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分析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分析

(海林市妇幼保健院;黑龙江海林157100)

【摘要】目的:研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对卵巢储备功的影响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从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为参照组(n=15例)与实验组(n=15例),参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开展米非司酮治疗,分析对比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LH、P、FSH、E2等指标对比参照组数据差异并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无意义。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巢囊肿大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且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将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效果显著,不影响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应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储备功能;影响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的临床生殖系统疾病,是因在子宫腔外生长活性子宫内膜组织引发的疾病[1],主要表现为不孕、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发生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育龄女性生育功能造成极大影响,同时也容易引发心理与生理压力,现对本次诊治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结果进行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分析的30例样本数据均从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选取,所有患者经B超检查以及妇科体检均确诊,出现不同程度盆腔痛,排除药物过敏、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等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示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均自愿签署我院的知情同意书,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进行均分,每组包括15例,参照组患者中最大年龄42岁,最小年龄20岁,中位年龄为(31.23±5.23)岁,最长病程9个月,最短病程1个月,中位病程(4.21±0.65)个月;实验组患者中最大年龄43岁,最小年龄21岁,中位年龄为(32.54±4.53)岁,最长病程10个月,最短病程2个月,中位病程(5.54±0.98)个月。对本次诊治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一般资料开展统计学检验对比差异并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不存在分析意义。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如合成药物或者抑制雌激素释放药物等。实验组患者予以米非司酮治疗,每次口服12.5mg,每天一次,在患者月经开始的第5天服用,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6周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以放射免疫法来测定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LH(黄体生成素)、P(孕酮)、FSH(卵泡刺激激素)、E2(血清雌二醇)等水平,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卵巢囊肿大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此次我院参与研究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处理,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率(%)的形式表示,予以X2检验,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囊肿大小、LH、P、FSH、E2选取(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予以t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参照组的40.00%,P<0.05,故差异存在统计学对比意义。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盆腔中进入含有少量子宫内膜细胞的经血之后,种植生长于膀胱等脏器表面为主要发病机制,复发率比较高,研究发现,在雌激素作用下病灶组织能够促进内膜细胞迅速繁殖是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因素。现今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主要就是降低复发率以及缓解疼痛,确保其生育能力[2]。一般应用合成药物或者抑制雌激素释放药物予以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避孕药等,但都可能极大程度上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卵巢储备功能降低一般是因卵巢皮质内或者原始卵泡等重要组织被破坏或者过度消耗,排卵功能、年龄都可能对卵巢储备功能造成影响,进而引发不孕。LH、P、FSH、E2是临床判断卵巢储备功能的常用实验室指标。米非司酮属于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是对抗糖皮质激素、孕酮的甾体类药物,因副作用小、效果显著、安全、价格低等优势得到广泛推广应用[3]。米非司酮可保持LH、P、FSH、E2水平始终处于平衡水平,对于保证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米非司酮能够有效控制分子对病灶细胞生长的影响,对腹腔巨噬细胞功能进行抑制,调节免疫,促使内膜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缩短靶细胞寿命,改善腹腔环境,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子宫活动度[4]。

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参照组的40.00%,P<0.05,故差异存在统计学对比意义。实验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囊肿大小(3.01±0.21)cm显著小于参照组患者卵巢囊肿大小(4.98±0.54)cm。但实验组与参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LH、P、FSH、E2水平之间P>0.05,差异不显示统计学分析意义。与刘书英,林洁[5]研究结果一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7.5%、卵巢囊肿大小(3.02±0.97)cm。证实:米非司酮治疗对比常规疗法效果更优。

综合以上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中米非司酮相比较常规治疗更具优势,不会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造成极大影响,同时还可以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仲春.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其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7):134-135,154.

[2]王爽.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5):652-653.

[3]白继艳.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其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2):241-242.

[4]林婉秋,孙阳.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研究[J].海峡药学,2013,21(12):164-166.

[5]刘书英,林洁.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5):147-148.

标签:;  ;  ;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