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支盘桩、连梁和复合地基层;多个所述支盘桩底部均匀分布在承台上方,所述连梁设置在所述支盘桩上方,用于将多个所述支盘桩的顶端连接,所述复合地基层设置在所述连梁上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沉降不均,地基失稳情况,两侧地基大面积出现隆起和挤出现象,以及群支盘桩整体性的技术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支盘桩、连梁和复合地基层;多个所述支盘桩底部均匀分布在承台上方,所述连梁设置在所述支盘桩上方,用于将多个所述支盘桩的顶端连接,所述复合地基层设置在所述连梁上方。
设计方案
1.一种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支盘桩、连梁和复合地基层;
多个所述支盘桩底部均匀分布在承台上方,所述连梁设置在所述支盘桩上方,用于将多个所述支盘桩的顶端连接,所述复合地基层设置在所述连梁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盘桩包括支柱和挤扩支盘;
所述挤扩支盘为多个,多个所述挤扩支盘沿所述支柱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挤扩支盘的间隔大于或等于8倍的所述挤扩支盘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柱间距大于等于2.5倍所述支柱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支柱间距大于等于1.5倍所述挤扩支盘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柱呈矩型分布在所述承台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柱呈梅花型分布在所述承台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梁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架、多个第二连接架和多个第三连接架;
所述第三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用于了设置在设置在边沿的支柱上,所述第一连接架设置在远离边沿的主柱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架呈十字型或梅花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地基层包括土工格栅及设在所述土工格栅中的碎石。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在不良地质条件下,尤其在软土厚度较大、软土物理力学性质差、地表无硬壳层的条件下,同时需要承担的上布荷载大的地区,由于软土地基软土层沉积速度快,时间短,具有欠固结特性,天然地基承载力低、地基稳定性差。呈现沉降不均,地基失稳情况,两侧地基大面积出现隆起和挤出的现象,须采用承载力大的支盘桩深厚层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并在桩顶设置连梁,提高群支盘桩的整体刚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沉降不均,地基失稳情况,两侧地基大面积出现隆起和挤出现象,以及群支盘桩桩整体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支盘桩、连梁和复合地基层;
多个所述支盘桩底部均匀分布在承台上方,所述连梁设置在所述支盘桩上方,用于将多个所述支盘桩的顶端连接,所述复合地基层设置在所述连梁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支盘桩包括支柱和挤扩支盘;
所述挤扩支盘为多个,多个所述挤扩支盘沿所述支柱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挤扩支盘的间隔大于或等于8倍的所述挤扩支盘的直径。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柱间距大于等于2.5倍所述支柱直径.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支柱间距大于等于1.5倍所述挤扩支盘的直径。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支柱呈矩型分布在所述承台上方。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支柱呈梅花型分布在所述承台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连梁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架、多个第二连接架和多个第三连接架;
所述第三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用于了设置在设置在边沿的支柱上,所述第一连接架设置在远离边沿的主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架呈十字型或梅花型。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地基层包括土工格栅及设在所述土工格栅中的碎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支盘桩、连梁和复合地基层;多个所述支盘桩底部均匀分布在承台上方,所述连梁设置在所述支盘桩上方,用于将多个所述支盘桩的顶端连接,所述复合地基层设置在所述连梁上方。采用上述的方案,多个支盘桩均匀分布在承台上,且支盘桩的顶部通过连梁连接,在连梁和支盘桩之间还进行素土回填充实,这种结构施工的成本交底,沉降控制较好,地基承载力较强,荷载均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沉降不均,地基失稳情况,两侧地基大面积出现隆起和挤出现象,以及群支盘桩桩整体性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连梁为梅花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连梁为梅花型时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连梁为矩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连梁为矩型时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连梁为梅花型时局部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连梁为矩形时局部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检测时的俯视图。
图中:100-支盘桩;200-连梁;300-复合地基层;400-抽芯点;110-支柱;120-挤扩支盘;310-土工格栅;320-碎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连梁为梅花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连梁为矩型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支盘桩100、连梁200和复合地基层300;
多个所述支盘桩100底部均匀分布在承台上方,所述连梁200设置在所述支盘桩100上方,用于将多个所述支盘桩100的顶端连接,所述复合地基层300设置在所述连梁200上方。
其中,靠近承台边缘的支盘桩100,若是直径小于等于1.0m,则边缘的支盘桩100的距离承台的边沿的距离大于等于0.5倍支盘桩100的直径或边长,且大于等于250mm;若是直径大于等于1.0m,则边缘的支盘桩100的距离承台的边沿的距离大于等于0.3倍支盘桩100的直径或边长,且大于等于500mm。
本实施例中,多个支盘桩100均匀分布在承台上,且支盘桩100的顶部通过连梁200连接,在连梁200和支盘桩100之间还进行素土回填充实,这种结构施工的成本交底,沉降控制较好,地基承载力较强,荷载均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沉降不均,地基失稳情况,两侧地基大面积出现隆起和挤出现象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支盘桩100包括支柱110和挤扩支盘120;
所述挤扩支盘120为多个,多个所述挤扩支盘120沿所述支柱110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挤扩支盘的间隔大于或等于8倍的所述挤扩支盘的直径。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柱110间距大于等于2.5倍所述支柱110直径.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支柱110间距大于等于1.5倍所述挤扩支盘120的直径。
其中,支柱110的直径可为30cm,挤扩支盘120的直径可为70cm。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挤扩支盘的间隔大于或等于8倍挤扩支盘的直径,相邻的两个支柱110间距大于等于2.5倍支柱110直径.且相邻两个支柱110间距大于等于1.5倍挤扩支盘120的直径,这样能够保障之盘桩整体的承载力。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连梁为梅花型时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连梁为矩型时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连梁为梅花型时局部俯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连梁为矩形时局部俯视图。如图2、4-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支柱110呈矩型分布在所述承台上方。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支柱110呈梅花型分布在所述承台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连梁200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架、多个第二连接架和多个第三连接架;
所述第三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用于了设置在设置在边沿的支柱110上,所述第一连接架设置在远离边沿的主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架呈十字型或梅花型。
其中,支柱110还可呈正方形分布。
本实施例中,支柱110呈梅花型或是矩形分布在承台上,连梁200即需要根据支柱110形成的形状进行调整,以便于使连梁200能够与支柱110的形状相适应,且连梁200与支柱110之间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以用来保障连接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复合地基层300包括土工格栅310及设在所述土工格栅310中的碎石320。
其中,土工格栅310的宽幅大于等于2m,搭接的长度大于等于20cm,并用U形钉每隔2m按正方形将土工格栅310拉紧固定,土工格栅310采用GSZ80,每延米纵、横向极限抗拉强度不小于80kN\/m,纵、横向标称抗拉强度下的伸长率不大于13%,纵、横向2%伸长率时的拉伸力不小于35kN\/m,5%伸长率时的拉伸力不小于55kN\/m,粘焊点极限剥离力不小于200N。
本实施例中,土工格栅310的设置能够使碎石320在放置连梁200上时相对稳定,能够提高装置整体的稳定性。
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具体施工步骤:
清理地表,去除地表杂物;
填筑1.5~2m厚地基土作为施工平台,使得支盘桩100顶部有效嵌固在硬壳层中;
首先采用精准仪器复核支盘桩100坐标,以使支盘桩100中心位置偏差不大于3cm;
对选在有地质钻孔的位置进行试打孔,确定设置的支盘桩100的位置设置是否合适,并进行单个支盘桩100承载力检测,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支柱110和挤扩支盘120的位置,相邻的两个支盘桩100顶部的高度差在5cm以内;同时,支盘桩设置的位置应结合软土中性点进行综合考虑;(在软土中的摩擦桩,桩身某一深度处正,负摩擦力叠加为零时,该点称为中性点。)
采用潜水钻小直径支盘桩100工艺,钻进过程中,用正循环原土造浆,泥浆比应重在1.25~1.4,防止淤泥层缩径或塌孔,保证成孔及支盘施工时的泥浆比重达1.25~1.4,灌注前将泥浆比重降至1.25以下,保证护壁效果;
挤扩支盘120施工时,需要对首次压力值及挤扩盘时液压机内液体顶面刻度的下降值,进行记录,当第一次的下降值与设计要求或液压机内液体顶面下降值小于未挤扩和挤扩成盘所应达到的液面下降值时,应按照设计文件要求增设挤扩支盘120;
支盘挤扩成型完成后,下放钢筋笼、导管,进行二次清孔,将泥浆比重调至1.25以下,且孔底沉渣厚度不得大于10cm;
清孔完成后,应尽快浇注水下混凝土,灌注标高宜超过设计支柱110顶标高≥0.5m,当剔除支柱110顶软弱混凝土层和浮浆后能保证达到设计桩顶标高,水下混凝土应使用灌注架灌注,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并加强振捣,保证桩身完整性和密实性;
支盘桩100施工应隔桩跳打;桩体施工完成28d后进行桩体质量检测;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公路软土地基支盘桩连接结构的检测时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随机选取5%的桩检验支柱110距和支柱110直径;随机选取总桩数20%的支柱110进行低应变试验,检测支柱110长与施工记录偏差应在20cm内,每个工点应随机选取0.1%的桩并不少于3根桩进行抽芯检查桩长、承力盘、桩身强度,其中承力盘抽芯时抽芯点400位置需对称布置;
支盘桩100施工应隔桩跳打,支盘桩100浇筑后,待混凝土强度达到85%时即可施工连梁200,连梁200采用反开挖施工,交错施工。
支柱110垂直度控制在1%,连梁200的平面偏差不大于2cm,连梁200施工结束后,当连梁200顶填土高度小于1.0m时,严禁重型车辆行驶及大型压路机碾压。同时,在施工碎石320垫层及初期填筑土时,宜采用静压,以避免连梁200开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8199.6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授权编号:CN209620075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E02D 27/14
专利分类号:E02D27/14;E01C3/04
范畴分类:36C;
申请人: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30000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153号
发明人:骆俊晖;刘先林;苏明初;米德才;于伟然
第一发明人:骆俊晖
当前权利人: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术兰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