无法深度澄明的,必须开启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与资本主体性逻辑相对立。资本主体性发展至当前,面对普遍化、深层化的现代性危机,其强制性输出原则难以为继,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的历史必要性由此得以显现。以主体性退缩为基本条件的资本创新推动了当代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由此具备了现实可行性。马克思资本主体性批判的历史指向不是"主体性的黄昏",而是共同体的公共性发展。这表明,公共性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公共性逻辑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向度。唯物史观的公共性向度不仅超越了现代主义哲学的单一主体性思维,也克服了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公共政治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在公共性问题上的虚幻性、抽象性、虚无性,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哲学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江畅[6](2019)在《人类本体观的历史与价值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体观是人们对宇宙本体(包括自然本体、人类本体和社会本体)形成的基本观念。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本体观有常识本体观、宗教本体观、哲学本体观、科学本体观四种基本本体观,人们在本体观上存在着不同选择的可能。四种基本本体观因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而得到所有人信奉或者得到特定人群信奉。人们凭借日常本体观就可以生存,加上科学本体观会更有利于生存,但人要提升生存的境界,就需要确立宗教本体观或哲学本体观。在这两种本体观中,人应该选择哲学本体观,而不是宗教本体观。(本文来源于《阅江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卢俞成,林春逸[7](2019)在《新中国70年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基于人类文明视野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70年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中国道路超越了西方道路的局限,颠覆了"国强必霸"的所谓历史"铁律",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内涵,开辟了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国道路摒弃了西方的"普世价值",倡导尚和合、崇正义、重共享的人类文明新价值,彰显了人类文明的价值性。中国道路克服了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为其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路径借鉴,打破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创新了全球治理的方式,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破解难题提供新智慧,彰显了人类文明的世界性。中国道路向世人表明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9年11期)
龚世星[8](2019)在《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制度价值旨归分析的历史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价值旨归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发展的核心关切。作为在制度变革领域具有独创性地位的思想家,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分析基点,以"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总体分析框架,在人类历史的制高点上,分别对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制度价值旨归展开分析、构想和论证。这一饱含历史向度的分析思路是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制度变革、引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科学武器。(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欧阳自远[9](2019)在《解读人类首次月球旅行的纵深历史——《阿波罗登月计划全史》序言》一文中研究指出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千年之梦。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工程之一。参加该计划的有20 000多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科研机构,参与人数超过40万。阿波罗登月计划产生了3 000多种新的应用技术,对航空航天、军事、通信、材料、医疗卫生、计算机等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所有这些技术又转化为民用,带动了整个工业的繁(本文来源于《科学教育与博物馆》期刊2019年05期)
董牧孜[10](2019)在《人类为什么会迷恋“大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这几年,大时空尺度的历史叙事似乎一下子流行起来。尤瓦尔·赫拉利的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在世界范围内带红了"简史"系列,也让"大历史"这门学问进一步走进中国公众的视野。在人文与科学大融合的语境下,似乎已成过时之物的宏大叙事也有所复兴。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过着后现代、碎(本文来源于《齐鲁周刊》期刊2019年42期)
人类历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In the increasingly thriving field of world literature,Martin Puchner has yielded milestone contributions,including the recently reprinted six-volum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years of online and offline world literature teaching at Harvard and beyond.Now he combines and crystallizes his scholarly expertise and pedagogica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1].陈隽情.凶险的疟疾如何改变人类历史[J].科学大观园.2019
[2].陈芳代.马丁·普克纳:《文字的力量:文学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英文)[J].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2019
[3].沈湘平,赵婧.马克思“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理论及其启示——关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再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陈华文.人类影响气候气候改变历史[N].中国科学报.2019
[5].桑明旭.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江畅.人类本体观的历史与价值审视[J].阅江学刊.2019
[7].卢俞成,林春逸.新中国70年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基于人类文明视野论析[J].理论导刊.2019
[8].龚世星.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制度价值旨归分析的历史向度[J].山东社会科学.2019
[9].欧阳自远.解读人类首次月球旅行的纵深历史——《阿波罗登月计划全史》序言[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
[10].董牧孜.人类为什么会迷恋“大历史”?[J].齐鲁周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