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装置,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包括减震筒,内腔中设置有非牛顿流体;活塞连杆,沿减震筒的轴向与减震筒滑动连接,一端位于减震筒内并被非牛顿流体包覆,另一端延伸至减震筒外;以及活塞,套设在活塞连杆位于减震筒内的一端上;非牛顿流体为剪切增稠流体。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座椅靠背和一种减震座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装置、减震座椅靠背及减震座椅,减震效果好,可有效提高高铁动车的舒适度,发展前景和方向非常可观,适于大范围推广。
主设计要求
1.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筒,内腔中设置有非牛顿流体;活塞连杆,沿所述减震筒的轴向与所述减震筒滑动连接,一端位于所述减震筒内并被所述非牛顿流体包覆,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减震筒外;以及活塞,套设在所述活塞连杆位于所述减震筒内的一端上。
设计方案
1.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减震筒,内腔中设置有非牛顿流体;
活塞连杆,沿所述减震筒的轴向与所述减震筒滑动连接,一端位于所述减震筒内并被所述非牛顿流体包覆,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减震筒外;以及
活塞,套设在所述活塞连杆位于所述减震筒内的一端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牛顿流体为剪切增稠流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筒包括筒体,以及密封连接于所述筒体与所述活塞连杆连接一端的盖板,所述非牛顿流体设置在所述筒体和所述盖板所围成的容纳腔内,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用于供所述活塞连杆穿过的通道,所述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活塞连杆滑动配合的导向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远离所述筒体的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活塞连杆套接配合的防尘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筒还包括密封连接于所述筒体另一端的端板,所述端板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筒体的内腔连通并用于容纳所述活塞的凹槽,所述非牛顿流体设置在所述筒体、所述盖板和所述端板所围成的所述容纳腔内。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筒靠近所述活塞的一端外侧设置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活塞连杆的伸出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轴线相互垂直。
8.减震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包括:
靠背框架;以及
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减震装置,设置在所述靠背框架所围成的空腔内,所述减震筒靠近所述活塞的一端外侧与所述靠背框架的后面板连接,所述活塞连杆的伸出端与所述靠背框架的前面板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震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筒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靠背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活塞连杆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靠背框架可拆卸连接。
10.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减震座椅靠背;以及
桌板,转动设置在所述减震座椅靠背的背面板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减震座椅靠背。
背景技术
当前,高铁是性价比,舒适度都非常高的交通工具,购票便利,价格优惠,人们出行越来越多依赖高铁,不仅是因为它的速度快,而且相比公路运输,在其旅行过程中,乘客舒适度更好。目前,中国乃至世界高铁及动车的座椅设计,基本上都是使用普通的座椅后背和桌板的结合,从而达到旅客放置较轻的携带物品的目的。但是由于乘客桌板和其前面乘客的座椅直接连接并同时运动,这就造成了在前面乘客为满足自己对座椅舒适度要求调整坐姿时,向后顶靠座椅靠背用力过大时,易导致座椅靠背及其上设置的桌板发生震动,致使桌板上的物品因为惯性而发生晃动或移动,甚至脱离桌板,给乘客的旅行带来烦恼。而且因为旅行期间一般较长,乘客普遍在桌板上放置食品,如泡面、饮品等,它们会因为座椅的震动发生迸溅,从而撒到乘客身上、座椅上和\/或乘车过道上,进而引起乘客的不愉快,甚至有可能引发冲突,降低乘客乘车的舒适度和愉悦度。所以对于列车座椅的调整,让其结构更加合理,进一步提高乘客舒适度体验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座椅靠背、减震座椅靠背及减震座椅,旨在解决向后顶靠座椅靠背用力过大时,易导致座椅靠背及其靠背后面板上设置的桌板发生震动,致使桌板上的物品因为惯性而发生晃动或移动,甚至脱离桌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减震装置,包括:减震筒,内腔中设置有非牛顿流体;
活塞连杆,沿所述减震筒的轴向与所述减震筒滑动连接,一端位于所述减震筒内并被所述非牛顿流体包覆,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减震筒外;以及
活塞,套设在所述活塞连杆位于所述减震筒内的一端上。
进一步地,所述非牛顿流体为剪切增稠流体。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筒包括筒体,以及密封连接于所述筒体与所述活塞连杆连接一端的盖板,所述非牛顿流体设置在所述筒体和所述盖板所围成的容纳腔内,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用于供所述活塞连杆穿过的通道,所述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活塞连杆滑动配合的导向环。
进一步地,所述通道远离所述筒体的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活塞连杆套接配合的防尘圈。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筒还包括密封连接于所述筒体另一端的端板,所述端板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筒体的内腔连通并用于容纳所述活塞的凹槽,所述非牛顿流体设置在所述筒体、所述盖板和所述端板所围成的所述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筒靠近所述活塞的一端外侧设置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活塞连杆的伸出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轴线相互垂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设置了一种具有优良阻尼减震特性的减震装置,利用非牛顿流体力学原理,使得活塞连杆的伸出端受到向减震筒方向移动的冲击力时,活塞连杆位于减震筒内的部分及活塞与减震筒内的非牛顿流体产生剪切力,使得非牛顿流体的阻滞力增大,抵消掉活塞连杆所受到的一部分冲击力,并且活塞连杆延伸至减震筒外的一端所受到的冲击力越大时,非牛顿流体产生的阻滞力越大,这一设置有效降低了活塞连杆及整个减震装置受到冲击力时的移动速率,同时使得减震筒靠近活塞一端的外侧所受到的力更加平缓、稳定,起到良好的减震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可应用于高铁动车组列车座椅制造、自动复位门拉杆上的减震装置、机器人关节处的液压减震器以及其他需要阻尼减震的领域。当应用于高铁动车组列车座椅制造领域时,可将减震装置安装在座椅靠背内,使得活塞连杆的伸出端与靠背框架的前面板固定连接,减震筒靠近活塞一端的外侧与靠背框架的后面板固定连接,这样当乘客调整坐姿,无意间向后顶靠座椅靠背用力过大时,活塞连杆位于减震筒内的部分和活塞与减震筒内的非牛顿流体产生较大的剪切力,活塞连杆瞬间停止移动或移动缓慢,进而使得减震筒作用于背框架后面板的力明显小于靠背框架前面板所受到的冲击力,从而降低该冲击力对设置在靠背框架后面板外壁上的桌板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了桌板发生震动的幅度和频率,避免了桌板上物品掉落的风险,进而确保了高铁乘坐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减震座椅靠背,包括:
靠背框架;以及
所述减震装置,设置在所述靠背框架所围成的空腔内,所述减震筒靠近所述活塞的一端外侧与所述靠背框架的后面板连接,所述活塞连杆的伸出端与所述靠背框架的前面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筒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靠背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活塞连杆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靠背框架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座椅靠背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减震座椅靠背采用了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利用非牛顿流体力学原理,大大提高了目前高铁座椅的减震效果和舒适性。当乘客调整坐姿,无意间向后顶靠座椅靠背用力过大时,活塞连杆位于减震筒内的部分和活塞与减震筒内的非牛顿流体产生较大的剪切力,活塞连杆瞬间停止移动或移动缓慢,进而使得减震筒作用于靠背框架后面板的力明显小于靠背框架前面板所受到的冲击力,使得座椅调整的时候靠背框架后面板接近匀速移动,进而有效阻止了桌板因惯性而产生的剧烈震动,从而达到最佳的结合设计。这一设置使得前面乘客座椅在调整坐姿的时候,不仅能够满足自己对舒适度的要求,也对后背桌板的震动影响程度达到最小,甚至为零,这样会使乘客们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较高,从而推进高铁及动车的发展。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减震座椅,包括:
所述减震座椅靠背;以及
桌板,转动设置在所述减震座椅靠背的背面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座椅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减震座椅采用了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座椅靠背,利用非牛顿流体力学原理,大大提高了目前高铁座椅的减震效果和舒适性。当乘客调整坐姿,无意间向后顶靠座椅靠背用力过大时,活塞连杆位于减震筒内的部分和活塞与减震筒内的非牛顿流体产生较大的剪切力,活塞连杆瞬间停止移动或移动缓慢,进而使得减震筒作用于靠背框架后面板的力明显小于靠背框架前面板所受到的冲击力,使得座椅调整的时候靠背框架后面板接近匀速移动,进而有效阻止了桌板因惯性而产生的剧烈震动,从而达到最佳的结合设计。这一设置有效降低了座椅靠背与桌板之间的联动性,进而降低了两者联动给乘客带来的苦恼,使得前面乘客座椅在调整坐姿的时候,不仅能够满足自己对舒适度的要求,也对座椅靠背后面板上设置的桌板的震动影响程度达到最小,甚至为零,使高铁动车的舒适度有极大的提高,发展前景和方向非常可观,适于大范围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座椅靠背及桌板的竖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减震装置;110、减震筒;111、筒体;112、盖板;113、导向环;114、防尘圈;115、端板;120、非牛顿流体;130、活塞连杆;140、活塞; 150、第一挡板;160、第二挡板;170、第一安装座;181、第一安装孔;180、第二安装座;182、第二安装孔;190、凹槽;200、靠背框架;300、第一螺栓; 400、第二螺栓;500、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进行说明。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减震筒110,内腔中设置有非牛顿流体120;活塞连杆130,沿减震筒110的轴向与减震筒110滑动连接,一端位于减震筒110内并被非牛顿流体120包覆,另一端延伸至减震筒110外;以及活塞140,套设在活塞连杆130位于减震筒110内的一端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100,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了一种具有优良阻尼减震特性的减震装置100,利用非牛顿流体120力学原理,使得活塞连杆130延伸至减震筒110外的一端受到向减震筒110方向移动的冲击力时,活塞连杆130位于减震筒110内的部分及活塞140与减震筒110内的非牛顿流体120产生剪切力,使得非牛顿流体120的阻滞力增大,抵消掉活塞连杆130 所受到的一部分冲击力,并且活塞连杆130延伸至减震筒110外的一端所受到的冲击力越大时,非牛顿流体120产生的阻滞力越大,这一设置有效降低了活塞连杆130及整个减震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的移动速率,同时使得减震筒110 靠近活塞140一端的外侧所受到的力更加平缓、稳定,起到良好的减震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100可应用于高铁动车组列车座椅制造、自动复位门拉杆上的减震装置、机器人关节处的液压减震器以及其他需要阻尼减震的领域。当应用于高铁动车组列车座椅制造领域时,可将减震装置100安装在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200内,使得活塞连杆130延伸至减震筒110外的一端与靠背框架200的前面板固定连接,减震筒110靠近活塞140一端的外侧与靠背框架200的后面板固定连接,这样当乘客调整坐姿,无意间向后顶靠座椅靠背用力过大时,活塞连杆130位于减震筒110内的部分和活塞140与减震筒 110内的非牛顿流体120产生较大的剪切力,活塞连杆130瞬间停止移动或移动缓慢,进而使得减震筒110作用于背框架后面板的力明显小于靠背框架200 前面板所受到的冲击力,从而降低该冲击力对设置在靠背框架200后面板外壁上的桌板500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了桌板500发生震动的幅度和频率,避免了桌板500上物品掉落的风险,进而确保了高铁乘坐的舒适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非牛顿流体120为剪切增稠流体,该剪切增稠流体可采用市场上现有的二氧化硅和聚乙二醇混合而成的剪切增稠流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活塞 140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活塞连杆130垂直连接的第一挡板150和第二挡板160,第一挡板150和第二挡板160配合夹持活塞140,第一挡板150设置在活塞连杆130的端部,且第一挡板150的直径大于活塞140的直径。
第一挡板150和第二挡板160的设置实现了活塞140的定位和固定,第一挡板150的直径大于活塞140的直径,使得非牛顿流体120与活塞连杆130位于减震筒110内一端的接触面积足够大,进而便于非牛顿流体120所产生的阻力平稳、均匀地作用于活塞连杆130上,进而确保了活塞连杆130受力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减震筒110包括筒体111,以及密封连接于筒体111与活塞连杆130连接一端的盖板112,非牛顿流体120设置在筒体111和盖板112所围成的容纳腔内,盖板 112上设置有用于供活塞连杆130穿过的通道,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活塞连杆130滑动配合的导向环113。
导向环113的设置规范了活塞连杆130的移动方向,确保了活塞连杆130 的移动方向始终与筒体111的长度方向平行,保证了减震装置100减震效果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导向环113的中心轴线与筒体111的中心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这一设置确保了活塞连杆130的中心轴线与筒体111的中心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进而确保了第一挡板150两侧受力平衡,同时保证了活塞连杆130受力平衡及移动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通道远离筒体111的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活塞连杆130套接配合的防尘圈114。
防尘圈114的设置降低了外界灰尘由活塞连杆130与盖板112之间的缝隙进入筒体111内腔的风险,保证了筒体111内非牛顿流体120性能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减震筒110还包括密封连接于筒体111另一端的端板115,端板115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筒体111的内腔连通并用于容纳活塞140的凹槽190,非牛顿流体120设置在筒体111、盖板112和端板115所围成的容纳腔内。
凹槽190的设置增加了活塞连杆130位于减震筒110内一端的端部距离端板115内壁之间的长度,进而增加了活塞连杆130位于减震筒110内一端的端部距离端板115内壁之间容纳腔容纳非牛顿流体120的容积,进而确保了在活塞连杆130延伸至减震筒110外的一端受到冲击力时,活塞连杆130位于减震筒110内一端的端部所接收的非牛顿流体120的阻力足够大,进而保证了减震装置100优良的减震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减震筒110靠近活塞140的一端外侧设置有第一安装座170,第一安装座170 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81,活塞连杆130的伸出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座180,第二安装座18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82。
第一安装座170和第二安装座180的设置便于使用过程中减震装置100的两端与其他装置连接,第一安装孔181和第二安装孔182的设置使得安装减震器时无需现场打孔,这一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减震装置100安装的便捷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3,第一安装孔181的轴线与第二安装孔182的轴线相互垂直。
第一安装孔181的轴线和第二安装孔182的轴线相互垂直,使得减震装置 100的两端通过连接件与其他装置连接时,减震装置100两端的连接件受力方向相互垂直,进而避免了使用过程中连接件松动减震装置100发生整体偏移的现象发生,同时降低了使用过程中位于减震装置100两端的连接件同时由减震装置100上脱落的现象发生,进而降低了减震装置100发生损坏或遗矢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减震座椅靠背。请参阅图3,所述减震座椅靠背包括靠背框架200;以及减震装置100,设置在靠背框架200所围成的空腔内,减震筒110靠近活塞140的一端外侧与靠背框架200的后面板连接,活塞连杆130 的伸出端与靠背框架200的前面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座椅靠背,采用了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100,利用非牛顿流体120力学原理,大大提高了目前高铁座椅的减震效果和舒适性。当乘客调整坐姿,无意间向后顶靠座椅靠背用力过大时,活塞连杆130位于减震筒110内的部分和活塞140与减震筒110内的非牛顿流体120产生较大的剪切力,活塞连杆130瞬间停止移动或移动缓慢,进而使得减震筒110作用于靠背框架200后面板的力明显小于靠背框架200前面板所受到的冲击力,使得座椅调整的时候靠背框架200后面板接近匀速移动,进而有效阻止了桌板500因惯性而产生的剧烈震动,从而达到最佳的结合设计。这一设置使得前面乘客座椅在调整坐姿的时候,不仅能够满足自己对舒适度的要求,也对后背桌板500 的震动影响程度达到最小,甚至为零,这样会使乘客们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较高,从而推进高铁及动车的发展。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座椅靠背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减震筒110通过第一螺栓300与靠背框架200可拆卸连接,活塞连杆130通过第二螺栓400与靠背框架200可拆卸连接。
减震装置100与靠背框架200可拆卸连接,便于减震装置100损坏后的更换,且便于用户根据需要将减震装置100安装至现有的座椅靠背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减震座椅。请参阅图3,所述减震座椅包括减震座椅靠背;以及桌板500,转动设置在减震座椅靠背的背面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座椅靠背,采用了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座椅靠背,利用非牛顿流体120力学原理,大大提高了目前高铁座椅的减震效果和舒适性。当乘客调整坐姿,无意间向后顶靠座椅靠背用力过大时,活塞连杆130位于减震筒110内的部分和活塞140与减震筒110内的非牛顿流体120产生较大的剪切力,活塞连杆130瞬间停止移动或移动缓慢,进而使得减震筒110作用于靠背框架200后面板的力明显小于靠背框架200前面板所受到的冲击力,使得座椅调整的时候靠背框架200后面板接近匀速移动,进而有效阻止了桌板500因惯性而产生的剧烈震动,从而达到最佳的结合设计。这一设置有效降低了座椅靠背与桌板500之间的联动性,进而降低了两者联动给乘客带来的苦恼,使得前面乘客座椅在调整坐姿的时候,不仅能够满足自己对舒适度的要求,也对座椅靠背后面板上设置的桌板500的震动影响程度达到最小,甚至为零,使高铁动车的舒适度有极大的提高,发展前景和方向非常可观,适于大范围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25632.9
申请日:2019-01-2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3(河北)
授权编号:CN209683700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B61D33/00
专利分类号:B61D33/00
范畴分类:32A;
申请人:石家庄铁道大学
第一申请人:石家庄铁道大学
申请人地址: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市北二环东路17号
发明人:艾佳华;尹洪涛;庄翔杰;闫晓宽;张征
第一发明人:艾佳华
当前权利人:石家庄铁道大学
代理人:田甜
代理机构:13120
代理机构编号: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