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娇:品细节读《论语》*——从孔子三呼冉有之名谈起论文

卢娇:品细节读《论语》*——从孔子三呼冉有之名谈起论文

摘 要:《论语》中一些细节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孔子当面呼弟子之名就是其中之一。《季氏将伐颛臾》章孔子甚至三呼冉有之名,三次呼名意义不尽相同。联系《论语》中它处孔子直呼弟子之名的现象,可以发现呼名的细节中往往寄予了孔子特殊的语气和感情,传达出鲜明的场景感,读者据此可以想见孔子当时的音容笑貌,感知他可亲可敬的师者形象及《论语》编者对孔子的景仰和爱戴。《论语》中还有其它一些细节,在阅读时同样值得注意。

关键词:《论语》;细节;《季氏将伐颛臾》;呼名

《论语》虽不是一部专门的文学著作,但它的一些细节当中无疑蕴含着鲜明的文学性。通过品读这些细节,可以加深对《论语》所描述场景、所刻画形象的感性认识。孔子当面呼弟子之名即是其中的一个细节,因为他并非每次都会呼名,而每当呼名总出于一定的用意。《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章孔子甚至三呼冉有之名——“求”。

《卜算子》为双调小令,句式整饬。因缺乏长调慢词式的铺叙式的表情达意,词体格式、字数有限,所以作者为防在追求重复表达的同时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审美疲劳,便在词调的谋篇布局上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一、对三次呼“求”的解读

第一次呼“求”是在冉有、季路向孔子汇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之后,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有、季路同见孔子,汇报同一件事,而孔子却独呼冉有之名来责备,这表明孔子对同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二人态度有别。季氏子弟季子然曾因季氏得用季路、冉有而居高临下地问过孔子:“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先进》)孔子通过轻仲由、冉求来抑季子然,并说二人只能算是“具臣”,不能算是“大臣”,因为大臣须“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显然,孔子对两位弟子在无法做到“以道事君”时仍不能去职,均持否定态度。但二人中,孔子尤其责备冉有,包括此次征伐颛臾事件。个中缘由,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二人同为季氏臣,冉求尤用事,故先书。下文孔子亦独责之。”确实,冉有比季路更受季氏器重,故孔子将季氏所为的过错主要归结到冉有不能“以道事君”上。据《左传》哀公十一年、十二年,季氏欲用田赋制度增加赋税,派冉有去征求孔子意见,孔子反对,但冉有仍听从季氏实行田赋制度。《论语·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可见,冉有不止一次违背过师训,还帮助季氏增长了财富。所以当季氏要去祭祀泰山时,孔子也是责备冉有“女弗能救与”(《八佾》)。如今冉有和季路一同来汇报季氏僭越而行征伐之事,孔子自然首先将责备的矛头指向冉有。所以此处呼名,意在指明冉有、季路二人中孰为主要责备对象,体现了孔子对两位弟子在征伐颛臾事件中所起作用的判断,如果省去,则表意不明。当然,从“无乃”的口气可以看出,此时的责备还比较委婉,呼冉有之名在表意之外也传达了孔子循循善诱、语重心长的口吻。

第二次呼“求”在冉有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为自己推责之后。冉有在单独受到孔子责备后,为分摊自己的罪责、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拉上季路一起,说他二人都不想这样做,征伐是季氏的主意。此时孔子再次呼“求”,说明他深刻洞察出冉有的动机,带着一种坚定的语气,表现出对冉有借口的不悦和不满。在冉有拉上季路作为同盟的情况下,如果此处不呼名,则下文“是谁之过与”的责问即是针对冉有、季路二人而发。显然,有了“求”的呼名,责备仍是针对冉有而发。此处呼名,除了加重责备的语气外,主要的作用仍在表意。

冉有接着为季氏征伐颛臾寻找理由:“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于是第三次呼“求”,说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己想要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从表意角度来说,此次即便不呼冉有之名,孔子其语也必是针对冉有而发,因为只有冉有在和孔子对话,只有冉有在找借口,并且此次没有拉上季路一起。因而此次呼“求”完全不是为了表意,而是更多地传达出一种语气和感情。在孔子已经明确表示反对征伐颛臾、如若征伐则辅佐者失职的态度后,冉有仍强辩申述征伐颛臾的合理性,此时的一声“求”就近乎呵斥,强烈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据此可以想见当时孔子的声色俱厉。

从下文“子出,门人问曰”可知,当时在场的不止孔子、曾参,还有其他门人。但孔子独呼“参”,可能表明在当时的众多门人中,他认为只有曾参能够深刻理解其一以贯之的“道”,以及其“道”以何一以贯之,只有曾参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这里的呼名同样具有表意的作用——提请注意。第二种情况,如《为政》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虽然未必是面向多人说话,但劈空道出孔子之言而不记当时弟子之言行,称名则也有记明孔子此言对谁而发的作用。

二、《论语》中孔子当面呼弟子之名的情况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可见,三次呼名分别在孔子委婉批评、不悦、强烈不满之时,有时呼名主要为了表意的需要——提示说话面向的对象,但同时也能体现一定的语气;有时则主要为了传达一种感情和语气。在阅读和鉴赏相关篇章时不能忽略这些细节。

当然,纯从记事的角度而言,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改用另一种句式来交代,即“子谓冉有曰:‘尔何如’”“子谓子路曰:‘诲汝知之乎’”“子谓曾参曰……”。《雍也》篇即有这种句式: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光头伸手去捏雪萤的乳房,雪萤抬手重重地打下去,光头敏捷地一缩手,雪萤的手打在自己乳房上。红头发笑着欺上来,一手搭在雪萤的肩膀上,一手握住雪萤尖尖的下巴,略微向天空抬了抬。由衷感慨:“不错!”雪萤想挣脱,但那双手却力大无比,她连吞口水也不能。

这同样可以清晰记录说话者、面向对象、所说内容。但之所以有句式上的差异,还是缘于孔子当时本就有称名、不称名的区别。相比较而言,这后一种不称名的句式是纯客观表达,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呼名的句式,则除记事外还能传达出孔子言语之间的口气甚至神情,给人一种鲜明的场景感。比如《先进·子路冉有侍坐》章中,联系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启发式提问,其“求”“赤”“点”依次呼名询问,就让人想见孔子言语间的亲切、慈祥,仿佛带着期待的眼神在进一步鼓励弟子发言。《雍也》篇对子路的教诲,因有了“由”的呼名,就体现出一种急迫的语气和关切的神情。“参”的呼名再配以“乎”,则传达出一种郑重的口吻和舒缓、感叹的语气。相反,在孔子对子夏的教诲中,我们无法揣测他当时的语气。

除以上两种呼名均有记事表意作用的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即单纯从表意的角度,完全无需当面呼名,呼名只是为了寄予一种特殊的感情。如《学而》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研究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管局根河市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西北坡,东与鄂伦春自治旗相邻,西接额尔古纳市,南与牙克石市相连,北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呼中区接壤。东西直线距离最宽为198.8 km,南北直线距离最长为240.4 km,总面积 2.001 万 km2。该区地理坐标为50°25′30″~51°17′00″N,120°41′30″~122°42′30″E,海拔在700~1 300 m,地形相对平缓,呈丘陵状台地。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贡本以为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奢已经是很好的修养了,但孔子告诉他这还比不上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子贡由此联想到《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句,谓若无切磋琢磨之功,则骨、象、玉、石四者虽有良质却皆不能成器。意者“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可由生质之美”,而“乐道好礼,则必经学问之功”,由子之已言而悟及子之未言,举一反三。孔子当时非常惊喜和欣慰,他本可以直接表示赞许,但他特地先呼子贡之名,这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亲切;又接以一个舒缓语气的“也”字,更是体现出孔子的赞赏出自情不自禁,他为子贡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仿佛一边点头,一边以手抚须,并发出满意的会心一笑。其与子贡对话时的情形不觉跃然纸上。

再如《子路》篇: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当然,除了孔子当面呼弟子之名外,《论语》在记录孔子的言谈时还有其它一些细节。这其中有些也曾引起过一定的关注,如孔子和师冕的说话方式:当遇到阶沿时孔子告诉他“阶也”,到坐席旁就告诉他“席也”,等大家都坐下后再对他说“某在斯,某在斯”(《卫灵公》),一边告诉他说话者是谁,一边告诉他说话者所在的位置。从中可见孔子的辞语从容、心意诚恳,对师冕的彬彬有礼、无微不至。这段文字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孔子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弟子树立了遵从礼仪的典范,在师冕离开以后,子张便悟出了这便是“与师言之道”,孔子也补充说这就是“相师之道”。所以这段记载常被举为孔子礼数周全的代表。

检阅《论语》,共有13章写到孔子当面呼弟子之名,计17次,并不算多。其中呼“赐”6次,呼“由”“求”各4次,呼“参”“赤”“点”各1次。这些呼名分三种情况。第一种如《季氏将伐颛臾》章,孔子不止面对一人说话,称名有指明对象的作用。再如《子路冉有侍坐》章,“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表明孔子面向不同弟子依次发问。还有《里仁》篇:

(3) 2倍P-P间期大于一个逸搏的R-R间期。如图8长导联所示,根据测量出的间期,可清楚地观察到所有的2倍P-P间期(1.54~1.66 s)全部大于逸搏的R-R间期(1.50 s)。这是由于逸搏的频率快于P波频率的2倍,即逸搏总是抢在第二个本应下传P波(上方标有P2)之前抢先激动心室,从而产生了一次新的不应期,导致本应能下传的P2被干扰而未能下传,表现出连续的P波不能下传心室,其心电图表现类似于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从各处理经济性状看(表4),KX9384 3种方式处理,1穴2株处理百粒重较高,为31.38 g,果穗大小均匀,因此,单穗粒重高,为142.24 g,是产量高的基础。西蒙6号覆膜处理粒重明显高于不覆膜处理,其他性状略优于不覆膜处理。

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有意等老师来主政,那么老师将先从何事下手?孔子说要先正名,子路脱口而出说老师果真迂腐,为什么要正名?孔子于是责备子路粗鄙,对其不知之事不能阙疑却妄申己见。此处若不呼“由”,也能表意,也能明确地说是子路粗鄙,但“野哉”后紧跟一句“由也”,让我们想见当时孔子震惊的神情以及急促的语气。

可见,《论语》中孔子为数不多的呼弟子之名,都有一定的“言外之意”。它除了能提示说话面向对象外,往往都能传达出特定的语气和感情,甚至让人想见孔子说话时的神情。

农林院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反对简单地认为实践教学等同于加强学生动手技能,一体化实践教学协调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将教学以能力培养过程进行开展;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学生职业的技术、技能、技巧和规范,确定若干“关键技能”,并使之课程化,并进行量化管理,逐步使导游专业操作技能教学知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改革学生实习制度,实行专业技能实习校内模拟达标制。突出农林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多学科融合创新。

三、《论语》中其它细节举隅

子曰:“必也正名乎!”

《论语》中还有一些细节,如同孔子呼名一样,没有受到过特别的注意。比如:“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宪问》)蘧伯玉是卫国的一位贤大夫,孔子在卫国时曾主其家。他派一位使者访问孔子,孔子给使者座位后开始询问蘧伯玉的近况。这看似一个非常普通而又客观的叙述,但实际上“与之坐”是一个细节,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试想,使者到来,焉有不坐之理?但这里缘何特地突出在谈话之前“与之坐”的事实?仔细推敲一下便可感受到,它凸显了孔子对使者的尊敬,待客的亲切、诚恳,让人想见孔子日常言谈中也是一派从容儒雅的君子风度。

再如《阳货》篇: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7年全国因触电身亡8000人、火灾死亡900人,财产损失达200多亿。由于幼儿对事物充满好奇,经常用手触摸开关、用电器等,易造成触电伤害。随着楼房越建越多,火灾、盗窃等隐患呈上升趋势,本文探讨用传感器采集信息,经处理后触发报警或断电,研究构建智能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护系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该工程的地下车库为大面积的深基坑。基坑直立开挖至地表以下4.5 m左右,坑壁为密排的混凝土搅拌桩止水帷幕。地下车库净高3.55 m,底板施工时,先铺1层100 mm厚的碎石垫层,然后浇筑400 mm厚的C35钢筋混凝土;顶板为250 mm厚的C35钢筋混凝土,墙柱为C50的钢筋混凝土。

孔子呼子路之名,问其是否听说过六种美德和六种毛病。子路答道:“没有听说过。”孔子说:“你坐下!我来告诉你。”这里的“居”字是一个细节,相当于“坐下”。《论语》中最多的是他人问、孔子答,类似这里从孔子发问开始记录的不多。古人对长者问时须起身,子路此时必定也是起身向前应答孔子之问,孔子让他坐下,再准备告诉他“六言六蔽”的道理。之前的“由也”二字,就已经透露出孔子一种纡徐的语气和安详的神情,再加上一个“居”字,就把孔子的温和及对弟子的亲近、关爱之情表现出来了,也暗示了这即将是一次富有耐心的促膝长谈,读者似乎能够听到其对子路的谆谆教诲之声,一位敦厚的长者形象如在目前。

诸如此类,在品读《论语》时不能忽视这些细节。

《论语》自成书以来长期被视作一部哲学、伦理学著作,但它往往通过虚词的使用、细节的描写等展现出一定的文学性。孔子呼弟子之名便是其中细节之一,以前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和重视。《论语》编者未改用它处没有呼名的句式来记录,表明其尽量忠于和还原孔子当时说话场景的努力;读者正可抓住这样的小细节来想象还原具体的对话场景,感知孔子可亲可敬的师者形象。当然,《论语》中还有其它一些细节也未曾被广泛关注,它们同样反映了编者对孔子言谈场景的追忆,对孔子形象富有感情倾向性的再现。读者在阅读《论语》时只有细细品味这些细节,才能感知孔子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尤其是那“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的气貌风度,同时也能体会到编者对孔子的深深景仰和爱戴之情。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7年。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

★本文系安徽省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中国古代文学”(2018jxtd124)、省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探索”(2018jxjygg042)、省级质量工程重点教研项目“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情境下的高校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建设”(2018jyxm097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编 张应中]

标签:;  ;  ;  ;  ;  ;  ;  ;  ;  ;  ;  ;  ;  

卢娇:品细节读《论语》*——从孔子三呼冉有之名谈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