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史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史,杜甫,政治,儒家,诗歌,少年,诗作。
诗史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18)在《试论陈子昂《感遇》诗的诗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但"诗史"的品质并不是杜诗专有的,很多诗人的诗歌都具有"诗史"的品质,初唐诗人陈子昂就是其中一个。他现存的诗作有一百多首,其中备受关注的是《感遇》叁十八首。学术界对《感遇》诗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其主旨、风格以及使事用典等方面,而对其"诗史"品质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试图从"诗史性"入手,分析并阐释《感遇》诗的"诗史"品质,并进一步考察"诗史"品质与诗歌体裁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8年04期)
王与荣[2](2013)在《浅析杜甫咏马诗的诗史性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豪迈奔放,中期苦闷彷徨,晚期沉郁顿挫。咏马之作为大家展示了大唐帝国的兴衰成败,犹如一座挖不完的宝藏。(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下)》期刊2013年04期)
丁雪昭[3](2011)在《杜甫诗歌“诗史”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历史发展的进程,分析了杜诗被称为"诗史"的产生过程;剖析了杜甫在命运多舛的境遇下,仍然有如圣哲,谱写出一篇篇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的壮丽篇章,从而奠定了杜甫诗歌的"诗史"地位。(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1年35期)
苗丽[4](2008)在《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人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大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人文精神而显示出丰富的现实价值。(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期刊2008年04期)
陈亮[5](2007)在《诗·历史·记录者——邵燕祥诗歌的“诗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邵燕祥曾说过:"我们希望我们的诗能够当之无愧地称为诗史。"(1)这是他对青年诗人的期许,也是对自己的要求。以诗证史,这是阅读邵燕祥诗歌(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07年08期)
陈亮[6](2007)在《诗·历史·记录者——邵燕祥诗歌的“诗史性”及其对当下诗歌创作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邵燕祥曾说过:“我们希望我们的诗能够当之无愧地称为诗史。”15这是他对青年诗人的期许,也是对自己的要求。以诗证史,这是阅读邵燕祥诗歌的一个切入点。所谓“诗史”,一是要求诗歌有“现实性”,二是要求诗歌有“政治性”。邵燕祥自少年起就参加政治活动,是坚定的“少年布尔什维克”,及长却因政治罹祸,文革之后,他又积极参加公共话题的讨论,可以说,一生都与政治脱不了干系。然而,邵燕祥对于政治的态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文革结束之后有着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他的诗歌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产生了更丰饶的意义,“诗史”也呈现出更复杂的面目。(本文来源于《邵燕祥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04-01)
诗史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早期豪迈奔放,中期苦闷彷徨,晚期沉郁顿挫。咏马之作为大家展示了大唐帝国的兴衰成败,犹如一座挖不完的宝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史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伟.试论陈子昂《感遇》诗的诗史性[J].文存阅刊.2018
[2].王与荣.浅析杜甫咏马诗的诗史性特色[J].新课程学习(下).2013
[3].丁雪昭.杜甫诗歌“诗史”性探究[J].名作欣赏.2011
[4].苗丽.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
[5].陈亮.诗·历史·记录者——邵燕祥诗歌的“诗史性”[J].文艺争鸣.2007
[6].陈亮.诗·历史·记录者——邵燕祥诗歌的“诗史性”及其对当下诗歌创作的启示[C].邵燕祥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