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复合全麻临床应用30例总结
刘莹徐丽荣王志国(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龙江161100)
【中图分类号】R61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20-0045-02
通过对30例病人行相应手术部位硬膜外置管给药,待有麻醉平面后行气管内置管,用安氟醚维持全麻,卡肌宁肌松,发现在全麻插管过程中与单独行全麻的患者比,它对循环系统有稳定作用,全麻用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明显减少,整个手术过程中循环系统功能稳定,对病人生理干扰小,可控性强,苏醒快,手术结束就可拔除气管导管,苏醒质量高,术后硬膜外可连续给予吗啡镇痛,有利恢复,复合麻醉是有前景的麻醉方法。
我们选择了30例病人,年龄在38—70岁之间,男18例,女12例,手术种类有肺叶切除,食道癌,胃癌,胆囊切除,子宫扩大切除术等,患者身体状况,有5例高血压24/16Kpa,7例心电报告ST段下移0.05mv,4例左室高电压,术前用药:杜冷丁50mg,安定10mg,阿托品0.5mg肌注,入室后根据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硬膜外穿刺点,置入硬膜外导管后注入1.33%利多卡因+0.25%地卡因+1:20万肾上腺素混合液5ml,在测到可靠麻醉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用药咪唑安定0.1mg/kg,依托咪脂0.25-0.3mg/kg,芬太尼0.1mg,司可林100mg,插入气管导管,插管期间血压变化见表1,为了便于观察设单纯全麻组做对照比较,I组硬膜外复合全麻组30例,II组单纯全麻组30例对照。
I组II组相比P<0.05,和基础值比P<0.05,两组病人麻醉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有变化,以II组明显,手术开始后II组血压升高,心率增块,I组较平稳。
结果气管插管后对照组血压心率明显增快增高,两组相比R(<0.05)差异显著,在全麻诱导时两组血压心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全麻用药量I组对II组明显减少见表2,硬膜外用药量I组少于II组
1组病人在关腹时停安氟醚或异丙酚15-20分钟后清醒,手术结束同时可拔除气管导管12±7分钟,患者清醒质量高,
可清楚回答问题,而2组有2例20分钟内清醒,平均清醒时间(27±15分钟)P<0.05,清醒质量差,复睡,手术结束后10-20分钟拔除气管导管,回病房后感觉疼痛时硬膜外腔注入吗啡0.5-2mg/次,氟哌利多1-2.5mg/次硬膜外腔。1组病人安静躁动发生少,二组病人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1组病人术后循环呼吸系统功能均比2组稳定,肌松药用量1组少于2组,硬膜外作用下使肌松药用量减少。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心脑血管患者增多,给手术麻醉带来风险增大,单纯全麻由于全麻插管期间机械刺激喉部和气管的神经末稍,可引起交感肾上腺素的应激反应,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血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内啡呔等均升高,这样易使原来已临近危险边缘的高血压患者在此期间出现意外,本组观察硬膜外注入试验量发挥作用后进行全麻诱导插管期间血压,心率均稳定,升高幅度小,诱导迅速手术开皮时循环系统也较2组稳定,加用硬膜外麻醉有效抑制应缴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其作用机制。
(1)组滞了交感传导路各种生理干扰,使刺激和干扰不能传入中枢,应缴反应不易产生。
(2)阻滞区域感觉神经已被阻滞,使一些疼痛刺激不能传入中枢,从而起到稳定作用。硬膜外阻滞是一种不完善的麻醉,如迷走神经反射存在,手术探查所致的内脏牵拉痛,鼓肠,呃逆,恶心,呕吐等。
(3)常规辅以杜冷丁加氟哌利多等来的消反应,如果硬膜外阻滞不全即使静脉辅助药腹肌仍松驰不佳,影响手术操作,且呼吸管理困难,加大用药量对循环系统抑制重,最终导致不得不改全麻。
(4)硬膜外阻滞平面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影响各异,低平
面对呼吸循环环境轻,胸段膜外对呼吸循环影响大,对自愿者非手术病人试验发现,由于呼吸肌不同程度阻滞,使Vt和Mv明显降低,麻醉作用最强时,呼吸抑制也最甚,手术操作及术中辅助用药加重呼吸抑制。
我们采取硬膜外复合全麻明显减少硬膜外用药量,对呼吸循环抑制轻,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使不完善的硬膜外在浅全麻加肌松作用下完善了,由于处于浅全麻之中对病人抑制轻,病人清醒快,停全麻药后硬膜外仍在发挥作用,手术结束
病人清醒可拔除气管导管,与手术同步,病人清醒,刀口不疼,减少躁动发生,便于病房护理。2组病人手术结束后10-20分钟拔气管导管后复睡率高,清醒质量差于1组,这样术后观察护理比1组难度大。从表2看全麻用药节约1/2-1/3,全麻药品昂贵,可以给基层医院患者节约药费,术后连续硬膜外镇痛有利于恢复,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因此硬膜外复合全麻是一种对病人安全可靠性,生理干扰小,经济,符合基层医院特点的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