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缓冲装置论文和设计-黄科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振缓冲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正对并间隔设置于第一连接板的一侧;以及吸能缓冲机构,吸能缓冲机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铰接,吸能缓冲机构的内部设置有缓冲介质,缓冲介质用于吸收驱使第一连接板向第二连接板的所在侧平行移动或倾斜的能量。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吸能缓冲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板或者第二连接板将吸能缓冲机构安装至被防护物需要隔振缓冲的部位上,并且通过缓冲介质吸收该部位外部的振动能量,避免了该振动能量导致被防护物产生振动,从而解决了整体基座式隔振缓冲装置无法针对精密电子光学设备中某一部位进行精准隔振缓冲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精准的隔振缓冲效果。

主设计要求

1.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正对并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以及吸能缓冲机构,所述吸能缓冲机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铰接,所述吸能缓冲机构的内部设置有缓冲介质,所述缓冲介质用于吸收驱使所述第一连接板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所在侧平行移动或倾斜的能量。

设计方案

1.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板;

第二连接板,正对并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以及

吸能缓冲机构,所述吸能缓冲机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铰接,所述吸能缓冲机构的内部设置有缓冲介质,所述缓冲介质用于吸收驱使所述第一连接板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所在侧平行移动或倾斜的能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介质为弹性胶泥,所述吸能缓冲机构还包括:

筒体;

第一端盖,封盖于所述筒体的一端,所述第一端盖的外端面上凸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或所述第二连接板铰接;

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筒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筒体围合形成有密封腔,所述缓冲介质填充于所述密封腔内;

活塞,容置于所述密封腔内;以及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二端盖,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或所述第二连接板铰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抵顶于所述第二端盖的内端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与所述筒体之间具有节流间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上开设有节流孔,所述节流孔贯穿于所述活塞的相对两端面。

6.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缓冲机构还包括:

第一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筒体之间的接合处;

第二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筒体之间的接合处;以及

第三密封圈,环设于所述活塞杆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的接合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柱紧固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或所述第二连接板铰接;以及

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活塞杆的一端紧固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或所述第二连接板铰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凸耳组,所述第一凸耳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或所述第二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凸耳组,所述第二凸耳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或所述第二连接件铰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供紧固件穿设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供紧固件穿设的第二安装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面积。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被动安全防护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隔振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非接触式战争中,舰载精密电子光学设备,如有源相控阵雷达等的可靠运营对舰艇的生存至关重要,是舰艇核心构成之一。精密电子光学设备应保证其元器件有足够的耐振耐冲击强度,在振动冲击条件下不被破坏。

随着舰艇吨位及性能提升,为满足多功能需求,精密电子光学设备的体积和质量也在增大,结构形状也更加复杂。目前,精密电子光学设备一般是采用整体基座式隔振缓冲装置进行隔振缓冲,但是这种无差别的隔振手段,无法满足结构复杂的精密电子光学设备中不同部位的隔振缓冲要求,无法做到针对某一部位进行精准隔振缓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振缓冲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解决整体基座式隔振缓冲装置无法针对精密电子光学设备中某一部位进行精准隔振缓冲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振缓冲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板;

第二连接板,正对并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以及

吸能缓冲机构,所述吸能缓冲机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铰接,所述吸能缓冲机构的内部设置有缓冲介质,所述缓冲介质用于吸收驱使所述第一连接板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所在侧平行移动或倾斜的能量。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介质为弹性胶泥,所述吸能缓冲机构还包括:

筒体;

第一端盖,封盖于所述筒体的一端,所述第一端盖的外端面上凸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或所述第二连接板铰接;

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筒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筒体围合形成有密封腔,所述缓冲介质填充于所述密封腔内;

活塞,容置于所述密封腔内;以及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二端盖,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或所述第二连接板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抵顶于所述第二端盖的内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与所述筒体之间具有节流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上开设有节流孔,所述节流孔贯穿于所述活塞的相对两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缓冲机构还包括:

第一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筒体之间的接合处;

第二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筒体之间的接合处;以及

第三密封圈,环设于所述活塞杆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的接合处。

进一步地,所述隔振缓冲装置还包括: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柱紧固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或所述第二连接板铰接;以及

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活塞杆的一端紧固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或所述第二连接板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凸耳组,所述第一凸耳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或所述第二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凸耳组,所述第二凸耳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或所述第二连接件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供紧固件穿设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供紧固件穿设的第二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吸能缓冲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板或者第二连接板将吸能缓冲机构安装至被防护物需要隔振缓冲的部位上,并且通过缓冲介质吸收该部位外部的振动能量,避免了该振动能量导致被防护物产生振动,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整体基座式隔振缓冲装置无法针对精密电子光学设备中某一部位进行精准隔振缓冲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精准的隔振缓冲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缓冲机构的轴剖面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隔振缓冲装置、2—舰体、3—精密电子光学设备、11—第一连接板、12—第二连接板、13—吸能缓冲机构、14—第一连接件、15—第二连接件、31—舰体、32—刚性连接悬挂部、33—柔性连接部、111—第一凸耳组、112—第一安装孔、121—第二凸耳组、122—第二安装孔、130—密封腔、131—筒体、132—第一端盖、133—第二端盖、134—活塞、135—活塞杆、136—第一密封圈、137—第二密封圈、138—第三密封圈、1300—节流间隙、1320—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进行说明。该隔振缓冲装置1包括第一连接板11、第二连接板12以及吸能缓冲机构13,其中,第二连接板12正对并且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1的一侧,吸能缓冲机构13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铰接,并且吸能缓冲机构13的内部设置有缓冲介质,该缓冲介质用于吸收驱使第一连接板11向第二连接板12的所在侧平行移动或者倾斜的能量。

具体地,在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之间均匀布置有至少两个吸能缓冲机构13,该吸能缓冲机构13可以为油压缓冲器、气液缓冲器或者弹簧缓冲器等,它能够通过内部的缓冲介质,如:液压油、弹簧等按照实际工况需要的比例来消耗能量和储存能量。

当需要在舰艇2上安装精密电子光学设备3时,首先根据精密电子光学设备3的质量分布和连接方式,可以将精密电子光学设备3划分为本体31、刚性连接悬挂部32以及柔性连接部33,接着根据本体31、刚性连接悬挂部32和柔性连接部33的质量、外形以及内部精密元件的重要性等特征,在本体31的重心的底侧四周均匀设置四个大容量的隔振缓冲装置1,在本体31与舰艇2的背墙之间设置两个小容量的隔振缓冲装置1,在刚性连接悬挂部32的重心底侧设置一个小容量的隔振缓冲装置1,并且在内含精密元件的柔性连接部33的重心底侧设置一个大容量的隔振缓冲装置1,完成针对精密电子光学设备的不同部位进行精准隔振缓冲,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精密电子光学设备的安全。可以理解的是,大容量的隔振缓冲装置1是指体积较大,缓冲介质所占用的体积较大,能够吸收更多能量的隔振缓冲装置,小容量的隔振缓冲装置1是指相对大容量的隔振缓冲装置1,其体积较小,缓冲介质所占用的体积较小,能够吸收的能量相对较少的隔振缓冲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1,采用了吸能缓冲机构13,通过第一连接板11或者第二连接板12将吸能缓冲机构13安装至被防护物需要隔振缓冲的部位上,并且通过缓冲介质吸收该部位外部的振动能量,避免了该振动能量导致被防护物产生振动,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整体基座式隔振缓冲装置无法针对精密电子光学设备中某一部位进行精准隔振缓冲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精准的隔振缓冲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缓冲介质为弹性胶泥,吸能缓冲机构13还包括筒体131、第一端盖132、第二端盖133、活塞134以及活塞杆135,其中,第一端盖132封盖在筒体131的一端,并且在第一端盖132的外端面上凸设有连接柱1320,该连接柱1320与第一连接板11或者第二连接板12铰接;第二端盖133封盖在筒体131的另一端,并且第二端盖133、第一端盖132与筒体131围合形成有密封腔130,缓冲介质填充在密封腔130内;活塞134容置在密封腔130内;活塞杆135的一端与活塞134紧固连接,活塞杆135的另一端贯穿第二端盖133并且与第一连接板11或者第二连接板12铰接。具体地,此处弹性胶泥由聚硅氧烷、填充剂、抗压剂和增塑剂等组成,是一种高粘度、可压缩、可流动的未经硫化的有机硅化合物,在-80℃~250℃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无臭、无毒,对环境和人员无污染,它能够按照实际工况需要的比例来消耗能量和储存能量;活塞134呈圆柱状,并且可以在活塞杆135的驱使下沿密封腔130作轴向移动,活塞杆135可以与活塞134插接,或者与活塞134一体成型,在第二端盖133上开设有通孔,该通孔沿第二端盖133的轴线延伸,活塞杆135的一端穿过该通孔伸出密封腔130外,当活塞杆135与第一连接板11铰接时,连接柱1320与第二连接板12铰接,反之,当活塞杆135与第二连接板12铰接时,连接柱1320与第一连接板11铰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隔振缓冲装置1的相对两端与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的铰接方式可以有多种变化,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活塞134抵顶在第二端盖133的内端面上,即隔振缓冲装置1在初始状态下,活塞134的与活塞杆135相接的一端面与第二端盖133的内端面抵顶,这样弹性胶泥全部填充在活塞134与第一端盖132之间,使得隔振缓冲装置1的吸能缓冲距离达到最大化。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活塞134与筒体131之间具有节流间隙1300,即活塞134的外周壁与筒体131的内周壁之间具有节流间隙1300。当活塞杆135在瞬间冲击力的驱动下,推顶活塞134向第一端盖132的所在侧移动时,通过节流间隙1300的弹性胶泥流速会加快,进而加快消耗该瞬间冲击力所产生的能量,使得弹性胶泥所受的压力降低,从而降低弹性胶泥被压缩的速度,使得弹性胶泥的吸能过程更加平稳,提升了隔振缓冲装置1的隔振缓冲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活塞134上开设有节流孔1340,该节流孔1340贯穿活塞134的相对两端面,即节流孔1340沿活塞134的轴向延伸。当活塞杆135在瞬间冲击力的驱动下,推顶活塞134向第一端盖132的所在侧移动时,通过节流孔1340的弹性胶泥流速会加快,进而加快消耗该瞬间冲击力所产生的能量,使得弹性胶泥所受的压力降低,从而降低弹性胶泥被压缩的速度,使得弹性胶泥的吸能过程更加平稳,提升了隔振缓冲装置1的隔振缓冲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吸能缓冲机构13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36、第二密封圈137以及第三密封圈138,其中,第一密封圈136环设在第一端盖132和筒体131之间的接合处,第二密封圈137环设在第二端盖133和筒体131之间的接合处,第三密封圈138环设在活塞杆135和第二端盖133之间的接合处。具体地,在第一端盖132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未标注),第一密封圈136的内表面伸入该第一容置槽内并且与第一容置槽的槽壁抵顶,第一密封圈136的外表面与筒体131的内周壁抵顶;在第二端盖133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未标注),第二密封圈137的内表面伸入该第二容置槽内并且与第二容置槽的槽壁抵顶,第二密封圈137的外表面与筒体131的内周壁抵顶;在第二端盖133的通孔的孔壁上开设有第三容置槽(未标注),第三密封圈138的外表面伸入第三容置槽内并且与第三容置槽的槽壁抵顶,第三密封圈138的内表面与活塞杆135的外周壁抵顶,这样第一密封圈136和第二密封圈137实现静密封,第三密封圈138实现动密封,保证了密封腔130的密封效果,有效地防止弹性胶泥发生外泄。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隔振缓冲装置1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4和第二连接件15,其中,第一连接件14的一端与连接柱1320紧固连接,第一连接件14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板11或者第二连接板12铰接;第二连接件15的一端与活塞杆135的一端紧固连接,第二连接件15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板11或者第二连接板12铰接。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4的一端可以通过螺纹配合或者过盈配合与连接柱1320紧固连接,第一连接件14的另一端可以通过转轴或者螺柱与第一连接板11或者第二连接板12铰接,第二连接件15的一端可以通过螺纹配合或者过盈配合与活塞杆135紧固连接,第二连接件15的另一端可以通过转轴或者螺柱与第一连接板11或者第二连接板12铰接,当第一连接件14与第一连接板11铰接时,第二连接件15与第二连接板12铰接,反之,当第一连接件14与第二连接板12铰接时,第二连接件15与第一连接板11铰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隔振缓冲装置1的相对两端与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的铰接方式可以有多种变化,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一连接板11上设置有第一凸耳组111,该第一凸耳组111与第一连接件14或者第二连接件15铰接;同时,在第二连接板12上设置有第二凸耳组121,该第二凸耳组121与第一连接件14或者第二连接件15铰接。具体地,第一凸耳组111凸设在第一连接板11的边缘上,并且第一凸耳组111由间隔设置的一对第一凸耳组成,第二凸耳组121凸设在第二连接板12的边缘上,并且第二凸耳组121由间隔设置的一对第二凸耳组成,当第一连接板11与第一连接件14铰接时,第一连接件14的一端伸入同组的两个第一凸耳的间隔处,并且通过转轴或者螺柱串连第一连接件14和第一凸耳,同时,第二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件15铰接,第二连接件15的一端伸入同组的两个第二凸耳的间隔处,并且通过转轴或者螺柱串连第二连接件15和第二凸耳;反之,当第一连接板11与第二连接件15铰接时,第二连接件15的一端伸入同组的两个第一凸耳的间隔处,并且通过转轴或者螺柱串连第二连接件15和第一凸耳,同时,第二连接板12与第一连接件14铰接,第一连接件14的一端伸入同组的两个第二凸耳的间隔处,并且通过转轴或者螺柱串连第一连接件14和第二凸耳。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一连接板1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2,同时,在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22,该第一安装孔112和第二安装孔122均用于供紧固件穿设。具体地,紧固件可选为螺栓,第一连接板11通过紧固件的一端穿过第一安装孔112并且旋入外物上与外物紧固连接,第二连接板12通过紧固件的一端穿过第二安装孔122并且旋入外物上与外物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连接板11的面积小于第二连接板12的面积。此处,第一连接板11与被防护物紧固连接,第二连接板12与被防护物的安装目标物紧固连接,这样隔振缓冲装置1的外轮廓呈棱台状或者圆台状,完成安装的被防护物的重心更加靠近安装目标物的所在侧,使得被防护物与安装目标物的连接更加稳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设计图

隔振缓冲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1446.3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587021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F16F 9/30

专利分类号:F16F9/30;F16F9/36;F16F15/02

范畴分类:27C;

申请人: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凤凰岗社区宝田一路336号七星创意工场创业楼401-404

发明人:黄科;钟波;周保君;钟鑫;崔邓奇;于文泽

第一发明人:黄科

当前权利人: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威

代理机构:44414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隔振缓冲装置论文和设计-黄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