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髓干细胞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细胞,骨髓,组织,内皮,工程,血管,磷酸钙。
骨髓干细胞骨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周芳,朱勇,唐成芳,王丹杨,李雪[1](2019)在《VEGF过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牙槽骨缺损修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VEGF过表达的BMMSCs对大鼠牙槽骨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及鉴定BMMSCs;VEGF过表达载体转染BMMSCs;制备BMMSCs成骨膜片并鉴定;构建大鼠牙槽骨损伤模型并植入成骨膜片;术后2、4、6、8周Micro-CT扫描牙槽骨并计算骨体积分数。结果:分离后的BMMSCs形态多为菱形;VEGF过表达的BMMSCs荧光镜下可见明显绿色荧光,且VEGF表达提高(83.1±4.8)%(P<0.05)。Vonkossa染色发现, BMMSCs成骨膜片矿化结节染色阳性,胞外局部有黑色钙结节。植入BMMSCs膜片后,第4和8周模型大鼠牙槽骨骨体积分数增加(P<0.05);与BMMSCs膜片相比,过表达VEGF的BMMSCs膜片在第4、6和8周骨体积分数增加(P<0.05)。结论:VEGF过表达的BMMSCs能增强大鼠牙槽骨损伤的修复。(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池玉磊,卜宪敏,查玉梅,王海滨,孟纯阳[2](2019)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治疗骨缺损: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缺损是临床常见且较难解决的问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治疗骨缺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治疗骨缺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第一作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和WebofScience数据库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相关文献,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支架材料,骨缺损,骨组织工程,成骨分化,新生血管,骨膜,细胞外基质""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isolation,scaffolds,bone defects,bone tissue engineering,osteogenesis,angiogenesis,periosteum,extracellular matrix"。最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计95篇。结果与结论:大量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治疗骨缺损的理想种子细胞,其与支架材料复合能够促进骨缺损修复。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治疗骨缺损正处于新的发展时代,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骨缺损治疗方法,其中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定向分化及支架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进一步证明了新生血管、骨膜和细胞外基质在整个骨组织工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对未来临床治疗骨缺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9期)
谢梦生[3](2019)在《CKIP-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质疏松大鼠牙槽骨缺损修复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背景和目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全世界最为常见的系统性疾病之一,而且骨质疏松骨缺损的修复也一直是困扰口腔医生的难题。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常见的全身药物治疗治疗效果较慢,并且还有许多的药物副作用。所以在全身治疗的方法之外,如何通过局部治疗来促进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缺损的恢复已经成为如今的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作为现今骨组织工程常用的种子细胞,已经证实对骨缺损具有促进愈合作用;而酪蛋白激酶2-相互作用蛋白1(Casein kinase 2-interacting protein-1,CKIP-1)是新近发现的负调控骨形成的重要因子。本实验将探究CKIP-1在骨质疏松大鼠和正常大鼠牙槽骨的表达差异,以及CKIP-1修饰的BMSCs对骨质疏松大鼠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实验方法:(1)OP模型建立与验证:20只10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OP组:以70mg/(kg·d)的维甲酸连续灌胃21天;正常组:以同体积双蒸水连续灌胃21天;停止灌胃第1天和30天分别对大鼠进行麻醉后骨密度检测;停止灌胃30天后处死所有大鼠,取股骨进行HE染色验证OP模型,上颌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组大鼠体内CKIP-1的表达差异。(2)CKIP-1基因修饰的BMSCs的培养鉴定:1只1周龄SD乳鼠处死,分离培养BMSCs。再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增殖能力、成骨能力、成脂能力和免疫表型流式鉴定。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法修饰BMSCs内CKIP-1的表达,RT-PCR鉴定CKIP-1的表达是否降低。(3)体内骨缺损修复实验: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OP+BMSCs/CKIP-1组:22只骨质疏松大鼠右侧骨缺损内植入慢病毒转染沉默CKIP-1的BMSCs与明胶海绵的复合体;2)OP+BMSCs组:22只骨质疏松大鼠左侧骨缺损植入空载体转染的BMSCs与明胶海绵的复合体:3)OP组:另外11只骨质疏松大鼠双侧骨缺损内植入明胶海绵;4)对照组:11只正常大鼠双侧植入明胶海绵。术后恢复30天后处死所有大鼠,取上颌骨分别进行HE染色组织学评分和新生骨面积百分比计算骨缺损恢复情况,PCR检测各组CKIP-1、ALP、OCN的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LP、OCN的阳性表达情况。实验结果:(1)维甲酸灌胃致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建立,停止灌胃30天后模型依然成立;OP组CKIP-1的mRNA表达量比对照组高。(2)BMSCs培养鉴定成功,并且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式沉默细胞CKIP-1的表达。(3)术后30天,OP+BMSCs/CKIP-1组骨缺损恢复情况与正常组相近,比OP+BMSCs组和OP组都好,成功促进骨质疏松骨缺损的愈合;PCR和免疫组化证明OP+BMSCs/CKIP-1组成骨相关的基因蛋白表达更多,成骨效能更高。结论:骨质疏松大鼠牙槽骨部位CKIP-1表达量较正常大鼠更多。CKIP-1转染后的BMSCs局部移植对骨质疏松大鼠牙槽骨缺损具有促进修复的作用,并且比单纯的BMSCs修复作用更佳,CKIP-1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石永新,逄增金,羊明智,彭立军,李富琴[4](2019)在《3D打印技术制备聚磷酸钙/淫羊藿苷骨支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治疗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寻找最佳的支架材料、诱导细胞成骨分化的因子以及分化增殖能力强、来源充足的干细胞,成为骨科领域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聚磷酸钙/淫羊藿苷骨支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聚磷酸钙/淫羊藿苷复合骨支架,分离和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6只新西兰大白兔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只,均建立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并植入聚磷酸钙/淫羊藿苷骨支架复合体,然后实验组大白兔经股静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5 m L(1×10~9L~(-1)),对照组大白兔经股静脉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8,12周每组取6只大白兔,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ranswell小室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q RT-PCR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蛋白、CD44 mRNA水平;然后取兔股骨髁标本,X射线片观察复合骨支架以及周围骨痂形成情况,Van-Gieson染色观察骨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骨痂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蛋白、CD44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②X射线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骨痂形成速度和效果优于对照组;③实验组骨痂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④结果表明3D打印技术制备的聚磷酸钙/淫羊藿苷骨支架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在骨缺损治疗中具有较好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刘双阳,田雅光,王洪一,陶凯[5](2019)在《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对大鼠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提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获得血小板浓度为2×10~5/L、2×10~6/L和2×10~7/L的PRP,分别将不同浓度的PRP与BMSCs共培养,通过MTT实验观察PRP对BMSCs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实验检测PRP对BMSCs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作用。构建大鼠股骨节段缺损模型,分别使用BMSCs和PRP(血小板2×10~5/L)混合物;BMSCs和PRP(血小板2×10~6/L)混合物;BMSCs和PRP(血小板2×10~6/L)来填补模型中的缺陷部位。8周后处死大鼠,评估缺损修复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断端骨组织内BMP-2和Collagen I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内BMP-2含量。结果不同浓度的PRP对BMSCs的增殖和ALP的表达情况均有促进作用,且随血小板浓度的增加而加剧。PRP的添加能够促进大鼠骨缺损模型中的骨再生作用,促进BMP-2和Collagen I的表达,其促进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BMSCs单独处理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但作用较慢。PRP单独应用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较小。结论 PRP具有促进BMSCs对大鼠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冯映栋,魏波,孙永建,王家丰,梁培杰[6](2019)在《MicroRNA-26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机制在修复骨缺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人体成骨分化的主要骨母干细胞来源,主导人的骨与软骨的再生与重建。近年在研究影响的影响因素上,microRNAs被报道其相关家族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节控制作用,其中miRNA-26a在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microRNA-26a通过影响Smad1、GSK3β、BMP、Id1信号通路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作用,从而促进骨质生成。本综述将阐述microRNAs家族作用于成骨分化的发现,进一步详细阐述microRNA-26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和目前miRNA-26a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06期)
曹天庆[7](2018)在《骨髓基质干细胞促内皮细胞迁移和成血管作用及系统性生物力学评价骨缺损的力学功能再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工程学的出现为组织损伤或机体创伤提供了一种组织再生的技术手段,将改变外科传统的“以创伤修复创伤”的治疗模式,从而使临床对损伤的治疗迈入无创修复的新阶段。对于组织工程组织的构建,目前最为重要的细胞是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内皮细胞(EC)。BMSCs作为最广泛使用的种子细胞提供了组织构建的始动因素,体外培养带有细胞活性的生物材料并移植入体内,使得修复复杂创伤成为可能,同时内皮细胞作为组织工程血管化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如何快速激活静止的内皮细胞,及早完成植入体内组织的血管化阶段,对组织工程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BMSCs发挥修复损伤的器官和组织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靶点和多重作用机制。BMSCs能够分泌多种旁分泌因子,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营养因子等作用于不同细胞,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BMSCs复合材料移植入体内后,引起血管的长入,从而加速创伤的修复进程。然而目前尚缺乏其机制方面的研究。BMSCs能否能够通过旁分泌作用分泌某些因子作用于EC,以及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调节EC进而促进其血管生成能力增加。这方面的探索对组织工程血管化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第一部分利用BMSCs和RAOEC两种细胞,采用间接共培养体系模拟两种细胞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探究BMSCs的旁分泌作用对EC产生的生物学影响,同时对共培养产生的细胞上清液中外泌体进行TMT蛋白定量检测,为后续的机制研究指明方向,结果显示BMSCs能够对RAOEC的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和成血管能力产生影响,并且外泌体生物信息学结果初步表明了BMSCs能够影响RAOEC与细胞外基质结合、粘附以及细胞内的信号通路的转导,筛选出的差异蛋白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本课题组致力于骨组织工程的研究,通过构建骨缺损动物模型,在特定的观察时间段内,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在基础研究中多数实验研究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评估仍停留在组织学评估阶段,如HE染色、免疫组化和影像学等,反映的是骨损伤后修复过程中无机盐及胶原成分的累积程度。骨骼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运动、负重和保护内脏等,均与骨的力学性质密切相关,尤其对于长段骨来说。因此骨的质量和性能的恢复程度必须以骨的生物力学功能的恢复为标准。在基础研究中,EGFP转基因大鼠常被用作动物模型的构建、种子细胞的提取和报告基因的示踪等,然而作为一种动物模型,其骨缺损修复的能力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制备野生型SD大鼠和转基因EGFP大鼠的股骨钻孔模型,利用系统性生物力学评价手段,对两组大鼠在不同恢复阶段的骨缺损修复效果进行比较,发现组织结构再生与功能再生评价分别在不同层面方面反应骨损伤修复的效果,真实反映出大鼠股骨孔性缺损在修复过程中组织再生和力学再生的特点,并且观察到生物力学功能评价能够较组织结构评价更敏感的发现两组对照组之间差异,丰富了对骨损伤修复评价的基础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王会丹[8](2018)在《SrO/nHA骨缺损修复材料复合非人灵长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先前工作中,课题组人员已对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法制备的不同质量浓度比锶(Strontium,Sr)的氧化锶(strontium oxide,Sr O)/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 HA)复合材料进行了制备工艺、表征、孔隙率、孔径大小等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含Sr质量浓度比为3%~7%之间的Sr O/n HA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降解和沉积矿化性能。根据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ISO 10993),本文将对不同质量浓度比Sr的Sr O/n HA复合材料进行体外生物学性能(细胞相容性和成骨活性)进行评价,并筛选出含Sr量最佳的Sr O/n HA复合材料。方法:通过SPS法制备不掺Sr的0%Sr O/n HA复合材料和掺1%、3%、5%和7%Sr的Sr O/n HA复合材料。然后将它们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组、1%组、3%组、5%组和7%Sr O/n HA组。首先以这几组为基础,将研究Sr O/n HA复合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实验分为两部分。实验1:选用0%、1%、3%、5%和7%Sr O/n HA组5个材料组,直接黏附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hesus monkey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BMSCs)。24h后计算RMBMSCs的贴壁率,并于1d、4d和7d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不同时间点5种材料对RMBMSCs黏附的影响。实验2:为避免材料表面性能对RMBMSCs黏附数量的影响,制备5种材料的浸提液。然后结合空白对照组,利用WST-1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材料不同时间点对RMB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最后,根据以上两部分实验结果,筛选出一种含Sr质量浓度比最佳的Sr O/n HA复合材料。然后,将其结合空白对照组和0%Sr O/n HA组,分别将RMBMSCs接种于6孔板底面和材料表面,使用q RT-PCR法和茜素红染色法比较叁组的RMBMSCs成骨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矿化。结果:(1)综合RMBMSCs的黏附、增殖和凋亡叁方面的实验结果,发现在本实验研究中3%Sr O/n HA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细胞活性。(2)RMBMSCs的成骨分化实验结果显示Sr元素存在的3%Sr O/n HA复合材料上调了成骨细胞相关基因(Runx2、SP7、ALP、OCN、OPN)的表达和下调了破骨细胞相关基因(OPG、RNAKL和OPG/RNAKL)的表达,从而促进了RM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另外,通过细胞外基质的矿化实验,结果未显示出叁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但都出现细胞外基质的矿化。结论:(1)SrO/nHA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成骨活性仍需进一步研究。(2)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当Sr的质量浓度比为3%时,Sr O/n HA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最好,并能促进RMBMSCs的成骨分化。(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王小志,杨桦,张辰,何惠宇,巴娇娇[9](2018)在《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骨修复极限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组织工程技术为骨缺损带来新的治疗路径,生物基因转染优化了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骨修复绵羊极限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9只阿勒泰大尾绵羊,制作双侧髂骨极限性骨缺损模型,左侧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骨复合材料(实验组),其中3只右侧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支架骨复合材料(细胞支架组),3只右侧植入同种异体支架骨材料(同种异体骨组),3只右侧植入β-磷酸叁钙材料(磷酸叁钙组)。植入后4,8,12周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与结论:(1)组织学观察:植入12周时,实验组同种异体骨材料大范围吸收,破骨样细胞逐渐减少,成骨样细胞增多,骨小梁周围骨纤维基质逐渐致密,可见大面积成片状新骨,骨小梁结构清晰,骨改建明显,术区始终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其余3组支架骨材料降解,但无明显骨改建;(2)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植入12周时,实验组骨涎蛋白与Ⅰ型胶原呈强阳性表达,其余3组骨涎蛋白与Ⅰ型胶原呈弱表达;(3)结果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骨,可完全修复羊极限骨缺损。(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李庆庆,廖福朋,桂先革,黄江鸿,王大平[10](2018)在《Runx-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兔桡骨骨缺损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Runx-2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修补兔桡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Runx-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共培养设置为实验组(A组),设置e GFP-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C组)及空白组(D组)。建立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并分别填入填充材料(D组不填充)。术后4、8及12周分别行X线检查,术后12周获取实验兔桡骨标本并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Runx-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Runx-2基因;术后实验组兔桡骨标本在外观、X线片及病理切片下均显示更好的骨性愈合。结论Runx-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能够很好修复兔桡骨缺损,证实其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可以作为人体骨缺损修复的生物复合材料。(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8年02期)
骨髓干细胞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骨缺损是临床常见且较难解决的问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治疗骨缺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治疗骨缺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第一作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和WebofScience数据库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相关文献,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支架材料,骨缺损,骨组织工程,成骨分化,新生血管,骨膜,细胞外基质""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isolation,scaffolds,bone defects,bone tissue engineering,osteogenesis,angiogenesis,periosteum,extracellular matrix"。最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计95篇。结果与结论:大量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治疗骨缺损的理想种子细胞,其与支架材料复合能够促进骨缺损修复。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治疗骨缺损正处于新的发展时代,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骨缺损治疗方法,其中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定向分化及支架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进一步证明了新生血管、骨膜和细胞外基质在整个骨组织工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对未来临床治疗骨缺损具有重大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髓干细胞骨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1].周芳,朱勇,唐成芳,王丹杨,李雪.VEGF过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牙槽骨缺损修复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9
[2].池玉磊,卜宪敏,查玉梅,王海滨,孟纯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治疗骨缺损: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谢梦生.CKIP-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质疏松大鼠牙槽骨缺损修复的影响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
[4].石永新,逄增金,羊明智,彭立军,李富琴.3D打印技术制备聚磷酸钙/淫羊藿苷骨支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治疗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5].刘双阳,田雅光,王洪一,陶凯.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骨缺损的修复作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
[6].冯映栋,魏波,孙永建,王家丰,梁培杰.MicroRNA-26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机制在修复骨缺损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9
[7].曹天庆.骨髓基质干细胞促内皮细胞迁移和成血管作用及系统性生物力学评价骨缺损的力学功能再生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8].王会丹.SrO/nHA骨缺损修复材料复合非人灵长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物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9].王小志,杨桦,张辰,何惠宇,巴娇娇.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骨修复极限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10].李庆庆,廖福朋,桂先革,黄江鸿,王大平.Runx-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兔桡骨骨缺损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