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子碰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子,晶格,电子,效应,法兰克,密度,相移。
原子碰撞论文文献综述
卢晓同,李婷,孔德欢,王叶兵,常宏[1](2019)在《锶原子光晶格钟碰撞频移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原子光晶格钟的系统不确定度评估中,碰撞频移引起的频移修正量和不确定度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且其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交流斯塔克频移的评估.碰撞频移来源于囚禁在同一个格点里面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其大小与原子的密度有关.本文实验测量了国家授时中心~(87)Sr光晶格钟的碰撞频移.利用水平方向的一维光晶格囚禁数目在10~4量级、温度为3.4μK的冷原子,用极化光将原子抽运到基态m_F=±9/2的塞曼子能级上,获得了钟跃迁自旋极化谱.通过高低原子密度自比对的方法测量了~(87)Sr光晶格钟系统中与原子密度相关的碰撞频移.在原子密度差为4×10~(10)/cm~3的条件下对系统的碰撞频移进行了37次独立测量,得到系统的碰撞频移为–0.13 Hz,统计不确定度为3.1×10~(–17).自比对的艾伦偏差在8000 s时达到了4×10~(–17),表明系统的测量精度在10~(–17)量级是可靠的,为锶原子光晶格钟系统不确定度全面评估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3期)
杨欢,赵博,潘建伟[2](2019)在《首次观测到超低温度下钠钾基态分子和钾原子碰撞的散射共振》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具有强大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不仅为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也可有效揭示复杂系统的物理规律,为新能源开发、新材料设计等提供指导~([1])。量子计算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构建通用型量子计算机,但这一目标需要制备大规模的量子纠缠并进行容错计算,实现这一目标仍然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当前,量子计算的短期目标是通过发展专用型量子计算机,即专用量子(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19年06期)
史彦超[3](2019)在《氦铷中性碰撞对铷原子精细光谱影响的实验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碱金属原子在与稀有气体的中性碰撞过程中短暂的形成范德瓦耳斯分子,因此轻微的改变了碱金属原子的能级。这一机制不但可以解释碱金属原子在各种环境气体中的光谱变化,而且在天体光谱学、大功率碱金属激光、极化稀有气体等诸多涉及碱金属光泵浦过程的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因而成为近年来理论及实验研究的热点。理论上对于处于稀有气体环境中的碱金属光谱变化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全量子理论无法正确描述谱线的压力展宽与频移随环境气体温度的变化,而半经典理论尽管与实验观测更为接近但仍不完备。实验上尽管已存在多种碱金属与稀有气体组合在各种温度及压力范围下的光谱观测,但限于对光谱数据分析方法的差异及对高低温度极限区光谱观测的缺失,使得实验结果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针对上述理论及实验研究中的不足,首先使用窄线宽连续激光器,通过锁相放大系统,在低温区高精度地测量了He气环境下铷原子D1和D2线压力展宽吸收光谱。在考虑铷原子能级的超精细结构以及超精细跃迁相对强度的情况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压力展宽参数及频移参数。随后在Baranger理论的基础上,使用新的理论计算方法对压力展宽和频移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变相法计算了跃迁过程每个轨道角动量所对应的散射相移,最终计算出了温度范围在100-800 K之间的压力展宽和频移参数,并与使用其它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新的计算方法对于原有全量子理论的改进是合理的。与原有的全量子理论相比,新的方法计算过程更为简洁,避免了原有理论对于碰撞系统热运动速率分布的依赖性。此外新的方法在绝大部分的温度范围内与实验及半经典理论结果吻合,但在低温极限下与半经典理论结果出现显着差异,预示着在低温极限下可能存在实验上尚无法观测的量子效应。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观测的精度,本文自行搭建了FP干涉仪,进而使用饱和吸收光谱技术消除了谱线中的多普勒展宽效应,测量了~(87)Rb和~(85)Rb同位素的超精细能级劈裂,并计算了其激发态的超精细相互作用常数。为下一步更高精度的实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萧如珀,杨信男[4](2019)在《1914年4月:法兰克研究原子和电子的碰撞》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自APS News,2017年4月)1882年,法兰克(James Franck)出生在德国汉堡,是几个世纪前从葡萄牙移民的犹太后裔。他在1906年获得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就一直留在柏林大学,直到1918年为止。1914年,法兰克在那(本文来源于《现代物理知识》期刊2019年02期)
高俊文[5](2019)在《离子-原子碰撞中的双电子过程及关联效应:原子轨道强耦合方法的发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与原子/分子碰撞过程的研究,在天体物理学和热核聚变中的等离子体诊断等许多实际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一直是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是因为涉及复杂的多电子、多通道、多中心问题,特别是在中低能区,对于碰撞动力学过程的研究,需要考虑静态和动态电子关联效应、强库仑相互作用以及多通道耦合相互作用机制。在本论文中,提出了一套处理离子-原子碰撞中多电子过程的含时非微扰解决方案。我们的理论方法是半经典的,其中入射粒子与靶粒子的相对运动由准经典直线匀速运动轨迹描述,而电子的动力学则是利用全量子力学方法处理,即非微扰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基于该理论方法,我们自主发展了一套全新版本的计算程序,可以考虑两个活动电子及其全关联效应。除了对计算程序长期而复杂的研制和测试之外,我们还细致地研究了一些特定的重离子碰撞问题。依照本论文中的内容顺序,所研究各有特色的叁个碰撞体系为:(i)H++碰撞体系,低电荷正离子-负离子碰撞问题,其中电子关联效应特别重要;(ii)C4++He碰撞体系,多电荷离子与原子碰撞问题;(iii)He++He碰撞体系,叁电子全关联效应必须考虑。上述叁个碰撞体系,在实验和理论上被广泛研究(至少在某些碰撞能量区间),但仍存在开放式问题,例如,不同研究工作之间存在强烈分歧。我们的研究涵盖了较宽的碰撞能区,不仅提供了具有连续性和连贯性的理论数据,还给出了精确处理这些碰撞体系中电子过程的重要因素,并针对所考虑的电子过程,给出了其动力学过程的物理机制。首先,我们研究了 H++H-碰撞中的双电子俘获过程。该碰撞体系是最简单的多电子碰撞体系之一,然而,由于H-中弱的库仑作用,电子关联效应十分重要,先前所有理论计算都无法重复出实验上测得的双电子俘获过程的总截面。我们的理论计算,首次同时在量级和结构上还原了实验结果。而且,我们还证明了,双电子俘获截面中所观测到的振荡结构,源自于双电子俘获与电荷转移激发过程的相位干涉效应。我们的研究为这个难以解决而又充满挑战的老问题揭开了新的亮点。其次,在一个较宽的碰撞能区内,我们详细地研究了 C4++He碰撞中单、双电子俘获过程。我们计算的总截面及态选择截面与先前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均符合的很好,同时,我们将截面数据拓展到了较高能区。利用不同的模型计算,阐明了单、双电子俘获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及电子-电子间的关联效应。此外,我们还给出了更为精密的角微分截面结果,并利用一个拓展的夫琅和费衍射模型模拟研究了其中所观测到的振荡结构。最后,利用拓展的、叁个活动电子的非微扰半经典方法,我们研究了 He++He碰撞体系,计算了一系列电子过程的总截面、态选择截面和角微分截面,并与已发表的理论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总体上来说,我们理论计算结果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此外,我们在电荷转移(靶)激发截面中观测到随碰撞能量振荡的结构:该结构是由电荷转移(靶)激发过程与入射粒子激发过程的强烈竞争引起的。另一方面,在角微分截面的研究中,第一,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说明了我们理论方法的可靠性与精准性;第二,所有电子过程的角微分截面都表现出了随散射角振荡的结构。利用一个简单模型,我们证明了,该振荡是由于物质波夫琅和费衍射现象造成的;最后,对于电荷转移(靶)激发过程两个较高能量下的角微分截面,我们还观测到了 Thomas峰。(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9-04-01)
[6](2019)在《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分子间的碰撞共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赵博教授带领的团队首次成功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与分子叁体系统之间的碰撞共振,揭示了此前只见于理论探讨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本质,解决了超冷量子化学研究领域10余年来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宇宙中的所有原子、分子都在不停运动,它们如何运动、如何碰撞,是物理学界一直想要理解的重要(本文来源于《低温与特气》期刊2019年01期)
李增山,李冬,陈德智[7](2018)在《基于氢原子碰撞辐射模型的发射光谱法诊断电子密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碰撞辐射模型,利用氢原子的巴尔末线比对HUST射频负氢离子源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进行诊断。首先针对HUST离子源等离子体的放电条件,建立了综合考虑氢原子直接激发和氢分子解离激发机制的碰撞辐射模型。基于建立的模型,利用氢原子的巴尔末线比来诊断电子密度。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的氢原子分子密度比对电子密度诊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子温度较高,氢分子的解离度较低的等离子体放电状态下,必须同时考虑氢原子直接激发和氢分子解离激发对激发态氢原子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S1期)
王堃,屈一至[8](2018)在《N~(5+)离子与He(1s~2)原子碰撞单电荷转移过程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粒子碰撞过程广泛存在于天体物理和等离子体环境中,涉及的多体、多中心等问题,一直都是基础原子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N~(5+)离子与He(1s~2)原子碰撞过程中,由实验和理论数据可知,在低能(E <1 keV/amu)区域内,单电子转移(SEC)(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8-07)
洪许海,胡木宏,王锋,吴勇,王建国[9](2018)在《离子-原子/分子碰撞过程的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粒子碰撞过程在诸多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例如: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重粒子癌症治疗、受控热核聚变等。重粒子碰撞是涉及多中心的复杂多体反应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意义。在中低能区,电子关联效应显着,特别是对于复杂离子与原子、分子的碰撞过程,电子关联效应尤为复杂,如何有效考虑电子关联效应一直是传统原子分子物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从理论上进行有效处(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8-07)
程小淑,颉录有,张登红,蒋军,董晨钟[10](2018)在《电子关联效应对中性锌原子4 ~1P_1电子碰撞激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原子的碰撞激发是等离子体中十分重要的碰撞动力学过程。近年来,随着电子-光子符合测量技术的发展,电子-原子碰撞激发精细能级以及磁量子能级的动力学参数,如微分散射截面、激发态原子辐射光子的极化度以及激发态原子云的排(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8-07)
原子碰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具有强大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不仅为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也可有效揭示复杂系统的物理规律,为新能源开发、新材料设计等提供指导~([1])。量子计算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构建通用型量子计算机,但这一目标需要制备大规模的量子纠缠并进行容错计算,实现这一目标仍然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当前,量子计算的短期目标是通过发展专用型量子计算机,即专用量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子碰撞论文参考文献
[1].卢晓同,李婷,孔德欢,王叶兵,常宏.锶原子光晶格钟碰撞频移的测量[J].物理学报.2019
[2].杨欢,赵博,潘建伟.首次观测到超低温度下钠钾基态分子和钾原子碰撞的散射共振[J].物理.2019
[3].史彦超.氦铷中性碰撞对铷原子精细光谱影响的实验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萧如珀,杨信男.1914年4月:法兰克研究原子和电子的碰撞[J].现代物理知识.2019
[5].高俊文.离子-原子碰撞中的双电子过程及关联效应:原子轨道强耦合方法的发展及应用[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9
[6]..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分子间的碰撞共振[J].低温与特气.2019
[7].李增山,李冬,陈德智.基于氢原子碰撞辐射模型的发射光谱法诊断电子密度[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8].王堃,屈一至.N~(5+)离子与He(1s~2)原子碰撞单电荷转移过程的理论研究[C].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9].洪许海,胡木宏,王锋,吴勇,王建国.离子-原子/分子碰撞过程的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程小淑,颉录有,张登红,蒋军,董晨钟.电子关联效应对中性锌原子4~1P_1电子碰撞激发的影响[C].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