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切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酸,荧光,纳米,菊粉,离子,芽孢,血红素。
外切酶论文文献综述
张何,王青,杨梅,傅昕[1](2019)在《基于核酸外切酶Ⅲ辅助双循环等温信号放大的高灵敏Hg~(2+)传感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Hg~(2+)触发的核酸外切酶Ⅲ(ExoⅢ)辅助的双发夹探针双循环等温信号放大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免标记、超灵敏的Hg~(2+)生物传感器。在Hg~(2+)存在情况下,发夹探针1的3'游离序列与汞离子识别探针通过T-Hg~(2+)-T配位结合形成双链DNA平末端,核酸外切酶ExoⅢ能识别双链DNA平末端并沿3'-5'方向催化水解茎部序列。释放的Hg~(2+)和识别探针进入新一轮反应循环(循环1);释放的发夹探针1未降解序列包含Ⅰ区序列和G-四链体形成序列,其中,Ⅰ区序列与发夹探针2的3'游离序列(Ⅰ~*区序列)完全互补,引发了ExoⅢ参与的双链DNA平末端水解,释放的Ⅰ区序列进入新一轮反应循环(循环2)。循环1和2为自发循环过程,经过多次循环可以产生大量单链的G-四链体序列。体系中加入氯化血红素,与G-四链体结合形成G-四链体-血红素-DNA酶,催化ABTS-H_2O_2反应体系显色。考察了多种因素对检测体系的影响,在最优实验条件下,此方法对Hg~(2+)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3~50 pmol/L,检出限为0.25 pmol/L(S/N=3),回归方程为ΔA_(420 nm)=0.117+0.004C_(Hg~(2+))(pmol/L)。当水样中存在大量其它金属离子时,传感器对Hg~(2+)仍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将此方法应用于环境水体中Hg~(2+)含量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6.0%~106.0%。本方法操作简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可用于环境水样中Hg~(2+)的高灵敏检测。(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6期)
耿琴[2](2019)在《基于二硫化钨和核酸外切酶Ⅲ的荧光法高灵敏检测血液中汞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信号放大策略用于荧光法实现血液中低浓度汞离子的检测。方法:将汞离子加入到富含胸腺嘧啶且3’端荧光标记的单链DNA溶液中,汞离子介导该特异序列形成分子内的双链结构,且该双链DNA具有3’凹端,因此能够被核酸外切酶Ⅲ水解并释放出荧光标记的单核苷酸,当加入二硫化钨(WS_2)后,荧光标记的单核苷酸不能被二硫化钨吸附从而荧光信号明显增加。对WS_2和ExoⅢ的量进行优化考察,对方法的线性、检测限、特异性等性能进行验证。3个不同浓度汞离子在血浆样品中的加样回收率也进行验证。结果:汞离子在1~30 nmol·L~(-1)和30~250 n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3 6和0.995 2,检测限为0.1 nmol·L~(-1),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10.0%,116.0%,90.9%,RSD分别为16.5%,18.7%,17.8%(n=6)。结论:建立的荧光法可以实现血液中低含量汞离子的检测,为临床上检测汞离子提供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9年04期)
朱燕,韩小韦,牛毅男,郑蓓,李学俊[3](2019)在《核酸外切酶Ⅷ截短体的重组表达及其在体外DNA重组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外切酶Ⅷ(ExonucleaseⅧ,ExoⅧ)是一种不依赖于ATP的dsDNA 5?-3?核酸外切酶,可作为体外DNA重组反应极具应用价值的候选蛋白。目前关于ExoⅧ在体外DNA重组反应中的应用尚未有文献报道。本研究构建了保留完整外切活性的截短ExoⅧ(Truncated exonucleaseⅧ,tExoⅧ)的重组表达载体pET28a-tExoⅧ,实现了tExoⅧ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在纯化获得高纯度蛋白的基础上,对体外重组反应的温度、反应时间、同源臂长度等因素进行了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ExoⅧ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每升可纯化92.40 mg tExoⅧ,比活力为1.21×10~5 U/mg;在10μL的重组体系中,2.5 U的tExoⅧ于25℃反应12.5min随后50℃保温50 min时重组效率最高。添加Pfu DNA聚合酶的体外同源臂延伸策略可以有效提高重组克隆的效率。以转化效率为2.2×10~6 CFU/μg的Mach1T1为受体细胞,对于含有21 bp同源臂的1 kb片段与5.8 kb线性化载体的重组,每微克载体可形成1.1×10~4个重组克隆,且阳性率大于80%。同源臂长度在8–21bp范围内,重组反应效率随着同源臂长度增加而提高。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同源臂长度仅为8bp仍可实现有效的重组反应。ExoⅧ介导的体外重组体系具有酶制备方法简单、对DNA的克隆无酶切位点限制及高重组克隆效率等显着优点,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高效基因克隆新体系。(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宋佳宜,熊华玉,文为,张修华,王升富[4](2019)在《单链DNA稳定的金纳米簇合成及其检测核酸外切酶Ⅰ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外切酶Ⅰ在基因组活动和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快速检测核酸外切酶Ⅰ的活性对疾病诊断和药物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设计一个高效的DNA模板合成荧光金纳米团簇(Au NCs),以其作为荧光探针,用于简单、灵敏和无标记的方式检测核酸外切酶Ⅰ(ExoⅠ)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核酸外切酶Ⅰ的加入,单链DNA将从3'端至5'端被消化,金纳米团簇失去了单链DNA模板的保护出现团聚,导致其荧光强度下降,可用于核酸外切酶Ⅰ活性测定.该方法不需要任何基团的修饰和特殊DNA序列的设计,提高了核酸外切酶I活性测定效率.(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马俊,安启坤,唐文竹[5](2019)在《菊粉外切酶的异源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菊粉降解菌Paenibacillus sp. Lfos16的菊粉外切酶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 ET-28a (+),转入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实现了异源表达。利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菊粉外切酶,并进行SDS-PAGE检测。重组菊粉外切酶的表观分子质量为87 k Da,经纯化后,重组菊粉外切酶的比酶活为348.30 U/mg。重组菊粉外切酶作用菊粉和蔗糖的酶活分别为259.37 U/m L和592.16 U/m L,I/S值为0.438,且重组酶水解菊粉的主要产物为果糖。重组菊粉外切酶最适作用温度为40℃,且当温度低于30℃时酶活较稳定;最适作用pH为6。Ag~+、Cu~(2+)、Mn~(2+)、Zn~(2+)、Hg~(2+)、Fe~(3+)具有显着抑制作用。重组菊粉外切酶对菊粉的K_m为19. 28 mg/m L,Vmax为0.18 mg/(min·m L)。(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4期)
宋欢,罗云波,许文涛[6](2018)在《外切酶Ⅲ介导的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切酶Ⅲ(Exonuclease Ⅲ,Exo Ⅲ)是一种可以特异性识别并催化dsDNA从3'-羟基端逐步水解并释放出单核苷酸的核酸酶,而对ssDNA的水解作用十分有限。基于Exo Ⅲ的外切酶活性,搭载不同的信号输出方式,该酶已被成功运用到DNA、小分子和金属离子等靶物质的放大检测中。本文主要根据所检测的靶物质不同,对Exo Ⅲ介导的生物传感器进行了分类综述,阐述了各传感器的基本设计原理和灵敏度等方面内容。此外,对Exo Ⅲ与其他信号放大策略或纳米材料相结合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对Exo Ⅲ介导的生物传感器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有助于Exo Ⅲ介导的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管、生物分析或临床诊断领域的深层次应用和继续研发。(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郝丹丹[7](2018)在《基于核酸短暂杂交和Lambda核酸外切酶的单碱基突变检测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NA动态过程的精确设计依赖于生物物理学方法和动态DNA纳米技术。作为最简单的动态DNA结构,短DNA双链(9-12 nt)构成短暂杂交方式,可用于超分辨成像和体外检测。核酸底物上的核酸酶活性使得在分析化学和动态DNA纳米技术中的各种应用成为可能。核酸外切酶在细胞生物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以准确的方式操控核酸。研究动态底物与核酸外切酶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开发新的方法来设计特殊的分子行为并将动态DNA纳米技术转移到活细胞中。Lambda核酸外切酶不仅用于PCR产物处理,也是DNA分析方法与纳米技术的衡量工具,由于其对错配的敏感性而受到广泛应用,然而其单核苷酸选择性并不高,受DNA纳米技术中用于提高特异性的动态探针的启发,我们将荧光测验和单分子荧光分析相结合,利用Lambda核酸外切酶来探究它对短双链DNA的单碱基选择性。荧光测量结果表明,即使长度小于酶足迹,短dsDNA也可被有效地消化,并且降解速率表现出高的单核苷酸选择性。单分子分析表明,完全匹配(PM)底物可以有选择性的结合酶,其与短底物短暂杂交的差异稳定性结合以产生高的单核苷酸选择性。单分子分析表明DNA短暂杂交和酶结合两个平衡过程决定非平衡的消化过程,这两种方法的协同作用提供了高的单核苷酸选择性。本实验利用底物-酶相互作用,开发了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单核苷酸突变检测方法,可以从低丰度的细胞系中检测到KRAS突变,该方法能够检测到的突变低至0.1%。(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5)
邓健康,牛晓娟,刘亚青,王硕[8](2018)在《基于核酸外切酶Ⅲ信号放大的比率型荧光传感器检测致病菌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本研究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以Cy3和Cy5作为荧光供体和受体基团,利用核酸外切酶Ⅲ(ExoⅢ)增强检测信号,构建了比率型荧光传感器,用于高灵敏度检测致病菌基因。分别标记有Cy3的R1-DNA和标记Cy5的R2-DNA形成双链R1/R2,在Cy3的激发光波长激发下,由于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Cy3的荧光被猝灭而产生Cy5的荧光信号。致病菌靶基因(大肠杆菌Lac Z基因)的存在可将R1/R2双链解旋,使得Cy3远离Cy5,导致Cy3的荧光恢复而Cy5的荧光信号降低。在ExoⅢ作用下,Cy3与Cy5的信号变化进一步增大。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荧光信号变化与靶基因在10~2000 pmol/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29 pmol/L。所采用的比率型信号检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假阴性、假阳性检测结果的产生,增强了检测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05期)
袁丹[9](2018)在《核酸外切酶Ⅲ辅助信号放大荧光生物传感器检测DNA》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外切酶Ⅲ(Exo Ⅲ)对双链DNA有特定的水解作用,沿3’→5’的凹陷端方向逐步剪切单核苷酸,利用其剪切特性可以提高DNA传感器的灵敏度。脱氧核糖核苷酸(DNA)序列是脱氧核糖核酸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作为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故而,在生物研究、临床诊断和生物应用等方面,核酸的检测尤为重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DNA荧光生物传感器具有易操作和高灵敏的优点,因此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检测方法之一。2-氨基嘌呤(2-aminopurine,2-AP)是一种腺嘌呤的类似物,与腺嘌呤互为同分异构体,拥有良好的荧光特性;金属纳米簇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尺寸小、稳定性好、斯托克斯位移大、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化学等领域;水溶性核酸染料硫黄素T(2-[4-(二甲基氨基)苯基]-3,6-二甲基苯并噻唑鎓氯化物,ThT)是一种特异性识别G-四联体DNA结构的染料。本论文基于核酸外切酶Ⅲ的水解作用,利用荧光基团2-氨基嘌呤(2-AP)、金纳米簇(AuNCs)以及核酸染料硫磺素T(ThT)物质的光谱特性构建了几种新型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DNA的检测。具体研究包括了以下内容:(1)基于核酸外切酶Ⅲ和2-氨基嘌呤(2-AP)荧光探针快速检测p53突变基因。首先设计一条2-AP标记的探针DNA(cDNA)及与其部分互补的DNA(bDNA),形成cDNA/bDNA双链传感器。当加入目标DNA(tDNA)后,发生链置换形成更加稳定的3'端平末端的cDNA/tDNA双链DNA,此双链DNA在Exo Ⅲ的水解作用下,释放出tDNA且不断产生游离的2-AP。释放出来的tDNA诱发新一轮的酶水解反应,使反应体系荧光信号强度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体系荧光信号放大。p53浓度在1.0-850 nM范围内与体系荧光的变化值(△F)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4 pM。该方法具有分析快速,操作简单,高选择性和检出限低等特点。(2)基于核酸外切酶Ⅲ以DNA为模板的金纳米簇荧光传感器检测HIV-1。通过利用DNA为模板合成金纳米簇,构建DNA-AuNCs荧光探针,利用Exo Ⅲ对双链DNA的剪切特性,一方面Exo Ⅲ能剪切HIV-1与其部分互补的DNA杂交形成的双链DNA,从而实现HIV-1的循环,达到提高灵敏度的目的;另一方面在Exo Ⅲ的作用下,不断产生与DNA-AuNCs荧光探针互补的增强其信号的DNA序列(G-DNA),从而实现体系荧光信号的放大,根据体系荧光信号的变化(△F)来检测HIV-1 DNA。实验表明在1.0-400 nM范围内△F与HIV-1浓度的对数呈线性,检出限为154 pM。该方法简便,低成本,高灵敏,特异性好,可用于实际样品检测。(3)基于核酸外切酶Ⅲ链式放大技术荧光比色法高灵敏检测HBV。当HBV(tDNA)存在时,tDNA相继打开两个发夹DNA(HP1、HP2),形成3,端平末端的HBV-HP1-HP2双链结构。在Exo Ⅲ的作用下,分别释放出tDNA、HP2部分互补的DNA(pDNA)及能形成G-四联体的DNA(G-DNA)。tDNA与pDNA分别参与Ⅰ,Ⅱ循环,在循环Ⅰ和循环Ⅱ自发进行的基础上,实现循环放大。当核酸外切酶Ⅲ协助的循环完成,释放的G-DNA可分别与硫磺素T(ThT)和氯化血红素(Hemin)结合形成G-四联体复合物。其中ThT/G-四联体可以产生明显增强的荧光信号,而Hemin/G-四联体在双氧水存在下,可以催化氧化ABTS2-,使溶液颜色明显改变,测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据此,可以用荧光法、比色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检测HBV。其中,荧光法的灵敏度最高,在0.2-50 nM范围内AF与HBV的浓度呈线性,检出限为54pM。(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5-01)
杨佩[10](2018)在《基于核酸外切酶Ⅲ的无标记荧光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外切酶是一类可以从核酸分子的一端逐一水解磷酸二酯键从而得到单个核苷酸的酶,它们对DNA序列没有要求,但有些核酸外切酶对DNA末端有一定的识别性,因而在用于设计生物荧光传感器的上有一定的灵活性。核酸外切酶Ⅲ是核酸外切酶中的一种,其具有高效催化水解的能力,能特异性识别3'端平齐或凹陷的双链DNA,沿3'→5'方向逐步催化切除单核苷酸,从而到达提高传感器灵敏度。金属纳米簇(nanoclusters,简称NCs)是一种新型的发光纳米材料,具有合成简单、高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在许多领域里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的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尤其是在生物荧光传感方面的应用。核酸适配体是一种利用体外筛选技术得到的寡核苷酸片段,是一段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序列),它可以高特异性、高选择性的结合目标物,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生化分析、环境监测等诸多方面。核酸染料是用来构建荧光信号与目标物浓度之间的存在关系,利用其荧光信号强度的改变可以定量检测目标物。本论文主要利用核酸外切酶Ⅲ的催化水解作用和金属纳米簇以及核酸染料的光谱特性并以此构建不同的生物传感器检测艾滋病病毒DNA、p53DNA、赭曲霉毒素A(OTA),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基于DNA链置换和核酸外切酶Ⅲ无标记荧光法检测HIVDNA。当HIV不存在时,Exo Ⅲ将两个发夹DNA水解成单核苷酸和部分单链DNA结构,加入核酸染料SYBRGreen Ⅰ(SGI)后,体系检测到一个微弱的荧光信号。当HIV存在时,HIV与发夹DNA1(HP1)、发夹DNA2(HP2)发生DNA链置换反应,释放出两端都是3'端突出的DNA长双链而不被Exo Ⅲ水解,加入SGI后,体系检测到一个强的荧光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当HIV浓度在0.01-1 nM范围内,体系荧光强度变化与HIV浓度呈线性,检出限为2.14pM。实际样品(血清)的加标回收率为94.0%-98.0%。(2)基于金银纳米簇和核酸外切酶Ⅲ无标记荧光法检测p53 DNA。当p53存在时,在Exo Ⅲ的作用下释放出富含G碱基的DNA(G-DNA),G-DNA与已合成的DNA为模板的金银纳米簇部分杂交互补,使金银纳米簇的荧光信号强度由于富G序列的靠近而显着增强。当p53不存在时,加入Exo Ⅲ后不发生降解作用,缺少富G序列的靠近,金银纳米簇的荧光信号强度很弱。金银纳米簇的荧光信号的增强与p53的浓度的增强成正比,线性范围为0.5-15 nM,检出限是51.1pM。实际样品(血清)的加标回收为98.20%-102.0%。(3)基于核酸适配体和核酸外切酶Ⅲ无标记检测赭曲霉毒素A(OTA)。当OTA 不存在时,DNA 长双链(S1-S2)、发夹 DNA1(HP1)、发夹 DNA2(HP2)结构保持稳定,加入Exo Ⅲ后不发生水解作用,因而探针富含G碱基的DNA(G-DNA)未被释放出来,加入硫磺素T(ThT)后,无法折迭形成G四链体,检测到一个弱的信号。当OTA存在时,OTA与DNA长双链(S1-S2)中适配体链(S2)特异性结合,从而释放DNA长双链(S1-S2)中的S1以及S2的部分单链,使其分别与HP1、HP2杂交反应形成长双链DNA结构,加入Exo Ⅲ后发生降解作用,释放游离G四链体序列,检测到一个强的信号。据此可以通过比色法、紫外法、荧光法检测OTA。其中荧光法的灵敏度最高,检测范围是3-150nM,检出限是323.5 pM。在人体血清中用荧光法检测OTA的加标回收率为97.7%-107.4%。(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5-01)
外切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将信号放大策略用于荧光法实现血液中低浓度汞离子的检测。方法:将汞离子加入到富含胸腺嘧啶且3’端荧光标记的单链DNA溶液中,汞离子介导该特异序列形成分子内的双链结构,且该双链DNA具有3’凹端,因此能够被核酸外切酶Ⅲ水解并释放出荧光标记的单核苷酸,当加入二硫化钨(WS_2)后,荧光标记的单核苷酸不能被二硫化钨吸附从而荧光信号明显增加。对WS_2和ExoⅢ的量进行优化考察,对方法的线性、检测限、特异性等性能进行验证。3个不同浓度汞离子在血浆样品中的加样回收率也进行验证。结果:汞离子在1~30 nmol·L~(-1)和30~250 n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3 6和0.995 2,检测限为0.1 nmol·L~(-1),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10.0%,116.0%,90.9%,RSD分别为16.5%,18.7%,17.8%(n=6)。结论:建立的荧光法可以实现血液中低含量汞离子的检测,为临床上检测汞离子提供一种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切酶论文参考文献
[1].张何,王青,杨梅,傅昕.基于核酸外切酶Ⅲ辅助双循环等温信号放大的高灵敏Hg~(2+)传感方法研究[J].分析化学.2019
[2].耿琴.基于二硫化钨和核酸外切酶Ⅲ的荧光法高灵敏检测血液中汞离子[J].中国药师.2019
[3].朱燕,韩小韦,牛毅男,郑蓓,李学俊.核酸外切酶Ⅷ截短体的重组表达及其在体外DNA重组反应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19
[4].宋佳宜,熊华玉,文为,张修华,王升富.单链DNA稳定的金纳米簇合成及其检测核酸外切酶Ⅰ活性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马俊,安启坤,唐文竹.菊粉外切酶的异源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6].宋欢,罗云波,许文涛.外切酶Ⅲ介导的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8
[7].郝丹丹.基于核酸短暂杂交和Lambda核酸外切酶的单碱基突变检测方法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8].邓健康,牛晓娟,刘亚青,王硕.基于核酸外切酶Ⅲ信号放大的比率型荧光传感器检测致病菌基因[J].分析化学.2018
[9].袁丹.核酸外切酶Ⅲ辅助信号放大荧光生物传感器检测DNA[D].湘潭大学.2018
[10].杨佩.基于核酸外切酶Ⅲ的无标记荧光传感器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