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棉花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棉蚜,棉花型,瓜型,寄主利用
棉花型论文文献综述
梁新利[1](2013)在《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寄主利用能力及豇豆上的取食经历对专化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寄主专化型棉蚜(棉花型和瓜型)对不同植物的利用能力,以及在豇豆上的取食经历对棉蚜寄主专化性与蚜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分别对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各10个克隆系对木槿、野菊花、番茄、玉米、萝卜、南瓜、马铃薯、豇豆等8种植物的利用能力研究表明,棉花型棉蚜的10个克隆系均能够利用木槿和马铃薯寄主,且其中的2个克隆系能利用豇豆寄主,10个克隆系均不能利用野菊花、番茄、玉米、萝卜和南瓜寄主。瓜型棉蚜的10个克隆系中有1个克隆系能够利用南瓜寄主,9个克隆系能利用马铃薯,7个克隆系能利用豇豆,而全部10个克隆系均不能利用木槿、野菊花、番茄、玉米和萝卜。马铃薯和豇豆均能被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部分或全部克隆系所利用。研究了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分别在豇豆和马铃薯寄主上取食不同代次后对棉花和黄瓜寄主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在豇豆上,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均能长期建立种群。在马铃薯上,棉花型能存活3代以上,而瓜型棉蚜在第3代时没有仔蚜产生,不能长期建立种群。棉花型棉蚜在豇豆上饲养17代之后,仍可以利用棉花,但依然不能利用黄瓜。瓜型棉蚜在豇豆上饲养1-17代之后,均可以利用黄瓜,但同时获得了利用棉花寄主的能力,能够在棉花上建立种群。在豇豆寄主上的取食经历改变了瓜型棉蚜的寄主专化性,但对棉花型棉蚜的专化性没有影响。测定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在豇豆上饲养1-7代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结果表明,棉花上饲养的棉花型棉蚜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显着低于黄瓜上饲养的瓜型棉蚜。随着在豇豆上饲养代次的增多,棉花型棉蚜的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不断增大,并且在第5代时达到瓜型棉蚜在黄瓜上的水平。但是瓜型棉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不随其在豇豆上饲养代次的增多而发生显着变化,饲养的0-7代间酶活力保持相同的水平。对在豇豆上饲养了1-7代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分别转回到棉花和黄瓜寄主上生活1天后的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棉花型棉蚜在豇豆上饲养1-5代后转到棉花上生活时,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不断上升,但饲养7代后再转到棉花上时,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又降低到了棉花型的原始水平。瓜型棉蚜在豇豆上饲养1-7代后,其再转到棉花上生活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随着在豇豆上饲养代次的增多有先升高后又下降到棉花型原始水平的趋势,而转回到黄瓜上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随着在豇豆上饲养代次的增多而不断上升,并在豇豆上饲养3代后达到了瓜型棉蚜的原始水平。瓜型棉蚜在豇豆上饲养不同代次后,其转回到棉花和黄瓜上的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基本能达到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水平。豇豆寄主改变了瓜型棉蚜的寄主利用能力的同时也伴随着棉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灵活改变,棉蚜的寄主专化性很可能与其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高雪,刘向东[2](2008)在《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产生有性世代能力的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寄主专化性是否会影响棉蚜的繁殖策略或生活史对策,采用低温和短光照组合(18℃,L∶D=8∶16)分别对棉花型和瓜型棉蚜进行有性世代的诱导,比较两寄主专化型棉蚜产生有翅蚜、雄性母、雌性母及无翅孤雌蚜的能力。结果表明:两寄主专化型棉蚜在产生有性世代能力上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棉花型棉蚜在诱导后代中产生有翅蚜、雄性母和雌性母的比率显着高于瓜型棉蚜,并且雌、雄性母产生的时间明显早于瓜型棉蚜。瓜型棉蚜在诱导条件下产生无翅孤雌蚜的比率显着高于棉花型棉蚜,并且发现有不产生有性世代的营专性孤雌生殖个体,而在棉花型棉蚜中没有发现。产生性母蚜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均可同时产生孤雌胎生后代。寄主型与诱导时间长短对棉蚜有性世代的产生存在交互作用。采集于田间棉花和黄瓜上的棉蚜,也表现为棉花上的易产生有性世代,在诱导的第2代中产生性母蚜的比率显着高于黄瓜上的棉蚜,并且性母蚜比率在诱导的第2代与第3代间无显着差异;但黄瓜上的棉蚜性母蚜产生比率第3代显着高于第2代。由此推测,棉蚜寄主专化性的形成与生活史特性的分化有关。(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郑彩玲,刘向东,翟保平[3](2007)在《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寄主适应性及转移通道》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寄主转接建立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以及两寄主型棉蚜是否可通过中间桥梁寄主实现寄主互换的问题。结果表明,两寄主型棉蚜直接互换寄主后,其存活和繁殖力显着下降,表现为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的净增殖率比在原寄主上分别下降980倍和12倍,平均世代寿命缩短5~12d。两寄主型棉蚜均能利用木槿植物,并且适应性没有显着差异。但是两寄主型棉蚜均不能在车前草和大叶黄杨上存活和繁殖后代。西葫芦作物对棉蚜在木槿、棉花和黄瓜寄主上的相互转移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寄主作用。冬寄主木槿上棉蚜可通过甜瓜或西葫芦转移到黄瓜寄主上,棉花和黄瓜上棉蚜也可通西葫芦作物分别转移到黄瓜和棉花作物上,从而形成棉蚜在不同寄主植物间的相互转移通道,造成为害和病毒病的扩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刘向东,翟保平,张孝羲,陆杨[4](2004)在《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形态和生态适应力的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蚜由于长期在同种或同类植物上生活 ,形成了多种寄主专化型。本研究以室内长期用单一寄主培养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为材料 ,采用形态测定、生命表技术、对寄主的选择性试验 ,以及接触刺激等方法 ,研究了两寄主型棉蚜的形态分化和生态适应力的差异。结果表明 ,瓜型棉蚜的一些形态特征值 (如体长 )极显着地大于棉花型个体 ,但是头宽、口针和各腿节的长度与体长的比值却极显着的小于棉花型个体。采用 7个形态指标与体长的比值 ,可将瓜型和棉花型棉蚜区分开来。在 2 4℃和 2 6℃下瓜型蚜的净增殖率 (R0 )极显着地高于棉花型蚜。 2 7℃和 3 2℃显着缩短了瓜型蚜的平均世代长度 ,而对棉花型蚜无影响。棉花型蚜对接触刺激的反应比瓜型蚜敏感。两寄主型蚜对寄主的选择能力表现为瓜型蚜显着强于棉花型蚜。因此 ,两寄主型棉蚜存在明显的形态和生态适应力的分化(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刘向东,翟保平,张孝羲,方军[5](2004)在《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对寄主植物的适合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寄主转换建立生命表及触角电位 (EAG)方法比较了棉蚜两寄主专化型 (棉花型和黄瓜型 )对不同夏季作物的适合度。结果表明 ,棉花型蚜转到黄瓜上及黄瓜型蚜转接到棉花上均不能正常产仔繁殖和建立种群。两种蚜型均不能在茄子和苋菜上建立种群。黄瓜型蚜能在豇豆上建立种群 ,但棉花型蚜不能 ,表现出两种寄主型棉蚜对夏寄主利用上存在显着差异。受棉蚜为害 12~ 36 h后的黄瓜或棉花植株仍不适合于棉花型或黄瓜型蚜 ,表现出黄瓜型蚜不能在被棉花型蚜为害过的棉株上正常存活和繁殖 ,棉花型蚜也不能在被黄瓜型蚜为害过的黄瓜苗上存活和繁殖。两种寄主型蚜对不同寄主叶片丙酮提取物的触角电位表明 ,黄瓜型蚜对棉花、哈密瓜和马铃薯叶片提取物的反应显着强于棉花型蚜 ,而对黄瓜和甜瓜叶片提取物的反应上两种蚜型差异不显着。文中同时对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产生的生态机制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棉花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明确寄主专化性是否会影响棉蚜的繁殖策略或生活史对策,采用低温和短光照组合(18℃,L∶D=8∶16)分别对棉花型和瓜型棉蚜进行有性世代的诱导,比较两寄主专化型棉蚜产生有翅蚜、雄性母、雌性母及无翅孤雌蚜的能力。结果表明:两寄主专化型棉蚜在产生有性世代能力上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棉花型棉蚜在诱导后代中产生有翅蚜、雄性母和雌性母的比率显着高于瓜型棉蚜,并且雌、雄性母产生的时间明显早于瓜型棉蚜。瓜型棉蚜在诱导条件下产生无翅孤雌蚜的比率显着高于棉花型棉蚜,并且发现有不产生有性世代的营专性孤雌生殖个体,而在棉花型棉蚜中没有发现。产生性母蚜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均可同时产生孤雌胎生后代。寄主型与诱导时间长短对棉蚜有性世代的产生存在交互作用。采集于田间棉花和黄瓜上的棉蚜,也表现为棉花上的易产生有性世代,在诱导的第2代中产生性母蚜的比率显着高于黄瓜上的棉蚜,并且性母蚜比率在诱导的第2代与第3代间无显着差异;但黄瓜上的棉蚜性母蚜产生比率第3代显着高于第2代。由此推测,棉蚜寄主专化性的形成与生活史特性的分化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棉花型论文参考文献
[1].梁新利.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寄主利用能力及豇豆上的取食经历对专化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3
[2].高雪,刘向东.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产生有性世代能力的分化[J].昆虫学报.2008
[3].郑彩玲,刘向东,翟保平.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的寄主适应性及转移通道[J].生态学报.2007
[4].刘向东,翟保平,张孝羲,陆杨.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形态和生态适应力的分化[J].昆虫学报.2004
[5].刘向东,翟保平,张孝羲,方军.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对寄主植物的适合度[J].生态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