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舒姗(河南省商丘市第六中学,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1-0024-01
摘要:求知欲是一种想将知识融入到自己血液中的欲望,也是一种对于学习的深切渴望。是将在课内老师启示的方法用于课外自学,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本文即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究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学能力;语文教材;自学
有句名言:“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象没有翅膀的鸟儿”。求知欲的主要表现在课外自学上,课内听课固然是首要的,可是获取的知识有限,只有把课内老师激发的热情、启示的方法用于课外自学,获取的知识才是无穷的。况且,人的一生做学生的阶段毕竟是短暂的,还有更长的旅途,必须得自己去独立跋涉。纵观历史,凡有建树者,也都与自学结有不解之缘,所以,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到教学要旨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话的确切中肯綮。为此,我们务必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老说:“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他还指出:“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为了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目的,我认为,语言教学如果能在学习方法、习惯,学习本领、语言能力等方面进行不懈地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的。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材,现代文单元的安排,基本上都是五篇课文,前两篇为教读课文,后三篇为自读课文。根据这种情况,在现代文单元教学过程中,我依照“导读”、“仿读”、“自读”的格式与步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教学方法是本着叶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的要求去实践的。针对每单元的前两课教读课文,我用“导读”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在导读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读课上,教师要教,不教别的,就是教给学生自己能读书,不用老师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在明确自己训练什么,为什么训练,应训练到什么程度的前提下,清醒自觉地自我发展。第三课的自读课,将其上成一堂“仿读”课,依照“导读”课中思维训练题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仿读”训练。“仿读”是由“导读”向“自读”的一座桥梁,认真上好仿读课,为下课的“自读”作了充分的准备。
最后,在前几课“导读”“仿读”的基础上,我决定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法,完全自主进行自学。即进行“自读”。自读就是不扶不牵,甚至不遮不拦,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会走路,自读是从导读,仿读引出来的知识的纵向迁移,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学生自读过程中,老师要提出严格的自学要求,认真检查学生的笔记,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自读积极性,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自读课中的“自读”教学法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步,上好一节彻底自学的自读课,能为语文教学和今后的语文教改活动,提供珍贵的实践材料。
现以《我的第一本书》为例,具体说明一下自读课的教学法。《我的第一本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前两篇是教读课文,后三篇中有两篇是自读课文,而《我的第一本书》是自读课文中的第一篇,属于现代文单元教学“导读”“仿读”“自读”格式中的“自读”教学课。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自觉地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环境和条件选择教法,对教法的选择应“择其善者而从之,选其优者而用之”。即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课施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以及在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等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我采用威廉斯创造性教学模式中的“竞赛激励”教学法进行本课的教学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预习
叶老特别重视预习,认为“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一篇课文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便有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不甚相合,就做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是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预习,是听讲和讨论的准备,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每节课上课之前我都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进行预习:查字典掌握生字词,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
1.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告诉他们,这节课我们这四个小组要进行一场自学比赛,然后让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到讲台前抽签。在上本节课之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了四张写着不同的自学内容和要求的签。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所抽签上标明的内容,进行自学,可以就自学内容进行讨论。时间是十分钟。
3.比赛,我在每张签上分别设计了难易相当的不同自学要求:五个小、精、活、巧的问题。每题计20分,共100分。如:
(1)结合课文解释词语含义。
(2)某段用了哪些修辞?举例说明。
(3)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
(4)“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5)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学生自学结束后,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回答有关小组所学内容的问题,可抢答,亦可指名同学回答。答毕,立即进行评分,把分数写在黑板上。
4.根据评分结果,选出优胜组,进行表扬和奖励。
5.布置作业:
(1)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记在学习笔记上,交上来。
(2)运用自己掌握的自学方法,课外自学本单元另外一篇自读课。
我认为,采用“竞赛激励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好处:
第一,有利于大面积、大规模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尖子”学生更加出类拔萃,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找出一条正确的学习“捷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多种能力。这种学法以训练为主线,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激发了学生们的直接兴趣。学生们的阅读、分析、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及非智力因素都能得到开发和培养,这对于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性和活动能力都有很大益处。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考虑到每位学生,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努力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自探自学,促进学生个体参与、主动发展、小组讨论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热烈的学习气氛,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叶老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这无疑给我们指明了教改的方向,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个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要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努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法研究,还要注重学法研究。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对学生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摸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