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蜘蛛杀虫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杀虫,蜘蛛,基因,毒蛾,欧美,蛋白,抗性。
蜘蛛杀虫肽论文文献综述
赵红盈,徐学恩,刘欣,马晓乾,宋小双[1](2010)在《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基因小黑杨对分月扇舟蛾中肠组织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取食转蜘蛛杀虫肽与B t毒蛋白C肽融合蛋白基因小黑杨叶片后的分月扇舟蛾幼虫的中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发现:幼虫中肠组织受到严重破坏,柱状细胞、杯状细胞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随着取食时间和取食量的增加,其病变和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0年05期)
赵红盈,徐学恩[2](2010)在《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基因小黑杨对舞毒蛾中肠组织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舞毒蛾幼虫取食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融合蛋白基因小黑杨叶片后,其中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发现,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融合蛋白基因小黑杨,能够引起舞毒蛾幼虫中肠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致使幼虫中肠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幼虫中肠组织中,柱状细胞、杯状细胞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并随着取食的时间和取食量的增加,其病变和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剧。(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0年05期)
邹传山,遇文婧,王志英[3](2010)在《转蜘蛛杀虫肽+Bt毒蛋白基因欧美杨108号对舞毒蛾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转蜘蛛杀虫肽+Bt毒蛋白基因欧美杨108号2个株系为材料,以舞毒蛾幼虫为供试昆虫进行了抗虫性测定。结果表明:取食TP1和TP2的1~4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比对照延长3.28和3.60d。取食TP1和TP230d后,幼虫体质量分别降低50.48%和46.79%,各龄期食叶量和排粪量均低于对照组,对舞毒蛾1~2龄幼虫具有27.78%~42.30%的致死亡率。(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遇文婧,邹传山,王志英,张国财[4](2009)在《欧美杨108号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嵌合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欧美杨108号为外植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地将抗虫基因(蜘蛛杀虫肽+B t毒蛋白的嵌合基因)导入受体中。通过PCR检测,凝胶电泳结果显示8个卡那霉素抗性芽中,6个存在目的基因;经PCR-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阳性率为50%,进一步表明目的基因成功整合到欧美杨108号基因组内。(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9年05期)
左丽丽,王志英,梁臣,谢淑萍[5](2009)在《山新杨转Bt+蜘蛛杀虫肽基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P.bollena Lauche)为受体材料,在筛选遗传转化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农杆菌介导叶盘转化法进行了Bt+蜘蛛杀虫肽基因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叶片转化时,卡那霉素的临界质量浓度为10mg/L;生根筛选培养时卡那霉素的临界质量浓度为15mg/L;利用质量浓度为600mg/L的头孢噻肟钠脱菌,对叶片生长和不定芽形成影响不大。山新杨遗传转化的工程菌菌液浓度以0.1~0.2(OD600)为最佳,其叶片分化率为73%~77%、抗性芽率为20%~23%;浸染时间以2~5min为宜,其叶片分化率和抗性芽率最高。在共培养基中加入200μmol/L的乙酰丁香酮,其叶片分化率和抗性芽率分别比对照提高1.43倍和2.61倍。对转化植株的PCR检测结果呈阳性,初步证明外源基因Bt+蜘蛛杀虫肽导入并整合进了山新杨基因组。(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7期)
左丽丽[6](2009)在《山新杨转Bt+蜘蛛杀虫肽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作为用材、防风、绿化的主要树种,在我国各省、区具有广泛分布和大面积栽培。由于杨树的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常常给我国的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人类的生态和环境安全意识日益提高,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将受到限制,生物防治的措施又比较薄弱,杨树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将是森林保护领域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以山新杨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Bt+蜘蛛杀虫肽抗虫基因导入该受体中,不仅为山新杨的遗传转化及抗性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山新杨抗虫品种(系)的扩繁和野外栽培提供了繁殖材料。1.通过测定不同浓度头孢对山新杨叶片愈伤组织形成及分化的影响,认为山新杨叶片对头孢噻肟钠具有一定的抗性,筛选培养中加入浓度为600mg/L的头孢霉素不会对山新杨叶片愈伤形成和分化产生不利影响。2.卡那霉素对山新杨叶片分化和诱导生根所能忍受的临界浓度为10mg/L,高于该浓度即可抑制山新杨叶片的分化;卡那霉素对山新杨诱导生根所能忍受的临界浓度为15mg/L,浓度达20mg/L以上时,组培苗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3.在进行山新杨遗传转化时,预培养时间以2~3d为最好,2d的抗性芽率为23.3%,3d的抗性芽率为20%。预培养时间低于2d和大于4d抗性芽率下降。4.菌液浓度过高会使受体材料迅速褐化死亡,菌液浓度过低转化抗性芽率低或为零,适宜于山新杨转化的菌液浓度为OD_(600)=0.1~0.2。侵染时间在2~5min有利于山新杨叶片的遗传转化。在菌液浓度一定时,侵染2~5min抗性芽率随时间的增加而提高。侵染5min以上时,虽叶片的分化率较高,但是形成的抗性芽较低。5.共培养时间以2~3d为宜,4d以上不仅假阳性芽增加,而且外植体生长变弱、叶片和芽黄化。6.优化了山新杨遗传转化系统,预培养2~3d、OD_(600)=0.1~0.2菌液侵染2~5min、共培养2~3d和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200μmol/LAS为山新杨遗传转化的最佳组合。7.共侵染山新杨叶盘1570个,获得抗性芽植株86个,经PCR检测共获得21株转基因阳性植株,PCR检测阳性率达24.42%。PCR-Southern检测表明有21株显示出杂交信号,阳性率为100%,转化率为1.34%。(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9-04-01)
孙冬,詹亚光,曾凡锁[7](2007)在《蜘蛛杀虫肽与Bt-toxin C肽融合蛋白(BGT)基因的原核表达与蛋白质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质粒pCAMBIA2301-BGT中获得蜘蛛杀虫肽与Bt-toxin C肽融合蛋白(BGT)基因编码区全长,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BGT。将此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有效表达,新蛋白的分子量约为51 kDa,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在变性条件下以不同的咪唑和pH值洗脱方式进行比较,确定以咪唑为金属鳌合亲和柱层析的洗脱条件,获得了纯BGT蛋白。(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2007年05期)
范海娟,胡春祥,王志英,刘桂丰[8](2006)在《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基因小黑杨对杨扇舟蛾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融合蛋白基因小黑杨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的抗性,采用苗木套笼饲喂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取食转基因小黑杨的杨扇舟蛾幼虫的发育、死亡情况和中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幼虫分别取食TT3(转基因无性系3)、TT1(转基因无性系1)和CK(非转基因对照)小黑杨后总历期依次为35.63天、30.39天和28.74天,幼虫化蛹率依次为12.1 %、29.3 %和44.3 %,平均蛹重依次为0.1077g、0.1714 g和0.1893 g。转基因小黑杨能明显延长杨扇舟蛾幼虫的发育历期,降低化蛹率和蛹重。同时,转基因小黑杨有抑制幼虫蜕皮、增加其死亡率和致蛹畸形的作用,且能破坏幼虫中肠,使中肠细胞排列松散、肠腔食物减少、中肠变形,其破坏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加剧。一般来讲,TT3对杨扇舟蛾的各种影响作用均大于TT1。(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张国财,邹传山,王志英[9](2005)在《欧美杨108号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嵌合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除菌抗生素的筛选试验、叶片对头孢唑啉钠的敏感试验、叶片对卡那霉素的敏感度试验、茎段对卡那霉素的生根敏感试验,成功建立了欧美杨108号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嵌合基因的转化系统。转化时所选的除菌抗生素为注射用头孢唑啉钠;除菌时,头孢唑啉钠的质量浓度为1000mg/L;在筛选转化体时,卡那霉素的临界质量浓度确定为30mg/L;确定了生根培养基中卡那霉素的临界质量浓度为20mg/L。欧美杨108号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嵌合基因转化系统的成功建立为该杨树品种的基因工程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邹传山[10](2005)在《欧美杨108号转蜘蛛杀虫肽+Bt毒蛋白嵌合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是世界上中纬度地区广泛栽培的重要速生用材树种,但是杨树的虫害种类多,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大面积的杨树人工林。而杨树抗虫基因工程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欧美杨108号(Populus nigra×Populus deltoids“108”)是美洲黑杨(Populus nigra)与欧洲黑杨(Populus deltoids)的人工杂种无性系。本研究以欧美杨108号为外植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地将抗虫基因(蜘蛛杀虫肽+Bt毒蛋白的嵌合基因)导入该受体中。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 (1) 通过除菌抗生素的筛选试验,可以看出在7种抗生素中以注射用头孢唑啉钠抑菌效果最佳,因此,试验所选用的除菌抗生素为注射用头孢唑啉钠; (2) 根据叶片对头孢唑啉钠的敏感试验,最终确定除菌时,头孢唑啉钠的浓度为1000mg/L; (3) 叶片的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在筛选转化体时,卡那霉素的临界浓度确定为30mg/L; (4) 通过生根敏感试验,最终确定选择生根培养基卡那霉素的临界浓度为20mg/L; (5) 成功建立欧美杨108号的遗传转化程序:菌株活化→叶片预培养2~3d→液体菌株OD_(600)=0.05~0.1,侵染5~10min→37℃,共培养2~3d→头孢唑啉钠1000mg/L脱菌,卡那霉素30mg/L筛选→脱菌、筛选数次→获得卡那霉素抗性芽→一个月后,转入生根培养基中(头孢唑啉钠1000mg/L脱菌,卡那霉素20mg/L筛选)生根培养→获得卡那霉素抗性植株; (6) 试验侵染转化95个叶盘共1713个叶片,获得卡那霉素抗性芽8个,转化率为4.67‰; (7) 经PCR检测,凝胶电泳结果显示,8个卡那霉素抗性芽中,6个存在目的基因: (8) 在以上6个存在目的基因抗性芽分化的若干植株中,平均每个样抽取3株,取其叶片做GUS检测,结果显示,全部叶片均呈阳性,GUS阳性为100%: (9) 经PCR-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目的基因(蜘蛛杀虫肽+Bt毒蛋白的嵌合基因)已成功整合到欧美杨108号基因组内。(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5-11-01)
蜘蛛杀虫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舞毒蛾幼虫取食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融合蛋白基因小黑杨叶片后,其中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发现,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融合蛋白基因小黑杨,能够引起舞毒蛾幼虫中肠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致使幼虫中肠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幼虫中肠组织中,柱状细胞、杯状细胞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并随着取食的时间和取食量的增加,其病变和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蜘蛛杀虫肽论文参考文献
[1].赵红盈,徐学恩,刘欣,马晓乾,宋小双.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基因小黑杨对分月扇舟蛾中肠组织结构的影响[J].林业科技.2010
[2].赵红盈,徐学恩.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基因小黑杨对舞毒蛾中肠组织结构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10
[3].邹传山,遇文婧,王志英.转蜘蛛杀虫肽+Bt毒蛋白基因欧美杨108号对舞毒蛾的抗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
[4].遇文婧,邹传山,王志英,张国财.欧美杨108号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嵌合基因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9
[5].左丽丽,王志英,梁臣,谢淑萍.山新杨转Bt+蜘蛛杀虫肽基因的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
[6].左丽丽.山新杨转Bt+蜘蛛杀虫肽基因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7].孙冬,詹亚光,曾凡锁.蜘蛛杀虫肽与Bt-toxinC肽融合蛋白(BGT)基因的原核表达与蛋白质纯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
[8].范海娟,胡春祥,王志英,刘桂丰.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基因小黑杨对杨扇舟蛾的抗性[J].昆虫学报.2006
[9].张国财,邹传山,王志英.欧美杨108号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嵌合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
[10].邹传山.欧美杨108号转蜘蛛杀虫肽+Bt毒蛋白嵌合基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