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风比论文_陈文彬,刘存良,李冰然,贺宜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吹风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涡轮,湍流,射流,叶片,偏角,声速,燃气轮机。

吹风比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彬,刘存良,李冰然,贺宜红[1](2019)在《吹风比与湍流度对涡轮叶片压力面气膜冷却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吹风比下主流湍流度对涡轮导叶气膜冷却的影响,采用可进行全表面换热特性参数测量的瞬态液晶传热测量技术,获得了叶片压力面侧圆柱形孔排气膜绝热有效度和表面传热系数比的全表面分布数据。结果表明:吹风比的变化对气膜绝热有效度影响显着,随着吹风比的增大,相同主流湍流度下的气膜绝热有效度明显下降,然而吹风比的增大仅对气膜孔附近区域的对流传热系数比有一定的提升作用;随着主流的湍流度增加,强化了主流和二次流的掺混,导致二次流温度快速接近主流温度,气膜射流在叶片压力面的覆盖范围变窄,绝热气膜有效度降低;由于高湍流度下的光滑叶片对流传热系数显着提高,造成对流传热系数比随着主流湍流度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王宇峰,蔡乐,刘勋,周逊,王仲奇[2](2019)在《吸力面不同吹风比切向冷气喷射对跨声速涡轮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究跨声速涡轮中吸力面切向冷气喷射对叶栅气动性能及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以跨声速涡轮叶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在叶片吸力面不同位置开设切向冷气喷射槽,进行不同吹风比下的冷气喷射,对跨声速气冷涡轮叶栅的总体性能以及流场细节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吸力面切向冷气喷射有利于减小跨声速涡轮叶栅激波损失,叶栅最大马赫数可减小0.104;切向冷气喷射槽位于尾缘内伸激波反射点上游,且吹风比处于0.75~1.00内时,叶栅能量损失最小;吹风比的增大有利于减小甚至消除冷气槽内分离泡,并能够减小唇部激波强度。(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宋英杰,张超,宋立明,李军,丰镇平[3](2017)在《射流角与吹风比影响涡发生器强化气膜冷却性能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了射流角度和吹风比等关键参数对涡发生器强化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热电偶测温和粒子成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技术,在搭建的气膜冷却实验台上对叁种不同射流角度(α=20°,30°,40°)的带涡发生器和不带涡发生器等六种结构在叁种不同吹风比(M=0.5,1.0,1.5)下的壁面气膜有效度分布及中截面流场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涡发生器的引入能显着提高气膜冷却性能,面平均气膜有效度最高提升达249%;不带涡发生器结构的气膜冷却性能随吹风比及射流角增大均呈现降低趋势;20°和30°射流角情况,带涡发生器结构的气膜冷却性能随吹风比增大而逐渐增大,而对于40°射流角则反之;M=0.5情况下,带涡发生器结构的气膜冷却性能随射流角增大而略微增大,在M=1.5情况下,规律相反,而在M=1.0情况下,射流角度基本无影响。(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张保雷,王娴,陈刚,李跃明[4](2016)在《不同吹风比下横向流中平板单孔射流涡结构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研究横向流中的射流(JICF)问题对涡轮叶片的气膜冷却设计、污水排放等众多技术难题具有重要工程意义,对湍流拟序结构理论、涡动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采用实验方法对平板射流流动中的涡结构开展研究,旨在为揭示横流与射流掺混机理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实验在已有低速风洞基础上搭建了平板射流实验段及流动信息测量、采集试验台,采用30000帧/秒的高速相机拍摄瞬态流动结构。本文在射流角为45度的工况下,基于不同吹风比,对横向流中平板单孔射流流动的涡结构进行了多种工况实验。结果表明:射流离开射流孔后,在主流的横向推动和剪切作用下发生弯曲,吹风比越小,射流轨迹弯曲程度越大。低吹风比(M=0.55)时,射流从迎风侧卷起,在主流的横向剪切作用下形成逆时针剪切涡;大吹风比(M=1.20)时,射流同样从迎风侧卷起,迎风侧所形成的剪切涡为逆时针旋转,背风侧剪切涡则为顺时针旋转。(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20)

李硕,詹杰民,龚也君[5](2016)在《不同吹风比下气膜冷却涡结构对冷却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燃气轮机的设计中,气膜冷却技术有效地阻止了高温燃气来流对于叶片的损伤。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圆形气膜孔近壁面区域的流场进行分析。运用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分别在吹风比为0.5和1.0的情况下,分析了叶片气膜孔出口的近壁面部分流动状态和壁面气膜冷却效率分布情况,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数值模拟精确地捕捉到气膜冷却涡结构变化对气膜冷却的影响。在射流与主流气体的混合过程中,大涡模拟更清晰地显示出上升涡结构对于冷却效率的微小变化的作用以及涡结构分离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汽轮机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Antar,M.M.,Abdala,郑群,Fifi,N.M.,Elwekeel,董平[6](2013)在《中等吹风比下平板双槽孔结构气冷效果的数值模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In the present work,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 was made using ANSYS CFX to predict the improvements in film cooling performance with dual trench. Dual-trench configuration consists of two trenches together, one wider trench and the other is narrow trench that extruded from the wider one. Several blowing ratios in the range (0.5:5) were investigated. The pitch-to-diameter ratio of 2.775 is used. By using the dual trench configuration, the coolant jet impacted the trench wall two times allowing increasing the spreading of coolant laterally in the trench, reducing jet velocity and jet completely covered on the surfa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configuration increased adiabatic effectiveness as blowing ratio increased. The spatially averaged adiabatic effectiveness reached 57.6% for at M= 2. No observed film blow-off at all blowing ratios. The adiabatic film effectiveness of dual trench case outperformed the narrow trench case, laidback fan-shaped hole, fan-shaped hole and cylinder hole at different blowing ratios.(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期刊2013年02期)

许艳芝,朱惠人,张宗卫[7](2013)在《吹风比和偏角对交叉孔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吹风比和偏角对交叉孔气膜冷却的影响,通过改变吹风比及交叉孔的偏角,利用数值模拟的技术,进行气膜冷却特性研究。湍流模型选择k-ε模型,壁面函数采用增强壁面函数。结果表明:①随着吹风比的增大,涡旋中心与壁面间距增大,反肾涡旋对的影响范围变大,这使气膜的覆盖面积增大,同时气膜的贴壁性变差;吹风比为1.5时显示了较好的冷却效果;②随着偏角的增大,反肾涡旋对间距加大,这使气膜的覆盖面积增大,同时也导致气膜在下游的分离提前;偏角25度显示了较好的冷却效果。(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02期)

李广超,吴冬,张魏,吴超林[8](2012)在《不同吹风比下双出口孔射流气膜冷却数值模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吹风比对新型气膜冷却孔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利用Fluent软件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对吹风比分别为0.5、1.0、1.5和2.0时单入口-双出口孔射流冷却效率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吹风比下的流场和冷却效率.结果表明:吹风比对冷却效率有很大影响;随着吹风比的提高,不同次孔方位角下的冷却效率变化规律也不相同;当次孔方位角γ=30°时,吹风比为1.0时的冷却效率最高;当γ=45°时,冷却效率随着吹风比提高而提高;当γ=60°时,冷却效率随着吹风比提高而降低;在研究高吹风比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时,γ=45°最佳.(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洪寅义,袁新[9](2010)在《不同吹风比下平面叶栅气膜冷却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具有多排冷却孔的某叶栅进行了气膜冷却数值模拟,计算了叁种湍流模型在不同吹风比下叶片表面的气膜冷却效率。将数值计算结果与采用压力敏感漆实验技术测量的叶片表面气膜冷却效率分布进行了对比,比较了不同湍流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并验证了数值计算对平面叶栅气膜冷却定性预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吴宏,孟恒辉,赵振明,吴宏伟[10](2009)在《吹风比和曲率对旋转曲面气膜冷却效率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旋转状态下曲率表面的气膜冷却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曲率半径和吹风比,得到了冷却效率的分布情况,从而获得吹风比和曲率两因素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吹风比下,冷却效率较好;高吹风比下,气膜容易脱离壁面;凸表面的冷却效率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而凹表面的冷却效率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凸表面上曲率的影响作用随着旋转数的增加而逐渐弱化;而凹表面上曲率的作用随着旋转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7期)

吹风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探究跨声速涡轮中吸力面切向冷气喷射对叶栅气动性能及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以跨声速涡轮叶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在叶片吸力面不同位置开设切向冷气喷射槽,进行不同吹风比下的冷气喷射,对跨声速气冷涡轮叶栅的总体性能以及流场细节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吸力面切向冷气喷射有利于减小跨声速涡轮叶栅激波损失,叶栅最大马赫数可减小0.104;切向冷气喷射槽位于尾缘内伸激波反射点上游,且吹风比处于0.75~1.00内时,叶栅能量损失最小;吹风比的增大有利于减小甚至消除冷气槽内分离泡,并能够减小唇部激波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吹风比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文彬,刘存良,李冰然,贺宜红.吹风比与湍流度对涡轮叶片压力面气膜冷却影响的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9

[2].王宇峰,蔡乐,刘勋,周逊,王仲奇.吸力面不同吹风比切向冷气喷射对跨声速涡轮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J].推进技术.2019

[3].宋英杰,张超,宋立明,李军,丰镇平.射流角与吹风比影响涡发生器强化气膜冷却性能的实验研究[J].推进技术.2017

[4].张保雷,王娴,陈刚,李跃明.不同吹风比下横向流中平板单孔射流涡结构的实验研究[C].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5].李硕,詹杰民,龚也君.不同吹风比下气膜冷却涡结构对冷却效率的影响[J].汽轮机技术.2016

[6].Antar,M.M.,Abdala,郑群,Fifi,N.M.,Elwekeel,董平.中等吹风比下平板双槽孔结构气冷效果的数值模拟(英文)[J].JournalofMarineScienceandApplication.2013

[7].许艳芝,朱惠人,张宗卫.吹风比和偏角对交叉孔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8].李广超,吴冬,张魏,吴超林.不同吹风比下双出口孔射流气膜冷却数值模拟计算[J].动力工程学报.2012

[9].洪寅义,袁新.不同吹风比下平面叶栅气膜冷却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

[10].吴宏,孟恒辉,赵振明,吴宏伟.吹风比和曲率对旋转曲面气膜冷却效率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平面形叶顶和凹槽形叶顶气膜冷却效率冷却叶顶传热系数的测量,(a)圆孔、扇形孔和双射流孔结构示意图数值模拟气膜冷却冷却效率分布,a.k-...在高低湍流度时不同吹风比(a)以...横向平均气膜冷却效率,M=1.5

标签:;  ;  ;  ;  ;  ;  ;  

吹风比论文_陈文彬,刘存良,李冰然,贺宜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