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黄土高原论文_王劲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字黄土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土高原,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坡度,地面。

数字黄土高原论文文献综述

王劲峰[1](2016)在《《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是数值化存储采样点高程数据的集合,据此进行地形地貌分析的现代化工具。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及其研究组长期从事黄土高原数字地形研究,2015年将其系统成果出版专着《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内容共分为7章,其中:第1章为概论;第2章介绍研究样区与实验数据;第3至6章分别论述了黄土高原DEM的构建、尺度问题、特征提取和信息图谱;第7章介绍(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陈楠,王钦敏[2](2009)在《基于地形因子信息量的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的选择——以黄土高原的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黄土高原选取代表不同黄土地貌类型的神木、绥德、延川、富县、宜君共5个研究样区,以样区1∶1万地形图所建立的DE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水平分辨率DEM所提取的坡度和坡向的信息量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互信息的精度指标。在每一样区随机选取20个试验样区,得到上述指标与水平分辨率的函数关系,可以根据其反函数由已知指标求得所需要的水平分辨率数值,并且该函数关系在每一样区的16个随机检验样区通过了检验。实例证明,该函数关系可以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节约成本,并可以减小数据量。(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李发源,龙毅,葛珊珊[3](2006)在《数字高程模型在黄土高原研究中的应用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多比例尺尺度DEM(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及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方法的完善,给黄土高原研究带来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简要回顾黄土高原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指出研究方法和数据源是限制黄土高原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DEM在黄土高原研究中的应用的几个阶段,特别是近年来提出的黄土高原地面坡谱方法,认为地面坡谱在空间上呈有规律的变异,能反映不同地貌类型及发育特征,坡谱分析法可作为黄土高原“高分辨率”地貌认识和划分的切入点。(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6年01期)

阎慧敏,李壁成,李世华[4](2005)在《GPS在构建黄土高原数字流域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化管理是21世纪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构建数字流域将成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等重要的分析和信息管理平台。我们应用GPS技术在黄土高原固原、安塞、长武叁个不同地貌与生态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了叁维空间定位的试验研究。以固原试区为例,对GPS定位精度、工作效率及在黄土高原数字流域建设中的作用、意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王雷[5](2005)在《黄土高原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信息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从1:100万到1:1万各级基本比例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建立。这些高质量、多尺度的DEM产品已经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被广泛的应用。然而,对于这些DEM数据的地形信息容量特征却未能从理论上予以阐明。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地形信息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栅格DEM数据的地形信息容量的概念,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实验样区,探讨有关DEM数据地形信息容量的问题。首先,在分析DEM数据的地形信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形复杂度指数的概念,并以地形复杂度指数和坡度坡向变化率为基础,提出了DEM地形信息容量的概念和基本算法;其次,运用典型样区数据和空间地统计的方法,阐明地形信息容量在整个陕北黄土高原的空间分异规律;第叁,利用两种比例尺的DEM数据,通过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变化,揭示了空间尺度对于地形信息容量的影响;最后,对地形信息容量与其他一些常用的有关水土保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阐明了地形信息容量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本文所提出的地形信息容量能够反映地形的基本变化特征,对DEM数据所包含的地形信息能够进行科学地量化,同时能够反映地貌类型在空间上的区域分异,并能够反映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5-05-01)

李发源[6](2004)在《数字高程模型(DEM)在黄土高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DEM已在地学空间叁维模型构建与地学空间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 DEM不仅仅是单纯的地形数据库,更应作为一种地学分析的新方法。DEM分析方法的引入,给黄土高原研究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如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流域特征地貌的提取及分析、土壤侵蚀模型的校正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概念,如黄土高原地面坡谱等。初步研究表明,坡谱是利用微观地形指标来反映宏观地形特征的有效方法,对它的研究旨在探索黄土高原地貌研究的新方法,也是为解决地理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基本自然地理单元的尺度问题的一次尝试。(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11-01)

[7](2004)在《数字黄土高原——高科技在黄河水土保持中大显身手》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黄土高原——高科技在黄河水土保持中大显身手(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04年07期)

李国英[8](2003)在《打造“数字黄土高原”推动流域水土保持——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数字黄土高原”系统汇报会上的讲话》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晚上,看了"数字黄土高原"系统演示之后,感受颇深。黄河上中游局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水平,十分难得。在数字化建设的道路上,黄河上中游局今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直观地感受到,"数字黄土高原"的多个子系统已经初步地建立起来了。但是,从数字化发展的方向来看,今后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不要期望一年、两年就能完成。要与时俱进,因为信息是在不断地发展,反映信息的手(本文来源于《治黄科技信息》期刊2003年06期)

李晓燕,张树文,李壁成,王宗明[9](2003)在《黄土高原数字小流域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立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小流域是数字地球中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立节点 ,小流域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立是数字小流域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以中科院水保所宁夏固原试区为例 ,对构建数字小流域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要素的确定、数据的采集方法、管理方法进行了论述 ;基于 DOM进行了试区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 ,对基础框架信息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3年06期)

汤国安,赵牡,李天文,刘咏梅[10](2003)在《黄土高原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地面坡度的不确定性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栅格分辨率及地形的影响,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所提取的地面坡度往往存在较大误差。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6个典型的地貌类型区为试验样区,采用野外实测及高精度的1:1万比例尺DEM为基准数据,研究栅格分辨率及地形粗糙度对DEM所提取地面平均坡度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1:1万比例尺DEM,5m是保证该地区地形描述精度的理想分辨率尺度;多要素逐步回归模拟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DEM所提取的地面平均坡度的误差E与栅格分辨率X以及地形起伏的代表性因子—沟壑密度S之间存在的量化关系为E=(0.0015S~2+0.031S-0.0325)·X-0.0045S~2-0.155S+0.1625。该结果可有效估算黄土高原地区1:10000比例尺DEM所提取地面平均坡度的精度;此外,也为确定DEM的栅格大小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期刊2003-08-01)

数字黄土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黄土高原选取代表不同黄土地貌类型的神木、绥德、延川、富县、宜君共5个研究样区,以样区1∶1万地形图所建立的DE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水平分辨率DEM所提取的坡度和坡向的信息量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互信息的精度指标。在每一样区随机选取20个试验样区,得到上述指标与水平分辨率的函数关系,可以根据其反函数由已知指标求得所需要的水平分辨率数值,并且该函数关系在每一样区的16个随机检验样区通过了检验。实例证明,该函数关系可以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节约成本,并可以减小数据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字黄土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1].王劲峰.《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评述[J].地理学报.2016

[2].陈楠,王钦敏.基于地形因子信息量的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的选择——以黄土高原的研究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

[3].李发源,龙毅,葛珊珊.数字高程模型在黄土高原研究中的应用综述[J].人民黄河.2006

[4].阎慧敏,李壁成,李世华.GPS在构建黄土高原数字流域中的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

[5].王雷.黄土高原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信息容量研究[D].西北大学.2005

[6].李发源.数字高程模型(DEM)在黄土高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C].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2004

[7]..数字黄土高原——高科技在黄河水土保持中大显身手[J].中国水利.2004

[8].李国英.打造“数字黄土高原”推动流域水土保持——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数字黄土高原”系统汇报会上的讲话[J].治黄科技信息.2003

[9].李晓燕,张树文,李壁成,王宗明.黄土高原数字小流域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立及应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

[10].汤国安,赵牡,李天文,刘咏梅.黄土高原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地面坡度的不确定性模拟[C].“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2003

论文知识图

“数字黄土高原”数据库结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本底数据库管理系统数字小流域总体框架图沉积面恢复示意图一6地表切割深度图—2015年耕地与建设用地空间变化

标签:;  ;  ;  ;  ;  ;  ;  

数字黄土高原论文_王劲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