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葡萄糖胺异构酶论文_祝浩淼

导读:本文包含了磷酸葡萄糖胺异构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酸,类风湿,葡萄糖,关节炎,异构,抗体,因子。

磷酸葡萄糖胺异构酶论文文献综述

祝浩淼[1](2018)在《大肠杆菌K4尿苷二磷酸葡萄糖4位异构酶(KfoA)底物选择性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是一种具有较高负电荷的直链多糖,常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细胞质中或通过共价键与核心蛋白结合后以糖蛋白的形式锚定于细胞表面。在多种蛋白质受体或者趋化因子辅助下,GAGs在细胞粘附,炎症反应,发育等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作为GAGs的一个重要分支,因其高黏度和低压缩性等独特的流变学特性,使之成为理想的关节腔和眼部润滑液成分,已被广泛用于临床中关节炎及干眼病的治疗。目前,市售的CS多由动物组织中分离提取所得,这种生产CS的工艺流程存在许多缺点,容易造成产物结构不均一、杂质污染等问题,这明显制约了 CS作为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因此,开发非动物来源生产工艺,高效生产出结构均一的CS是非常迫切的。E.coli O5:K4:H4(ATCC 23502)是一种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属于2型E.coli,其荚膜多糖通常被称为K4CPS。该荚膜多糖是由带着果糖支链(果糖以β键连接在葡萄糖醛酸(GlcA)的C-3位上)的软骨素重复二糖单元葡萄糖醛酸β(1-3)-N-乙酰氨基半乳糖β(1-4)(GlcA β(1-3)-GalNAc β(1-4))构成,是一种潜在的软骨素发酵生产菌株。然而野生型菌株的多糖产量一般较低,并不能满足商业化生产需求,所以研究K4CPS合成基因簇所编码的多糖合成关键酶,对于提高K4多糖微生物发酵产量和开发新的化学酶法合成CS途径有着重要意义。目前,E.coli O5:K4:H4的全基因组已经完成,其中,K4CPS合成基因簇所编码的KfoA的生物化学特征并未被明确研究过。然而,经过KfoA(登录号CCQ00728.1)序列与大肠杆菌中普遍存在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4位异构酶(UDP-Glc-4-epi)GalE-E.coli(登录号CCQ02734.1)序列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KfoA与GalE-E.coli具有约60%的相似性。于是我们假设,在K4CPS合成过程中,KfoA通过将尿苷二磷酸N乙酰氨基葡萄糖(UDP-GlcNAc)4位异构的形式,负责尿苷二磷酸N乙酰氨基半乳糖(UDP-GalNAc)的提供,所以本课题对KfoA的底物选择性及其机制进行了体外研究。首先通过体外构建pET28a(+)-His-KfoA重组表达系统,实现了 KfoA的体外可溶性高效表达,建立了稳定的分离纯化步骤,获得了大量KfoA蛋白。并且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离线检测法,确定了体外重组表达KfoA的UDP-GlcNAc/Glc 4位异构酶(UDP-GlcNAc/Glc-4-epi)活性。其次,为解决由于这四种尿苷二磷酸单糖的结构差异甚微而造成的检测困难,本课题建立了两种新型快速检测法:基于毛细管电泳在线检测EMMA法原理建立的UDP-G1cNAc/Glc-4-epi活性检测法和偶联软骨素合酶KfoC的乙酰化底物(UDP-GlcNAc)4位异活性检测法。这两种新型活性检测法的建立使检测更加便捷,实现了活性检测的高效率,低成本。并且KfoA(或GalE-E.coli)和KfoC偶联的体外催化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 K4CPS的体内延伸过程,这使得我们在验证KfoA活性的同时,提供了 KfoA是K4CPS体内生物合成过程中比GalE-E.coli更高效生成UDP-GalNAc的催化酶的直接证据。最后,通过酶促动力学及转化率实验,验证了相比于UDP-glucose,体外重组表达的KfoA对于乙酰化的核苷酸活化单糖(UDP-GlcNAc)表现出明显的底物偏好性。并且,在以UDP-GlcNAc为底物时,其催化效率、亲和力及最大反应速率均要大于GalE-E.coli。然而通过KfoA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4位异构酶(UDP-Glc-4-epi)家族即GalE家族成员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相比于各亚型E.coli中共有的UDP-Glc-4-epi,KfoA与GalE家族group 2组成员(homo-GalE和Gne-B7)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同源性最好。然而该酶对于乙酰化底物(UDP-GlcNAc)却有着强烈的偏好性,这种底物选择性却与group 3成员更为相似。所以,为了探究KfoA这种独特底物偏好性的分子机制,本课题通过KfoA与GalE家族其他成员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后,对特定氨基酸位点突变,进而对各突变体与野生型KfoA转化率实验的研究,确定了 KfoA乙酰化底物偏好性的关键氨基酸。最终通过蛋白质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初步揭示了相关氨基酸位点影响KfoA底物选择性的分子机制。综上所述,本课题在体外成功的重组表达了大肠杆菌K4CPS合成基因簇所编码的 UDP-Glc-4-epi KfoA,确定了其 UDP-GlcNAc/Glc-4-epi 活性。并且建立了两种新型快速检测UDP-GlcNAc/Glc-4-epi活性的方法,实现了活性检测的高效率,低成本。最后通过酶促动力学及转化率实验,联合蛋白质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发现了 E.coli 05:K4:H4中UDP-Glc-4-epi KfoA对于乙酰化底物(UDP-GlcNAc)具有强烈的偏好性,确定了其在K4CPS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初步揭示了相关氨基酸位点影响KfoA底物选择性的分子机制,为后续包括KfoA在内的GalE家族工具酶分子的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1)

苏国连,李正跃,陈斌,桂富荣,和淑琪[2](2015)在《亚洲玉米螟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基因(Pgi)全序测定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从核酸水平上研究亚洲玉米螟Pgi基因相关特性,采用反转录PCR及RACE等技术对该基因编码序列及DNA全序列进行了测定,与Gen Bank中其它昆虫Pgi基因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Pgi基因编码区序列长为1 671 bp,共编码556个氨基酸;其DNA序列全长为10 078 bp(短序列为9 311 bp),由12个外显子与11个内含子镶嵌而成;各外显子长度与鳞翅目大部分昆虫相同,介于95~188 bp之间,内含子序列总长度为8 407 bp(短序列为7 640 bp),各内含子长度介于418~1 547 bp之间,且在内含子3、4、5、11上均发现杂合现象。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大部分昆虫Pgi基因c DNA严格按物种聚类,除了双翅目的家蝇Musca domestica与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出现一定的交叉现象外,其余没有出现交叉现象。(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济,刘罡,邹礼衡,颜家运[3](2012)在《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及抗CCP抗体等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类风湿因子(RF)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48例RA患者组、126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组和11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RF(速率散射比浊法)、抗CCP抗体(ELISA法)和GPI(ELISA法),比较分析其检测结果一致性和对RA的诊断效率。结果 RA患者组抗CCP抗体和GPI的平均浓度显着高于自身免疫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抗CCP和GPI对RA诊断的特异性高于RF(P<0.05)。2种或3种指标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减低,但其特异性高于单项检测指标(P<0.05)。结论抗CCP抗体和抗GPI均是RA敏感而特异性血清学指标,两者与RF综合分析,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并提高RA的诊断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陈秀敏,黄清春[4](2010)在《血清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主要靶组织的慢性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变在滑膜,累及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及全身组织,引起关节肿痛,继而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关节畸形、功能活动障碍,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危害人类健(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11-04)

杨永泉,李薇,张速林,曾兰兰[5](2010)在《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抗原(GPI)及其联合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和抗角蛋白抗体(AKA)的检测在自身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固相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对65例RA患者,55例非RA相关疾病患者血清中GPI、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和抗角蛋白抗体(AKA)水平进行检测,设本院门诊健康体检73例为正常对照。结果RA患者GPI、抗CCP和AK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6.2%、70.8%、33.8%,若抗CCP联合AKA检测,阳性率可提高到73.8%;联合3个指标检测,RA诊断阳性率为95.4%,临床符合率高达91.2%。结论GPI是协助诊断RA的一个新的特异性血清学指标,同时结合抗CCP抗体和AKA的检测可以提高RA阳性诊断率,适合在各级实验室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0年04期)

林星,吴茂春,陈晗,俞建钰,陈勇[6](2010)在《血清、唾液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抗原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未分化关节炎(UA)患者血清、唾液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抗原和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探讨GPI抗原在UA鉴别诊断及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2例患者及33例健康对照。102例患者中76例符合RA诊断标准,10例符合UA诊断标准,其余16例为其他风湿病(包括SLE、AS等)患者。用ELISA方法检测全部患者血清GPI抗原、抗CCP抗体,其中42例同时检测唾液GPI抗原。结果RA组GPI浓度高于正常对照和其他风湿病组,后二者相比较无差异。用ROC曲线评价GPI对RA的诊断价值,以GPI取值为0.39时,约登指数最大,灵敏度为0.671,特异度为0.857,约登指数为0.528。唾液GPI抗原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无差异。10例UA患者中,6例GPI阳性患者最后诊断为RA,另4例患者正在继续随访中。结论血清GPI对RA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作为除RF、抗CCP抗体以外诊断RA的新指标;与抗CCP抗体高度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RA的诊断率,在UA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0年01期)

苏娜,窦存瑞,谭榜云,韩建平,李燕平[7](2009)在《血清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及抗CCP抗体等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69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29例其他风湿患者、4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GPI浓度,同时检测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血沉等血液指标。结果RA患者中GPI浓度为2.41±2.27,其他风湿患者为0.18±0.13,健康对照组为0.11±0.05。GPI浓度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显着高于其他风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部分RA患者血清GPI浓度显着增高,GPI可以作为临床诊断RA的指标之一,同时可作为病情活动状况的判断依据。(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09年10期)

张建明,程建平,金跃[8](2009)在《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抗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表达及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抗原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RA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116例RA患者5、0例疑似RA患者、114例非RA患者及6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GPI抗原。比较活动性RA患者与非活动性RA患者的GPI抗原水平。分析GPI抗原水平与类风湿因子(RF)的相关性。结果GPI抗原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84.5%,特异性为96.6%;GPI抗原与类风湿因子存在相关性,两者联合检测敏感性增加至90.5%;活动性RA患者与非活动性RA患者GPI抗原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1);不同的X线分期GPI抗原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GPI抗原对RA的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RA的活动性及病程进展相关,有助于RA诊断及病情的判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09年09期)

金跃,张建明,王书建,夏岁华[9](2008)在《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抗原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抗原水平,探讨其在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RA118例,非RA106例,正常对照组60例。对上述284份血清进行GPI抗原、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IgM-RF)检测,分析GPI抗原水平与CCP抗体、IgM-RF的相关性。结果GPI抗原的阳性率在RA中为84.74%,非RA中为5.66%,正常人均为阴性。GPI抗原、CCP抗体及IgM-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GPI84.74%、96.39%,CCP60.17%、95.18%,IgM-RF80.51%、79.52%。GPI抗原与CCP抗体在RA患者血清中阳性率的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IgM-RF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间存在相关性,两两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结论ELISA法检测血清GPI抗原简便、结果可靠,对RA诊断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作为RA患者一个新的诊断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输血与检验》期刊2008年02期)

齐名[10](2006)在《转基因小鼠关节炎模型与血清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模型以前一直是利用外来抗原在动物(如大鼠或小鼠)体内诱导关节炎症而制备的。异种动物胶原和各种佐剂常用于诱导关节炎的发生,其关节炎发生的机理与抗原诱导产生的自身抗体及一系列免疫紊乱对胶原构成的关节软骨的破坏有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建立了多种基因修饰的小鼠关节炎模型,包括转基因小鼠和基因敲除小鼠。K/BxN关节炎小鼠模型作为最常用的基因修饰小鼠模型之一,成为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的重要工具。K/BxN小鼠是转入KRN T细(本文来源于《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6-05-01)

磷酸葡萄糖胺异构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从核酸水平上研究亚洲玉米螟Pgi基因相关特性,采用反转录PCR及RACE等技术对该基因编码序列及DNA全序列进行了测定,与Gen Bank中其它昆虫Pgi基因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Pgi基因编码区序列长为1 671 bp,共编码556个氨基酸;其DNA序列全长为10 078 bp(短序列为9 311 bp),由12个外显子与11个内含子镶嵌而成;各外显子长度与鳞翅目大部分昆虫相同,介于95~188 bp之间,内含子序列总长度为8 407 bp(短序列为7 640 bp),各内含子长度介于418~1 547 bp之间,且在内含子3、4、5、11上均发现杂合现象。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大部分昆虫Pgi基因c DNA严格按物种聚类,除了双翅目的家蝇Musca domestica与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出现一定的交叉现象外,其余没有出现交叉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酸葡萄糖胺异构酶论文参考文献

[1].祝浩淼.大肠杆菌K4尿苷二磷酸葡萄糖4位异构酶(KfoA)底物选择性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苏国连,李正跃,陈斌,桂富荣,和淑琪.亚洲玉米螟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基因(Pgi)全序测定及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5

[3].张济,刘罡,邹礼衡,颜家运.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及抗CCP抗体等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2

[4].陈秀敏,黄清春.血清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C].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5].杨永泉,李薇,张速林,曾兰兰.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J].广东医学.2010

[6].林星,吴茂春,陈晗,俞建钰,陈勇.血清、唾液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抗原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

[7].苏娜,窦存瑞,谭榜云,韩建平,李燕平.血清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及抗CCP抗体等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应用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

[8].张建明,程建平,金跃.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抗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表达及初步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

[9].金跃,张建明,王书建,夏岁华.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抗原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

[10].齐名.转基因小鼠关节炎模型与血清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综述)[C].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6

论文知识图

哺乳(左)和断奶(右)仔猪肠道勃膜上皮组...透明质酸生物合成途径简图长囊水云Esi-PMM基因和真海带Sja-PMM...羊种布氏杆菌平滑型脂多糖生物合成途径...共有HEG的RT-PCR验证Fig.4-10RT-PCR...

标签:;  ;  ;  ;  ;  ;  ;  

磷酸葡萄糖胺异构酶论文_祝浩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