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效应论文_马品

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开发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旅游开发,旅游,黔江区,鼓浪屿,青海湖,评价。

旅游开发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马品[1](2019)在《黔江区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黔江区拥有七个国家4A级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在这个背景之下,本文简要分析了黔江区旅游开发的优势及其区域效应,并对其之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浅陋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科技·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梁艳,叶修群,张师贤[2](2018)在《新型城镇化如何影响林业旅游开发?——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选取2008—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对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城镇化主要通过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来提升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率;在东部地区,城镇化不仅可以直接促进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率的提升,还可以通过促进公共服务质量、交通便利度和收入水平推动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率的提高;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对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率的影响不显着,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有利于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率的提升。(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8年08期)

牛莉芹,程占红[3](2018)在《五台山旅游开发与植被景观相互影响的生态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旅游对植被的影响对于景区生态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景观重要值(LIV)、物种多样性(SD)、群落结构比(PCS)、阴生种比值(NSP)、伴人种比值(PS)和旅游影响系数(TII)6个方面,构建了一套涉及4个层次、27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并结合五台山景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同方向上,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活动越来越少,植被景观依次由居民区、商业区或人工植被区向草本区、灌草区和乔灌草区的方向演替。相应地,LIV、SD、PCS、NSP和生态效应值(EIV)越来越大,PS和TII越来越小。(2)不同的植被类型,其景观特征明显不同。对于LIV、SD、PCS、NSP和EIV5个特征值的表征,草本区<灌草区<乔灌草区;至于PS和TII,草本区>灌草区>乔灌草区。旅游干扰下不同种群有不同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其中,青杨种群相对独特。(3)就整个台怀镇而言,旅游开发程度的空间格局是景点分布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景观对此有着明显的生态响应。不同方向上样地的数量就是旅游开发程度强弱的表征。正南和东北方向开发程度最强,其次是正北、东南和西南、正东方向,西北和正西方向最弱。(4)根据EIV,将整个区域分为四类区:Ⅰ类区为寺庙区、居民区和商业区,Ⅱ类区为草本区,Ⅲ类区是乔、灌、草的混合区,Ⅳ类区是乔灌草区。(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李翠传[4](2018)在《全域旅游开发的民生效应评价与创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的发展不仅推动景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景区周边社区居民的民生状况。民生问题逐步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让旅游业注入了新的元素,成为包含旅游业、商业、农业、服务业、房地产、医疗、养生的综合性产业。那么,全域旅游发展对居民生活有何影响,旅游开发是否保障了居民的根本权益,这些均是迁西县全域旅游开发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立足社区全域旅游的开发,以唐山迁西县为例,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构建民生效应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迁西县景区周边的社区居民的民生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探索、评价全域旅游开发对景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评价结果,提出迁西县全域旅游的民生发展路径和完善的引导机制,促进全域旅游的良好发展。为以后迁西县全域旅游开发民生效应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本文包含七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述评,基本概念解释和相关理论。第叁部分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依据迁西县民生效应基本内容和评价原则,构建迁西县全域旅游开发的民生效应评价体系。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以迁西县为例,结合迁西县实际情况,分析该地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和基础。第五部分通过概述迁西县全域旅游开发现状,依据前文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评价分析迁西县全域旅游的民生效应状况。第六部分依据评价结果提出迁西县全域旅游开发的引导机制。第七部分为本文结论。(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5)

王旭[5](2018)在《厦门鼓浪屿旅游开发中名人效应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名人资源不仅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城市品牌的独特象征,其发挥出的名人效应对当地的旅游市场有着推动作用。通过对厦门鼓浪屿现有名人资源以及开发现状的分析,剖析鼓浪屿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继而为鼓浪屿文化旅游品牌营销和产品开发提出新的策略。(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0期)

刘炳亮,苏金豹,马建章[6](2018)在《旅游开发对景观边缘植物溢出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景观改变能形成大量的生境缀块和边缘结构,对植物扩散产生重要影响。以植物个体运动生态学——种子扩散模式作为分类依据,对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游憩带与非游憩带、交通廊道与非交通廊道中动物扩散物种、风扩散物种、无助力扩散物种(包括重力扩散、弹射扩散等短距离扩散的物种)以及全部物种的边缘溢出效应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游憩带动物扩散物种和全部物种的边缘溢出效应均明显弱于非游憩带;而风扩散物种在游憩带和非游憩带均有大量溢出;无助力扩散物种在这两个实验区的溢出效应均不明显。交通廊道中动物扩散物种的溢出效应显着弱于非交通廊道,但风扩散物种却明显强于非交通廊道;无助力扩散物种在两种廊道类型中同样只有少量溢出,且距离相对较短;总体溢出效应并未发现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旅游开发对植物运动生态学产生了影响,最终导致了溢出效应的改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覃敏良[7](2017)在《基于贫困人口受益的广西海洋文化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耦合效应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贫困人口的受益水平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提高贫困人口受益的角度,通过对广西海洋文化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耦合内在机理研究,分析制约贫困人口受益的耦合因素,优化提升广西海洋文化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耦合效应途径,为精准扶贫助力,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期刊2017年11期)

蔡瀚赓,明庆忠,吴建丽[8](2017)在《旅游开发中动态“孤岛效应”表现、成因及防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孤岛效应"在近年来相关研究中逐渐升温,旅游开发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环节已成为防止和控制孤岛效应的关键环节之一。文章描述了"孤岛效应"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及旅游开发建设后景区经济、生态、就业、文化、管理方面动态变化过程及表现,分析其出现的形成原因是景区管理与企业经营的理念差异、居民参与能力有限、旅游者被动接受旅游安排等,提出通过树立"全域旅游"意识、扩大开发主体范围、激发社区居民活力、重置旅游设施布局、建立数字化防控体系、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发挥民间组织作用等措施防控"孤岛效应。"(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陈佳,张丽琼,杨新军,李钢[9](2017)在《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旅游开发不可避免会重构人地关系,对农户、乡村社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旅游开发模式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绩效。以叁类乡村旅游地为例,在总结资源、管理和发展主体差异的基础上,发现其呈现叁类模式,各自特征分别表现为社区集体发展的民俗体验、社区主导的农家乐休闲和政府主导的遗址景区休闲。进而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旅游效应理论,系统分析旅游开发模式对农户生计变化和社区的影响。研究表明:叁种模式下农户生计策略都由传统农业生计方式向新型旅游经营主导生计转型,农户金融、物质、社会资本提升明显;其资源开发模式决定农户生计多样性与务工选择,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影响生计资本变化方向和社区旅游效应差异。其次,通过逻辑回归模型深入解释了叁种类型旅游开发模式的影响作用,并给出其影响机理的理论解释。研究指出叁种模式旅游影响途径都以农户金融、物质资本提升、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主导,相比而言,社区集体运营、农户主导的袁家村模式以"人"为核心,促进了乡村旅游全面发展。总体来说,资源差异与社区基础是农户生计变化、社区影响的原动力,政府角色、社区(企业)作用与农户利益是旅游开发管理的核心,旅游开发模式中政府有效管理、农户主体地位与外界力量正确介入才能保障乡村旅游有序进行,促进乡村社区发展与转型。(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7年09期)

贺奕尧,闵祥凤,姜卫兵,荐晓峰,高晴[10](2016)在《论眼球效应下环青海湖地区油菜花旅游开发的特点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环青海湖地区是青海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富裕地区,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基于对环青海湖地区与油菜花相结合的旅游开发模式的调研考察,介绍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农业观光资源,归纳总结了环青海湖地区油菜花旅游开发的特点,即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旅游感受的独特性、油菜作物的特殊性和花期其他旅游活动的宣传效应,并总结了其启示与不足,以期为传统农业景观与大湖旅游的结合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旅游开发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选取2008—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对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城镇化主要通过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来提升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率;在东部地区,城镇化不仅可以直接促进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率的提升,还可以通过促进公共服务质量、交通便利度和收入水平推动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率的提高;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对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率的影响不显着,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有利于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率的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开发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马品.黔江区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

[2].梁艳,叶修群,张师贤.新型城镇化如何影响林业旅游开发?——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8

[3].牛莉芹,程占红.五台山旅游开发与植被景观相互影响的生态效应评价[J].生态学报.2018

[4].李翠传.全域旅游开发的民生效应评价与创新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5].王旭.厦门鼓浪屿旅游开发中名人效应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8

[6].刘炳亮,苏金豹,马建章.旅游开发对景观边缘植物溢出效应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7].覃敏良.基于贫困人口受益的广西海洋文化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耦合效应探究[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7

[8].蔡瀚赓,明庆忠,吴建丽.旅游开发中动态“孤岛效应”表现、成因及防控[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

[9].陈佳,张丽琼,杨新军,李钢.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J].地理研究.2017

[10].贺奕尧,闵祥凤,姜卫兵,荐晓峰,高晴.论眼球效应下环青海湖地区油菜花旅游开发的特点与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16

论文知识图

旅游开发效应形成机制图旅游开发效应形成机制简化图旅游开发效应空间影响范围图 ...3-5人为开辟小路3-4青苔侵蚀警示牌图本东京临海断交通八G下钱5g.7TheAGTm...

标签:;  ;  ;  ;  ;  ;  ;  

旅游开发效应论文_马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