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耗水论文_田德龙,侯晨丽,徐冰,李仙岳,任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田耗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田,耗水量,作物,产量,耗水,土壤,叶面积。

农田耗水论文文献综述

田德龙,侯晨丽,徐冰,李仙岳,任杰[1](2019)在《苜蓿对农田耗水过程与盐分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苜蓿对农田耗水过程及盐分变化的影响,以苜蓿农田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玉米农田为对照,分析传统玉米农田改种苜蓿后渗漏量、地下水补给量、蒸发量及蒸腾量变化特征;应用稳定氢氧同位素定量分析各潜在水源贡献率,并分析土壤中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种苜蓿后农田总耗水量提高20. 17%,蒸发蒸腾量比平均值降低66. 64%,其中,蒸发量减少6. 21%、蒸腾量提高35. 80%、土壤贮水变化量减少8. 08%、渗漏量减少39. 68%、地下水对作物的补给量增加153. 45%。生育期内苜蓿农田与玉米农田相比,0~100 cm各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分为剧烈波动阶段和线性下降阶段,7月0~6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呈"U"形,而玉米农田0~6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呈"V"形。生育期内苜蓿农田0~30 cm平均土壤水分较玉米农田分布均匀。苜蓿农田对土壤水、灌溉水、地下水吸收利用无明确偏向性;而玉米农田水分利用具有偏向性,各潜在水源中主要利用0~40 cm土层土壤水。不同时间取样0~100 cm土层土壤水,苜蓿农田不同时期优先利用0~40 cm中某一土层土壤水,玉米农田主要固定利用30~40 cm土层土壤水。生育期内苜蓿农田、玉米农田0~100 cm土壤平均脱盐率分别为53. 90%、12. 43%。苜蓿农田、玉米农田10~30 cm与30~60 cm土壤电导率差值绝对值分别在0~0. 06 mS/cm、0~0. 13 mS/cm之间,苜蓿农田10~60 cm土壤电导率较玉米农田相对集中且分布均匀。5月苜蓿农田10 cm以下土层除30~40 cm均呈积盐状态,且平均土壤储盐变化率较玉米农田低; 6—8月苜蓿农田0~100 cm土壤盐分较玉米农田变化幅度大,呈积盐状态; 9月苜蓿农田不同土层土壤盐分整体呈脱盐状态,土壤最大储盐量变化率为-15. 31%,随深度增加,土壤储盐量变化率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而玉米农田整体呈积盐状态,80~100 cm土壤储盐量变化率最大。改种苜蓿增强了地下水利用,降低了蒸发蒸腾比,抑制了土壤盐分,改盐增草(饲)兴牧发展苜蓿种植有利于盐渍化农田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尚涛[2](2019)在《干旱绿洲区农田葡萄树蒸散耗水及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生态系统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揭示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作物蒸散耗水过程、根系分布特征及水分利用策略,对理解区域水量平衡、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手段以及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环境因子和植物生理因子同步观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树干液流和涡度相关技术,分析了2014-2018年5个生长季不同尺度葡萄树蒸散耗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利用双作物系数法分析了研究区不同类型作物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在分析根系分布的基础上,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7-2018年6-8月葡萄树的水分利用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2014-2018年5个生长季内不同天气条件下,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晴天和阴天,其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日变化趋势均为单峰曲线,夜间亦存在少量的液流;而雨天,葡萄树液流速率启动时间不明显,与晴天和阴天的日平均液流速率相比明显偏低。不同月份下,日均液流速率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特征。5月份,太阳辐射较弱,蒸腾拉力较小,日均液流速率较小;6月份,随着叶面积的迅速增加,日均液流速率随之增大,到7-8月份达到全年最大值,9月份,由于太阳辐射逐渐减小,温度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葡萄树树干日液流量逐渐减小10月份,由于叶片脱落,太阳辐射和冠层温度的进一步下降,其树干日液流量降低到最小。(2)半小时尺度上,葡萄树平均瞬时液流速率与4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随月份的变化而变化。5月份,树干液流速率与四种环境因子之间表现出较低的相关性。6-10月份,树干液流速率与冠层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饱和水汽压亏缺呈现出先逐渐明显后基本消失的环状特征,且回环方向均为顺时针,而与相对湿度的回环方向为逆时针。光合有效辐射与液流速率之间始终呈现出线性正相关,并与树干液流的相关性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葡萄树平均瞬时液流速率与叶水势以及气孔导度之间的关系随月份的变化而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线性相关变化,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相关性大小随着月份的变化而变化。日尺度上,树干液流速率与冠层温度、净辐射、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光合有效辐射以及参考作物蒸散量6个环境因子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其中,液流速率与冠层温度的相关性最强。(3)研究区葡萄树整个生长季多年平均总冠层蒸腾量约为517.2 mm,平均总蒸散发约为867.7 mm;多年平均冠层蒸腾约为2.97 mm d-1,而平均总蒸散发约为4.96 mm d-1,蒸腾占总蒸散的比值范围为59.7-66.4%。这一结果表明,相对于土壤蒸发,研究区作物蒸腾量(T)是总蒸散发(ET)的主要水通量。同时,通过对比本研究与不同方法、不同生态系统上对蒸散发分割的结果,以期更深入地解释干旱绿洲区葡萄树蒸散发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为全球蒸散发研究中T/ET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4)生长季初期,反映土壤蒸发的作物系数(Ke)占反映总蒸散作物系数(Kc)的比重较大,而反映植被蒸腾的作物系数(Kcb)则处于较低值。到生长中期,Kc与Kcb均达到极大值,而此时Ke值逐步达到极小值;随着生长季的持续进行,Kc与Kcb的值逐渐开始下降,到生长季末期达到极小值。Kc和Kcb均与叶面积指数(LAI)呈线性正相关,与冠层导度(Gc)呈对数正相关,且无论是对于Kc还是Kcb而言,其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总是高于冠层导度,说明LAI相对于Gc可以更好的反映Kc和Kcb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区绿洲平流作用对作物系数的影响作用也比较明显,影响不容忽视。(5)根系空间分布情况:垂直方向上,根系分布集中区出现在约40-140cmcm深度范围内,其总根系和吸水根系的根重密度平均值分别占总根系(200cm)分布的91.4%和86.1%。在水平方向上,根系主要分布在0-100cm的范围内,其根重密度和有效根重密度分别总根系分布的84.6%和77.2%,其总根重密度与细根根重密度在80cm以后随径向距离的变化其变化差异均不明显。垂直方向上,葡萄树总根重(长)密度以及有效根重(根长)密度与土层深度呈二次函数形式的分布规律;水平方向上,葡萄树左右两侧根系呈非对称分布,右侧总根重(长)密度和有效根重(根长)密度均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而表现出指数形式的分布,而左侧则表现出对数形式的分布规律;研究区葡萄树的二维根系分布可采用二次函数的形式来描述。在6-8月份主要生长季内,葡萄树不同月份的根系水分利用深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干旱绿洲区,植物的根系分布特征是影响其水分利用策略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刚[3](2019)在《黄土塬区等量供水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差别补水效应及农田与果园耗水过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黄土高原南部塬区,冬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以旱作种植为主。播期土壤贮水与生育期降水共同构成了小麦生长发育的水分来源。通过不同底墒与生育期差别补灌(模拟不同的降水条件)组合的冬小麦田间试验,揭示在等量供水条件下,底墒与补灌组合处理对冬小麦产量、耗水量(ET)、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为旱作冬小麦稳产增产管理措施选择提供依据。针对旱塬区农田生产力的提高与农田大面积转变为苹果园的现状,通过低产、高产农田与13龄果园土壤水分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对比分析同样降水供给条件下农田、果园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动态变化、量化二者的耗水差异;分析低产、高产农田休闲期土壤储水增减动态及补给特征,进一步探讨降水贮存效率(PSE)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在等量供水条件下,提高底墒可增加冬小麦营养生长前期的茎蘖数;低底墒时,起身期灌水可弥补底墒不足的影响,提高成熟期有效穗数;CK处理生育期耗水量略高于其他处理,灌水时期对耗水量没有显着影响;各处理间WUE无显着差异,其中以CK处理最低。在底墒+生育期灌水形成的等量供水条件下,起身期、孕穗期灌水可发挥与等量底墒水一致的增产效应;灌浆期灌水的增产效应与底墒有关,底墒低灌水量高,增产效应减弱。在旱作农田管理中,重视夏闲期蓄水保墒、抑制生育期内土壤水分棵间蒸发是提高作物产量与WUE的关键。2、低产、高产农田与13龄果园干湿交替层深度范围分别为0-220、0-160、0-140cm,深层土壤水分波动均较小,表现出一定的时间稳定性。土壤储水量年内始终表现为低产农田>高产农田>13龄果园,水分动态变化一致。在试验年份,经过一年的水分平衡,农田土壤储水略有增加,而果园储水有所减少。3个样地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土壤干燥化,其中13龄果园形成了厚度超过5米的轻度土壤干层。在黄土塬区,无论农田还是果园,需要大力推广有效的蓄水保墒措施以增加对降水的贮存与利用。3、农田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受降水、蒸散、土壤前期储水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夏闲期,多年结果表明低产农田降水贮存效率为33%,高产农田为40%;在冬闲阶段,低产农田蒸散量大于高产农田。夏闲期高产农田降水贮存效率与降水量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随降水量的增加,低产、高产农田降水贮存效率的差异逐渐增大。夏闲期初始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对降水的贮存,初始土壤储水量每增加1mm,蒸散量增加0.76mm;随土壤水分亏缺量的增加,降水贮存效率增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任东阳,徐旭,黄冠华[4](2019)在《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农田耗水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耕荒地交错分布、作物插花种植、地下水埋深浅等特点,河套灌区灌溉水利用情况极为复杂。该研究以灌区典型灌排单元(农渠尺度)为研究对象,基于2 a野外试验观测数据,对整个观测区及其内部的不同作物田块分别建立水平衡方程,推求研究区平均给水度和不同作物田块腾发量,继而对研究区灌溉水利用状况及盐分归趋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给水度为0.062,而仅考虑地下水位变动带的给水度为0.037;该研究提出的经验方法"上升下降法"可以较好地估算不同作物田块的腾发量;2 a中农毛渠系统输水损失水量(包括渗漏和蒸发)约占引水量的18%,灌到田间的水量占76%,直接退走的水量占6%;通过不同土地类型间地下水的横向交换,农田不但全部利用了田间灌溉水量,还通过地下水侧向流入的方式利用了约12%的渠道渗漏量,荒地利用了约65%的渠道渗漏量,排沟排走了23%;最终研究区农田腾发消耗了总引水量的78%,积累了总引入盐分的39%,荒地腾发消耗了总引水量的11%,承纳了总引入盐分的40%。研究结果可为灌区水盐管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彭正凯,李玲玲,谢军红,邓超超,EUNICE,Essel[5](2018)在《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作物生育期农田耗水结构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陇中黄土高原旱农区降水有限、水分利用效率低下是导致该区作物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为揭示耕作措施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2015—2016年在陇中黄土高原旱农区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棵间蒸发、农田耗水量、作物蒸腾量、棵间蒸发与蒸散的比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S)、传统耕作+覆膜(TP)、免耕覆膜(NTP)6个处理,春小麦和豌豆年间轮作。结果表明:(1)春小麦和豌豆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NTS、TP、NTP比T显着减少6.52%~50.81%,NTS降低棵间蒸发量的作用主要在小麦开花后和豌豆结荚后,地膜覆盖在各个生育时期基本上都显着减少了棵间蒸发。(2)NTS对全生育期耗水量无显着影响,NTP的耗水量只在小麦地显着高于T。相比T,NTS显着提高了小麦开花-收获和豌豆结荚-收获期间的阶段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的比例。(3)NTS、TP、NTP均显着提高了春小麦和豌豆的蒸腾量,降低了田间的蒸发占蒸散的比例,降低了水分的无效损耗。(4)各年份春小麦和豌豆的产量NTS、TP、NTP比T提高了7.64%~62.79%,水分利用效率比T提高了0.43%~50.88%。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旱农区,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小麦和豌豆的产量。免耕秸秆覆盖通过降低作物生长后期棵间蒸发量,提高作物生长后期耗水量,降低蒸发与蒸散的比例,从而提高春小麦和豌豆的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而地膜覆盖处理主要是通过减少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增加作物全生育期蒸腾量,降低蒸发与蒸散的比例,从而实现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提高作物产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郭瑶,陈桂平,殷文,赵财,于爱忠[6](2018)在《前茬地膜覆盖玉米免耕对后作小麦农田耗水特性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针对绿洲灌区农田水氮运筹效应的技术与理论研究薄弱,且集成免耕、地膜两年利用及轮作倒茬的节水、节肥技术缺乏实践与理论依据问题。【方法】本研究在前茬地膜玉米不同耕作方式(免耕一膜两年用、传统耕作)集成不同灌水(传统灌水、传统减量20%)以及施氮(传统施氮225 kg hm-2、传统减量20%:180 kg hm-2、传统减量40%:135 kg hm-2)水平,探讨耕作措施及水氮供应对轮作小麦耗水特性的调控效应,揭示免耕一膜两年用轮作技术集成水氮运筹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以期为绿洲灌区创建集成免耕、轮作及地膜减量化技术的小麦高效用水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结果表明,前茬地膜玉米免耕一膜两年用显着降低了后茬小麦农田棵间蒸发量(E),减小棵间蒸发占总耗水量比重(E/ET),免耕集成减量灌水及施氮进一步降低了E及E/ET,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的有效性。全生育期内,免耕一膜两年用较传统耕作E及E/ET分别降低16.2%与15.8%。与传统耕作及传统灌水与施氮相比,免耕地膜两年利用集成减量20%灌水及20%与40%施氮处理降低E分别达到28.4%与35.6%,降低E/ET分别为25.3%与28.6%。前茬免耕地膜两年利用较传统耕作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减少水氮投入有利于小麦穗数、千粒重的提高,而进一步提高产量及WUE。免耕地膜两年利用较传统耕作小麦增产10.4%,WUE提高11.1%。与传统耕作及传统灌溉及施氮处理相比,免耕地膜两年利用集成减量20%灌溉及施氮,小麦增产15.2%,提高WUE 20.2%。【结论】地膜玉米免耕集成减量20%灌水及施氮可作为绿洲灌区节水节肥小麦的理想生产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8-07)

张喜英[7](2018)在《华北典型区域农田耗水与节水灌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围绕华北典型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开展的节水灌溉研究。在位于华北中北部的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的定点试验结果显示,从1980年到2017年,在充分灌溉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增加55.7%、夏玉米产量增加59.7%。冬小麦生育期耗水(ET)从400 mm增加到465 mm;玉米耗水年平均稳定在375 mm左右;年耗水量从777.0 mm增加到834.4 mm;满足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耗水条件下,年灌溉需水量平均300 mm,必须减少灌溉用水和田间耗水,才能解决区域地下水超采问题。研究发现在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拔节期1次灌溉可显着促进作物营养生长和根系生长,利于后期土壤水分高效利用,在维持作物稳产基础上,比充分灌溉年节水165.2 mm。研究发现进一步利用小定额灌溉技术,通过增加灌水频率、缩减次灌水量,可增加有限水对作物的有效性,实现作物根系、土壤水分和养分在空间上的耦合,进一步提升有限灌溉对作物的增产作用。只考虑维持播种时良好土壤水分条件、生育期不进行灌溉的最小灌溉模式,与充分灌溉模式相比,产量减少28%,但可节约灌溉水69%,田间耗水减少4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年耗水量维持在560 mm左右。相对于减熟制节约灌溉水措施,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季最小灌溉模式总产量高于两年3作5.5%~12.0%,年耗水量低于两年3作10%~13%,可显着消减减熟制带来的休闲期土壤蒸发损失。因此,实施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节水灌溉,如最小灌溉、关键期灌溉,可大幅度降低灌水量和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同时又能维持一定的生产能力,是华北实施地下水限采措施下应优先考虑的技术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冯浩,王杰,王乃江,刘建超,褚晓升[8](2018)在《起垄覆膜条件下夏玉米农田耗水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起垄覆膜是西北地区常用的一种种植方式,具有显着的增产效应,但是其增产是否导致了过度消耗土壤水分仍然存在争议。为了探究起垄覆膜增产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在陕西杨凌开展了连续3年(2014—2016)的夏玉米种植试验,设置起垄覆膜(RM)和平作不覆盖(NM)两个处理,在试验数据基础上,结合HYDRUS-2D模型分析起垄覆膜对夏玉米蒸腾、土壤蒸发及深层渗漏等田间耗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HYDRUS-2D模型率定和验证的R~2在0.65~0.85之间,RMSE在0.014 7~0.021 3 cm~3/cm~3之间,说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土壤水分变化过程。RM处理下夏玉米3年平均蒸腾速率比NM处理大18.2%,蒸腾量高15.6%;蒸发速率比NM处理小33.3%,土壤蒸发量低29.6%;蒸腾量的增加和蒸发量的减少使RM处理蒸发量占总蒸发蒸腾量的比值比NM处理小25.5%。RM处理的深层渗漏3年分别为82.5、46.0、9.0 mm,平均是NM处理的1.3倍。RM处理3年平均增产5.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2%,并且田间耗水量减少了2.8%。本研究结果表明起垄覆膜能增大作物蒸腾量,减小土壤蒸发量,促使无效水转化为生产性用水,因此减小了田间水分消耗,具有节水增产效应,适合在当地推广。(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申胜龙,李援农,银敏华,张敏,方恒[9](2018)在《秸秆量对垄沟二元覆盖夏玉米农田耗水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5—2016年通过两年夏玉米大田试验,设置4个秸秆覆盖量水平2 500、5 000、7 500、10 000 kg·hm~(-2)(分别记为M1、M2、M3、M4),以不覆盖秸秆为对照(CK),探索了垄沟二元覆盖下不同秸秆量对土壤水分及夏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4个处理均增大了玉米生育期耗水量,2a中各处理夏玉米成熟期平均土壤贮水量较对照分别减少1.93、5.23、9.47 mm和11.54 mm,生育期耗水量分别增大0.51、3.37、8.78 mm和11.01 mm,其中,M2处理的土壤贮水量及生育期耗水量在2016年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M3、M4与对照2 a均差异显着(P<0.05);干物质量在苗期覆盖处理小于对照,中后期显着大于对照,2 a平均增加4.67%、16.58%(P<0.05)、21.99%(P<0.05)和23.36%(P<0.05);M3处理2 a平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表现较优,分别较CK增加18.80%(P<0.05)、14.80%(P<0.05),较M1增加14.13%(P<0.05)、10.92%(P<0.05),较M2增加8.14%(2016年,P<0.05)、5.11%(2016年,P<0.05),虽然较M4处理2 a平均减少1.77%、0.26%,但均差异不显着。综合而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垄膜沟播条件下,7 500 kg·hm~(-2)为合理的秸秆覆盖量。(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黄彩霞,张恒嘉[10](2017)在《不同灌水量对绿洲春玉米农田耗水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子仪结合烘干称重法连续监测了绿洲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分析了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作物阶段耗水量与耗水模系数、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长季所有灌水处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全生育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很大,但各层间的变异又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不同灌水量下玉米阶段耗水量与耗水模系数在生育阶段的连续递变中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其峰值均出现在吐丝-灌浆期,灌浆期之前充足的灌水有利于玉米叶面积的发展。合理的有限水分管理(拔节水102 mm+大喇叭口期水93 mm+孕穗水93 mm+抽雄水90 mm+吐丝水90 mm+灌浆初期水75 mm+灌浆中期水75 mm)不会降低玉米产量,可实现节水与高产的双赢。(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7年01期)

农田耗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田生态系统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揭示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作物蒸散耗水过程、根系分布特征及水分利用策略,对理解区域水量平衡、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手段以及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环境因子和植物生理因子同步观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树干液流和涡度相关技术,分析了2014-2018年5个生长季不同尺度葡萄树蒸散耗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利用双作物系数法分析了研究区不同类型作物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在分析根系分布的基础上,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7-2018年6-8月葡萄树的水分利用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2014-2018年5个生长季内不同天气条件下,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晴天和阴天,其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日变化趋势均为单峰曲线,夜间亦存在少量的液流;而雨天,葡萄树液流速率启动时间不明显,与晴天和阴天的日平均液流速率相比明显偏低。不同月份下,日均液流速率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特征。5月份,太阳辐射较弱,蒸腾拉力较小,日均液流速率较小;6月份,随着叶面积的迅速增加,日均液流速率随之增大,到7-8月份达到全年最大值,9月份,由于太阳辐射逐渐减小,温度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葡萄树树干日液流量逐渐减小10月份,由于叶片脱落,太阳辐射和冠层温度的进一步下降,其树干日液流量降低到最小。(2)半小时尺度上,葡萄树平均瞬时液流速率与4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随月份的变化而变化。5月份,树干液流速率与四种环境因子之间表现出较低的相关性。6-10月份,树干液流速率与冠层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饱和水汽压亏缺呈现出先逐渐明显后基本消失的环状特征,且回环方向均为顺时针,而与相对湿度的回环方向为逆时针。光合有效辐射与液流速率之间始终呈现出线性正相关,并与树干液流的相关性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葡萄树平均瞬时液流速率与叶水势以及气孔导度之间的关系随月份的变化而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线性相关变化,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相关性大小随着月份的变化而变化。日尺度上,树干液流速率与冠层温度、净辐射、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光合有效辐射以及参考作物蒸散量6个环境因子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其中,液流速率与冠层温度的相关性最强。(3)研究区葡萄树整个生长季多年平均总冠层蒸腾量约为517.2 mm,平均总蒸散发约为867.7 mm;多年平均冠层蒸腾约为2.97 mm d-1,而平均总蒸散发约为4.96 mm d-1,蒸腾占总蒸散的比值范围为59.7-66.4%。这一结果表明,相对于土壤蒸发,研究区作物蒸腾量(T)是总蒸散发(ET)的主要水通量。同时,通过对比本研究与不同方法、不同生态系统上对蒸散发分割的结果,以期更深入地解释干旱绿洲区葡萄树蒸散发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为全球蒸散发研究中T/ET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4)生长季初期,反映土壤蒸发的作物系数(Ke)占反映总蒸散作物系数(Kc)的比重较大,而反映植被蒸腾的作物系数(Kcb)则处于较低值。到生长中期,Kc与Kcb均达到极大值,而此时Ke值逐步达到极小值;随着生长季的持续进行,Kc与Kcb的值逐渐开始下降,到生长季末期达到极小值。Kc和Kcb均与叶面积指数(LAI)呈线性正相关,与冠层导度(Gc)呈对数正相关,且无论是对于Kc还是Kcb而言,其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总是高于冠层导度,说明LAI相对于Gc可以更好的反映Kc和Kcb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区绿洲平流作用对作物系数的影响作用也比较明显,影响不容忽视。(5)根系空间分布情况:垂直方向上,根系分布集中区出现在约40-140cmcm深度范围内,其总根系和吸水根系的根重密度平均值分别占总根系(200cm)分布的91.4%和86.1%。在水平方向上,根系主要分布在0-100cm的范围内,其根重密度和有效根重密度分别总根系分布的84.6%和77.2%,其总根重密度与细根根重密度在80cm以后随径向距离的变化其变化差异均不明显。垂直方向上,葡萄树总根重(长)密度以及有效根重(根长)密度与土层深度呈二次函数形式的分布规律;水平方向上,葡萄树左右两侧根系呈非对称分布,右侧总根重(长)密度和有效根重(根长)密度均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而表现出指数形式的分布,而左侧则表现出对数形式的分布规律;研究区葡萄树的二维根系分布可采用二次函数的形式来描述。在6-8月份主要生长季内,葡萄树不同月份的根系水分利用深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干旱绿洲区,植物的根系分布特征是影响其水分利用策略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田耗水论文参考文献

[1].田德龙,侯晨丽,徐冰,李仙岳,任杰.苜蓿对农田耗水过程与盐分变化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9

[2].王尚涛.干旱绿洲区农田葡萄树蒸散耗水及水分利用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李刚.黄土塬区等量供水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差别补水效应及农田与果园耗水过程比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任东阳,徐旭,黄冠华.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农田耗水机制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5].彭正凯,李玲玲,谢军红,邓超超,EUNICE,Essel.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作物生育期农田耗水结构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6].郭瑶,陈桂平,殷文,赵财,于爱忠.前茬地膜覆盖玉米免耕对后作小麦农田耗水特性的调控效应[C].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张喜英.华北典型区域农田耗水与节水灌溉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

[8].冯浩,王杰,王乃江,刘建超,褚晓升.起垄覆膜条件下夏玉米农田耗水过程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8

[9].申胜龙,李援农,银敏华,张敏,方恒.秸秆量对垄沟二元覆盖夏玉米农田耗水及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

[10].黄彩霞,张恒嘉.不同灌水量对绿洲春玉米农田耗水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

论文知识图

农田耗水对苜蓿干物质积累及WU...河北平原粮食产量与地下水开采量年际...农田耗水对冬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灌区耗水量计算模型结构不同灌溉处理冬小麦农田耗水、...河北平原降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曲线

标签:;  ;  ;  ;  ;  ;  ;  

农田耗水论文_田德龙,侯晨丽,徐冰,李仙岳,任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