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当代艺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当代,当代艺术,中国,艺术学,艺术,曼哈顿,黄浦。
中国当代艺术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宇[1](2019)在《第四届“画廊周北京”:探路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走到第四年,“画廊周北京”依旧背靠北京798艺术区,并在物理空间上完成了对北京草场地、天竺镇、花家地和隆福寺四个艺术区的连接,成为北京独一无二的中国当代艺术集结平台。尽管立足北京,“画廊周北京”的野心已经超出举办一场本地当代艺术展览活动,转而将目光投向世(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9-12-16)
朱青生[2](2019)在《《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辑方案(2005-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现状,至2005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每年一卷。在长期的工作中,编辑部对于艺术档案的概念、工作原则和工作机制做了多层次的反思,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本文从《年鉴》的工作原则,当代艺术的特性,材料间的关联、互证关系等不同侧面呈现了"档案"、《年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探索。(本文来源于《艺术工作》期刊2019年06期)
吴蔚[3](2019)在《步履不停 1995-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期刊2019年12期)
秦竩[4](2019)在《小议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典型符号、范式与视觉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已逾40年,出现了不少在艺术市场和艺术批评圈内都备受瞩目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多数年纪相仿,具有同样的青春经历,在不同的符号与范式的组合中,展现出个体对于时代变迁所产生的“共鸣式”视觉记忆。他们对于符号的解构、重组和对范式表(本文来源于《贵州政协报》期刊2019-11-29)
夏燕靖[5](2019)在《在思想交锋中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学史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条是艺术学理论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学术史路径;另一条是遵循学科体制建构起来的艺术学学科的发展脉络。在此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学史实现了两个基本转变:一是开辟和扩大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范畴,构建起研究领域的"新范式",形成日益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学术史"路径;二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获得重大进展,历时80年的"潜学科"在不断修正与完善过程中终于成为"显学科"而得到学界的认知和认同,进而在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之际列于一级学科之中。据于此,本文力求围绕学术思想交锋以及学科建设与发展认识上的交锋问题作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11期)
王梦秋[6](2019)在《“他者”视野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念作为主体对事物的综合认识,指导主体从事各类实践。艺术除了存在于所见的艺术品中,还存在于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中,后者便构成了艺术观念。历史进程浩浩汤汤,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而艺术思潮表现了相异甚至相悖的艺术观念。如贡布里希所言: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1])也就是说,观念的表达成为艺术的表征形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9年11期)
王禹心[7](2019)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以徐冰、谷文达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将中国五千年的艺术文化(博物馆里面的珍藏)焕发出新的魅力,如何去利用整合这些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要与国际接轨。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仍然进行着一些新的深层次的工作研究,他们基于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瑰宝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有效地进行了一些当代置换,为了焕发出这些艺术文化的生命力,激发出在今天全球化环境下的潜力,让这些优秀艺术家将作品呈现到世界舞台上并拥有话语权,正是在当前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徐冰和谷文达等优秀艺术家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做出了很多努力。(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21期)
刘增宸[8](2019)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性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当代艺术,而在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之下,艺术标准的界限很模糊,感觉艺术无所不在,人人都是艺术家。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之下,艺术家更应该去思考的是艺术的价值及它本身的内在生命意义。对艺术创作者来说,使艺术作品具有民族性并赋予新的意义,这是一个双向注入新鲜血液的过程,彼此之间都会进行一次蜕变。本文将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性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9年11期)
范昕[9](2019)在《黄浦江畔,比利时当代艺术在中国首次大规模展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首席记者范昕)今起亮相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凸面/凹面:比利时当代艺术展”,可谓比利时当代艺术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展示。展览联合布鲁塞尔WIELS当代艺术中心共同呈现,通过集结15位具有代表性的比利时当代艺术家的多种类型创作,勾勒出在当今当代艺术世界(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0-31)
蔡国杰[10](2019)在《搜集、制造、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文本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许多艺术家参与和介入着社会,创新艺术创作手法,展现艺术家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文本在一些特殊领域内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艺术家通过"搜集"或是"制造"文本的方式介入当代社会的现场,并与今天的文化现场发生联系,实现艺术创作介入社会的希冀。(本文来源于《画刊》期刊2019年10期)
中国当代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现状,至2005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每年一卷。在长期的工作中,编辑部对于艺术档案的概念、工作原则和工作机制做了多层次的反思,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本文从《年鉴》的工作原则,当代艺术的特性,材料间的关联、互证关系等不同侧面呈现了"档案"、《年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当代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第四届“画廊周北京”:探路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
[2].朱青生.《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辑方案(2005-2018)[J].艺术工作.2019
[3].吴蔚.步履不停1995-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J].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9
[4].秦竩.小议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典型符号、范式与视觉记忆[N].贵州政协报.2019
[5].夏燕靖.在思想交锋中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学[J].中国文艺评论.2019
[6].王梦秋.“他者”视野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J].中国图书评论.2019
[7].王禹心.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以徐冰、谷文达作品为例[J].明日风尚.2019
[8].刘增宸.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性思考[J].参花(上).2019
[9].范昕.黄浦江畔,比利时当代艺术在中国首次大规模展示[N].文汇报.2019
[10].蔡国杰.搜集、制造、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文本化”倾向[J].画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