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锈钢表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锈钢,表面,涂层,磁控溅射,激光,奥氏体,硫酸铵。
不锈钢表面论文文献综述
马猛,王明红[1](2019)在《基于进化神经网络的304不锈钢车削加工表面粗糙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粗糙度是衡量加工零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表面粗糙度进行提前预测有利于提高加工质量。课题组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了YG8硬质合金刀具干式车削304不锈钢棒料的实验,得到不同切削条件下的表面粗糙度。由于BP神经网络的算法预测精度不高而且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优化BP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初值,建立基于进化神经网络的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进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有效地克服了BP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的缺陷,实现了表面粗糙度的精确预测。(本文来源于《轻工机械》期刊2019年06期)
炊鹏飞,董洪峰,景然,张锋刚,李江华[2](2019)在《退火处理对表面纳米化316L不锈钢组织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快速多重旋转碾压技术(FMRR)在奥氏体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纳米结构层,并对其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电化学工作站对退火样品的微观结构及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FMRR处理60 min后,在不锈钢表面因塑性变形生成了α′马氏体相,其衍射峰的半高宽明显宽化,这是由于经过塑性变形后316L不锈钢晶粒细化和微观应变增加导致的;不锈钢表面也形成了约12 nm厚的等轴纳米晶,且晶粒呈随机取向。对样品退火处理后,α′马氏体的衍射峰强度随退火温度的增加而增强,这表明316L不锈钢的马氏体含量增加。退火后样品的晶粒尺寸有所增加,但仍为纳米级,而微观应变随退火温度增加而减少。与原始样品相比,纳米化的316L不锈钢耐蚀性明显降低,退火处理后耐蚀性进一步降低,300℃退火样品的耐蚀性最差,这是由于晶界数量、马氏体含量和残余应力共同作用所致。(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周庆龙,蒋一,竺安果,江来珠[3](2019)在《节镍奥氏体不锈钢表面质量改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对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凝固模式和相组织转变温度等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借助Gleeble-3800热模拟机测试了铸坯高温塑性,利用EPMA探针分析了钢卷表面裂纹脱皮缺陷的微观形貌和微区成分。试验结果表明: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存在类似于低碳钢的包晶反应,会导致铸坯纵裂纹及塑性降低。基于Thermo-Calc模拟计算,对节镍奥氏体不锈钢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优化,成分优化后,铸坯纵裂纹发生率由8.92%降到2.64%,钢卷裂纹脱皮发生率由12.45%降到3.77%。(本文来源于《炼钢》期刊2019年06期)
刘瑞良,石宇,杨前程,闫牧夫[4](2019)在《不锈钢表面低温热扩渗层稳定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典型低温热扩渗技术种类与特点,归纳了低温热扩渗技术研究的材料体系以及合金元素对不锈钢表面低温热扩渗层的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重点综述了奥氏体不锈钢表面低温热扩渗层制备技术和"膨胀"γ相层稳定性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果,包括奥氏体不锈钢表面低温渗氮技术制备的含氮"膨胀"γ相层,低温渗碳技术制备的含碳"膨胀"γ相层,以及低温氮碳共渗和低温渗氮+低温渗碳或低温渗碳+低温渗氮复合技术制备的含氮、碳"膨胀"γ相层等低温热扩渗层的稳定性及其合金元素影响的研究现状,包括气体法、液体法、等离子体法和等离子体湮没注入法等。同时归纳了Co-Cr合金、高熵合金、马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等材料表面低温热扩渗层的制备及"膨胀"α相层热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基于不锈钢表面低温热扩渗层制备和热稳定性研究现状的分析,展望了未来不锈钢表面低温热扩渗领域,特别是低温热扩渗层稳定性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娄德元,刘庆,梅胜,杨少坤,翟中生[5](2019)在《激光选区微织构增强不锈钢表面冷凝传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特殊润湿性表面常用的化学法修饰具有高污染、热阻大和加工周期长的缺点,采用无化学的激光选区微织构技术增强不锈钢表面冷凝传热性能。方法用纳秒脉冲光纤激光正交扫描微织构不锈钢表面,获得正方形网格沟槽-凸起结构的超亲水表面,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热处理降低其表面自由能,获得接触角156.7°与滚动角4.2°的不锈钢超疏水表面。然后对超疏水表面进行激光二次微织构,制备出楔形超疏水-超亲水选区微织构表面。通过SEM、XPS及叁维光学显微镜分析表面形貌、化学成分及叁维轮廓。对比单一超亲水、超疏水及原始表面,测得试样背面温度、冷凝水量和冷凝液滴平均脱落直径,根据相关冷凝传热理论公式计算出四种试样的表面冷凝传热系数。结果冷凝实验表明,楔形选区微织构表面冷凝传热系数可达到(159.7±1.8) W/(m~2·K),其表面冷凝液滴平均脱落直径达到1.2 mm,约为单一超疏水表面冷凝传热系数的2.0倍,冷凝液滴平均脱落直径为全超疏水的55%。结论选区微织构表面超亲水楔形通道对液流有自驱动作用,使冷凝液快速汇聚后脱离冷凝表面,这一选区微织构图案相比单一原始、超亲水及超疏水表面拥有更好的冷凝传热效果;同时表面冷凝液滴平均脱落直径减小,从而具有更高的冷凝传热系数。(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杨凡,蒋良兴,于枭影,刘芳洋,赖延清[6](2019)在《NH_4~+对不锈钢表面析氢和锰沉积反应的催化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线性扫描伏安(LSV)、电化学阻抗谱(EIS)、恒电位极化、计时电流、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研究在不同电位区间硫酸铵浓度对不锈钢表面析氢和锰沉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NH_4~+的放电反应可以加速整个阴极析氢反应动力学,NH_4~+的放电反应速率随硫酸铵浓度和过电位的增加而增加。锰在不锈钢表面的电结晶服从叁维连续成核机理,晶核生长受扩散控制。增加过电位能加快形核速率,但使形核密度降低。在低电位区间,吸附于不锈钢表面的Mn~(2+)优先放电;在中等电位区间,增加硫酸铵浓度能提高电流效率并生成更多块状晶体;在高电位区间,增加硫酸铵浓度会抑制形核过程,该条件下得到的晶体以柱状形态为主,且晶格中的氢含量更高。(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11期)
李红英[7](2019)在《汽车用316L不锈钢表面磁控溅射TaN涂层组织及耐磨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汽车用316L不锈钢表面磁控溅射TaN涂层的耐磨性能,研究分析了不同N2流量下TaN涂层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通入的N2流量很小时,形成的TaN涂层表面相对粗糙,形成了"山脊状"的团聚颗粒; N2流量为5 m L/s时,形成的TaN涂层表面相对平坦,具有"菜花状"的小尺寸团聚晶簇。随着N2流量的上升,将使吸附原子的活性减小,由于(110)晶面属于bcc结构的密排面,对应的能量最低,这使得(110)晶面可以包含更多低能量原子。当N2流量升高后,涂层内N掺杂浓度更高,使得涂层的硬度与弹性模量都增大,涂层获得更优的耐磨性。通入N2后,所有TaN涂层比不通入N2得到的涂层的磨损率明显减小,磁控溅射过程掺杂N元素后涂层的耐磨性更佳。(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11期)
杨理京,张平祥,王少鹏,李争显,王培[8](2019)在《W1813N无磁不锈钢表面激光熔覆Ni60与WC-12Co/Ni25涂层的组织结构和磨损行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W1813N无磁性不锈钢表面分别制备高硬度镍基自熔性合金Ni60(60HRC)涂层和低硬度Ni25基WC-12Co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台阶仪,分析激光熔覆制备Ni60涂层和WC-12Co/Ni25复合涂层的显微组织、相组成和磨损行为。利用显微硬度、摩擦系数、磨痕轮廓对比2种涂层的耐磨性和磨损机制。结果表明,Ni60涂层显微组织主要为树枝晶和等轴晶,且Cr23C6,Cr2B等强化相弥散分布在γ-Ni和Fe Ni固溶体晶界;而WC-12Co/Ni25复合涂层中WC-12Co颗粒弥散镶嵌于低硬度Ni25基质,复合涂层中WC-12Co颗粒体积分数达到32.5 vol%。复合涂层中最大和最小显微硬度差异达到6480MPa。尽管2种涂层的摩擦系数相近,但复合涂层的磨损体积仅为Ni60涂层的10%,Ni60涂层表面的磨痕特征为犁沟状和塑性粘附,复合涂层磨痕表面为WC碎屑和塑性粘附,因此Ni60涂层的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而复合涂层磨损机制为粘着磨损。以上结果表明WC-12Co/Ni25复合涂层具有更好的耐磨性。(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王凤[9](2019)在《表面钝化膜对0Cr17Ni4Cu4Nb不锈钢渗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0Cr17Ni4Cu4Nb不锈钢材料在空气中易形成钝化膜,渗氮时会阻碍氮原子的进入,分别研究喷砂、液体喷砂、酸洗及浸泡叁氯化钛溶液的方法去除材料表面钝化膜。结果表明,只有浸泡叁氯化钛溶液的方法能完全去除材料表面钝化膜,渗氮后渗层深度均匀、边缘完整。并且对于局部渗氮采用表面处理方法防护的零件,浸泡叁氯化钛与水比例为1:1的溶液既能完全去除试样表面钝化膜,又能保证镀层的完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徐招,柳小祥,王萌,王新东[10](2019)在《316L不锈钢双极板表面聚酰亚胺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共混-喷涂-热压的方法,在316L不锈钢表面上制备了10μm厚不同导电填料含量的石墨/聚酰亚胺(G/PI)、纳米炭/聚酰亚胺(C/PI)复合涂层。通过扫描电镜(SEM)、动电位极化、粘附力测试,以及接触电阻和水接触角测量,比较了含40%~70%(质量分数)填料的两种涂层的各项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对316L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PI与G/PI涂层均能有效提高316L不锈钢基板的疏水性及耐蚀性,但G/PI涂层与316L不锈钢基板的结合力更好,更适合用作316L不锈钢双极板的耐蚀涂层。在含0.5 mol/L H_2SO_4和5 mg/L F-的溶液中,40%填料含量的G/PI复合涂层的耐蚀性最好,水接触角为86.6°。当组装扭矩为4.0 N·m时,70%G/PI涂层与碳纸的接触电阻为17.24 mΩ·cm~2,较316L不锈钢降低了约80.49%。(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9年20期)
不锈钢表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快速多重旋转碾压技术(FMRR)在奥氏体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纳米结构层,并对其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电化学工作站对退火样品的微观结构及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FMRR处理60 min后,在不锈钢表面因塑性变形生成了α′马氏体相,其衍射峰的半高宽明显宽化,这是由于经过塑性变形后316L不锈钢晶粒细化和微观应变增加导致的;不锈钢表面也形成了约12 nm厚的等轴纳米晶,且晶粒呈随机取向。对样品退火处理后,α′马氏体的衍射峰强度随退火温度的增加而增强,这表明316L不锈钢的马氏体含量增加。退火后样品的晶粒尺寸有所增加,但仍为纳米级,而微观应变随退火温度增加而减少。与原始样品相比,纳米化的316L不锈钢耐蚀性明显降低,退火处理后耐蚀性进一步降低,300℃退火样品的耐蚀性最差,这是由于晶界数量、马氏体含量和残余应力共同作用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锈钢表面论文参考文献
[1].马猛,王明红.基于进化神经网络的304不锈钢车削加工表面粗糙度预测[J].轻工机械.2019
[2].炊鹏飞,董洪峰,景然,张锋刚,李江华.退火处理对表面纳米化316L不锈钢组织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9
[3].周庆龙,蒋一,竺安果,江来珠.节镍奥氏体不锈钢表面质量改善研究[J].炼钢.2019
[4].刘瑞良,石宇,杨前程,闫牧夫.不锈钢表面低温热扩渗层稳定性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19
[5].娄德元,刘庆,梅胜,杨少坤,翟中生.激光选区微织构增强不锈钢表面冷凝传热[J].表面技术.2019
[6].杨凡,蒋良兴,于枭影,刘芳洋,赖延清.NH_4~+对不锈钢表面析氢和锰沉积反应的催化性能(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7].李红英.汽车用316L不锈钢表面磁控溅射TaN涂层组织及耐磨性能分析[J].材料保护.2019
[8].杨理京,张平祥,王少鹏,李争显,王培.W1813N无磁不锈钢表面激光熔覆Ni60与WC-12Co/Ni25涂层的组织结构和磨损行为(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9].王凤.表面钝化膜对0Cr17Ni4Cu4Nb不锈钢渗氮的影响[J].中国金属通报.2019
[10].徐招,柳小祥,王萌,王新东.316L不锈钢双极板表面聚酰亚胺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电镀与涂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