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壁床论文和设计-刘天盛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壁床包括: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第一红外线传感器;第二红外线传感器;第三红外线传感器;控制器;壁床柜体,设置有第一收容腔体和第二收容腔体;床体,可转动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内;第一柜体,设置在壁床柜体的一侧端;第二柜体,设置在壁床柜体的另一侧端;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第一转动板;第一活塞杆;第一电机;与控制器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新型壁床能够利用电机驱动床体翻转,无需人工操作,简单又方便,还能够利用空气净化器对床体和壁床之间的空气进行净化,利用加湿器对床体和壁床之间的空气进行加湿,使得床体和壁床之间的空气处于比较清新的状态,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型壁床,包括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第一红外线传感器、第二红外线传感器、第三红外线传感器和与所述空气净化器、所述加湿器、所述第一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第二红外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三红外线传感器连接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壁床柜体,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收容腔体和处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下方的第二收容腔体;床体,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内;第一柜体,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一侧端;第二柜体,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另一侧端;第一转动轴,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一收容腔体的一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床体的一端的一侧壁上;第二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转动轴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一收容腔体的一侧壁上,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床体的一端的一侧壁上;第一转动板,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轴带动所述第一转动板转动;第一活塞杆,其底部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其伸缩杆与所述第一转动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其中,所述第一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柜体的柜门上,所述第二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柜体的柜门上,所述第三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二收容腔体的柜门上,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新型壁床,包括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第一红外线传感器、第二红外线传感器、第三红外线传感器和与所述空气净化器、所述加湿器、所述第一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第二红外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三红外线传感器连接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壁床柜体,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收容腔体和处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下方的第二收容腔体;

床体,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内;

第一柜体,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一侧端;

第二柜体,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另一侧端;

第一转动轴,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一收容腔体的一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床体的一端的一侧壁上;

第二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转动轴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一收容腔体的一侧壁上,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床体的一端的一侧壁上;

第一转动板,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轴带动所述第一转动板转动;

第一活塞杆,其底部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其伸缩杆与所述第一转动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柜体的柜门上,所述第二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柜体的柜门上,所述第三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二收容腔体的柜门上,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壁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壁床柜体呈矩形状,其中所述第三红外线传感器的数量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三红外线传感器沿所述壁床柜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二收容腔体的柜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壁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柜体和所述第二柜体呈矩形状,其中所述第一柜体和所述第二柜体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一柜体的高度小于所述壁床柜体的高度,且所述第一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柜体的顶部的正面,所述第二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柜体的顶部的正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壁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管体,其一端与所述空气净化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连接;

第二管体,其一端与所述加湿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壁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壁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壁床柜体的背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对应的第三收容凹槽,所述第一管体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收容凹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壁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石墨烯加热板,呈矩形状,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一收容腔体的中部,其中所述石墨烯加热板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壁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和床体呈矩形状,其中所述床体的长度略小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长度,所述床体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宽度,所述床体朝向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一面的两侧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板和第二凸起板,其中所述第一凸起板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高度和所述第二凸起板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高度相等,且所述石墨烯加热板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凸起板和所述第二凸起板之间的距离。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壁床。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房价高涨,小户型单位深受年轻一族的钟爱,这是因为壁床就是装在墙壁上的床,平时不用时外观如同衣柜,在需要睡觉时将床体翻下,就变成一张标准的床,在不需要睡觉时直接将床体翻上,以空出更多的空间,空间利用率高,而且外观时尚。

然而,市面上的壁床大多数是依靠人工手动翻转床体的,费时又费力,且功能单一,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壁床,具有多种功能,能够利用电机驱动床体翻转,无需人工操作,简单又方便,还能够利用空气净化器对床体和壁床之间的空气进行净化,利用加湿器对床体和壁床之间的空气进行加湿,使得床体和壁床之间的空气处于比较清新的状态,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壁床,包括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第一红外线传感器、第二红外线传感器、第三红外线传感器和与所述空气净化器、所述加湿器、所述第一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第二红外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三红外线传感器连接的控制器,其还包括:壁床柜体,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收容腔体和处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下方的第二收容腔体;床体,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内;第一柜体,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一侧端;第二柜体,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另一侧端;第一转动轴,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一收容腔体的一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床体的一端的一侧壁上;第二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转动轴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一收容腔体的一侧壁上,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床体的一端的一侧壁上;第一转动板,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轴带动所述第一转动板转动;第一活塞杆,其底部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其伸缩杆与所述第一转动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其中,所述第一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柜体的柜门上,所述第二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柜体的柜门上,所述第三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二收容腔体的柜门上,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壁床柜体呈矩形状,其中所述第三红外线传感器的数量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三红外线传感器沿所述壁床柜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二收容腔体的柜门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柜体和所述第二柜体呈矩形状,其中所述第一柜体和所述第二柜体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一柜体的高度小于所述壁床柜体的高度,且所述第一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柜体的顶部的正面,所述第二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柜体的顶部的正面。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管体,其一端与所述空气净化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连接;第二管体,其一端与所述加湿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壁床柜体的背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对应的第三收容凹槽,所述第一管体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收容凹槽中。

进一步的,还包括:石墨烯加热板,呈矩形状,设置在所述壁床柜体的第一收容腔体的中部,其中所述石墨烯加热板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和床体呈矩形状,其中所述床体的长度略小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长度,所述床体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宽度,所述床体朝向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一面的两侧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板和第二凸起板,其中所述第一凸起板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高度和所述第二凸起板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高度相等,且所述石墨烯加热板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凸起板和所述第二凸起板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新型壁床包括: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第一红外线传感器;第二红外线传感器;第三红外线传感器;与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第一红外线传感器、第二红外线传感器和第三红外线传感器连接的控制器;壁床柜体,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收容腔体和处于第一收容腔体下方的第二收容腔体;床体,可转动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内;第一柜体,设置在壁床柜体的一侧端;第二柜体,设置在壁床柜体的另一侧端;第一转动轴,其一端转动设置在壁床柜体的第一收容腔体的一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床体的一端的一侧壁上;第二转动轴,与第一转动轴间隔设置,其中第二转动轴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壁床柜体的第一收容腔体的一侧壁上,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床体的一端的一侧壁上;第一转动板,其一端与第一转动轴连接,以通过第一转动轴带动第一转动板转动;第一活塞杆,其底部转动设置在第二转动轴上,其伸缩杆与第一转动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电机,与第一转动轴连接,以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转动轴转动;其中,第一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柜体的柜门上,第二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第二柜体的柜门上,第三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壁床柜体的第二收容腔体的柜门上,控制器与第一电机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新型壁床具有多种功能,能够利用电机驱动床体翻转,无需人工操作,简单又方便,还能够利用空气净化器对床体和壁床之间的空气进行净化,利用加湿器对床体和壁床之间的空气进行加湿,使得床体和壁床之间的空气处于比较清新的状态,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新型壁床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壁床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壁床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壁床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区域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壁床的第一转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壁床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壁床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8所示,该新型壁床包括壁床柜体10、床体11、空气净化器 12、加湿器13、石墨烯加热板102、第一柜体14、第二柜体15、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4、电视机105、控制器、第一管体106、第二管体、第一转动轴211、第二转动轴212、第一转动板213、第一活塞杆214和第一电机215。

壁床柜体10呈矩形状,用于设置在墙体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壁床柜体10还可以呈其他形状,如圆柱状。

在本实施例中,壁床柜体10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一收容腔体101和处于第一收容腔体101下方的第二收容腔体。

优选地,第一收容腔体101和第二收容腔体呈矩形状。其中第一收容腔体101的高度比第二收容腔体的高度高,且第一收容腔体101的长度等于第二收容腔体的长度。

床体11的一端可转动设置在壁床柜体10中。具体地,床体11的一端可转动设置在壁床柜体10的第一收容腔体101的一端中,即床体11 是收容在壁床柜体10的第一收容腔体101内的。

在本实施例中,床体11呈矩形状,其中床体11的长度略小于第一收容腔体101的长度,床体11的宽度等于第一收容腔体101的宽度,使得床体11能够收容在第一收容腔体101中。进一步的,床体11的厚度等于第一收容腔体101的深度,使得床体11收容在第一收容腔体101 时,床体11与壁床柜体10处于同一水平面,使得外观美观。

第一转动轴211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壁床柜体10的第一收容腔体101 的一侧壁上,第一转动轴21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床体11的一端的一侧壁上。应理解,本实施例的第一转动轴211的一端是穿设且转动设置在壁床柜体10的第一收容腔体101的一侧壁内的,而第一转动轴211的另一端与床体11的一端固定连接,因此可以通过第一转动轴211的转动带动床体11转动。

第二转动轴212与第一转动轴211间隔设置,其中第二转动轴212 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壁床柜体10的第一收容腔体101的一侧壁上,第二转动轴212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床体11的一端的一侧壁上。应理解,第二转动轴212和第一转动轴211是沿着床体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第一转动板213的一端与第一转动轴211连接,以通过第一转动轴 211带动第一转动板213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板213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轴211 上,即第一转动板213的一端设有第一开孔,第一转动轴211穿设在第一开孔内。进一步的,第一转动板213的一端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一卡置柱2131,第一转动轴211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转动盘2111,其中第一转动盘2111设有用于卡置第一卡置柱2131的第一卡置边2112,以通过第一转动盘2111带动第一转动板213转动。应理解,第一转动板213的一端朝向第一转动盘2111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一卡置柱2131,使得第一转动盘2111转动时能够卡住第一卡置柱2131,以带动第一转动板213转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板213的一端与第一转动轴211 固定连接,以直接通过第一转动轴211带动第一转动板213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置柱2131设置在第一转动板213与第一转动轴211的连接处和第一转动板211的中部之间。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转动盘2111由圆形盘切割形成,其中第一转动盘2111的半径大于第一卡置柱2131与第一转动轴211的距离,使得第一转动盘2111转动时能够通过第一卡置边2112卡住第一卡置柱2131以带动第一转动板212转动。应理解,第一卡置柱2131是处于第一转动盘2111的第一卡置边2112 的上方的。

优选地,第一转动板213呈长条状设置。进一步的,第一转动板213 呈长条矩形状设置。

第一活塞杆214的底部转动设置在第二转动轴212上,第一活塞杆 214的伸缩杆与第一转动板21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第一电机215与第一转动轴211连接,以通过第一电机215带动第一转动轴211转动,从而带动床体11跟随第一转动轴211转动。应理解,控制器与第一电机215连接,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215工作,以实现自动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轴211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齿轮,第一电机 215的转动轴固定设置有与第一齿轮齿轮连接的第二齿轮,以使得第一电机215通过齿轮带动第一转动轴211转动。

具体实施方式,当需要将床体11翻上时,可以利用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215工作,以通过第一电机215控制第一转动轴211逆时针转动,此时第一转动盘2111跟随第一转动轴211逆时针转动,第一转动盘2111 的第一卡置边2112转动并卡住第一卡置柱2131以带动第一转动板213 逆时针转动,而第一转动板213的另一端带动第一活塞杆214的伸缩杆伸出,同时第一活塞杆214也跟随第一转动板213逆时针转动,此时床体11翻上;当需要将床体11翻下时,可以利用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215 工作,以通过第一电机215控制第一转动轴211顺时针转动,此时第一转动盘2111跟随第一转动轴211顺时针转动,第一转动盘2111的第一卡置边2112转动并卡住第一卡置柱2131以带动第一转动板213顺时针转动,而第一转动板213的另一端带动第一活塞杆214的伸缩杆缩回,同时第一活塞杆214也跟随第一转动板213顺时针转动,此时床体11 翻下。

应理解,第一活塞杆214在床体11翻上时具有固定床体11的作用,此时床体11是不容易转动的,需要比较大力才能使第一活塞杆214的伸缩杆伸缩。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床体11收容在第一收容腔体 101时,还可以进一步设置绑带或链条用来将床体11和壁床柜体10连接。

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该新型壁床还包括第三转动轴216、第四转动轴217、第二转动板218和第二活塞杆219。

第三转动轴216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壁床柜体10的第一收容腔体201 的另一侧壁上,第三转动轴216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床体11的一端的另一侧壁上。应理解,本实施例的第三转动轴216的一端是穿设且转动设置在壁床柜体10的第一收容腔体101的另一侧壁内的,而第三转动轴 216的另一端与床体11的一端固定连接,因此可以通过第三转动轴216 的转动带动床体11转动。

第四转动轴217与第三转动轴216间隔设置,其中第四转动轴217 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壁床柜体10的第一收容腔体101的另一侧壁上,第四转动轴217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床体11的一端的另一侧壁上。应理解,第四转动轴217与第三转动轴216是沿着床体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轴211与第三转动轴216对称设置,第二转动轴212与第四转动轴217对称设置。

第二转动板218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三转动轴216上,以通过第三转动轴216带动第二转动板218转动。优选地,第二转动板218呈长条状设置。

第二活塞杆219的底部转动设置在第四转动轴217上,第二活塞杆219伸缩杆与第二转动板218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应理解,在第一电机215控制第一转动轴211转动以带动床体11 转动时,第三转动轴216也是跟随床体11同步转动的,而第二活塞杆 219的伸缩杆是跟随第一活塞杆214的伸缩杆同步伸缩的。

在本实施例中,床体11远离第一收容腔体101的一侧面的顶部铰接设置有用于支撑床体11的支撑板113。具体地,床体11远离第一收容腔体101的一侧面的顶部设有第一收容凹槽,其中支撑板113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收容凹槽内。

优选地,支撑板113的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收容凹槽靠近床体11 的顶部的一端。具体地,床体11的第一收容凹槽的一侧壁设有第一开孔,床体11的第一收容凹槽的另一侧壁设有第二开孔,支撑板113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转动设置在第一开孔内的第一转动杆和转动设置在第二开孔内的第二转动杆,使得支撑板113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收容凹槽内。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13用于支撑床体11。应理解,由于支撑板 113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收容凹槽内,当床体11翻下时(即床体11 水平设置时),支撑板113会根据自身重力往下转动,使得支撑板113 远离床体11的另一端支撑在地面以支撑床体11,而当床体11翻上时(即床体11垂直设置时),支撑板113会根据自身重力往下转动,使得支撑板113与床体11平行设置。又或者,通过人为手动将支撑板113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13远离床体11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图案114。优选地,第一图案114可以为挂画。应理解,第一图案114可以通过螺钉方式或黏贴方式设置在支撑板113中。

电视机115设置在床体11远离第一收容腔体101的一侧面上。也就是说,床体11可以作为电视机115的支撑架。应理解,由于电视机115 设置在床体11远离第一收容腔体101的一侧面上,因此在床体11翻下之后,该床体11可作为睡眠工具,而在床体11翻上之后,该床体11 作为电视机115的支撑架,可以随时播放电视,大大提高了趣味性。

优选地,电视机115处于支撑板113的下方,也就是说,在床体11 翻上之后,电视机115处于支撑板113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床体11远离第一收容腔体101的一侧面设有第二收容凹槽,其中电视机115固定设置在第二收容凹槽内。应理解,本实施例可以通过螺钉方式或卡扣方式将电视机115固定在第二收容凹槽内。

应理解,当床体11翻上之后,可通过床体11作为电视机115的支撑架,方便用户看电视剧,同时在支撑板113远离床体11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图案114,能够进一步装饰房子,趣味性大,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石墨烯加热板102设置在壁床柜体10中,具体地,石墨烯加热板 102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101中,使得床体11收容在第一收容腔体101 内时能够利用石墨烯加热板102对床体11和壁床柜体10之间的空气进行加热,使得床体11和壁床柜体10之间的空气保持比较干燥的状态,即使是处于潮湿天气,也能够保证床体11和壁床柜体10之间的空气处于比较干燥的状态,使得床体11和壁床柜体10之间不容易滋生细菌等现象,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另外,本实施例的石墨烯加热板102除了能起到干燥作用外,还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因此能够使得床体11和壁床柜体10不容易滋生细菌等现象,不容易产生异味。

在本实施例中,石墨烯加热板102呈矩形状,其中石墨烯加热板102 的宽度小于第一收容腔体101的宽度。优选地,石墨烯加热板102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101的中部。

在本实施例中,床体11朝向第一收容腔体101的一面的两侧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板111和第二凸起板112,其中第一凸起板111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高度和第二凸起板112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高度相等,且第一凸起板111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高度比床体11的床垫所在的水平面高。

应理解,由于床体11可以收容在第一收容腔体101中,而在床体 11设置第一凸起板111和第二凸起板112,能够使得床体11收容在第一收容腔体101中时,床体11通过第一凸起板111和第二凸起板112支撑第一收容腔体101的内壁,使得床体11不直接与第一收容腔体101的内壁接触,能够使得床体11与第一收容腔体101的内壁之间保持比较大距离,使得空气流通。

在本实施例中,石墨烯加热板102的宽度等于第一凸起板111和第二凸起板112之间的距离,又或者石墨烯加热板102的宽度略小于第一凸起板111和第二凸起板112之间的距离,使得床体11收容在第一收容腔体101时,石墨烯加热板102刚好收容在第一凸起板111和第二凸起板112之间。

空气净化器12设置在第二收容腔体中。

第一管体106的一端与空气净化器12连接,第一管体106的另一端与第一收容腔体101连接,以使得空气净化器12通过第一管体106 将新鲜的空气排至第一收容腔体101内,以通过空气净化器12对床体 11和壁床柜体10之间的空气进行净化,以去除第一收容腔体101内的异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收容腔体101的顶部设有与第一管体106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通孔,以使得空气净化器12所产生的新鲜空气从第一收容腔体101的顶部进入第一收容腔体101内。

优选地,壁床柜体10的背面设有与第一收容腔体101对应的收容凹槽105,第一管体106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第三收容凹槽105中。应理解,壁床柜体10的背面是直接靠着墙体的,而将第一管体106设置在第三收容凹槽105内,使得第一管体106不外露,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外观的美观。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收容凹槽105呈矩形状,且第三收容凹槽105的宽度及长度等于第一收容腔体101的宽度及长度,而第一管体 106设置在第三收容凹槽105的边缘上。

加湿器13设置在第二收容腔体中。

第二管体的一端与加湿器13连接,第二管体的另一端与第一收容腔体101连接,以使得加湿器13通过第二管体对第一收容腔体101内的空气进行加湿,以保持第一收容腔体101内的空气既不会太湿也不会太干燥,使得床体11和壁床柜体10之间的空气处于比较清新的状态,使床体11和壁床柜体10之间的空气不容易产生异味,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应理解,由于床体11收容在壁床柜体10内时,床体11和壁床柜体10之间的空气不流通,在闷热天气情况下,床体11和壁床柜体10 之间的空气是特别闷热的,特别难闻的,因此容易产生异味,而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加湿器13来对第一收容腔体101内的空气进行加湿,能够有效解决此问题。

优选地,第一收容腔体101的底部设有与第二管体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通孔,以使得加湿器13所产生的雾化气体从第一收容腔体101的底部进入第一收容腔体101内。

第一柜体14设置在壁床柜体10的一侧端。应理解,第一电机215 可以设置哎第一柜体14内。

第二柜体15设置在述壁床柜体10的另一侧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设置在第一柜体14的柜门上,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设置在第二柜体15的柜门上,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4设置在壁床柜体10的第二收容腔体的柜门103上。应理解,本实施例的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用于检测是否有人处于第一柜体14 的正前方,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用于检测是否有人处于在第二柜体15 的正前方,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4用于检测是否有人处于壁床柜体10 的正前方。

应理解,由于壁床柜体10比较大,因此为了能够准确检测壁床柜体10的正前方是否有人,优选地,壁床柜体10呈矩形状,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4的数量有多个,且多个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4沿壁床柜体10 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壁床柜体10的第二收容腔体的柜门103上,即每一个第二收容腔体的柜门103都设置有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柜体14和第二柜体15呈矩形状,其中第一柜体14和第二柜体15的高度相等,且第一柜体14的高度小于壁床柜体 10的高度。应理解,第一柜体14和第二柜体15的高度范围优选为 20-150cm(厘米),当然,本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柜体14和第二柜体15 的高度。

优选地,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设置在第一柜体14的顶部的正面,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设置在第二柜体15的顶部的正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设置在第一柜体14的中部的正面,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设置在第二柜体15的中部的正面。

控制器设置在第二收容腔体中。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分别与空气净化器12、加湿器13、石墨烯加热板102、第一电机215、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和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3连接,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空气净化器12、加湿器13、石墨烯加热板102、第一电机215、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和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3的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检测到第一柜体14的正前方有人、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检测到第二柜体15的正前方有人或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4检测到壁床柜体10的正前方有人时,控制器停止控制第一电机215转动,以停止床体11翻下。也就是说,在需要利用第一电机215控制床体11翻下或翻上时,当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 检测到第一柜体14的正前方有人、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检测到第二柜体15的正前方有人或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4检测到壁床柜体10的正前方有人,则控制器发送停止指令至第一电机215使第一电机215停止工作,从而能够防止床体11在翻下过程中压到人,防止床体11在翻上过程中夹到人,安全性极高。

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壁床还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警报器,其中警报器可以设置在壁床柜体10、第一柜体14或第二柜体 15中。在床体11翻下过程中,如果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或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3检测到壁床正正前方有人时,控制器除了发送停止指令至第一电机215使第一电机215停止工作,还发送警报指令至警报器使警报器报警以提醒人,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床体11 翻下时压住人,有效提高了安全性。

应理解,本实施例可以通过人为操作控制器来控制空气净化器12、加湿器13、石墨烯加热板102、第一电机215、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和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3的工作,也可以通过控制器自动控制空气净化器12、加湿器13、石墨烯加热板102、第一电机 215、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和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3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控制器为单片机,如该控制器为8051 系列的单片机。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控制器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控制器实现,即控制器与空气净化器12、加湿器13、石墨烯加热板102、第一电机215、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41、第二红外线传感器151、第三红外线传感器103和警报器的工作原理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原理实现,在此不一一赘述。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新型壁床能够实现智能化,也具有多种功能,能够利用第一电机215驱动床体11翻转,无需人工操作,简单又方便,能够对床体11和壁床柜体10之间的空气进行净化,对床体11 和壁床柜体10之间的空气进行加湿,使得壁床的空气保持比较清新,同时还可以利用红外线传感器检测到壁床的正前方有人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215停止工作以停止床体翻下,防止床体翻下时压住人,安全性高,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新型壁床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13235.4

申请日:2019-03-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769753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A47C17/38

专利分类号:A47C17/38;A47C17/86;A47C21/00

范畴分类:15C;

申请人:广东天瞳友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天瞳友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胜利东部生态工业园自编17号

发明人:刘天盛;王子杰

第一发明人:刘天盛

当前权利人:广东天瞳友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新型壁床论文和设计-刘天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