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物质论文_花榜清,吴正钧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菌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芽孢,物质,杆菌,细胞壁,黄麻,抑菌作用,培养基。

抗菌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花榜清,吴正钧[1](2019)在《牛类芽孢杆菌BD3526发酵液中抗菌物质的特性及初步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牛类芽孢杆菌BD3526在组合培养基中培养发酵48 h,对发酵液中的抗菌物质进行特性研究及初步分离。蛋白酶处理结果表明,牛类芽孢杆菌BD3526发酵上清液含有肽类抗菌活性物质,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酸碱性。通过对抗菌物质特性的研究发现,其对选取的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对选取的革兰氏阴性菌没有抑菌活性。通过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初步分离纯化发现,牛类芽孢杆菌BD3526产生的抗菌物质与麸皮发酵液中产生的抗菌物质有所不同,表明可能有新的抗菌物质产生。(本文来源于《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马宁[2](2019)在《多粘类芽孢杆菌J株抗菌物质P1的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一直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关键药物,然而病原体(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现出对许多抗生素类药物有耐药性,本课题组分离鉴定出的多粘类芽孢杆菌J株对病原性细菌和植物病原性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多重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明显的杀菌作用。本研究主要分离追踪对MRSA有强烈杀菌作用的抗菌物质。为了获得大量的抗菌物质,通过菌株的选育及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J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筛选出了最优组:种龄18h、接种量6%、温度32℃、初始pH为8、装液量75mL、摇床转速200r/min,培养24h后,获得发酵粗提物是原始发酵产量的2倍,经过分离纯化得到抗菌物质P1。抗菌物质P1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物质性质不稳定极易分解而失去抗菌活性,受温度影响最大、呈酸碱两性,不同的溶剂对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且制备固体时活性损失很大。抗菌物质P1抑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物质对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血链球菌有抑菌作用,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杀菌曲线。抗菌物质P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MRSA的MIC值都是64μg/mL和MBC值都是125μg/mL,其4×MIC将10~5~10~6CFU/mL浓度的菌体分别为8h、6h、8h全部杀死;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分别是32μg/mL、64μg/mL,对蜡样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25μg/mL、250μg/mL,对解淀粉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250μg/mL、500μg/mL,其4倍的MIC对叁种芽孢杆菌10~5~10~6CFU/mL浓度的菌体分别为4h、12h、12h全部杀死;对血链球菌有抑菌作用其MIC>500μg/mL,而对白喉杆菌没有抑菌效果。抗菌物质P1抗菌效果测定的结果表明:抗菌物质P1对细菌的抗菌效果为杀菌作用。抗菌物质P1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菌物质P1对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血链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有抑制作用,并且抗菌物质P1对葡萄球菌属已形成的生物被膜具有溶解作用,使测试菌株MRSA、MSSA、金黄色葡萄球菌已形成的生物被膜减少35%以上。但是,10×MIC的抗菌物质P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两个主要毒性因子α-溶血素(Hla)和杀白细胞素(PVL)生成没有抑制作用。细胞毒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抗菌物质P1的细胞毒性与最大LDH释放量有极显着性差异,16μg/mL的抗菌物质P1的细胞毒性为1.2%;当抗菌物质P1浓度增大时,细胞毒性也随之增大,250μg/mL的抗菌物质P1细胞毒性为6.5%。为了筛选J株中与抗菌物质P1相关的基因,以pRN5101和pIC333质粒等尝试在J株中建立分子操作体系。但是,试验没有获得阳性结果,通过J株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文献报道:J株有很完善的限制性修饰系统,可以对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外源DNA都能进行酶切,这就使得在J株建立分子操作体系比较困难。综上所述,通过对发酵技术的优化提高了抗菌物质P1的产量,经过分离纯化进一步研究抗菌物质P1的活性,并从分子水平初步探究了多粘类芽孢杆菌J株的分子操作工具,这为抗菌物质P1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及结构解析奠定基础,也为今后建立J株分子操作工具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季宇彬,徐家俊,单体壮,封克,缪莉[3](2019)在《赤子爱胜蚓具抗菌活性的非极性物质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甲醇提取物具有体外抗菌活性。将干燥蚯蚓用甲醇浸泡、超声波提取、有机溶剂萃取粗提物,以抗菌活性分析为导向,采用正相和反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富集E.fetida中的非极性活性分子群Fr.2-5。运用TLC、HPLC-DAD、~1H NMR和GC-MS对Fr.2-5的物质组成进行了相互佐证分析。结果表明:Fr.2-5对Vibrio Parahemolyticus ATCC17802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ATCC12472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活性部位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酯)和少量甾体类化合物组成。(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炜,宁春妹,杭柏林,钱琨,秦爱建[4](2019)在《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胞内物质泄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机制,通过β-半乳糖苷酶试验测定了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CVCC1568的抑菌活性,以菌落计数法测定了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CVCC1568的抑菌动力学,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CVCC1568细胞壁通透性,以及胞内紫外吸收物质、蛋白及核酸的泄露量。结果表明,抗菌肽BSN-37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CVCC1568的生长繁殖,随抗菌肽浓度增加,抑制活性越高,抗菌肽BSN-37作用后的大肠杆菌CVCC1568细胞壁通透性增加,胞内紫外吸收物质、蛋白和核酸的泄露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说明抗菌肽BSN-37能破坏大肠杆菌CVCC1568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表现较好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5期)

汤夏安,杨盼,邓业成,冯蓓蓓,林伟[5](2019)在《内生真菌DBR-9发酵液中抗菌物质分析及发酵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内生真菌DBR-9发酵液中橘霉素的HPLC检测方法及橘霉素的发酵条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及条件试验确定橘霉素HPLC分析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橘霉素HPLC分析条件为C18柱,流动相为甲醇和磷酸水溶液,样品液为发酵液-甲醇(体积比1∶9)。DBR-9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接种量10.4×106个孢子,26℃、160 r/min振摇培养30 d。[结论]运用HPLC方法可精确测定DBR-9发酵液中橘霉素含量,发酵条件的确定对利用DBR-9生产橘霉素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5期)

刘超,刘洪伟,汪步青,赵雯雅,王雅娜[6](2019)在《解淀粉芽孢杆菌BA-26抗菌物质分离及对灰葡萄孢抑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A-26发酵液中抑菌物质存在情况,明确活性物质的抑菌效果,初步探索其抗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机制。通过硫酸铵沉淀、大孔树脂吸附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从菌株BA-26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抗菌物质;采用平板对峙法检测抗菌物质抑菌活性;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各活性组分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研究其对菌丝和孢子萌发的影响。从菌株BA-26发酵液中获得抗菌粗提物抑菌谱广,对立枯丝核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强抑制作用;分离纯化得到11个具有抑制真菌作用的活性组分;其中A6-19和A6-20组分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抑菌活性最强,最小抑菌浓度为7.81μg/mL;菌株BA-26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能使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受阻、膨大变粗、细胞膜破坏并能抑制其孢子萌发。明确了解淀粉芽孢杆菌BA-26菌株产抗菌物质情况,初步探究其抑菌作用机制,为抗菌物质在防治病原真菌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洒荣波,晁强,王晓辉,隋君康,刘训理[7](2019)在《杨树溃疡病生防菌株N6-34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杨树溃疡病是一种主要由葡萄座腔菌引起的杨树枝干病害,危害严重。前期从杨树中分离到一株内生拮抗细菌N6-34,研究表明该菌株拮抗效果好,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目的】对拮抗细菌N6-34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鉴定了活性物质组分的结构。【方法】通过硫酸铵盐析、甲醇抽提、分子筛、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N6-34菌株的抗菌活性物质,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N6-34菌株发酵液经多步分离纯化,共获得14个组分,其中有13个组分具有抗菌活性,经一级质谱分析,获得了13种抗菌活性组分的分子量;经二级质谱分析,将13种抗菌活性物质鉴定为Fengycin A或Fengycin B的同系物或同分异构体。【结论】从N6-34菌株发酵液中分离获得了13种抗菌成分,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勇,严志鹏,陈杭君,邵平[8](2019)在《鲜切果蔬抗菌物质与抗菌包装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鲜切果蔬易出现腐败微生物和食源性致病菌生长繁殖的问题,文章综述了鲜切果蔬抗菌包装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果蔬中存在的腐败微生物和致病菌,介绍了3大类用于鲜切果蔬包装中的抗菌物质(有机抗菌剂、无机抗菌剂和天然抗菌剂),并详细总结了3种抗菌包装的形式(抗菌涂层包装、抗菌薄膜包装和抗菌小袋包装)及其释放机制。鲜切果蔬抗菌包装与其他保鲜手段联用,将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抗菌包装也将朝着更加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李仁奇,任桂君,王志平,于川,喻勇[9](2018)在《野生大黑蚁中抗菌肽类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耐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野生大黑蚁为原料,采用索氏抽提法除脂后,经乙醇浸提法粗提,再利用透析法分离纯化,得到对细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肽类物质,并对该抗菌肽类物质进行氨基酸分析和耐热性检测。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抗菌肽类物质对枯草芽胞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其抑菌圈直径为24 mm;结合索氏抽提除脂,乙醇浸提和透析法所得到的粗提物氨基酸含量较高;蚂蚁抗菌肽类物质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80℃下加热50 min后抑菌活性下降。(本文来源于《生物资源》期刊2018年06期)

杨勇,张勇,李书琴,章帅文,刘群[10](2018)在《黄麻链霉菌AUH-1抗菌活性物质发酵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麻链霉菌AUH-1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产生对水稻纹枯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采用响应面法对黄麻链霉菌AUH-1培养基成分中的碳源、氮源进行优化,以期提高黄麻链霉菌AUH-1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利用不同碳氮源进行单因素实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确定碳氮源水平,应用Design-Expert 8.05b软件中Box-Benhnken设计响应面试验,得到黄麻链霉菌AUH-1发酵培养基的最优配比组合浓度。结果表明,优化后培养基的成分浓度为蔗糖3.1%、玉米淀粉0.25%、玉米浆4.5%、硫酸铵0.375%,在此浓度配比下黄麻链霉菌AUH-1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模型预测值为70.504 1%,实际优化值达到69.31%,相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5.78%。为进一步研制水稻纹枯病生防制剂和杀菌剂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灾害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抗菌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生素一直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关键药物,然而病原体(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现出对许多抗生素类药物有耐药性,本课题组分离鉴定出的多粘类芽孢杆菌J株对病原性细菌和植物病原性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多重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明显的杀菌作用。本研究主要分离追踪对MRSA有强烈杀菌作用的抗菌物质。为了获得大量的抗菌物质,通过菌株的选育及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J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筛选出了最优组:种龄18h、接种量6%、温度32℃、初始pH为8、装液量75mL、摇床转速200r/min,培养24h后,获得发酵粗提物是原始发酵产量的2倍,经过分离纯化得到抗菌物质P1。抗菌物质P1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物质性质不稳定极易分解而失去抗菌活性,受温度影响最大、呈酸碱两性,不同的溶剂对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且制备固体时活性损失很大。抗菌物质P1抑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物质对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血链球菌有抑菌作用,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杀菌曲线。抗菌物质P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MRSA的MIC值都是64μg/mL和MBC值都是125μg/mL,其4×MIC将10~5~10~6CFU/mL浓度的菌体分别为8h、6h、8h全部杀死;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分别是32μg/mL、64μg/mL,对蜡样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25μg/mL、250μg/mL,对解淀粉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250μg/mL、500μg/mL,其4倍的MIC对叁种芽孢杆菌10~5~10~6CFU/mL浓度的菌体分别为4h、12h、12h全部杀死;对血链球菌有抑菌作用其MIC>500μg/mL,而对白喉杆菌没有抑菌效果。抗菌物质P1抗菌效果测定的结果表明:抗菌物质P1对细菌的抗菌效果为杀菌作用。抗菌物质P1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菌物质P1对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血链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有抑制作用,并且抗菌物质P1对葡萄球菌属已形成的生物被膜具有溶解作用,使测试菌株MRSA、MSSA、金黄色葡萄球菌已形成的生物被膜减少35%以上。但是,10×MIC的抗菌物质P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两个主要毒性因子α-溶血素(Hla)和杀白细胞素(PVL)生成没有抑制作用。细胞毒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抗菌物质P1的细胞毒性与最大LDH释放量有极显着性差异,16μg/mL的抗菌物质P1的细胞毒性为1.2%;当抗菌物质P1浓度增大时,细胞毒性也随之增大,250μg/mL的抗菌物质P1细胞毒性为6.5%。为了筛选J株中与抗菌物质P1相关的基因,以pRN5101和pIC333质粒等尝试在J株中建立分子操作体系。但是,试验没有获得阳性结果,通过J株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文献报道:J株有很完善的限制性修饰系统,可以对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外源DNA都能进行酶切,这就使得在J株建立分子操作体系比较困难。综上所述,通过对发酵技术的优化提高了抗菌物质P1的产量,经过分离纯化进一步研究抗菌物质P1的活性,并从分子水平初步探究了多粘类芽孢杆菌J株的分子操作工具,这为抗菌物质P1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及结构解析奠定基础,也为今后建立J株分子操作工具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菌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花榜清,吴正钧.牛类芽孢杆菌BD3526发酵液中抗菌物质的特性及初步分离[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9

[2].马宁.多粘类芽孢杆菌J株抗菌物质P1的活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季宇彬,徐家俊,单体壮,封克,缪莉.赤子爱胜蚓具抗菌活性的非极性物质组成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4].张炜,宁春妹,杭柏林,钱琨,秦爱建.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胞内物质泄露的影响[J].现代畜牧兽医.2019

[5].汤夏安,杨盼,邓业成,冯蓓蓓,林伟.内生真菌DBR-9发酵液中抗菌物质分析及发酵条件[J].农药.2019

[6].刘超,刘洪伟,汪步青,赵雯雅,王雅娜.解淀粉芽孢杆菌BA-26抗菌物质分离及对灰葡萄孢抑菌作用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9

[7].洒荣波,晁强,王晓辉,隋君康,刘训理.杨树溃疡病生防菌株N6-34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19

[8].刘勇,严志鹏,陈杭君,邵平.鲜切果蔬抗菌物质与抗菌包装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9].李仁奇,任桂君,王志平,于川,喻勇.野生大黑蚁中抗菌肽类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耐热性[J].生物资源.2018

[10].杨勇,张勇,李书琴,章帅文,刘群.黄麻链霉菌AUH-1抗菌活性物质发酵优化研究[J].生物灾害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携带gfp基因工程菌株的菌落和菌体所发...各药材抗菌成分(R≥0.8)各药材抗炎成分(R≥0.8)占培养时间对菌株SA10生长及产抗菌物质3抗菌物质细菌的拮抗作用Fig....7 起始 pH 值对产抗菌物质的影响

标签:;  ;  ;  ;  ;  ;  ;  

抗菌物质论文_花榜清,吴正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