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孟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哲学意蕴论文

曹孟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哲学意蕴论文

摘 要: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马克思主义时空观为逻辑起点、实践观为现实基础、发展观为动力支撑、群众观为落脚点,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以哲学化的角度剖析新时代,深刻阐释这一论断中蕴含的逻辑性、理论性,对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行动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时代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是一切阶级、政党和国家找准历史方位,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历来受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以来,“新时代”作为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是由于时间较短,相关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断定根据、新在何处、主要任务、我们应该怎么做等几个方面。研究主要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而展开,注重对十九大精神的阐释。这些研究非常重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展。而与此不同,本文主要选择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特定视角,来探讨新时代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包括逻辑起点、现实基础、动力支撑以及落脚点等,以期作出有益探索。

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关于对新建住宅交付使用前实施房屋质量查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于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

一、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新时代的逻辑起点

人们对时间与空间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古代人类由于生存发展的需要,根据日月变化以及自然物象的周年节律,推论出春秋四时并制定出详细的历法。他们还会以自己的生活环境为中心分辨各种空间方位,逐渐认识各种物体的空间形式。在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中,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生动的直观认识逐渐上升到抽象的理论思维,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对“时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却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对以往哲学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第一次对时空问题作出了科学而全面的揭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揭示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关联性,肯定了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及无限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时空问题引入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时空与人类实践不可分离,与自然时间的一维性、不可塑造性以及客观必然性不同,社会时间是人们根据生产实践活动的需要而确定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可逆性和可塑性。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能进而影响社会时间的快慢或者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的大小。社会时间与社会空间可相互转换,人类在社会时间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并不会随着活动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以“沉淀”的方式转化为社会空间,固化的社会空间形态也会通过影响人类实践活动进而影响社会时间的发展变化。社会时空的发展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人的依赖状态下,社会时间静止缓慢,社会空间范围狭小封闭,而当人类实践不断发展,进入到物的依赖状态下,社会时间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空间无限扩大,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0作为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时空坐标,时代具有时间性,时代必然要经历一定的历史过程,并且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具有相似的特征和稳定的发展趋势;同时,时代也具有空间性,任何时代的基本特征和时代性质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体现出来。[2]新时代有明确的时间跨度:从党的十八大到本世纪中叶。[3]但是新时代却不是线性发展的自然时间,它的到来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有意加速社会发展进程,为未来社会发展赢得更多的社会时间而做出的论断,具有深刻的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新时代既不是唯心主义者主观臆造的产物,也不是中国共产党人随意塑造出来的,它的到来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拓宽了中国发展的社会空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现有的社会空间形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最后,加速社会发展时间才能拓宽社会发展空间,抓住新时代这个有利时机方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综上所述,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新时代论断。

第一次拍摄还是有点艰难的,在摄影家的工作室,叶晓晓带着涂当。叶晓晓怎么也无法把浴巾脱下,反反复复,犹犹豫豫快一个小时了,她都无法像当时在画室里那么坦然。连涂当都有点着急了:“你到底是怎么了?——要不,咱们不拍了,算了?打道回府?”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时代的现实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规律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客观法则之一,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总是既对立又统一,正是这种对立和统一,使事物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却总是处于不断运动的变化之中。由此可见,这个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世界,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就是矛盾,尤其是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呈现出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其根本动力也在于矛盾,尤其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不同社会的具体呈现形式——社会主要矛盾。

总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把握了人与世界、人类活动的能动性与世界的物质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lsw1-Eth-Trunk1]port link-type trunk“配置聚合通道为trunk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时代,其重要根据,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成为了社会主要矛盾。围绕主要矛盾的解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出新的发展理念,施行新的发展战略举措。坚持科学具有“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6],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7],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投入,增强对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摆脱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处境,争取向价值链高端跃进,努力把“阿克琉斯之踵”变为经济增长的铠甲,改变以往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方式,促使经济增长实现由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提升的转变;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思想,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人和自然相统一思想,把生态环境纳入到生产力要素之中,提出“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思想,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形成,“单边开放”走向“双向开放”,进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逐渐平衡;坚持人民推动发展的唯物史观原理,实施脱贫攻坚战略致力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推动实现人人参与发展、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人人监督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时代的动力支撑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马克思在对康德、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实践概念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将实践理解为人的现实性、感性、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4]。实践与理论不同,它立足于对世界的改造而不是解释世界,要求人真切地面对现实生活世界。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力,人的实践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体现出人的自觉能动性,人类可以在立足当前现实的基础上,“构建”和“设计”自己的未来。当然,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并且会随着历史的改变而改变。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8]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少数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是一切生产的直接承担者,是马克思主义者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依靠力量。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否站在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是区别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其他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自觉能动性。新时代作为我国发展的新的方位坐标并不是先天存在的,是依据实践需要而进行的历史划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的最终目的,以此目的为导向,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明确的战略部署和详细的计划安排,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挥自主性,根据实践规律和内在需要及时地改造事物,比如新时代将原“三步走”的“第三步”重新细化为新的“两步走”,目标内涵上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历史意识。新时代的到来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中华民族迎来了由富到强的伟大飞跃,“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再是中国的社会生产状况了。新时代是历史发展着的实践,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新时代脱身于新时期,是在新时期解决好“富起来”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强起来”的时代。同时,实践总是会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新时代虽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却仍然处于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没有超越这个阶段,因此,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来看,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生产关系还不够完善的基本国情仍将会制约着新时代的发展。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也具有直接现实性。它立足于现实的任务,那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它要求我们直面当前客观实际状况,既要把握好中国基本国情也要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急于求成超越社会发展阶段,也不封闭滞后阻碍社会正常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新时代的落脚点

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5]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存在于某种自然要素、“神的意志”或者人的理性等外部因素,而应该从社会内部发展规律中寻找,“现实生活”需要的满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又与生产关系息息相关。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不同的社会发展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在某些环节、某些方面还存在对立和冲突,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完善自身,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此时,改革就成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研判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发现它的具体呈现形式,也即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就是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因为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只有解决好主要矛盾,才能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从中华民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来看,旧的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为救国救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是他们没有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地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代表的阶级,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都没有真正实现拯救国家的历史使命。只有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坚持依靠群众,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最终实现了救国和兴国。

随着区域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农业领域的空间相互影响日益明显,若忽视这种空间相关性建立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求解,则可能会出现模型设定偏差现象,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及建议。传统计量经济学假定数据是匀质且无关联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改变了这一假设,考虑到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将空间权重矩阵纳入模型中,使得模型更加贴近实际问题。本文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关联性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思路为:首先,运用Moran指数检验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是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若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接下来,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空间计量估计和检验。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对于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由“尊重”变为“坚持”,更加坚定了党的群众立场,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实践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根本力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党从人民群众中找到了应对挑战的力量之源,并作出了重要的应对之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来,确保人民的意志能得到更好的呈现。用中国梦凝聚人心,让广大群众在筑梦时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践行者。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去,把改革的好坏交与人民去评判,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参与度,发挥人们群众的主体力量,进而实现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目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自身利益的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关注人民群众物质财富是否丰富,也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在稳步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致力于满足人们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的追求;不仅关注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也关注群众个体的利益,施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争取做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不仅关注当前利益也关注长远利益,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代际间利益均衡,追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拓了为人民服务的新境界。

总之,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特别是社会时空理论为新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巨大成就推动了新时代的到来,是新时代的现实基础,而在新时代发展中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也指导着新时代的发展,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郭跃军.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当今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

[3]查朱和,陈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12-15.

[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8 .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287.

[9]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CAO Mengzhen

(School of Marxism,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Henan 454003,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9 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President Xi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ccurately grasps the chance of the current age.Based on the Marxist values of Time and Space as the logical starting,the view of practice as reality basis,Marxism development views as power support,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stone,the leader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at the core have made a judgmen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a new era,which enriches the theory of Marxist.These core leaders hav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the new era through a philosophy perspective,and dug into the logicality,theoretical property of this judgment,which is important for enhancing national cohesion,centripetal force,the power of national action,and achieving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Keywords: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ew Era;The Marxist Values of Time and Space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 (2019)10-0129-05

DOI:10.16069/j.cnki.51 -1610/g4.2019.10.020

收稿日期:2019-07-04

作者简介:曹孟贞(1994—),女,河南确山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责任编辑、校对:王菁】

标签:;  ;  ;  ;  ;  ;  ;  ;  ;  ;  ;  

曹孟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哲学意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