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网络论文_顾偲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换热器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换热器,网络,柔性,换热,管壳,污垢,生长。

换热器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顾偲雯[1](2019)在《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与先进控制集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过程系统工程方法论,进行换热器网络综合是提高系统能量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手段。但在扰动和过程不确定性下确保换热器网络安全、可靠操作的工业需求为传统换热器网络综合方法提出诸多挑战。一方面,现有的可操作性换热器网络综合研究普遍分裂了柔性和可控性需求,且局限于稳态过程,使得设计结果严重受制于时变扰动。另一方面,未充分耦合柔性综合和控制,导致换热器网络结构和换热面积冗余以及控制难度增加。为此,本文开展柔性和可控性换热器网络同步综合研究,考察时变扰动对换热器网络动态行为的影响,提出动态柔性综合方法以及双层控制结构设计方法,并以此为基础重点开展动态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与先进控制同步集成方法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针对换热器网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受到制约的问题,本文通过优化旁路的初始开度和位置来充分考虑柔性和可控性间相互影响,提出柔性和可控性换热器网络同步综合方法。基于无分流分级换热器网络超结构建立启发式规则辨识扰动传播,并将其量化以实现旁路初始开度的优化;定量分析旁路开度对流股出口温度的影响,实现旁路位置的优化。据此进一步建立以年度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得到含有最优旁路开度和位置的换热器网络。本方法围绕上述旁路两要素,在随机扰动下确保换热器网络柔性、可控性以及优越的经济性能,为动态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研究、基于控制结构的可控性换热器网络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2)鉴于过度设计柔性换热器网络造成的结构和换热面积冗余,以及未考虑时变扰动和换热器网络动态特性导致无法确保整段操作时间内操作可行性和优化性能,提出动态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方法。本文松弛原本固定的流股出口温度,使换热器网络容纳的扰动变化范围处于动态可行域内,而非局限于其边界,实现换热器网络结构和容纳多扰动能力的协调优化。本方法耦合动态柔性分析与换热器网络结构综合,在多扰动场景下辨识换热器网络的动态柔性瓶颈以明确其广义临界操作点;在此基础上建立滚动优化策略,处理依赖于离散时刻的换热器网络结构综合问题。本方法围绕松弛的流股出口温度,权衡换热器网络经济性与动态柔性,为过程综合与控制集成方法开辟新思路。(3)基于操纵变量配对与控制回路对换热器网络可控性的协同作用,本文以旁路为对象,提出双层控制结构设计方法。对于给定的换热器网络,通过衡算扰动引起的换热器热交换量变化同步完成旁路的活性辨识和配对,设计得到外层控制结构;而后通过改进控制回路间相互作用的量化方式来直接确定内层控制结构,并采用活性旁路实现双层控制结构设计。本方法围绕热交换量变化的衡算,揭示操纵变量辨识和配对的内在规律,为换热器网络高效分配充足的被控操作空间,同时通过改进的量化方式避免多解问题,使得各控制回路相对独立,有效地改善换热器网络的可控性,从而指导高效、可实施的换热器网络控制系统开发。(4)由于未深入挖掘换热器网络的动态柔性综合与控制间相互依赖关系,且过度依赖于复杂的控制器,造成结构和换热面积冗余以及控制难度增加。为有效地实现换热器网络结构、动态柔性以及控制性能间协调优化,本文建立动态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和先进控制同步集成方法。本文方法充分考虑流股出口温度的变化范围,并将连续操作时间分割成若干个离散时刻,逐一进行动态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在此基础上引入离散模型预测控制器来调节流股出口温度并优化动态柔性综合中关键变量。本方法揭示动态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与先进控制间交互作用机制,打破常规集成方法的局限性,提出过程综合与控制集成的新思路,对实际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本文最后采用所提方法对某乙烯生产装置中的大规模换热器网络进行动态柔性综合与先进控制同步集成。通过经济性分析和动态仿真,所得换热器网络具备容纳多扰动能力、优越的经济性能以及控制性能,证明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并能够确保企业利润及安全生产,符合石化等大型企业的未来发展需求。(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白一媛,刘琳琳,顾偲雯,都健[2](2018)在《考虑污垢生长的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污垢生长会对换热器网络的传热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研究基于限制换热器网络柔性的临界操作点,提出同时考虑流股入口温度和热容流率波动以及各流股污垢生长的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方法。首先,提出柔性分析方法,采用搜索矩阵法和并行模拟退火算法,能够有效计算柔性指数且准确识别临界操作点。其次,建立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获取在全周期内满足柔性需求且年度总费用最小的换热器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所得网络在全周期内的柔性指数F均大于1,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史朝霞[3](2018)在《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尺寸和换热网络同步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换热网络优化中,考虑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的使用是提高换热器换热性能、增大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目前,关于考虑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的换热网络优化的研究,为简化数学模型、降低求解难度,常将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尺寸设为定值,仅考虑采用强化传热设备对换热网络效能的影响。然而,将强化传热设备尺寸设为定值在简化数学模型的同时,也将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的设计与换热网络综合分割开,缩小了优化算法搜索的范围,难以实现整体优化。因此,本论文建立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类型、尺寸和换热网络同步综合优化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数学模型,利用遗传/模拟退火算法(GA/SA)进行求解,实现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使用类型、强化传热设备尺寸与换热网络结构参数的整体优化。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换热网络分级超结构和强化传热设备设计模型,建立了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尺寸和换热网络优化的MINLP模型。以包含换热器设备费用、强化传热设备费用、公用工程费用、以及由压降引起的操作费用在内的年总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增加了强化传热设备使用的逻辑约束及压降约束。分步优化以是否使用强化传热设备、强化传热设备类型及换热网络中流股热容流率、热负荷为优化变量,而同步优化以是否使用强化传热设备、强化传热设备类型、尺寸及换热网络中流股热容流率、热负荷为优化变量。(2)提出了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尺寸和换热网络分步优化策略。首先通过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设计模型及性能评价指标,获得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尺寸优化值。然后进行考虑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使用的换热网络综合,将因换热器及强化传热设备的使用产生的压降变化影响考虑在内,利用GA/SA算法求解,得出最优的换热网络结构、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使用类型。通过5*1案例结果表明,相对于文献结果,本论文分步优化的年度总费用降低了5.19%。(3)提出了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尺寸和换热网络同步优化策略。将设计变量进行遗传基因的编码,通过交叉、变异等遗传进化,实现强化传热设备尺寸和换热网络的同步优化。同时,目标函数中将因换热器及传热强化设备的使用产生的压降变化影响考虑在内。利用GA/SA算法求解,得出最优的换热网络结构、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使用类型及尺寸值。分别通过2*2案例与文献结果、5*1案例与文献及分步优化结果进行对比,本文同步优化的总费用分别降低2.25%、10.98%及6.11%,验证了所提出的同步优化模型和求解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白一媛[4](2018)在《考虑污垢生长的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换热器网络能够抵御操作条件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对工业的稳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近30年来,研究者围绕传统不确定性参数波动,如流股温度、热容流率等,对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的影响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实际生产中,污垢在换热器表面逐渐沉积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不仅会导致总传热系数持续降低,并且会使流股的出口温度偏离既定目标。因此,应同时考虑传统不确定性参数波动和污垢生长对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考察污垢生长对最优换热器网络综合的影响,采用离散污垢生长的方式,分别考察各离散时间间隔内的传统不确定性参数波动和污垢生长是否对换热器网络匹配产生影响。为识别各离散时间间隔内的临界操作点,提出了一种能同时考虑传统不确定性参数波动和污垢生长的的柔性分析方法,将传统不确定性参数的影响反映在可行性温差约束和最小传热温差约束中,而将污垢生长的影响反映在换热面积约束中。基于临界操作点,提出了一种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方法,并建立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针对初始换热器网络结构(标况条件下)进行优化,通过增加初始换热设备面积或新增换热设备的方式改善柔性程度,保证生产周期内所有操作点的可行性。对于不同离散时间间隔,依次重复柔性分析和柔性综合过程,最终获取满足柔性需求的换热器网络结构。(2)为了搜索全局范围内的临界操作点,将连续时间变量引入到柔性分析方法中。计算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内层考虑传统不确定性参数波动的影响;外层考虑流股污垢随时间生长的影响。同时改进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数学模型,最终获取的换热器网络结构能够满足全周期内的柔性需求。(3)为了减缓污垢生长对换热器网络柔性的影响并降低换热面积冗余程度,考虑采用周期性清洗的方式,进一步对换热面积和清洗时序进行同步优化。优化目标包含两部分:(1)保证每个清洗循环周期内的最小柔性指数F_(min)=1;(2)年度总费用最小。(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17)

肖武,史朝霞,姜晓滨,李祥村,吴雪梅[5](2018)在《考虑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的换热网络综合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换热器传热强化在换热网络中的应用可以解决现有换热网络改造中的瓶颈问题,在热回收系统配置没有过多结构改造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明显的节能及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在换热网络设计中,换热器传热强化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设备投资,实现更好的经济效果。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检索数据说明了在换热网络改造和设计中考虑传热强化技术的研究在近5年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然后概述了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方式,分析了传热强化技术的应用对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系统总结了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技术的分类和强化效果。进一步从设计和改造两个方面,对换热网络优化中考虑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示了传热强化对换热网络设计和改造的效果和优势。最后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可进一步探究换热器传热强化设备几何尺寸和换热网络同步优化、传热强化和换热器详细设计同步优化等。(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李翔宇[6](2017)在《天然气液化换热器网络流量分配特性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换热器并联系统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换热器应用形式。流体分布不均是并联系统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换热器内流体物性与相态的变化,会加剧并联换热器单元间流体流量分配规律的复杂性。本文以换热器并联网络在天然气液化冷箱中的应用为研究背景,开发了换热器并联运行的水力热力耦合计算仿真系统。利用该系统,针对Z型与U型两种典型的并联配管方式,分析了结构因素、工况因素与相态变化对换热器网络流量分配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分析并联换热器系统的特点,利用并联环路节点平衡原理,将并联换热器网络物理模型划分为多个节点与区段,利用水力计算方程组与热力计算方程描述换热器组内流体流动与换热过程,各节点间介质参数关系以矩阵形式表示,实现了变物性条件下并联换热器系统水力热力耦合工况仿真。该模型充分考虑了压力、温度变化对流体物性的影响,以及流体流经叁通管混合后温度与质量含气率等参数的变化。本文提出的方法与建立的仿真系统具有通用性,只需替换流体物性与准则关联式便可应用到锅炉、平行流冷凝器、太阳能集热器等其它存在换热通道并联的场合。利用仿真系统针对天然气液化冷箱的典型结构和工况进行了并联换热器系统的流量分配特性仿真,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单相流体在Z型配管并联换热器系统内流量分配特性:总管管径增大与长度减小具有等价效果,均使并联换热器流量趋于均匀,换热器阻力越小,总管结构对流量分配的影响越明显;总管几何参数改变对最后一个分支管路的流量影响幅度较小,主要影响前面各支路间的流量分配;在进口雷诺数较小时,由于流体流动阻力系数随雷诺数增加,流量分配不均匀度随进口雷诺数的增加大幅升高,当雷诺数处于阻力平方区以后,流量分配不均匀度受雷诺数变化影响较小。两相流体在Z型配管并联换热器系统内流量分配特性:结构参数相同时,两相流体在并联换热器之间分配的不均匀度比单相流体大,分布不均现象更严重,增大总管管径仍然可以降低流量分配不均匀度,但下降幅度小于单相流体;流体不均匀度随进口雷诺数的增加基本呈现线性降低趋势;当并联换热器内热流密度同步增长至流体发生相变后,流量分配不均匀度会大幅提高,相比于单相流体,两相流体分配不均匀度随热流密度变化更大。单相流体在U型配管并联换热器系统内的流量分配特性与Z型配管情况有所不同:总管结构参数对最后一个支路的流量影响更大,前面各支路流量变化相对较小。两相流体在U型配管并联换热器系统内的流量分配特性也与Z型配管有所不同:结构参数相同时,两相流体不均匀度比单相流体小,增大总管管径时两相流体不均匀度的下降幅度大于单相流体;流体不均匀度随进口雷诺数的增加趋势比单相流体平缓;当并联换热器内热流密度同步增长至系统内流体发生相变后,不均匀度仍然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两相流体不均匀度随热流密度的变化速率与单相流体基本相等。获得了 Z型配管与U型配管两种条件下并联换热器系统内流体不均匀度STD与阻抗比Sr的关系式,在给定条件参数下,对比了 Z型配管与U型配管两种方式下的系统压降与流体不均匀度,可为配管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6)

赵博实[7](2017)在《换热网络节能优化集成框架下的多程换热器详细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换热网络是炼油化工过程工业中能量回收利用的一个重要系统,是节能降耗、充分进行能量回收利用的重要手段。换热网络的最优综合是以整个系统的节能降耗为目标,并不涉及单个换热器的详细设计。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换热网络最优综合的方法,但不涉及单个换热器的详细设计,也有研究者指出在换热网络最优综合过程中有必要考虑换热器的详细设计,但大多侧重于研究换热器压降约束以及传热系数与换热网络最优综合的关系。然而,换热网络中每个换热器的详细设计结果都会影响整个换热网络的节能降耗,尤其是对于多程换热器,其管壳程数目的选择以及换热器详细设计参数的选取都会影响换热网络的节能降耗,有必要在换热网络最优综合过程中兼顾每个换热器详细设计结果。针对应用广泛的管壳式换热器,考虑到换热器详细设计与换热网络最优综合,提出一种换热网络节能优化集成框架下的多程换热器详细设计的方法。首先,基于TEMA标准针对给定的换热网络中各换热器进行详细设计,分析换热器详细设计结果对换热网络节能降耗的影响。然后基于热力学原理求解多程换热器F_T修正因子的表达式,并分析管程数目对F_T修正因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换热网络超结构模型,以换热器中各段管程为优化单元,以系统总费用最小为目标,运用混合整数非线性优化方法对换热网络进行求解。在优化得出换热器管壳程数目的同时计算传热温差修正因子F_T,进而得出多程换热器网络设计结果。最后,考虑到换热器详细设计结果对换热网络节能降耗的影响,基于TEMA标准提出一种分解协调优化方法,实现换热网络节能优化集成框架下的多程换热器详细设计方法。示例结果表明,换热器详细设计参数会影响换热网络的最优综合的结果,换热网络的结构也会影响换热器的详细设计,采用提出的换热网络节能框架下的换热器详细设计方法能够兼顾管壳式换热器的详细设计与换热网络的最优综合,从而实现系统的节能降耗。(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王扬威[8](2016)在《氯碱厂环氧丙烷工艺系统换热网络优化与换热器能效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使用量逐年增加,如何缓解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科学有效的节能是解决能源供应问题的重要方面。为此,本文以耗能较高的环氧丙烷装置为对象,探讨换热网络系统的用能优化与改造,以及换热器的能效评价问题。对某氯碱厂环氧丙烷装置系统中的各个换热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测试,提取夹点分析技术所需的冷、热物流温度、压力及其流量等基本数据。使用Aspen Plus软件模拟各换热设备的运行情况,分析计算有关参数的数值情况,并与提取流股数据相比较,结果表明,软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平均误差为2.42%,验证了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并利用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完善了换热网络用能分析数据库。运用夹点分析技术,对氯醇法生产环氧丙烷工艺系统的换热网络进行了优化分析,指出了系统换热网络的能量利用瓶颈所在,确定了整体系统和各子系统换热网络的夹点温度和节能潜力;通过确定最小传热温差,得到系统热、冷公用工程的能耗目标值和节能量,给出了优化改造的措施,明确了换热网络优化方法中子系统法比整体系统法具有更好的节能效果,指出了选择优化方法的最佳依据。通过引入换热网络影响系数,建立了能考虑换热网络影响的换热器能效评价新模型和新方法。从该方法在环氧丙烷装置换热器能效评价中的应用表明,所建立的新方法明显提高了小型换热器的得分值和能效级别,降低了大型换热器的分值,克服了单个换热器能效评价的局限性,能更全面体现换热网络中换热器的运行状况以及是否需要优化情况,评价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可操作性强。为弥补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评价方法的弊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构建了适用性强的换热器能效评价数学模型。完善了利用ε-NTU法推导不同情况下的传热和流阻熵产数学模型,分析了换热器能效评价的基本参数对不同模型的影响情况,使能效评价熵产模型的应用更为广泛。(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开锋[9](2016)在《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和换热网络综合同步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换热网络综合是过程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企业的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具有重大意义,在之前的几十年中,换热网络综合方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一方面,为了问题简化所做的假设,如流股传热系数为经验常数,忽略换热器的污垢热阻,不考虑由于换热器压降引起的泵的操作费用等,导致换热网络综合的结果偏离最优化设计,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另一方面,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耦合性,实际生产中换热网络综合和换热器详细设计是分步进行,这割裂了换热网络系统与各个换热器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难以实现整体优化。因此,本论文提出同步优化策略,引入换热器面积和总传热系数作为关联参数,建立管壳式换热器详细设计和换热网络综合同步优化数学模型,并利用遗传/模拟退火算法(GA/SA)进行求解,实现换热器设计尺寸和换热网络结构参数的整体权衡优化。依据Bell-Delaware法对壳程流体进行压降和传热的计算,选择管子内径、外径、管长等作为主要设计变量,以换热器的年总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利用GA/SA算法求解。通过文献中算例的对比,表明算法能较好的权衡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费用和泵的操作费用搜索到全局最优解,获得总费用较低时的换热器几何结构参数。针对一个实际工程项目,考虑换热器设计裕度要求,增加相关的约束条件,通过提出的模型及算法进行换热器优化设计,程序对压降和传热的计算与商业化换热器设计软件HTRI的预测值较为接近,说明所设计的换热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同时也克服了HTRI设计过程中无法保证经济性最优的不足。提出了一个换热网络综合和冷、热工艺流股间无相变换热器设计同步优化的数学模型。利用换热网络的分级超结构将每个换热匹配的热负荷和热容流率与换热器的主要几何结构约束联立起来,并基于GA/SA算法使换热网络的年总费用最低,其中包含换热器的设备费用、泵的操作费用以及公用工程费用。以换热器的面积和总传热系数为换热网络综合和换热器设计的耦合关联参数,提出一种循环嵌套求解同步优化模型的策略。在有分流的分级超结构中对换热器采取串联和并联的处理方式,考虑分支流股对主干流股压降的影响。通过文献中的两个算例分析,换热网络年总费用分别节约了0.06%、0.01%和71.15%、6.06%,说明了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个换热网络综合和有相变公用工程换热器设计同步优化数学模型。利用Nusselt方程、Kern法以及Bell-Delaware法计算发生相变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和压降,取消了换热网络综合过程中所有传热系数为常数的假设,结合改进的换热网络非等温混合分级超结构模型,以换热网络年总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同步优化模型。考虑了工艺流股和公用工程流股流经辅助加热器和冷却器压降引起的操作费用,较为详细的预测工艺流股流经换热网络匹配换热之后压力的变化。针对文献中的一个算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换热网络及其中的冷热流股间换热器、辅助加热器、冷却器进行同步优化设计,使换热网络年度总费用降低了20.2%,同时得到了详细的工艺流股间换热器和公用工程换热器的设计参数。(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朱小波[10](2016)在《基于地埋管换热器热阻—热容网络模型的岩土热响应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主要换热部件。埋管内载流体与周围岩土进行热量交换,在冬季浅层岩土通过载流体向建筑物内传递热量实现供暖,在夏季建筑物内的热量通过载流体向浅层岩土排放实现制冷。由于埋管换热器设计容量的大小与其实际传热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并且影响地埋管换热器设计容量及其实际传热性能的关键因素取决于是否能够有效、准确地获得岩土和回填料的热物性参数(包括岩土的当量导热系数、岩土热容值和回填料的导热系数等)。因此如何准确、高效地获得这些热物性参数并建立起方便、可靠的地埋管换热器传热分析模型,实现对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经济、可靠的设计以及保证地源热泵系统长期、高效、可靠地运行,在地源热泵系统的工程应用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埋管换热器模型的钻孔热阻计算公式方面,本文对比了基于叁热阻模型和四热阻模型的钻孔内热阻拟合公式的计算结果。在某特定几何布置结构下,钻孔内叁热阻模型的热阻拟合公式会导致埋管之间的热阻出现负值,然而四热阻模型的拟合公式能够克服这一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建立了基于钻孔内叁热阻模型和四热阻模型的叁维地埋管换热器瞬态热阻热容网络分析模型。通过求解分析模型并与CFD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确认了基于钻孔内四热阻的瞬态热阻热容模型较叁热阻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证实了为考虑钻孔周向壁面温度分布不均匀而引入钻孔壁面之间的传热热阻是合理且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基于钻孔内四热阻模型的地埋管换热器热阻热容瞬态网络模型计算精度,本文对四热阻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四热阻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测试前期的非稳态传热过程,使得其计算结果更接近地埋管换热器的叁维CFD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此同时,在不降低计算结果精度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改进后的基于钻孔内四热阻模型的地埋管换热器瞬态热阻热容网络分析模型能够实现快速求解,较叁维CFD模型可以大大缩短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在获得上述改进后的基于钻孔内四热阻传热模型的地埋管换热器叁维热阻热容传热网络分析模型基础上,本文结合Nelder-Mead优化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够快速获得浅层岩土热物性参数的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测试方法。验证了该测试方法不仅能获得比常规基于线热源模型更丰富、更准确的岩土当量热物性参数(包括岩土导热系数、岩土热容值和回填料导热系数等),还具有较传统基于线热源模型热响应测试方法可以充分地利用测试初期前10小时测试数据、不再要求测试过程的恒定输入功率等优点。因此,在不降低测试结果精度的前提条件下,本文提出的基于地埋管换热器热阻-热容网络模型的岩土热响应测试方法,可以实现显着缩短热响应测试时间、适应于测试过程变功率输入、大大减少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测试成本等功能,对地源热泵系统在工程实践中大量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4-01)

换热器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污垢生长会对换热器网络的传热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研究基于限制换热器网络柔性的临界操作点,提出同时考虑流股入口温度和热容流率波动以及各流股污垢生长的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方法。首先,提出柔性分析方法,采用搜索矩阵法和并行模拟退火算法,能够有效计算柔性指数且准确识别临界操作点。其次,建立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获取在全周期内满足柔性需求且年度总费用最小的换热器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所得网络在全周期内的柔性指数F均大于1,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换热器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顾偲雯.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与先进控制集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白一媛,刘琳琳,顾偲雯,都健.考虑污垢生长的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3].史朝霞.换热器强化传热设备尺寸和换热网络同步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8

[4].白一媛.考虑污垢生长的柔性换热器网络综合[D].大连理工大学.2018

[5].肖武,史朝霞,姜晓滨,李祥村,吴雪梅.考虑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的换热网络综合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8

[6].李翔宇.天然气液化换热器网络流量分配特性仿真[D].山东大学.2017

[7].赵博实.换热网络节能优化集成框架下的多程换热器详细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8].王扬威.氯碱厂环氧丙烷工艺系统换热网络优化与换热器能效评价研究[D].福州大学.2016

[9].王开锋.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和换热网络综合同步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6

[10].朱小波.基于地埋管换热器热阻—热容网络模型的岩土热响应测试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换热器网络结构图实例3所得最优换热器网络结构示...换热器网络优化结果换热器网络优化结果图换热器网络优化的主图形用户界...同步优化阶段得到的最优柔性换热器

标签:;  ;  ;  ;  ;  ;  ;  

换热器网络论文_顾偲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