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农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林,文书,山地,契约,民族,群落,黄土高原。
混农林论文文献综述
付兴飞,卢志兴,赵婧文,陈又清[1](2017)在《紫胶林—砂仁混农林中兼性互利关系对节肢动物群落及砂仁生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讨兼性互利关系对节肢动物群落及春砂仁生产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5月和9月,采用目光搜寻法对云南省墨江县雅邑镇3种类型样地(样地I:纯春砂仁地;样地II:不放养紫胶虫的紫胶林—春砂仁混农林;样地III:放养紫胶虫的紫胶林—春砂仁混农林)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同时调查春砂仁的生产情况(开花结实)。【结果】(1)物种组成及多度:样地I采集节肢动物851头,36种;样地II采集节肢动物1 097头,30种;样地III采集节肢动物1 494头,37种。(2)多样性比较:3种类型样地间的节肢动物、益虫和害虫的物种丰富度均无显着差异;3种类型样地间的节肢动物和益虫多度有显着差异,由多到少排序为:III>II>I;3种类型样地的害虫多度无显着性差异。(3)群落结构相似性:样地III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样地I和样地II不相似。(4)春砂仁生产情况比较:3种类型样地间的春砂仁开花总数、授粉率无显着差异;3种类型样地间春砂仁的正常果实数和不正常果实数有显着差异,样地III正常果实数最高,不正常果实数最低。【结论】兼性互利关系显着增加了春砂仁地中益虫的多度,改变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显着增加春砂仁的产量,对生态系统服务有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卢志兴,李可力,张念念,陈又清[2](2016)在《紫胶玉米混农林模式对地表蚂蚁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紫胶玉米混农林对地表蚂蚁群落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云南省绿春县紫胶林、紫胶玉米混农林和玉米旱地3种类型样地的地表蚂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指示物种和功能群等。结果显示,紫胶玉米混农林模式具有较高的地表蚂蚁物种数和稀有物种数,与玉米旱地相比,紫胶玉米混农林的蚂蚁物种数增加41%,稀有物种数增加85%。紫胶玉米混农林与紫胶林具有更高的蚂蚁多样性,其物种丰富度和ACE估值均显着高于玉米旱地,而紫胶玉米混农林的多度显着高于紫胶林和玉米旱地。地表蚂蚁物种组合在3种类型样地中有差异,与紫胶林和紫胶玉米混农林相关联的物种与玉米旱地不同。3种样地的指示物种不同,玉米旱地的指示种为扁平虹臭蚁和伊大头蚁,紫胶玉米混农林为凹头臭蚁、西昌刺结蚁和中华小家蚁,紫胶林为费氏盘腹蚁、立毛举腹蚁、阿普特铺道蚁、贝卡盘腹蚁和西氏拟毛蚁。紫胶玉米混农林蚂蚁功能群组成比例介于玉米旱地和紫胶林之间,其中机会主义者(OPP)、从属弓背蚁族(SC)、隐蔽物种(C)及气候特化种(CS)的蚂蚁物种数、多度及比例明显高于玉米旱地。紫胶玉米混农林生境较为复杂,对地表蚂蚁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作用,是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较好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胡展耀[3](2014)在《中国山地民族的混农林复合文明及其生态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农林生产经营是山地民族民众基于山地自然环境所形成的独特生存法则,本文立足于这一基本事实,梳理了中国南方山地民族混农林契约文书所反映的混农林生产经营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指出对文书的命名应以其本质特性为基本依据,并进一步阐释了混农林生产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期刊2014年00期)
张硕新,刘光哲[4](2014)在《中—德黄土高原退化土壤修复混农林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4月8~13日,由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德国弗莱堡大学共同承办的中—德黄土高原退化土壤修复混农林措施研讨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中方主任兼基金委国基合作局局长常青教授、德方主任Heike Strelen博士以及侯曦副校长出席研讨会并分别致辞。(本文来源于《国际学术动态》期刊2014年03期)
胡展耀[5](2014)在《西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态耦合传承关系探析——从苗侗民族混农林文书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苗侗民族混农林文书为讨论的起点,通过对混农林文书所承载的山地民族混农林复合经营的文化生境的实证分析,重点探讨了我国西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态间的耦合传承关系。(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胡展耀[6](2013)在《中国山地民族混农林复合文明的历史记忆库——黔湘桂苗侗民族混农林文书特质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黔湘桂边区苗侗民族的混农林文书是山地民族基于山地自然环境所形成的生存性智慧的历史记忆库。立足于这一基本事实,梳理了文书所反映的混农林生产经营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指出对文书的命名应以其本质特性为基本依据,并进一步阐释了混农林经营在现代背景下的生态价值。(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3年03期)
胡展耀,杨小红[7](2012)在《中国苗侗民族混农林复合文明的法人类学探究——徐晓光教授《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历史回溯》读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徐晓光教授的《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历史回溯》一书,选取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清水江流域为观照对象,采用历史人类学中结构与历史"并接"的研究路径,对发生于当地林业商品经济中的诉讼事件的"深描"和对契约文书的深入研究,向我们展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我国苗侗民族独具特色的混农林生计方式的全貌,进而探究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社会在王化浸润过程中的法秩序。(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洪概平[8](2012)在《中国南方的林业可持续体系——混农林作业法在梅州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农林作业法是清除土地后先种植粮食作物的森林管理体系,接着种上想要种植的树苗,待树苗成木材后即可收获。历史研究表明,森林管理的演替系统遵循混农林作业法模式已至少有叁个世纪了,在少数民族和汉族人群中都有使用。这些体系的还原能力与经济和社会因素息息相关,这些因素使树木种植的方法成为中国南部高原地区居民使用土地的适应策略。梅州可利用此作业法发展林业。(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2年07期)
胡展耀[9](2012)在《中国苗族混农林契约文书着录整理规范问题思考——以《中国苗族混农林契约文书·姜于休家藏卷》整理校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苗族混农林契约文书,自贵州本土文献遗产保护研究专家杨有赓于20世纪六十年代发现并展开相关研究以来,虽有一批着录整理成果相继问世,但至今仍无统一而行之有效的着录整理规范。本文立足笔者在参与整理校注《中国苗族混农林契约文书·姜于休家藏卷》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对比分析前人着录整理成果,对中国苗族混农林契约文书着录整理的规范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以飨同道学者。(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吴苏民,胡展耀[10](2011)在《混农林契约文书研究的拓荒者——记贵州民族民间文献遗产保护研究专家杨有赓》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7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16届世界档案大会上,设立了"拯救全球重要混农林复合文明系统的历史记忆库:关于中国土着文献遗产‘锦屏文书’保护利用的专题论坛",作为大会前沿专题之一。专题论坛上,贵州大学中国本土知识与文化产权研究所所长龙宇晓教授和贵州民族文化宫高聪主任分别作中心(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期刊2011年11期)
混农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紫胶玉米混农林对地表蚂蚁群落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云南省绿春县紫胶林、紫胶玉米混农林和玉米旱地3种类型样地的地表蚂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指示物种和功能群等。结果显示,紫胶玉米混农林模式具有较高的地表蚂蚁物种数和稀有物种数,与玉米旱地相比,紫胶玉米混农林的蚂蚁物种数增加41%,稀有物种数增加85%。紫胶玉米混农林与紫胶林具有更高的蚂蚁多样性,其物种丰富度和ACE估值均显着高于玉米旱地,而紫胶玉米混农林的多度显着高于紫胶林和玉米旱地。地表蚂蚁物种组合在3种类型样地中有差异,与紫胶林和紫胶玉米混农林相关联的物种与玉米旱地不同。3种样地的指示物种不同,玉米旱地的指示种为扁平虹臭蚁和伊大头蚁,紫胶玉米混农林为凹头臭蚁、西昌刺结蚁和中华小家蚁,紫胶林为费氏盘腹蚁、立毛举腹蚁、阿普特铺道蚁、贝卡盘腹蚁和西氏拟毛蚁。紫胶玉米混农林蚂蚁功能群组成比例介于玉米旱地和紫胶林之间,其中机会主义者(OPP)、从属弓背蚁族(SC)、隐蔽物种(C)及气候特化种(CS)的蚂蚁物种数、多度及比例明显高于玉米旱地。紫胶玉米混农林生境较为复杂,对地表蚂蚁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作用,是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较好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农林论文参考文献
[1].付兴飞,卢志兴,赵婧文,陈又清.紫胶林—砂仁混农林中兼性互利关系对节肢动物群落及砂仁生产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
[2].卢志兴,李可力,张念念,陈又清.紫胶玉米混农林模式对地表蚂蚁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
[3].胡展耀.中国山地民族的混农林复合文明及其生态价值[J].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4
[4].张硕新,刘光哲.中—德黄土高原退化土壤修复混农林措施[J].国际学术动态.2014
[5].胡展耀.西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态耦合传承关系探析——从苗侗民族混农林文书谈起[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6].胡展耀.中国山地民族混农林复合文明的历史记忆库——黔湘桂苗侗民族混农林文书特质辨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
[7].胡展耀,杨小红.中国苗侗民族混农林复合文明的法人类学探究——徐晓光教授《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历史回溯》读评[J].凯里学院学报.2012
[8].洪概平.中国南方的林业可持续体系——混农林作业法在梅州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
[9].胡展耀.中国苗族混农林契约文书着录整理规范问题思考——以《中国苗族混农林契约文书·姜于休家藏卷》整理校注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0].吴苏民,胡展耀.混农林契约文书研究的拓荒者——记贵州民族民间文献遗产保护研究专家杨有赓[J].中国民族.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