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悲剧意识论文_杨秀平,胡洁,石平群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命悲剧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悲剧,意识,生命,拉斐尔,古诗,困境,个体。

生命悲剧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杨秀平,胡洁,石平群[1](2019)在《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姜夔的自由飘逸》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了南宋诗人姜夔从未入仕,生活困顿坎坷的一生。在个体生命不得施展的沉重压力之下,他将悲剧意识转化为艺术动力,以诗言志,以词写情。本文列举其代表诗词,阐释了姜夔对"骚雅"诗风的继承——婉转而含蓄;对"清空"诗风的自然抒写——其诗却抒写自然美景,清空硬朗。(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24期)

杨秀平,石平群,胡洁[2](2019)在《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上)——以秦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在国家积贫积弱之时不能为之出力,是家国之悲,身处党争之中无法自拔,是命运之悲,个人价值不能实现,是人格之悲。在个体生命不得施展的沉压力之下,他将悲剧意识转化为艺术动力,以诗言志,以词写情,用真实的笔触书写自己不得意的一生。(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1期)

王旭[3](2018)在《庄子生命悲剧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的是庄子的生命悲剧意识。庄子哲学,是生命的哲学。关于庄子的研究,论及最多的就是其是为生命构建审美自由境界的人生美学。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关于庄子“逍遥游”审美境界背后所暗含的生命悲剧意识却往往被弱化了。庄子的生命悲剧意识,应该是庄子整个思想的起点。正是因为其体悟了生命存在充满了悲剧性,所以他才努力为生命构建一处毫无所待的审美逍遥之境。但是,关于这一事实研究,历来只有历史上文人的零星提及和今人的非系统论述。相比于庄子其他思想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立足于整个《庄子》文本,尝试系统而准确地勾勒出庄子对生命的体悟而产生的悲剧意识,并且针对诸学人探讨最多的庄子中的“超越”思想,挖掘出其所不可不面对的局限性和陷入的困境,从而见出庄子生命悲剧意识的深刻和彻底。本文的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庄子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庄子生命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概括为现实困境的“外刑”屠戮和精神困境的“内刑”施加。现实生存境域上主要体现为,庄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群雄为了争夺物质利益和生存空间频繁发动战争的时期,加之国内的暴政统治,人们处于“游于羿之彀中”的极端生存境域;而社会的混乱必然导致思想的混乱,世人各个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相互攻讦,人心险恶;加之庄子对士人两难处境的体认以及自己生活的贫困和孤独等等,形成了庄子悲剧意识产生的现实困境。精神困境是庄子把人的存在放到自然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时,不管是在宇宙大背景中还是在真理和知识面前,人都是极其有限的,从而产生了人类自我存在的一种渺小,短暂、卑微的感伤情绪。其次是探讨庄子悲剧意识的核心——生命悲剧意识。庄子哲学是思考人的本真存在何以可能的人的哲学,归根结底就是生命哲学。不管是思考社会现实环境还是文化背景,均是因为其对生命的一腔热忱。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概绝没有一位像庄子一样把生命存在体悟得如此透彻之人。在生命的诞生上,庄子认为生命存在是“被抛”的、不可选择的、连“人”这一存在样态都是充满偶然性的;在人生活动上,生而为人虽必须要有所“活动”,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生命活动中人又太容易被“物”奴役、殉已于“物”、被“物”异化,使生命存在背负了太多太重的沉重感!而生命的结局,也是毫无意义无所归依的荒诞存在。庄子虽采取的是一种“齐生死”、“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与宇宙大化同流的生死观,但从庄子思想深处所倡导的绝对相对主义的看世界的方法来看,他根本是否定这个世界有任何生命归依的稳定之所的,其对生命的真正态度,终认为是大梦一场!最后是探讨庄子超越生命悲剧意识思想的局限性,从中见出庄子生命悲剧意识的深刻和彻底。提及庄子生命悲剧意识的学人,都认为面对这深沉厚重的生命悲剧意识,庄子已经“超越”到了其极端审美自由的“逍遥游”的境界中去了。但笔者认为,庄子的“超越”,终将是不可能完成的。首先是庄子用以作为审美超越的“道论”具有极强的隐晦不明和神秘玄妙的虚无特性而显示出其不可靠,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它只具有可能世界的逻辑必然性,却并不具有本然世界的时间中的现实性。其次是作为生命超越途径的“齐”、“心斋”、“坐忘”等,由于其极端的“向内观”,只重视生命个体的内在性而显得有自欺之嫌的“超脱”。再次是庄子幻想的审美超越范型,因为其极端的神秘性而显示出虚幻特性,更多的是庄子对极端审美自由不能达到后所做出的幻想。最后是庄子为人类社会描绘的理想境界和心灵的栖息之地,即“至德之世”、“建德之国”以及“无何有之乡”,前者是被历史的车轮淘汰了的古远过去,后者又是完全脱离世俗的、在时空之外的一个极端虚无缥缈的地方,对于现实的苦难和悲剧困境,不可能具有真正的超越意义。总的而言,庄子对“生命悲剧”的超越,更多是对生命悲剧困境问题的舍弃和悬搁,然后从另一个维度重新构建生命的意义世界。我们需要这样的幻想,但也要明白这终究不可能实现。(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5)

毛怀瑾[4](2017)在《论乌纳穆诺的生命悲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班牙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米格尔·德·乌纳穆诺·胡戈既是西班牙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也是“九八年一代”文学流派的灵魂人物,在其哲学和文学作品中,对人的存在、个体自我与西班牙民族性等主题的关注,展现了他对理性、生命以及信仰的深入思考。通过对乌纳穆诺的代表作《生命的悲剧意识》的解读,深入分析乌纳穆诺关于“生命的悲剧意识”的产生背景、理论先驱、主要涵义及其理论建构中的矛盾性,研究其斗争哲学的内涵与价值。根据上述研究内容,论文在结构框架上主要包括叁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乌纳穆诺生命悲剧意识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指出西班牙特定的时代发展背景塑造了乌纳穆诺的个人气质与思想立场;与克尔凯郭尔与尼采的思想观点相关联,挖掘乌纳穆诺对存在主义精神遗产的继承与批判,指出他对克尔凯郭尔个体性、主观真理和信仰观念的继承,对尼采关注生命、重视苦难的认同。第二章以乌纳穆诺的哲学着作《生命的悲剧意识》为主要文本,通过对人、哲学、宗教、理性、生命、吉诃德主义等主题的分析,阐述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的主要内容与内在矛盾及其根源。生命悲剧意识基于理性与信仰之间的永恒斗争,这是乌纳穆诺自我矛盾的根源,也是其斗争哲学的基点,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有重要意义。第叁章研究“生命的悲剧意识”的斗争哲学思想在文学作品上的体现。主要从小说入手,研究生存与死亡、理性与信仰、自我人格矛盾等主题,发掘“Nivola”小说理论的精神内核与价值意义。个体自我的存在与灵魂永恒不朽的主题是人类产生伊始就存在的问题,乌纳穆诺的“生命的悲剧意识”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个体乃至民族如何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刘朝霞[5](2016)在《论路遥的生命悲剧意识与积极抗争的人生态度——以《平凡的世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凡的世界》集中体现了路遥超越了个体与时代局限的生命悲剧意识及其积极抗争的人生态度。作家以平民青年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代表的"凡人"奋斗之路与艰辛历程,揭示了幸福是相对的,痛苦才是人生的人类生存真相;并用海明威式的硬汉精神激励人们,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能被打败。(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李莎莎[6](2016)在《试论残雪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残雪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个性化创作风格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夸张、荒诞的寓言世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残雪在小说中善于描写精神与肉体分裂的痛苦,这种描写凸显了小说的悲剧美学,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体现在对人性灵魂的深层叩问和理性批判、对整个宇宙和生命的审视,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表现出残雪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文章从叁个方面对残雪小说中的生命悲剧意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从残雪的人生经验层面对其小说中的生命悲剧意识进行溯源。曲折的人生经历与中西方文化的双重浸染造就了残雪看待生命的独特方式,使她形成了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生命悲剧意识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残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怪诞、行为反常、身份模糊、语言含混,情感关系和灵魂内部都充满矛盾性,具有寓言性特质,展现出人们灵魂的孤独、焦虑与不安。第叁部分深入挖掘残雪在小说中对生与死、自我存在等哲学问题的思考。残雪小说中的悲剧人物在生死一体的图景中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超越,进而认识自我,认识自然,最终获得灵魂上的救赎。(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6-06-01)

覃素安[7](2015)在《《古诗十九首》:士人生命悲剧意识的变奏曲》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士人的集体悲歌。文人在深受生命悲凉感侵蚀之时,努力突围生命悲剧意识的困扰,如追求物欲享乐以消解生命苦短,企望回归精神家园来对抗漂泊之悲。相比较于之前诗人自我意识的模糊,它清晰地体现了士人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政治的绝望是士人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催化剂。研究《古诗十九首》士人突围生命悲剧意识的困扰及其意义,意在深化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诗歌生命悲剧意识主题的探讨。(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朱立华,高琳[8](2015)在《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的文化解读——拉斐尔前派诗歌的诗学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是拉斐尔前派诗歌的主要诗学主题之一,其所体现的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对于探索人的生命价值,思考人的生存问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拉斐尔前派诗歌追求"灵肉一元",强调精神(心灵)的主导地位,即个人精神绝对化,强调现实的死亡与来世的复活,拉斐尔前派诗人对生死的哲思,体现了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具有浓郁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1期)

李洪连[9](2014)在《论《古诗十九首》中文人的生命悲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杨林[10](2014)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生命悲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以敏锐的感觉、旷世的才情和凌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纷繁复杂、光怪陆离而又处处充溢着荒凉之感的世界。她的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人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的冲突、人性的自私、虚伪、异化扭曲,情感婚姻的虚伪、无爱,人对命运的无从把握。(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4年04期)

生命悲剧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在国家积贫积弱之时不能为之出力,是家国之悲,身处党争之中无法自拔,是命运之悲,个人价值不能实现,是人格之悲。在个体生命不得施展的沉压力之下,他将悲剧意识转化为艺术动力,以诗言志,以词写情,用真实的笔触书写自己不得意的一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命悲剧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杨秀平,胡洁,石平群.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姜夔的自由飘逸[J].新西部.2019

[2].杨秀平,石平群,胡洁.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上)——以秦观为例[J].文教资料.2019

[3].王旭.庄子生命悲剧意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4].毛怀瑾.论乌纳穆诺的生命悲剧意识[D].厦门大学.2017

[5].刘朝霞.论路遥的生命悲剧意识与积极抗争的人生态度——以《平凡的世界》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

[6].李莎莎.试论残雪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D].青岛大学.2016

[7].覃素安.《古诗十九首》:士人生命悲剧意识的变奏曲[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

[8].朱立华,高琳.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的文化解读——拉斐尔前派诗歌的诗学主题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

[9].李洪连.论《古诗十九首》中文人的生命悲剧意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10].杨林.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生命悲剧意识[J].现代交际.2014

论文知识图

美国动画片《风中奇缘》美国动画片《玩具总动员》

标签:;  ;  ;  ;  ;  ;  ;  

生命悲剧意识论文_杨秀平,胡洁,石平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