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报告赋予了“三农”工作新的内涵和意义,其中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文章认为,马克思对于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具有独到的见解,其分析了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必然性、城乡融合的必然性,这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新的启发。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独到见解来开辟新路径,通过加快科技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人们的乡风意识不断地加快乡村振兴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马克思生态农业;三农问题;十九大
新中国成立69年的今天,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11),人们由“求生存”向“求生态”的,由“盼温饱”向“盼环保”,不再简单的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追求精神文明。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乡村的发展方向也成为了党和国家日益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当时所处的西方就已经关注了农村的发展状况,并且深刻地分析与挖掘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生态断裂”的原因。通过马克思对当时乡村本质的研究,可以看出今天我国所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蕴涵和时代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蕴涵。十八大报告提出把农业现代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由原来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表明了国家不仅仅关注粮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农村的发展成为了现代化发展进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农业的现代化与农村的现代化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我们提出的现代化是绿色、生态、安全融入到农产品生产当中,实现人民“餐桌安全”离不开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过程,也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使乡村功能的发展呈现多样性。
推进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教育基地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要求。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是在这一漫长悠久的历史中亘古不变的财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整体的价值追求,在时代的变迁过程中需要每一代中华儿女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职业院校应始终坚持文化育人,更好的完成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从十八大报告中的“四化”同步发展,到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促进农村发展的一个战略部署。在推动供给侧改革中,用补短板来弥补缺陷,补短板和扶贫政策的共同实施有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状况,在改变乡村的过程中要与本身的规律相结合,要与自然环境的规律相符合,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产业振兴来拉动乡村振兴,这是关键。产业振兴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农业供给侧将结构性改革,融入绿色、有机的生产理念,形成一二三产业绿色输送带,把绿色、健康的食物送入千家万户的口中,这也为乡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转变人们头脑中的固有理念,结合国相关家政策的支持才能够为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
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证农业稳步发展的情况下,实现农业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协调统一。马克思所提出的“物质变换”理论和恩格斯的“两个和解”都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使人类从自然界夺取的东西能返还到自然界,实现物质循环与发展。
2.2 银行贷款的可行性 银行贷款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信及经营状况;二是贷款是否必须;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否有足值的贷款抵押物或质押物;四是金融机构、担保机构需要手续的繁简情况及可得性。
针对大数据处理的服务架构搭建,要保证架构的稳定性,和容错率较高,在大数据分析技术中使用集群搭建,在不同的服务之间分布式搭建,合理的应用现有的资源,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康复锻炼:出院后嘱患者坚持患肢康复训练:(1)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锻炼,特别是增强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小肌肉群的静性锻炼,可以保护膝关节;(2)加强下肢平衡能力,增强关节稳定性;(3)提高下肢肌肉柔韧性,降低关节压力。
2.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必然之路。我国农产品种类多,能够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为了提高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产品,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在无形循环过程中会回到人类的身体之中,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我国的基本国情导致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偏多,农业化肥施用折纯量由2014年的5995.94万变为2015年的6022.60万吨.其中氮肥施用量是最多的,磷肥由2014年的2392.86万吨变为2015年的2361.57万吨[2]。在农药的使用中,农作物吸收一部分,剩余的会进入土壤,最后污染地下水,土壤自我修复能力变慢最终会导致土壤板结等问题。在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改善人们的观念、修建相关的图书设备对于乡村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British Students On-Line Shopping Behavior_______________YU Meng,et a l91
为了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出口能力。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P32)表明了国家对粮食问题的重视,粮食产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粮食的质量也得达到标准,不管是产量还是质量都得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上。
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很多困境,首先就是人口众多,其次就是农业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只能走集约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劳动并不是他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既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可以看出人类的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3](P56),劳动和自然共同构成了财富,二者缺一不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就是生产物质资料来满足自身最基本的需求,农业每个国家最原始的产业,人类需要通过劳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劳动作为以某种形式占有自然物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人们获得财富的中介和途径。
3.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之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繁荣发展,尤其是成为了农产品贸易大国。国际市场竞激烈,各国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农业出口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我国产品信心不足,对我国出口带来了长期的影响。
2)碘吸附值按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GB/T 7702.7—2008《活性炭碘值的标准测试方法》测定。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发作用于社会存在。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发现了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的矛盾,也看到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当时资产阶级在欧洲进行革命,并且相继取得了胜利,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下来,社会大背景的改变导致了统治者需要稳固自己的政权,不断推进科技的创新,使得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对于利益的追逐导致了一系列的危机,马克思在这种时候看到了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小租佃制遭到破坏,土地集中,这就使无地农民、农奴、徭役农民、世袭租佃者、茅舍贫农等就必然转化为短工、雇佣工人”[4](P234)农民被迫承受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灾难。
农业创新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我国一直投入农业科研经费,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逐步的衰退,高素质的人才转移到城市中去,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条件满足不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先进的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得到利用,农民收益低、素质低,没有财力和物力来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我们应该重视技术开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增加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技术的提高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产量的增加。
马克思提出了另一个“物质断裂”的理论,指的是人与自然之家物质变换的断裂。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不断地建设,大部分人因为不得已或者为了追求利润都涌入城市中,城市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人类消费垃圾,无法及时的回到农村,物质循环过程的断裂就这样形成了,城乡对立的本质最终被发现。马克思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通过分析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过程中,解决城乡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工业尽可能均衡发展,不仅在城市实现现代化,城市中也实现现代化,也要实现劳动力平衡的问题。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种新模式,首先要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1](P32),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发展成为流水线式作业。鼓励农民扩大农业规模,联合二三产业实现流水化加工过程,提高规模化经营数量和质量,使高质量的食材走向人民的餐桌,致富人民的“绿色银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马克思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提出了“物质变换”理论,其中一方面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的交换。“劳动作为以某种形式占有自然物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同一切社会形式无关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条件”[5](P25),人通过劳动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类为了满足基本的需求,一方面要从自然界之中获得物质资料,另一方面人类消费获得物以后转换为废物排出体外,为自然界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这一个过程是在农村里面实现的过程。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调整农业结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加快农业发展速度,我们要建设的是发达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改变传统农业、实现产业变革、节约资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建设的是生态宜居的农村,现代化农村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认为人对自然的关系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社会关系与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6](P724),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具有代际传承性,人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影响会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面对以前所留下来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我国农村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农村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农村缺乏合理的组织人员。不同地区农村应该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农村更应该关注于处理好生态环境与农村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中部地区农村关注于怎样又快有好的发展,西部地区农村关注于保护生态、绿化生态,以建设优美环境和保护好生态来促进农村的发展,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中寻找乡村振兴的出路。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P32)表明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农业发展与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的联系。人与自然和谐,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就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害,人类在破坏农业生态的同时也会影响人类自身。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条件下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
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小学语文课堂内容不够充实有趣,因此小学生不感兴趣。故而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努力用不同的方式吸引小学生兴趣,使其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够高效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参与感。如,在学习《走马灯的奥秘》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在元宵节时去观赏走马灯或者尝试自己制作走马灯,然后在课堂上可以邀请部分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不同于单一的写练习的作业,学生不但能体会到乐趣,也将对课文的印象更深,会更集中在课堂上,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三)提高乡风文明意识。我们培养的是文明的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注重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表明,我们要加强对生态农业意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农村建设的认同度,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氛围。
现在开始补贴农民,鼓励建设沼气池、垃圾集中回收等行动,注重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2016年农村居民教育类消费指数上升,但是低于城市居民教育类消费指数,可以看出农民的文化消费指数不高,受收入水平、文化设施、自身的习惯等问题的影响,本身的文化素质的得不到提升,政府的力度不到位,农民缺乏环保意识,缺乏科学知识,导致了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难以解决。
我们要明确宣传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工作者,让乡镇领导起到带头作用,发挥基层群众的基础性作用,他们才是接触农业的人,技术的运用、生态意识的具备,他们才能落实到实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1](P32)在宣传的时候要注意通俗易懂,对不同的宣传对象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的方式进行农业宣传,使人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就可以加强人们的意识,乡村振兴战略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农业化肥施用折纯量[EB/OL].[2018-7-16].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l.
[3]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4.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9(2019)03-0022-03
收稿日期:2018-11-01
作者简介:柳玉(1994-),女,山东龙口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李国锋(1976-),男,山东单县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机制创新研究”(2014RKB01995);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微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绿色教育创新研究”(SDYY17084);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课题“唯物史观视域下乡村生态化振兴研究”。
[责任编辑 靳开宇]
标签:马克思论文; 农业论文; 农村论文; 乡村论文; 恩格斯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绥化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论文;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机制创新研究”(2014RKB01995) 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微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绿色教育创新研究”(SDYY17084)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课题“唯物史观视域下乡村生态化振兴研究”论文;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