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决策机制论文_束必铨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交决策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外交,机制,中国外交,巴西,外交部,苏联,国家主义。

外交决策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束必铨[1](2018)在《日本官邸外交决策机制演变特征及其局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日本确立起内阁官邸主导外交的决策机制,但由于多重因素影响,这种官邸决策机制功能没有发挥实际效力,通过改革主导权经历从外务省官僚、自民党政治家向首相官过渡的过程。纵观决策机制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日本外交决策机制表现出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权力集中化、决策理念保守化和决策立场亲美化的特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局限性也越发突出,外交平衡性、决策效果、社会共识和民主监督机制均受到考验,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将冲击战后日本民主体制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于宁宁,崔健伟,常乐[2](2018)在《论近代俄国外交决策机制的演变与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俄国外交决策机制的构建始于彼得一世,经尼古拉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的调整,直到帝国终结未有重大变化,其运行是由以沙皇为中心的外交决策体系完成。受制于集权体制,近代俄国外交决策机制富有典型的沙皇个人色彩,秘密外交盛行,外交决策中意识形态因素和"外国帮"的作用显着。(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8年07期)

宋志艳[3](2017)在《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外交决策机制是理解其外交政策和行为动机的一把钥匙,在快速崛起并全方位融入国际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制定外交战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进轨迹来看,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形成与构建,深受内外环境和观念认知的影响,组织机构、决策模式及身份定位也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充实和完善,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决策体制。本文深入剖析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内在机理,从学理角度探讨其优长与不足,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发展完善,以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挑战,从而更为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在借鉴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对中国外交决策机制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通过运用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基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一方面分析国际环境变迁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结构性影响与制约;另一方面着重揭示国内政治环境、组织机构、外交观念与中国外交决策行为之间的密切联系,以期为中国外交决策机制构建分析框架,探究其主要特征与运作模式。本文由导论、正文五章及结语组成。第一章系统梳理外交政策分析的总体发展状况。本章集中介绍了外交政策分析的理论历程、主要贡献、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目的是通过详细分析当前外交政策分析在理论与决策模式研究方面的进展,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为开展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构建以“决策环境—组织机构—观念认知”为链条的分析框架。着重分析国内外政治互动如何影响外交决策,在具体阐释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以及权力架构与外交决策关系的同时,也注重观念等非物质性因素的作用,旨在从理论上阐释国内政治因素与外交决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构建外交决策机制分析框架。第叁章综合分析中国外交决策的组织机构及运作机制。在梳理中国外交决策组织机构演进脉络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国外交决策机制中所承担的枢纽功能。中国外交决策组织架构的根本特点在于集中统一,外交决策权属于少数高层决策者,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部门和组织参与到外交决策中来,赋予中国外交决策组织机制以民主化色彩,逐渐呈现多元化和分散化的态势,基本形成了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党、政、军、民不同程度参与及影响外交决策的格局。第四章集中阐释观念因素对中国外交决策产生的潜在影响。围绕中国决策层的时代观、利益观和身份观的变迁,深入解读观念认知如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演进不断实现转型,并主导和形塑了中国的对外战略,以期从中探寻中国外交决策的深层动机。中国决策层的观念认知与外交行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中蕴涵着外交传统、历史经验以及意识形态等价值判断,因此在中国的对外决策中发挥了行动向导和决策基准的作用。第五章总结和概括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运作模式与主要特征。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形成了以高层决策者为核心的“同心圆”决策模式,具有四个鲜明特征——“政党主导型”、“精英决策型”、“共识决策型”、“渐进调试决策型”。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具有延续性与变化性、民主化与分权化、多元化与分散化、专业化与制度化等显着特点,同时也应该增强协调性、提升战略预判力、改革外交权力配置等,尽可能地改革体制机制中不尽合理的部分。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为:为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研究构建以“决策环境—组织机构—观念认知”为链条的分析框架,试图突破局限于外交决策模式或组织机制的单—研究范式,将外交决策机制视为一个既关涉实体机构组成,也涵盖行为模式、政治思维和观念认知等的政治系统,并对之开展综合研究。总结和概括中国外交决策的“同心圆”模式,认为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初步形成了围绕决策核心,党、政、军、民不同程度参与外交决策的多元化格局,且越是无限接近决策核心的阶层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力越大。深入剖析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的运作机制,指出其具有决策、协调、咨询等多种功能,是中国外交决策组织机构的枢纽,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认知理论阐释外交观念与中国外交决策之间的关系,中国决策层的时代观、利益观和身份观成为影响决策环境与政策行为之间的媒介,外在环境的变化首先通过决策者的观念认知反映出来,然后推动具体外交政策的形成,充分表明观念认知对政策结果具有一定影响力。(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7-06-01)

刘纪未[4](2016)在《浅析苏联外交决策机制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党的领导为总原则,以苏共中央政治局为核心和平台,最高苏维埃、部长会议以及外交部、克格勃、国防部等部门组成了苏联外交决策机制的基本架构。在苏联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下,苏共中央处于苏联决策机制的核心,实际领导苏联重大外交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最高苏维埃及部长会议虽然是苏联法定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政策执行机构,但长期以来只是扮演"橡皮图章"的角色,只享有有限的外交决策权。苏联外交部、克格勃、国际联络部、国防部等机构作为苏联外交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在苏联外交决策机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李佳蓓[5](2016)在《从封闭到开放:冷战后巴西外交决策机制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之前,巴西外交部一直处于国家外交决策的核心地位,这是巴西对外政策研究专家们的共识。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的再民主化及冷战的结束,巴西外交部这种传统的核心地位开始出现改变的迹象。来自国家和社会愈发多元化的决策参与主体在外交决策中提出自己的利益与要求,使得巴西外交部在外交决策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与多元化主体的互动,巴西对外政策制定系统逐渐由以往较为封闭、集中的形式转变为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化系统。(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6年20期)

杨渊斐[6](2016)在《中法战争前期清政府外交决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晚清政府的外交机构,分析了中法战争前期的议和谈判,晚清中央政府的外交决策与执行过程。认为对西太后的外交决策起到重要影响的臣子,主要是醇亲王、军机大臣,他们可以通过西太后的召见直接表达意见;外交决策的中心人物是醇亲王以及总理衙门的大臣们。(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6年16期)

陈爱琳[7](2016)在《论日本在外交决策机制中的新国家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国家主义自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复兴而复兴之后一直以新国家主义的面貌示人,新国家主义与战前的绝对国家主义有方转向。(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11期)

薛力,肖欢容[8](2016)在《“一带一路”倒逼中国外交决策机制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使中国外交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这要求中国外交决策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不足包括叁个方面: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政策建议的筛选与综合、最终决策。其中政策建议的筛选与综合环节的不足尤为明显。为此,中国有必要从观念、制度、人才使用叁个方面进行改革:走出"弱国无外交"认知误区,从整体与长远角度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强化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对外事务上的统摄功能,一名政治局常委任常务副主席兼任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负责对外事务,外交部长由一名政治局委员级别的副总理兼任;建立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类制度,强化外交官的离岗培训,大量增加"外部人",即把有经验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吸收到外交决策部门中来。(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宋志艳[9](2015)在《试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中国外交决策机制也随之发生深刻调整,导致决策过程及外交政策出现一些新变化。近30多年来,我国外交决策机构经历结构性变革,外交决策参与者与影响者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并逐步形成了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党、政、军、民不同程度参与外交决策的格局,外交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系统梳理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变化,厘清中国外交的政治学及其组织结构,深刻理解外交政策及决策背后"为什么"的问题,无疑对于辨析外交政策与国内外政治之间的关系具有学理价值。(本文来源于《南方论丛》期刊2015年06期)

王存刚,赵阳[10](2015)在《大数据与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创新——基于组织决策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外环境深刻复杂的变化,使得中国外交决策的任务更加繁重,创新外交决策机制以提高外交决策效率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组织决策理论视角下,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在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政策选择、政策执行和反馈等阶段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缺失。而由网络社会和信息技术发展催生的"大数据"具有物质、技术和思维叁大维度,其所蕴藏的巨大势能对决策思维和决策方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也为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可能。未来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长,在决策的每一个阶段均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创新,以提高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能力,展现更为积极、主动的大国外交特色。(本文来源于《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外交决策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俄国外交决策机制的构建始于彼得一世,经尼古拉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的调整,直到帝国终结未有重大变化,其运行是由以沙皇为中心的外交决策体系完成。受制于集权体制,近代俄国外交决策机制富有典型的沙皇个人色彩,秘密外交盛行,外交决策中意识形态因素和"外国帮"的作用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交决策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束必铨.日本官邸外交决策机制演变特征及其局限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8

[2].于宁宁,崔健伟,常乐.论近代俄国外交决策机制的演变与特点[J].社科纵横.2018

[3].宋志艳.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7

[4].刘纪未.浅析苏联外交决策机制的特点[J].西伯利亚研究.2016

[5].李佳蓓.从封闭到开放:冷战后巴西外交决策机制的转变[J].现代交际.2016

[6].杨渊斐.中法战争前期清政府外交决策机制[J].新西部(理论版).2016

[7].陈爱琳.论日本在外交决策机制中的新国家主义[J].青春岁月.2016

[8].薛力,肖欢容.“一带一路”倒逼中国外交决策机制改革[J].东南亚研究.2016

[9].宋志艳.试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变化[J].南方论丛.2015

[10].王存刚,赵阳.大数据与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创新——基于组织决策理论的视角[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韩国外交决策机制1摩洛哥金字塔式外交决策机制资料...第叁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外交决策机构与媒介关系科研课题200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欧盟第二支柱的外交决策程序

标签:;  ;  ;  ;  ;  ;  ;  

外交决策机制论文_束必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