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液器终端滤器对微粒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鹏高,吕长淮[1](2014)在《临床输液不洁微粒污染及对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等国内外有关文献,分析、整理临床输液不洁微粒污染状况,归纳目前解决临床输液不洁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与对策,展望控制临床输液不洁微粒污染的未来。
付文焕,王斌,施孝金[2](2012)在《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现状及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用药。方法:分析近年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相关国家标准和研究文献,探讨各环节可行的有效防范措施。结果:通过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控制注射剂生产、配置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推广精密输液器等措施,可有效防范不溶性微粒的危害。结论:加强用药指导、提升相关标准、规范和改进输注器材可有效减少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张峻梓[3](2011)在《一次性注射器微粒污染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医疗卫生领域,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应用,一次性注射器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由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事件也随之日益增多。不溶性微粒作为一种异物是不能被代谢的,它给人体造成的损害是长期的、潜在的和不可逆的。对于一次性注射器来说,其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微粒污染是可以通过出厂前的出厂检验和出厂后的监督检验加以控制的。但目前我国正式颁布和实施的一次性注射器的国家标准中,未对微粒污染这一项提出要求。国外的相关标准中,也未提及。为了更确切地了解注射器的微粒污染程度,本研究选取目前使用率高、使用范围广、销量大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作为样本,参照一次性输液器和输液针微粒含量的测定方法,对其进行实验方法的探讨和微粒含量的测定及分析。此项研究可为今后标准的修订及测量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粒子计数器法首先对30批国内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微粒含量做检测,同时对实验方法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微粒污染的程度;再对10批成套的带针注射器分别进行不带针和带针状态下的微粒含量检测,分析注射针对注射器的微粒含量测定造成的影响;最后对同一厂家生产的10批三件式的注射器和二件式的注射器进行微粒含量的检测,分析活塞对注射器的微粒污染造成的影响。统计处理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注射器的微粒含量测定可以采用粒子计数器法。2注射器中粒径15μm-25μm和25μm-40 u m的微粒含量最多,占微粒总数的84%。3带针的注射器的微粒含量要大于不带针的注射器。4不同结构的注射器中,三件式注射器比二件式注射器的微粒含量要多。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实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本研究参考一次性输液器和输液针的实验方法测量一次性注射器的微粒含量,实验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可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的方法。2本实验结果提示:一次性注射器的微粒污染程度不容忽视,应尽快制定相关标准对其指标加以控制。
李耀荣,莫玉芳,徐青青[4](2010)在《静脉输液与不溶性微粒监测体系建立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液体污染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方法:对静脉输液应用过程中产生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并建立监控体系。结果:静脉输液在配置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药物配伍、环境、操作、输液器具等因素影响,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结论:常规静脉输液的各环节均有可能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质量管理,尽量采用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曹双全,刘灵改,邢佳,曹萌华[5](2010)在《输液剂中不溶性微粒临床污染分析及控制对策》文中研究指明
张以媚,林春蓉[6](2010)在《4种中药注射剂在不同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和pH值的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测定4种中药注射剂加入不同输液后的不溶性微粒和pH值的变化。方法模拟临床实用浓度,采用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光阻法测定4种中药注射剂在不同输液中放置一定的时间后的不溶性微粒微粒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种中药注射剂均含有不同粒径和不同数量的不溶性微粒,个别品种超过药典要求。结论加强中药静脉注射剂的质量控制,特别是不溶性微粒监控,合理选择稀释溶媒。
姜姗,倪健[7](2009)在《中药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的研究现状与再认识》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注射剂因其起效迅速、作用强而被广泛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然而,由于其直接进入血管、皮下或肌肉组织,且中药成分复杂,影响质量因素众多,临床使用不合理等因素,使得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频发,关于其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报道日渐增多。相关研究表明,可见异物检查、不溶性
王冰,张梅英[8](2009)在《防范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路雪芹,蔡素珍[9](2007)在《输液微粒的来源与预防》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输液微粒产生的原因,探索减少微粒产生的方法。方法:从液体和药物的质量、安瓿切割与消毒方法、药物配伍和加药方法、输液操作过程等方面对微粒来源进行分析。结果:导致产生输液微粒的主要因素是药液质量、环境、输液器具及操作方法等。结论:为预防微粒污染,提高输液质量,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使进入人体的微粒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减少对机体的损害,保证用药安全。
杨朋彬,徐艳,李喜桂,阮志勇[10](2006)在《4种中药注射液过滤前后对输液微粒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临床常用的几种中药注射液过滤前、后加入不同输液中微粒变化情况及配伍后外观和pH值的变化。方法:将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过滤前后,分别加入常用的大输液中混合,室温放置0.5 h,观察外观变化,利用pH计和微粒分析仪分别测定pH值和微粒数。结果:配伍后0.5 h内没有明显的外观变化,过滤前后的配伍液pH值一致,但未经过滤的中药注射液加入输液后不同粒径的微粒数均显着增加,部分注射液相加后微粒数不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标准。经过滤的中药注射液加入输液后微粒数虽然也有所增加,与过滤前的配伍液相比明显减少,并全部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结论:为减少微粒对人体造成危害,临床应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时,应考虑微粒的相加问题,减少中药注射液及输液的使用量。
二、输液器终端滤器对微粒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液器终端滤器对微粒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输液不洁微粒污染及对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复配过程中不洁微粒的污染 |
二、对策 |
三、结语 |
(2)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
1.1 注射剂过度输注和不合理配伍 |
1.2 涉及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国家标准 |
1.2.1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检测的质量标准 |
1.2.2 输液器的国家标准 |
2 防范微粒危害, 保障用药安全 |
2.1 强化合理用药措施, 减少注射剂的过度使用 |
2.2 控制生产环节, 使用合格产品 |
2.3 控制药液配置环节, 安全使用注射剂 |
2.3.1 减少注射剂配伍 |
2.3.2 配置环境 |
2.3.3 探索新型输注器材, 改进配置方法 |
2.4 控制输液环节, 尝试推广精密过滤输液器 |
3 结语 |
(3)一次性注射器微粒污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样本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微粒含量 |
3.2 成套注射器中带针与不带针状态下的微粒含量 |
3.3 三件式注射器和二件式注射器微粒含量 |
4 讨论 |
4.1 实验中反应的问题及分析 |
4.2 注射针对一次性注射器微粒含量的影响 |
4.3 不同结构的一次性注射器微粒污染情况 |
4.4 降低一次性注射器微粒含量的措施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输液剂中不溶性微粒临床污染分析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粒污染途径现状分析 |
1.1 源于注射剂 |
1.2 多药配伍 |
1.3 针刺操作 |
1.4 安瓿开启 |
1.5 输液器具 |
1.6 配液输液环境 |
2 预防输液微粒污染的措施 |
2.1 采用软包装输液剂 |
2.2 改良加药方法 |
2.3 选用质量合格产品 |
2.4 改善输液剂给药环境 |
2.5 强化临床输液配药操作规范 |
2.6 合理用药合理配制 |
3 “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应尽快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IVAS) |
(6)4种中药注射剂在不同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和pH值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仪器和试药 |
1.1 仪器 |
1.2 中药注射剂和输液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空白注射液的微粒数及pH值测定 |
2.3 配伍后注射液的微粒数及PH值测定 |
2.4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7)中药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的研究现状与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的研究现状 |
1.1 中药注射荆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 |
1.1.1 炎症反应 |
1.1.2 肉芽肿 |
1.1.3 栓塞 |
1.1.4 其他 |
1.2 中药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研究方法及结果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的中药注射液及研究结果 |
1.3 中药注射液中微粒存在和增加的原因 |
1.3.1 与输液配伍使用的溶媒 |
1.3.2 联合用药 |
1.3.3 原药材来源、生产工艺与环境的影响 |
1.3.4 临床使用环境与操作 |
1.3.5 中药注射液的剂型 |
1.3.6 配伍液放置时间与药液浓度 |
2 中药静脉注射液不溶性微粒问题的解决办法 |
2.1 从源头抓起,保证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
2.2 明确中药静脉注射液配伍输液的品类,减少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增加 |
2.3 尽量减少联合用药,以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微粒,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
2.4 减少运输储存、配制环境、操作人员、使用方法等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同时建议使用带有高质量终端滤器的输液器具 |
2.5 加强对中药大输液的深入研究 |
3《中国药典》关于中药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检查的标准问题 |
3.1 检查方法问题 |
3.2 不溶性微粒数标准问题 |
4 结语 |
(8)防范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概述 |
1.1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概念 |
1.2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种类 |
2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 |
2.1 液体生产过程 |
2.2 输液器具生产过程 |
2.3 添加药物过程 |
2.4 多种药物的配伍 |
2.5 使用输液器具不当 |
2.6 护理操作不当 |
3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 |
3.1 造成血管栓塞 |
3.2 诱发静脉炎 |
3.3 导致肉芽肿形成 |
3.4 引发肺动脉高压 |
3.5 引发输液反应 |
4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预防 |
4.1 对药液生产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预防在液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
4.2 使用规范的输液器具, 避免因使用的输液器不当而产生的微粒 |
4.3 规范加药操作过程, 执行科学的护理操作 |
4.4 减少联合用药 |
4.5 避免护理操作不当 |
4.5.1 正确抽吸药液 |
4.5.2 按操作程序要求切割安瓿 |
4.5.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
4.5.4 设置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harmacy Int ravenous Admixt ureServices, PIVAS) , 在净化条件下配置输液 |
4.6 使用药液终端过滤器 |
5 小结 |
(9)输液微粒的来源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输液微粒的主要来源 |
1.1 液体和药物的质量 |
1.2 安瓿切割与消毒方法不当 |
1.3 加药时针头反复穿刺瓶塞 |
1.4 输液器具 |
1.5 药物配伍不当和加药方法不正确 |
1.6 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 |
1.7 空气微粒 |
1.8 凝集血块回输 |
2 输液微粒的预防 |
2.1 制剂方面 |
2.1.1 改善制剂生产条件: |
2.1.2 用PVC软包液体袋: |
2.2 输液操作方面 |
2.2.1 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把药品输液器具质量关: |
2.2.2 正确切割和消毒玻璃安瓿: |
2.2.3 改进加药方法: |
2.2.4 环境空气净化: |
2.2.5 注意药物配伍: |
2.2.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
四、输液器终端滤器对微粒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输液不洁微粒污染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 侯鹏高,吕长淮.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19)
- [2]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J]. 付文焕,王斌,施孝金. 上海医药, 2012(21)
- [3]一次性注射器微粒污染的实验研究[D]. 张峻梓. 郑州大学, 2011(04)
- [4]静脉输液与不溶性微粒监测体系建立的探讨[J]. 李耀荣,莫玉芳,徐青青. 天津药学, 2010(05)
- [5]输液剂中不溶性微粒临床污染分析及控制对策[J]. 曹双全,刘灵改,邢佳,曹萌华. 临床荟萃, 2010(14)
- [6]4种中药注射剂在不同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和pH值的测定[J]. 张以媚,林春蓉. 海峡药学, 2010(07)
- [7]中药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的研究现状与再认识[J]. 姜姗,倪健. 中国药师, 2009(10)
- [8]防范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研究进展[J]. 王冰,张梅英. 上海护理, 2009(01)
- [9]输液微粒的来源与预防[J]. 路雪芹,蔡素珍. 河南医学研究, 2007(02)
- [10]4种中药注射液过滤前后对输液微粒影响的实验研究[J]. 杨朋彬,徐艳,李喜桂,阮志勇. 现代预防医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