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稀土应用发展现状与前景

我国稀土应用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我国稀土应用开发现状及其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严志安,燕利军,陈曹军,王胜江,吴清华[1](2021)在《硫酸铵浸出-草酸沉淀稀土方法在找矿中的应用——以云南盈江县新泡山矿区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云南省盈江县新泡山及外围稀土矿找矿工作为例,通过大量硫酸铵浸出-草酸沉淀稀土实验与化验室分析结果对比研究后发现,实验结果与化验分析结果具有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实验首先选取标样共91件验证实验现象和化学分析结果的对应性,并把实验现象分为未见悬浊液、略见悬浊液、悬浊液明显、絮状物明显、絮状物伴少量沉淀、絮状物伴大量沉淀等6种,其对应的化学分析结果多数分别位于<0.04%、0.04%~0.06%、0.06%~0.08%、0.08%~0.1%、0.1%~0.15%、> 0.15%的区间范围内(准确率90.11%);然后选取新泡山矿区的钻孔样81件进行应用验证,其中75件与实验结果符合,准确率92.59%;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盈江地区的稀土找矿工作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研究认为,在硫酸铵浸出-草酸沉淀稀土实验中出现悬浊液就能找到稀土矿化体或低品位矿体,出现絮状物和沉淀物即可以找到工业矿。这种方法在野外稀土找矿应用中"面上可圈定矿化范围、垂向可控制钻孔深度",其结果可为下一步勘查找矿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很大程度地缩减了工作周期及勘查成本,值得推广和应用。

周乐[2](2021)在《我国北方混合型稀土开发的环境成本核算 ——基于居民支付意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秀芳[3](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刘戈[4](2020)在《离子型稀土矿浸矿过程孔隙结构演化及渗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大部分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工艺主要还是沿用以硫酸铵溶液作为浸矿剂的原地浸矿方法,虽然该方法具有成本低、保护植被、浸取效率高等优点,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浸矿过程产生的大量氨氮废水不能得到有效处理而造成土体污染,为了更好地实现离子型稀土矿的绿色开采,本文选用硫酸镁作为浸矿剂,通过室内柱浸实验模拟原地浸矿工艺,研究在原地浸矿过程当中,矿体孔隙结构与渗透系数关系,以此避免浸出液渗漏,母液收集率低等问题,为矿山实际生产提供帮助。为从宏观层面明确表征在整个浸矿过程中孔隙结构演化规律,根据矿样内部稀土元素与浸矿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单位时间内(1h)浸出液中的稀土含量将整个浸矿过程分为5个阶段:矿体饱水阶段、离子交换初始阶段、有效浸矿阶段、剩余反应阶段、反应结束阶段。研究表明,在矿体饱水阶段时,内部微小孔隙在渗流作用下贯通成为孔隙通道,此阶段无稀土析出;在离子交换阶段,矿体孔隙度逐渐增加;在有效浸矿阶段时,孔隙度首先增加随后减少;在剩余反应阶段和反应结束阶段时,矿体孔隙度在一个恒定值上下波动。为从微观层面分析孔隙结构演化规律,本次试验利用核磁共振仪同时对硫酸镁溶液和清水浸矿过程各时刻矿样进行检测,得到浸矿各时刻孔喉与孔径分布,同时结合核磁共振T2图谱与矿体剖面反演图像,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认为稀土矿体浸出离子的交换过程引起矿体内细小颗粒沉积和释放,从而产生动态的孔隙结构变化,揭示了浸矿过程中孔隙结构演化机制。为探究在浸矿过程当中孔隙结构变化与渗流特性之间的联系,基于分形理论运用孔隙分形维数定量刻画浸矿过程各时刻孔隙结构,通过SDR模型和核磁共振T2图谱分别计算同一组试样在硫酸镁溶液和清水浸矿作用下各时刻渗透系数,从渗透系数与孔隙分形维数变化规律曲线可以分析出,矿体的渗透系数与孔隙结构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当孔隙分形维数至一定范围以后,此时渗流作用并不能诱发孔隙结构发育,而进行离子交换反应的试样渗透系数继续增大。

郝利君[5](2020)在《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认为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及在工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导致稀土在土壤环境中的富集。研究显示,稀土元素超标对人体和生态系统都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对稀土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和治理迫在眉睫。植物修复是一种环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壤修复方式,但高浓度稀土胁迫和恶劣的矿区环境往往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导致植物修复效率低甚至死亡。AM真菌可通过影响根际微生物来减轻重金属的毒害作用,但其对稀土胁迫下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在植物抵抗稀土胁迫中发挥的作用还不明确。本论文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选取稀土尾矿主要典型污染元素La,模拟不同程度稀土(La:0、10、100和500 mg·kg-1,La0、La10、La100和La500)污染土壤,研究接种AM真菌C.etunicatum对玉米菌根侵染率、菌根依赖性、植物生长、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La吸收和转运以及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程度La污染的土壤上,接种C.etunicatum的玉米根系平均菌根侵染率为29.47%62.83%;La100和La500处理分别使玉米菌根侵染率显着降低34.7%和53.1%,但菌根依赖性显着增加347.95%和359.30%。(2)在不同程度La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使玉米生物量显着增加18.46%468.84%,营养元素含量增加13.77%441.77%;接种AM真菌使La500处理玉米地上部La浓度显着降低51.53%,使La100处理土壤有机碳显着增加10.55%,使La0、La100和La500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显着增加18.25%和35.15%,使La0和La10处理玉米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显着增加93.62%和56.94%。(3)无论接种与否,在不同程度La污染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3.28%46.92%)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57.84%93.72%)分别是玉米根际土壤中优势细菌和优势真菌。La500处理使玉米根际细菌多样性显着降低;AM真菌可显着提高La500处理玉米根际细菌多样性;La500处理和接种AM真菌可显着改变玉米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4)AM真菌显着促进La10和La100处理Patescibacteria的富集,使La500处理有益细菌Planomicrobium、Lysobacter、Microbacterium、Streptomyce,放线菌Saccharibacteria、Microbacterium和Streptomyces及真菌Penicillium的富集。(5)AM真菌能通过促进La500处理玉米根际细菌Planomicrobium的富集促使土壤中速效K、P的增加;促进细菌Lysobacter、Microbacterium、Streptomyce和真菌Penicillium富集促进土壤中速效P的增加,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本研究表明,AM真菌可通过提高玉米根际细菌的多样性,促进根际有益细菌和真菌的富集,增加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调节植物对稀土元素的吸收转运等作用增强植物对稀土胁迫的抵抗和促进植物生长。研究结果可为稀土矿区和稀土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兰超群[6](2019)在《利用湿法与电沉积技术回收超细钕铁硼废料中稀土与铁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超细粉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简单、可持续的工艺回收超细粉中的稀土和铁。这对于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利用超细粉中的稀土氢氧化物和氧化铁磁化率的差异,采用直接磁选的方式对两者进行分离。但两者界面结合十分紧密,无法进行分离或富集。将超细粉中的氧化铁分别在1100、1200、1300、1400℃四个温度下进行还原,通过XRD分析发现超细粉中的稀土氢氧化物转化为稀土氧化物,氧化铁还原为金属铁,但是二者依然不能实现较好地分离。通过SEM观察发现稀土氧化物和铁之间的界面结合仍然十分紧密。因此我们认为通过磁选分离的方式对超细粉中的稀土和铁进行分离或富集是比较困难的。本文采用了湿法和电沉积的技术来回收超细粉中的稀土和铁。该工艺利用氢氟酸对超细粉中稀土氢氧化物和氧化铁的选择性反应,仅需通过一步反应就可以将超细粉中的稀土和铁进行快速分离。氢氟酸将稀土氢氧化物转化为稀土氟化物沉淀,将氧化铁溶于氢氟酸溶液中,从而实现了两者的分离。稀土的回收率达到了99.89%。浸出液中的铁通过电沉积的方式回收,通过热力学软件分析pH对铁还原的影响。通过控制浸出液的pH可以在阴极得到不同的还原产物,当pH为2.3和2.89时,得到的阴极产物分别为枝晶状的纳米FeF2和球状的纳米铁。通过循环伏安法、计时电位法和开路计时电位法研究了Fe(III)离子转化成金属铁的还原反应,判断出该还原反应为准可逆反应,且该过程受扩散控制。建立了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lnD=-9.84-1805.43/T。计算出了扩散活化能Ea=15.01 kJ mol-1。建立了Fe-Pt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吉布斯能与温度的关系ΔG=-487.53+0.936T。通过电沉积处理的氢氟酸溶液仍然可以用来继续浸出超细粉废料,实现了氢氟酸溶液的可持续利用。该方法不仅实现了超细粉中稀土的快速回收,也实现了浸出液中铁的回收,整个过程没有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零废排放的目的。

曹世明[7](2019)在《氟碳铈矿浮选中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我国稀土资源消耗较快,战略资源优势及其可持续利用现状堪忧,因此作为主要稀土矿物的氟碳铈矿的高效浮选意义重大。但由于对氟碳铈矿浮选的复杂离子环境、氟碳铈矿固液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矿浆中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浮选的影响缺乏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浮选理论与工艺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本论文结合氟碳铈矿浮选环境中金属离子组分的测定和矿物体系中主要矿物的离子释放行为,分析了氟碳铈矿浮选环境中主要金属离子的组成,并进一步通过浮选试验探究了金属离子对氟碳铈矿以及天青石和萤石两种脉石矿物浮选的影响。从氟碳铈矿、天青石和萤石的晶体化学特性入手,分析了矿物的解理特性与常见解理面,并进一步探讨了矿物解理面的性质尤其是固液界面的性质如表面官能团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和吸附数据拟合研究了金属离子在矿物固液界面的作用机理。基于上述研究,较为系统地阐明了金属离子对氟碳铈矿浮选体系的影响及其机理。最后,对实际矿石开展浮选试验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指标。离子组成分析与矿物的离子释放试验表明,氟碳铈矿矿物体系中常见的方解石、白云石和萤石具有较强的释放Ca2+的能力;白云石能向矿浆中释放一定的Mg2+;天青石溶解性较强,能向矿浆中释放大量的Sr2+;氟碳铈矿与铁矿共生时,铁矿物也能向矿浆中释放一定的Fe3+;氟碳铈矿难以向矿浆中释放稀土离子。选厂所用的新鲜水中也能向矿浆中引入金属离子。以水杨羟肟酸为捕收剂时,各个金属离子均能对三种矿物起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Fe3+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Al3+,二价碱金属离子对浮选的影响相对较弱。天青石对浮选的危害作用主要来自其向溶液中释放的Sr2+,而萤石不但能向矿浆中释放不利于氟碳铈矿浮选的Ca2+,还具有较强的可浮性不利于与氟碳铈矿的浮选分离。矿浆中存在金属离子的情况下,以氟硅酸钠为抑制剂在较低的用量下即可有效抑制天青石和萤石,而对氟碳铈矿可浮性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矿物的晶体化学性质,以矿物晶面的断键密度和层间距为主要分析因素,结合矿物粉末的XRD测试探究了矿物的解理特性。氟碳铈矿在外力作用下最容易沿{110}面方向解理,其次为{100}面和{103}面,在细磨条件下表面能较高的{001}面也可大量暴露。天青石的主要解理面是{001}和{210}面。萤石的主要解理面是{111}面,其次为{110}面。矿物解理面性质受由解理面结构、元素组成、未饱和键性质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在氟碳铈矿解理面上的主要断键为≡Ce3+、≡CO32-和少量≡F-未饱和键,在水溶液中,这些未饱和键分别转化为≡CeOH0、≡CO3H0和≡FH0表面官能团;天青石表面的≡Sr2+和≡SO42-未饱和键在水溶液中分别转化为≡SrOH0和≡SO4H0官能团;萤石的解理面上的≡Ca2+和≡F-断键在水溶液中分别转化为≡CaOH0和≡FH0官能团。通过XPS测试、Zeta电位测试等研究了金属离子作用下矿物表面元素浓度、元素化学环境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通过吸附数据拟合分析了金属离子吸附的配位模式。研究发现≡CeOH0是金属离子在氟碳铈矿固液界面的吸附位点。其中Ca2+和Mg2+难以吸附在氟碳铈矿表面;而Sr2+主要通过与矿物表面的≡CeOH0基团络合形成≡Ce-O-Sr+络合物的方式吸附在氟碳铈矿表面;Al3+和Fe3+主要通过多配位的方式与矿物表面≡CeOH0基团中的氧原子络合,以氢氧化物沉淀的方式吸附于矿物表面。Ca2+和Mg2+难以吸在天青石表面吸附,Al3+在天青石表面吸附微弱,吸附机理可能是表面氢氧化物沉淀;Fe3+在天青石表面发生了明显的化学吸附,以氢氧化物沉淀为主要形式。Mg2+和Sr2+难以吸附在萤石表面;Al3+和Fe3+主要以物理作用吸附于萤石表面。二价的碱金属离子主要通过消耗溶液中的捕收剂而抑制矿物浮选,但Sr2+同时也可以吸附在氟碳铈矿表面从而阻碍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Al3+和Fe3+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和对溶液中捕收剂的消耗均能抑制矿物浮选。金属离子与氟硅酸钠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溶液中的组分,影响了其在矿物表面的吸附,从而对浮选造成影响。该论文有图81幅,表27个,参考文献239篇。

迟晓鹏,唐远,郭芸杉[8](2018)在《稀土复合矿物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我国稀土资源的概况,并讨论了矿物材料的发展进展。结合已经进行研究的稀土元素在矿物材料中的应用方面,如结构陶瓷、合金、光催化和阻燃材料等,总结了稀土元素无可替代的优势,并预测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稀土复合型的矿物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方向。

王浩宇[9](2018)在《La2O3对激光熔覆金属陶瓷—离子渗硫复合层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海水液压泵是海水液压驱动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但是因其严苛的工作环境,海水液压泵容易发生磨损、腐蚀等失效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海水液压泵的服役寿命。采用激光熔覆与低温离子渗硫技术制备的复合层兼具减摩、耐磨、耐蚀性能,可以有效缓解以上问题。但是Ni基金属陶瓷涂层裂纹敏感性很大,涂层内部质量很差,而且Ni基金属陶瓷涂层Fe含量相对较少,在其表面制备的渗硫层厚度较薄、均匀性差,不利于充分发挥其自润滑性能。La2O3在金属陶瓷涂层表面改性及化学热处理催渗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着重研究La2O3对激光熔覆金属陶瓷-离子渗硫复合层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以期制备出满足海水液压泵实际工况要求的复合涂层。本文首先研究La2O3对于Ni基金属陶瓷涂层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镍基金属陶瓷粉末在A3钢表面进行激光熔覆,通过熔覆层宏观形貌及显微组织的观察、物相成分分析、性能测试,研究不同含量La2O3对于熔覆层组织机构及性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最终确定La2O3添加量的最佳值为0.7%。实验结果表明:La2O3添加量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熔覆层涂层质量,La2O3含量过低时不能起到明显效果,含量过高时其本身也成为杂质,导致涂层质量下降。加入0.7%La2O3可以明显降低熔覆层裂纹敏感性,减少涂层内部夹杂、裂纹及孔洞等缺陷,提高致密度。还可以细化熔覆层晶粒,减弱枝晶生长的方向性,使WC均匀分布,加速WC颗粒的溶解,熔覆层中形成新物相La2Ni7。加入适量La2O3提高了熔覆层硬度,摩擦学性能明显提升,耐蚀性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向熔覆层中添加0.7%La2O3后并在260℃保温2h条件下于熔覆层表面进行低温离子渗硫,通过观察渗硫层组织结构及性能测试研究熔覆层中添加La2O3对渗硫层的影响及机理,以期提高渗硫层的厚度及均匀性。实验结果表明:熔覆层表面渗硫层的硫化物颗粒呈白色小球状且主要生长在Ni基组织上。加入La2O3后细化了熔覆层晶粒、净化了组织,活化了熔覆层表面氛围,在低温离子渗硫过程中吸附了更多S2-附着在熔覆层表面,渗硫层颜色更深且更加均匀,硫化物颗粒明显增多,颗粒尺寸变大,S元素含量更高,加入La2O3熔覆层表面渗硫层厚度提高一倍并且检测到了更多含量的FeS、WS2、FeS2物相,但物相种类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渗硫层在干摩擦及人工海水条件下都表现出很好的减摩性能。在干摩擦条件下,加入La2O3熔覆层表面渗硫层摩擦系数比未加La2O3熔覆层表面渗硫层摩擦系数降低8%且更加稳定,磨痕更窄、更浅,宽度及深度分别为370μm和0.948μm。在人工海水润滑条件下渗硫层表现出了比在干摩擦条件下更好的减摩性能,约降低50%。其中加入La2O3熔覆层表面的渗硫层在人工海水条件下摩擦系数最低且最稳定,约为0.25,磨损失重也有了明显的减少,磨痕更窄、更浅。

王佳男[10](2018)在《中国稀土需求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来源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重要矿产资源海外开发选区风险评价研究”(12YJA790208)。论文以我国稀土需求预测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综述国内外矿产需求预测理论及需求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应用理论分析与数据建模相结合、规范分析配合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稀土需求预测进行综合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从稀土资源储量、矿床分布及稀土供需三方面分别分析了世界稀土资源及我国稀土资源现状,以此为基础,定性预测了我国稀土主要应用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相关稀土元素的需求量。发现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在世界占比相较十年前下滑严重;非法稀土供应占比仍然较大,国家调控下稀土开采及冶炼、分离指标已趋于稳定;稀土需求结构有呈现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领域发展的趋势。其次,在研究我国稀土需求的长期关系中,对影响稀土需求的众多变量进行分析识别,选取19852015年GDP、稀土价格、产业结构变动以及稀土消费量四个变量,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技术建立了我国稀土需求长期均衡关系模型,估计出我国稀土需求的长期收入弹性为1.24、价格弹性为-1.03、结构弹性为3.55。从长期来看,工业结构是对稀土需求影响最大的变量。第三,检验了国民经济发展与稀土需求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在稀土需求长期均衡关系基础上,结合情景分析法分经济发展与政策管控两部分,分别模拟解释变量在不同增长率下稀土需求的长期演变路径,预计至2020年我国稀土需求量将突破20万吨大关。第四,为测算我国稀土需求的短期波动情况以及对稀土短期需求量进行预测,根据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L),提取误差修正项(ecmt),建立了滞后1期的误差修正模型。从短期来看,我国稀土需求的短期波动较大,平均每年对上年偏离长期均衡水平的调整力度约为31%;影响稀土需求短期波动的最主要因素是GDP。2016、2017年稀土短期需求量预测值分别为154338吨和174127吨,模型检验结果显示预测精度较高。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我国稀土市场未来的需求预测量均呈上升的趋势,预计不会有断崖式的下降。处理好稀土需求量与开采指标之间极端不平衡的问题,将需要协调配合多方面因素综合管控稀土需求量。本文所构建的稀土长期、短期需求分析体系与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可以为今后我国稀土市场需求的预测与政策管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撑。

二、我国稀土应用开发现状及其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稀土应用开发现状及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硫酸铵浸出-草酸沉淀稀土方法在找矿中的应用——以云南盈江县新泡山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理
    2.2 操作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3.1 影响因素
    3.2 标样验证
    3.3 与传统方法对比
4 在盈江地区找矿中的应用
    4.1 新泡山矿区确定施工位置时的应用
    4.2 新泡山矿区取样钻终孔时的应用
    4.3 矿区外围的推广应用
5 结论

(3)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离子型稀土矿浸矿过程孔隙结构演化及渗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稀土简介及分布
        1.2.1 世界稀土资源分布
        1.2.2 国内稀土资源分布
    1.3 离子型稀土矿浸矿工艺发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1.4.2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渗流特性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离子型稀土柱浸试验与矿土物理性质测试
    2.1 矿区概况
    2.2 矿土现场取样
    2.3 离子型稀土物理性质测试
        2.3.1 矿土含水率测试
        2.3.2 原状土样密度测试
        2.3.3 矿土颗粒比重试验
        2.3.4 原状土颗粒级配分析试验
        2.3.5 矿土孔隙率与孔隙比计算
    2.4 室内柱浸试验
        2.4.1 土样重塑
        2.4.2 模拟柱浸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子交换反应各阶段识别与判定
    3.1 引言
    3.2 硫酸镁浸出离子型稀土矿的化学反应原理
    3.3 试样制备及实验方案
        3.3.1 试样制备
        3.3.2 试验方法及过程
    3.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浸出液中稀土浓度的测定
        3.4.2 浸矿试验0-8h浸出液中稀土离子含量变化规律
        3.4.3 浸矿过程化学反应各阶段判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型稀土浸矿过程中孔隙结构演化规律
    4.1 引言
    4.2 试验原理
    4.3 试验仪器
    4.4 试验方案与过程
    4.5 试样结果分析
        4.5.1 土柱孔隙度变化规律
        4.5.2 核磁共振反演成像
        4.5.3 核磁共振T_2谱分析
        4.5.4 各试样孔隙半径分布变化
        4.5.5 孔隙结构演化机制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浸矿过程中渗透系数与孔隙结构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核磁共振T_2谱渗透系数计算
        5.2.1 平均T_2模型(SDR模型)介绍
        5.2.2 基于T_2谱计算渗透系数地实现
    5.3 基于分形理论的孔隙结构与渗透系数关系研究
        5.3.1 基于Matlab的反演图像处理与孔隙分形维数计算
        5.3.2 浸矿过程中孔隙结构与渗透系数关系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稀土污染的产生、现状及危害
        1.1.1 稀土资源的分布及应用
        1.1.2 土壤稀土污染的来源和现状
        1.1.3 土壤稀土污染的危害
    1.2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
        1.2.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式
        1.2.2 丛枝菌根真菌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
        1.2.3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矿质营养元素吸收
        1.2.4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重金属胁迫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理
        1.2.5 丛枝菌根真菌对重金属吸收转运的影响
        1.2.6 丛枝菌根真菌改变根际微生态减轻重金属的毒害作用
    1.3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耐受稀土元素胁迫的影响
    1.4 稀土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5 AM真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培养基质
        2.1.2 供试植物和菌种
        2.1.3 试验设计
        2.1.4 样品制备及分析测定
        2.1.4.1 植物样品的制备测定方法
        2.1.4.2 土壤样品的制备测定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菌根侵染率和菌根依赖性的影响
        2.2.2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2.2.3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2.2.2.1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矿质营养元素浓度的影响
        2.2.2.2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C:N: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2.2.5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2.6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植株La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2.2.7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2.8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样本收集和微生物群落测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3.2.1.1 玉米根际细菌测序数据统计
        3.2.1.2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3.2.1.3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3.2.1.4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差异物种分析
        3.2.1.5 玉米根际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相关性分析
        3.2.2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3.2.2.1 玉米根际真菌测序数据统计
        3.2.2.2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3.2.2.3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AM真菌对下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3.2.2.4 不同程度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差异物种分析
        3.2.2.5 玉米根际土壤真菌优势菌群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4.2 主要结论
    4.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个人成果

(6)利用湿法与电沉积技术回收超细钕铁硼废料中稀土与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钕铁硼磁性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1.2.1 磁性材料的发展
        1.2.2 钕铁硼磁性材料的概述及应用
    1.3 钕铁硼废料及其回收方法
        1.3.1 钕铁硼废料概况
        1.3.2 钕铁硼废料回收方法
    1.4 超细粉的来源与特点
        1.4.1 超细粉的来源
        1.4.2 超细粉的特点
    1.5 现有回收方法处理超细粉的可行性分析
        1.5.1 湿法回收超细粉的可行性分析
        1.5.2 火法回收超细粉的可行性分析
        1.5.3 其他方法回收超细粉的可行性分析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原料和设备
    2.1 原材料
    2.2 设备仪器及分析表征方法
3 直接磁选及选择性还原-磁选法回收超细粉的可行性分析
    3.1 引言
    3.2 直接磁选法
    3.3 选择性还原-磁选分离法
    3.4 本章小结
4 湿法回收超细粉中稀土的研究
    4.1 引言
    4.2 氢氟酸与氧化铁反应的研究
    4.3 氢氟酸与Nd(OH)_3反应动力学研究
    4.4 氢氟酸与超细粉的反应及产物表征
    4.5 本章小结
5 氢氟酸溶液中铁的电化学回收
    5.1 引言
    5.2 氢氟酸溶液中电极电位校正
    5.3 氢氟酸溶液中电沉积产物的热力学分析
    5.4 不同pH的氢氟酸溶液中铁的电沉积研究
        5.4.1 循环伏安的研究
        5.4.2 不同pH下电沉积产物的形貌及成分分析
    5.5 pH为2.89 时铁电沉积过程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5.5.1 反应动力学常数
        5.5.2 成核机理
        5.5.3 形成铁铂中间化合物的热力学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氟碳铈矿浮选中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稀土资源概述
    1.3 氟碳铈矿浮选研究进展
    1.4 金属离子对浮选的影响及其机理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矿样、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矿样制备
    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所用仪器设备
    2.4 研究方法
3 氟碳铈矿浮选矿浆中金属离子组成及对浮选的影响
    3.1 氟碳铈矿浮选矿浆中金属离子的组成和来源
    3.2 金属离子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矿物晶体化学及解理特性研究
    4.1 氟碳铈矿的晶体化学与解理特性
    4.2 天青石的晶体化学与解理特性
    4.3 萤石的晶体化学与解理特性和解理面性质
    4.4 本章小结
5 金属离子与矿物表面的相互作用机理
    5.1 金属离子的溶液化学分析
    5.2 金属离子与氟碳铈矿表面的相互作用
    5.3 金属离子与天青石表面的相互作用
    5.4 金属离子与萤石表面的相互作用
    5.5 本章小结
6 金属离子对氟碳铈矿、天青石和萤石浮选影响机理
    6.1 金属离子对矿物浮选的影响机理
    6.2 金属离子-氟硅酸钠对矿物浮选的影响机理
    6.3 本章小结
7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
    7.1 实际矿物试样
    7.2 浮选条件试验
    7.3 氟碳铈矿浮选闭路试验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稀土复合矿物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稀土复合型材料的特点与分类
2 稀土复合矿物材料的新进展
    2.1 结构与功能型陶瓷
    2.2 稀土有色金属合金
    2.3 Ti O2光催化材料
    2.4 阻燃复合材料
3 发展趋势与展望

(9)La2O3对激光熔覆金属陶瓷—离子渗硫复合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激光熔覆金属陶瓷涂层
        1.2.1 激光熔覆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1.2.2 激光熔覆Ni基WC涂层发展现状
    1.3 低温离子渗硫技术
        1.3.1 低温离子渗硫机理
        1.3.2 低温离子渗硫技术研究及发展
    1.4 稀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4.1 稀土在激光熔覆金属陶瓷涂层中的应用
        1.4.2 稀土催渗化学热处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方法及设备
    2.1 实验材料
    2.2 试样制备方法与设备
        2.2.1 激光熔覆实验
        2.2.2 低温离子渗硫实验
    2.3 组织性能分析方法与设备
        2.3.1 微观组织成分分析
        2.3.2 性能测试
第三章 La_2O_3对激光熔覆金属陶瓷-离子渗硫复合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3.1 La_2O_3含量对熔覆层组织及结构的影响
        3.1.1 La_2O_3含量对熔覆层宏观形貌的影响
        3.1.2 La_2O_3含量对熔覆层微观形貌的影响
        3.1.3 La_2O_3含量对熔覆层物相及成分的影响
    3.2 熔覆层中添加La_2O_3对其表面渗硫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3.2.1 熔覆层中添加La_2O_3对其表面渗硫层宏观形貌的影响
        3.2.2 熔覆层中添加La_2O_3对其表面渗硫层微观形貌的影响
        3.2.3 熔覆层中添加La_2O_3对其表面渗硫层成分的影响
        3.2.4 熔覆层中添加La_2O_3对其表面渗硫层物相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a_2O_3对激光熔覆金属陶瓷-离子渗硫复合层性能的影响
    4.1 La_2O_3含量对熔覆层性能的影响
        4.1.1 La_2O_3含量对熔覆层宏观硬度的影响
        4.1.2 La_2O_3含量对熔覆层耐蚀性能的影响
        4.1.3 La_2O_3含量对熔覆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2 熔覆层中添加La_2O_3对其表面渗硫层性能的影响
        4.2.1 干摩擦条件下摩擦学性能分析
        4.2.2 人工海水条件下摩擦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中国稀土需求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预测理论综述
        2.1.1 预测的内涵及分类
        2.1.2 预测的理论基础
    2.2 需求预测常用的方法
        2.2.1 定性预测方法
        2.2.2 定量预测方法
    2.3 稀土需求现状研究进展
    2.4 稀土需求预测研究进展
    2.5 需求预测方法应用研究进展
第三章 稀土资源现状分析
    3.1 世界稀土资源概况
        3.1.1 世界稀土资源分布概况
        3.1.2 世界稀土资源供需概况
    3.2 我国稀土资源概况
        3.2.1 我国稀土资源分布概况
        3.2.2 我国稀土资源供需概况
第四章 我国稀土长期需求预测模型
    4.1 变量选择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我国稀土需求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
        4.3.1 协整理论
        4.3.2 常用协整向量计算方法及选取
        4.3.3 序列平稳性检验
        4.3.4 VAR模型分析及最优滞后期的确定
        4.3.5 长期均衡关系检验
第五章 我国稀土长期需求模拟分析
    5.1 稀土需求与经济发展关系
    5.2 稀土长期均衡需求预测
        5.2.1 GDP变化下稀土需求预测
        5.2.2 结构、价格变化下稀土需求预测
第六章 稀土短期需求波动分析及预测
    6.1 稀土需求短期波动分析
    6.2 稀土需求短期需求预测
        6.2.1 短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预测结果
        6.2.2 短期预测模型评价
        6.2.3 短期预测模型稳定性检验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1985~2015 年我国名义与实际 GDP
附录 B 1985~2015 年我国工业与制造业总产值
附录 C 1985~2015 年我国稀土出口均价与 REO 消费量
附录 E Eviews8.0 VAR 模型参数估计输出结果
附录 F Eviews8.0 协整检验输出结果
附录 G Eviews8.0 误差修正模型输出结果
附录 H Eviews8.0 稳定性检验输出结果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与所获奖励

四、我国稀土应用开发现状及其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硫酸铵浸出-草酸沉淀稀土方法在找矿中的应用——以云南盈江县新泡山矿区为例[J]. 严志安,燕利军,陈曹军,王胜江,吴清华. 地质与勘探, 2021(04)
  • [2]我国北方混合型稀土开发的环境成本核算 ——基于居民支付意愿的研究[D]. 周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4]离子型稀土矿浸矿过程孔隙结构演化及渗流特性研究[D]. 刘戈.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稀土La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郝利君.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利用湿法与电沉积技术回收超细钕铁硼废料中稀土与铁的研究[D]. 兰超群.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
  • [7]氟碳铈矿浮选中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D]. 曹世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8]稀土复合矿物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J]. 迟晓鹏,唐远,郭芸杉. 世界有色金属, 2018(07)
  • [9]La2O3对激光熔覆金属陶瓷—离子渗硫复合层的影响[D]. 王浩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中国稀土需求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D]. 王佳男. 江西理工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我国稀土应用发展现状与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