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知青”的精神家园——“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

追寻“知青”的精神家园——“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

一、追寻“知青人”的精神家园──《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总序(论文文献综述)

卫琳琳[1](2020)在《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知青叙事》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的知青文学是知青文学发展史上仍然持续生长的阶段,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呈现出多元化的书写格局。本文力图在整体研究的宏观视野下,以传统意义上的知青小说为参照,将新世纪以来的长篇知青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探究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知青叙事表现出的独特性。由于新世纪的知青叙事以时间的分期为划分标准,论文的写作既从共时性的角度研究新世纪知青小说在主题内涵、人物形象、叙事策略等方面的艺术特质,也在行文中穿插考察了知青文学发展至新世纪过程中的创作流变。文章分为三章:第一章,具体梳理了新世纪以来知青叙事的多义性精神内涵。通过归纳总结五十年代以来各时期知青叙事的传统特征,得出新世纪知青叙事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趋势,主要表现为三种写作模式。同时,对历史的祛魅与审视、人性的反思与彰显两方面是新世纪知青叙事的主要精神内涵所在。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在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知青叙事中,作家对另类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先进知青、另类知青、底层人物三类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传统知青小说中这三类人物形象的特征,探索新时代下另类人物形象塑造的独到之处。第三章,进一步研究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中知青叙事的策略。结合叙事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理论,从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叙事内容的日常化、叙事模式的混乱与无序书写三方面解读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知青叙事的特点和智慧。结语中简略指出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中知青叙事的文学价值与局限。

华文珠[2](2018)在《论“后知青小说”》文中认为本论文所论述的“后知青小说”,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表的、不局限于作家知青身份和单纯的知青题材,从正面或侧面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生活进行文学书写的小说创作。“后知青小说”在时间上与“知青小说”存在延续性,在审美内涵、叙事策略等方面,既承续了“知青小说”的某些特点,又有着明显的异质性和超越性。在具体论述中,本论文分为三章,对“后知青小说”的审美内涵与叙事策略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对“后知青小说”审美内涵的阐述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在历史记忆的反思与解构层面上,“后知青小说”关注革命伦理中的时代观念、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个体的束缚与伤害,对知青群体和农民群体进行了比较诚实和客观的刻画,实现了对“青春无悔”的崇高意义的消解;在个体生命的叩问与审视层面上,“后知青小说”关注面临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落差的知青群体在青春时期内心欲望的煎熬与抗争,叩问情爱伦理的无序启蒙,对极端情境中幽暗人性的隐秘涌动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在叙事层面,“后知青小说”调用了日常化的叙事策略,立足于庸常化、琐碎性的生活现实,通过内敛性的叙事张力书写,更为全面、细致地展示那段难忘的岁月中复杂的人性景观。与此同时,相较于“知青小说”的知青自述,“后知青小说”在叙事视角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知青看农民”、“农民看知青”、“知青后代看知青”的多重视角中展示了作家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全面书写。

陈骏涛,陈墨[3](2016)在《从《中华文学通史》到“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的文学史着作不少,十卷本《中华文学通史》无疑是其中佼佼者,可代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最好学术水平。作为当代文学编的编委,撰写了其中理论批评部分的四章约八万字,是陈骏涛老师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而陈老师参与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负责编纂《当代小说欧美卷》和《当代小说日本大洋洲卷》共一百多万字,并负责撰写这两卷的序言,这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疆域,是他为当代中国文学做出的又一贡献。

王晓娜[4](2016)在《郭小东小说中的时间》文中研究说明关于时间的文学诠释,尤其是小说中的时间研究,是一个新的文学命题。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文本,历来不乏对于时间的精彩阐释。小说的艺术,从一般意义上讲,实际上就是时间的艺术。吴国盛提出的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时间观以及霍金、博尔赫斯等人对时间本质的阐释,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时间与小说的微妙联系。郭小东在以往时间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想象中的时间”这一哲学命题,即时间不仅仅是一种纪年方式,更是可感可知可触可见的叙事载体,是游走于现实与存在之间的重要角色,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态度,是构成小说环境的时间性况味,是现实虚无化为存在的独立品格。郭小东的十二部长篇小说,有力地践行了这一时间观。作为着名的知青评论家和作家,郭小东多年来致力于“知青文学”这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硕果累累。国内外对其研究者众多,但他们多将着眼点置于“知青”及其延伸话题的讨论上。本论文尝试从“时间”的视角进入,把知青问题放在时间的长河中再度打量,把知青文学中呈现的主题和整个人类的生命母题相勾连,进而寻找文学情节与时间之间的天然渊源。绪论章节里主要是对时间理论做了梳理,引出时间与文学、与小说的关系;第一章提出问题,即郭小东的十二部长篇小说前后经历了怎样的时间变化,时间以怎样的碎片化形态呈现在其作品中;第二章写郭小东小说如何通过时间实现文学主题的塑造;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论述时间在作家的笔下走向永恒。

姚国军[5](2013)在《中国知青文学的南方书写》文中研究表明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在中国知青小说中独树一帜,可谓中国知青小说的"南方地标",体现出鲜明独特的南方书写特色。在人物类型设置上,杂取各色人等,文化精英、草根人物、草莽英雄、忏悔悟道者悉数登台表演。在叙事语言上,既有浓烈情感的宣泄,也有史家笔法的记录,更有冷峻深邃的启迪,体现出"冰炭同炉"的审美效应。在叙事结构上,则呈现为一种"山环水绕"的特色,或运用今昔间隔式结构,或运用史实互证式结构,使作品散发着一种艺术的张力。

薛诗倩[6](2013)在《论郭小东的小说创作》文中认为郭小东是一位知青情结很深的作家、评论家及教授。六年多的黎母山知青岁月,深深烙印在郭小东的生命中,他关注有关知青的的文学,也关注他们的生活。从步入文坛至今,尽管郭小东尝试了很多题材的创作,并从事文学批评,但他的关注点始终未曾远离知青文学,知青文学既是他出发的阵地,又是他回归的故乡。郭小东以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两种方式抒发自己浓浓的知青情。在知青文学的园地,郭小东是不能绕过的名字。他成果丰硕的知青题材散文、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的创作,奠定了郭小东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获得当代文学史大家的认可;他评论知青文学的文章结集出版,被很多研究知青文学的论文引用。郭小东追求自由地行走,他的作品充溢着对知青一代肉体和精神苦难的体恤和悲悯,触及到人世间苦难的命题。纵观郭小东的文学道路,可以看到郭小东既是作家、评论家,又是大学教授,三位一体的身份决定了他的站立姿势,使他的文学创作、评论与研究都保持着异常的清醒,使他的每一次文学行动都带着某种文学的自觉。他文学创作中每一次技巧的尝试和创作视角的转变,在看似信马由缰的背后,都包含着一种有意识的突围,是他在对某种文学现象深思熟虑后得出的必然结果,使他的文学创作道路与作品表现手法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品格。

颜水生[7](2011)在《体验的政治——郭小东论》文中研究表明郭小东在海南生活了十余年,是典型的海南知青。郭小东是知青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和研究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以及鲜明的哲性思维,这些都源于他在海南的知青体验。郭小东具有80年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始终洋溢着80年代的人文气息。他的小说具有自叙传色彩和感伤情调,也表现了宗教意识和存在主义哲学观。

高燕青[8](2010)在《在理想与虚无之间 ——论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郭小东凭借“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为知青文学添上了重要的一笔。但目前对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的研究没有从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变化入手,全面分析贯穿在作品中关于人生“虚无”体验的思考,很少系统地深入挖掘作者对“虚无”的真切体验。本文的研究点正是由此出发,着重对郭小东影响较大的“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系列小说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和深入分析。郭小东所描写的知青群体是处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生存环境,经历了从理想到虚无这一特殊阶段的特殊人物。他们曾经是狂热的理想主义者,但却因为理想幻灭而陷入“虚无”,成为了在“虚无”中沉沦、挣扎、反抗的虚无主义者。从这样一种生存困境的变化历程中辨证地看待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对于深入探讨郭小东知青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作用,具有较好的研究意义。

毕慧卿[9](2008)在《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知青小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了风风雨雨的中国知青小说,以其独特的文本价值早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页。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知青小说都是在反思、追悔、或者回归人性,完全沉浸在对自我的关注之中。本文试图从自然的角度反观知青人生,这样就不仅可以从人本主义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而且通过对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进行逆转,把包括知青与自然在内的乡土世界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紧张对立的几部分。这样在人和自然的新的理解与阐释中,通过再现上山下乡对生态环境的自身性存在造成的扭曲与伤害导致的生态灾难,把知青人生的重新解读引向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全文共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概述生态文学的含义及知青小说的内容,并说明论文的阐述视角及其意义。正文部分:论述分为三章第一章:知青小说与生态文学的背离生态文学主要探讨和揭示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表现自然对人的影响、人在自然地位、自然万物与人的联系、人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的融合等。而且,生态文学特别侧重于发掘人与自然的紧张、疏离、对立、冲突关系的深层根源。与生态文学相反,风行一时的知青小说恰恰走进了生态文学的盲区。这些小说的重点用在了表现知青运动的人即知青,而彻底忽视了人置身于其中的自然。这就为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知青小说,留下了足够的批评空间。第二章:知青小说中“自然”审美视角的缺失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使知青直接置身于大自然中。但是反映在知青小说中作者却是在反思、追悔、或者回归人性,完全沉浸在对自我的关注中,这就导致了自然在知青小说中的缺失。这不仅与知青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而且还受制于知青作者的立场与创作心理,另外,也与批评者的理论局限有关。第三章:知青小说中生态意识的觉醒2002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如《逃亡》、《无人部落》等,已经显示出了知青作家们生态意识的可贵觉醒。再回想二十世纪末的知青小说,我们也能隐约找到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作品。在生态意识觉醒方面自觉的知青作家有张承志、孔捷生等。结语人类必须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万物大系统之中,对自己和人类负责。

江红英[10](2006)在《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不同书写动机和叙事面貌的研究,揭示出制约当代小说生成的权力话语和文化机制,并由此归纳出中国当代小说对历史的诉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现实的诉求。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了解新时期知青小说的特殊品性以及中国新时期文学格局的总体生成有一定的参照意义。本文将“知青小说”界定为由知青作家和非知青作家创作的反映城镇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生存状态(包括返城前和返城后)的小说。在体例上采用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梳理出新时期知青小说从政治书写→先锋书写→人的书写的历时流变,而且突破新时期知青小说创作时间的限制,对新时期知青小说伤痕叙事、悲壮青春叙事、乡恋叙事、理性叙事、颠覆叙事、日常叙事以及审美叙事进行了共时性考察。在具体考察过程中,不仅运用相关的主题学和叙事学理论,从故事(内容)和话语(形式)两个层面来探讨新时期知青小说不同叙事的特征,而且探讨了制约作品生成的诸多因素,尤其是影响作家主体定位和言说方式的深层文化语境。就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发展流变来说,作家对知青故事的讲述大致经历了从政治书写→先锋书写→人的书写的变化轨迹。这种变化既体现着历史文化语境的变迁,也体现着创作主体对历史的不同现实诉求。首先,就“政治书写”来讲,新时期初期,是主流意识形态意图和作家内心需求达成一致的黄金时期。因此,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观照总是在主流话语的制约下进行的。无论是偏于情感宣泄的知青小说伤痕叙事、极力歌颂知青殉道精神的知青小说悲壮青春叙事,还是重在表现对插队乡村情感皈依的知青小说乡恋叙事,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与主流话语的合谋。其次,就“先锋书写”来讲,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重心开始由政治向经济倾斜。作家创作心态中的政治激情普遍弱化,文学自觉意识大大加强,艺术视野也逐渐开阔,小说开始呈现出多元的审美形态和价值取向。因此,无论是知青作家重在对知青生活进行冷静审视的知青小说理性叙事,还是晚生代作家刻意解构一切的知青小说颠覆叙事,都对主流话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疏离,从而显现出不同于“政治书写”的先锋色彩。最后,就“人的书写”来讲,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行,政治中

二、追寻“知青人”的精神家园──《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总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追寻“知青人”的精神家园──《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总序(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知青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知青叙事”的整体研究
    (二)“知青叙事”的专项研究
一、精神内涵的多义性嬗变
    (一)知青叙事的主题变迁
    (二)历史祛魅与理性审视
    (三)人性的反思与彰显
二、人物形象的另类重塑
    (一)走向式微的先进知青
    (二)占据主流的另类知青
    (三)个性鲜明的底层人物
三、新世纪以来知青叙事的策略
    (一)叙事视角:多元化的审视
    (二)叙事内容:日常化的叙事
    (三)叙事模式:后现代的混乱与无序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论“后知青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何谓“后知青小说”
    第二节 从“知青小说”到“后知青小说”
    第三节 “后知青小说”研究综述
    第四节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思路
第一章 历史记忆的深层反思与解构——“后知青小说”的审美内涵之一
    第一节 理想激情与时代使命的现代反思
    第二节 苦难现实与荒凉岁月的多重解构
    第三节 革命伦理与个体命运的深度质询
第二章 个体生命的深情叩问与反思——“后知青小说”的审美内涵之二
    第一节 青春欲望的内在煎熬与抗争
    第二节 情爱伦理的无序启蒙与叩问
    第三节 幽暗人性的隐秘涌动与审视
第三章 多维度的日常化叙事追求——“后知青小说”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日常化的叙事策略
    第二节 内敛性的叙事张力
    第三节 多维度的叙事视角
结语自我的祭奠与命运的缅想
    第一节 一代人的青春祭奠
    第二节 力度与深度的双重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后知青小说要目
附录二 后知青小说研究着述要目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郭小东小说中的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时间理论述略
    第一节 时间与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 时间与小说的关系
第一章 郭小东小说的时间形态:细碎绵延的生命长河
    第一节 小说时间的碎片化
    第二节 小说时间的生命征象
第二章 郭小东小说中的文学母题:时间塑造了主题
    第一节 与时间相悖的人类行为
    第二节“当下”的悠长况味
第三章 郭小东小说时间的诗意品格:时间是永恒的回响
    第一节 与时间有关的环境和物事
    第二节 对陈旧事物的病态钟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5)中国知青文学的南方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性格迥异的知青类型
    (一) 文化精英
    (二) 草根人物
    (三) 草莽英雄
    (四) 忏悔悟道者
二冰炭同炉的叙事语言
    (一) 浓烈情感的宣泄
    (二) 史家笔法的记录
    (三) 冷峻深邃的启迪
三山环水绕的叙事结构
    (一) 今昔间隔式结构
    (二) 史实互证式结构

(6)论郭小东的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特立独行的生命状况
    第一节 渴望自由地行走
    第二节 追求残酷的浪漫
    第三节 悲悯艰难的时世
第二章 长篇小说九章
    第一节 《部落》三部曲
    第二节 《合唱团》三部曲
    第三节 从《风的青年时代》到《红庐》
第三章 碎片化书写
    第一节 感觉化的描写
    第二节 穿越时空的意味拼接
    第三节 遥相呼应的本体象征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后记

(7)体验的政治——郭小东论(论文提纲范文)

(8)在理想与虚无之间 ——论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1章 郭小东生命本体的初成与延展
    1.1 "雨"与"海":郭小东生命中两种重要的元素
    1.2 知青情结:郭小东知青文学的最初凝结点
    1.3 另类的知青作家与评论家
第2章 在生存困境中感悟苦难
    2.1 与苦难"面对面"
    2.2 苦难中"生"出宗教情怀
第3章 对抗"虚无"——在"终生流放"中挣扎
    3.1 体味"虚无"
    3.2 "终生流放者"的生命实践
    3.3 在不归路上找寻"意义"
第4章 沉于"虚无"——"游向"灵魂的不归路
    4.1 "遭遇虚无"
    4.2 暗夜里舞蹈的"虚无精灵"
    4.3 没有归来的"虚无灵魂"
结语 在"超越虚无"路上奔走
参考文献
后记

(9)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知青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知青小说与生态文学的背离
    一、从生态危机的现状反思人类文学艺术
    二、生态文学及其在我国的历程
    三、知青小说与生态文学的背离
第二章 知青小说中“自然”审美视角的缺失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知青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
    二、“自然”在知青小说中的缺失
    三、自然在知青小说中缺失的原因
        1. 与知青文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2. 知青作家的立场与创作心理的影响
        3. 批评者的理论局限
第三章 知青小说中生态意识的觉醒及其原因
    一、知青小说中生态意识的觉醒
    二、生态意识觉醒的原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10)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新时期知青小说诞生的多元语境
    二、记忆对历史的不断修改
    三、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
第一章 政治书写:主流话语下的知青小说集体叙事
    第一节 伤痕叙事:对知青岁月的血泪控诉
        一、合力之下的控诉语境
        二、控诉主题对知青生活的简化
        1、对知青苦难的简单展示
        2、对知青故事的简单演绎
        3、对光明的简单诉求
        三、隐形叙述的有效运用
        1、隐形叙述者
        2、全知视角
        3、顺时序
        四、艺术审美的缺失
    第二节 悲壮青春叙事:知青理想旗帜的高扬
        一、对知青英雄的成功命名
        二、殉道精神的极致展现
        1、恶劣自然环境的刻意设置
        2、死亡的乐观化处理
        3、知青英雄的完美塑造
        三、时空封闭的主观化追求
        1、相对封闭的时间
        2、绝对封闭的空间
        3、知青内视角的设置
        四、英雄话语的局限
    第三节 乡恋叙事:知青精神栖息地的营构
        一、重建价值坐标的需求
        二、城市与乡村: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纠缠
        1、对城市的自我放逐
        2、对乡村的重新发现
        三、今昔对比的叙述方式对客观化历史的冲击
        1、时空交错的对比叙述
        2、叙述人称的选择与设置
        四、历史的惊人巧合
第二章 先锋书写:行走在主流话语边缘的知青小说个人叙事(上)
    第一节 理性叙事:对知青岁月的理性审视
        一、自省意识的出现
        二、叩问灵魂的深度思索
        1、理性叙事的第一层次:政治自省
        2、理性叙事的第二层次:情感自省
        3、理性叙事的第三层次:生命自省
        三、时空延展的丰富呈现
        1、时空的延展
        2、叙事方式的多样化
        3、叙述视角的自由选择
        四、审美对象的超越和审美意识的升华
    第二节 颠覆叙事:晚生代作家对知青故事的另类讲述
        一、对历史叙述的怀疑
        二、对知青生活的另类解读
        1、对农民声音的凸现
        2、对知青形象的丑化
        三、童年视角的复调效果
        1、双重视角: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
        2、双重时间:“过去”与“现在”
        四、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
第三章 人的书写:行走在主流话语边缘的知青小说个人叙事(下)
    第一节 日常叙事:知青英雄退场的挽歌
        一、社会转型中的复杂文化语境
        二、知青命运的冷峻展示
        1、对知青现实尴尬处境的展示
        2、对“死亡”的冷处理
        3、对人物灵魂深处的开掘
        三、后设叙述的特殊效果
        1、第一人称后设叙述
        2、传统叙述加后设叙述
        3、传统叙述方式
    第二节 审美叙事:对知青生活的审美解读
        一、“个人”眼中的历史
        二、知青个体生存的展示与诉说
        1、对知青个人隐秘体验的书写
        2、对插队生活的审美观照
        3、对知青爱情的别样展示
        三、女性叙述的独特魅力
        1、女性视角的设置
        2、顺时序的采用
        四、艺术的艰难突围
结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致谢

四、追寻“知青人”的精神家园──《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总序(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知青叙事[D]. 卫琳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2]论“后知青小说”[D]. 华文珠.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3]从《中华文学通史》到“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J]. 陈骏涛,陈墨. 名作欣赏, 2016(19)
  • [4]郭小东小说中的时间[D]. 王晓娜.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01)
  • [5]中国知青文学的南方书写[J]. 姚国军. 求索, 2013(11)
  • [6]论郭小东的小说创作[D]. 薛诗倩.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3(10)
  • [7]体验的政治——郭小东论[J]. 颜水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8]在理想与虚无之间 ——论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D]. 高燕青. 汕头大学, 2010(05)
  • [9]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知青小说[D]. 毕慧卿. 河南大学, 2008(09)
  • [10]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D]. 江红英.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3)

标签:;  ;  ;  ;  

追寻“知青”的精神家园——“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