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振动论文_李小彭,李凡杰,曹洲,杨舲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悬架振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悬架,弹簧,算法,阻尼,神经网络,模型,动力学。

悬架振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彭,李凡杰,曹洲,杨舲雪[1](2019)在《含惯容器的两级汽车悬架振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机电相似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惯容器"具有与"电容器"相类似的通高频、阻低频的特性,建立了每一级中均含有"惯容器-弹簧-阻尼器"(inerter-spring-damper,ISD)的两级ISD悬架系统的单轮车辆模型.仿真分析了汽车悬架的惯质系数对两级ISD悬架系统传递特性的影响,在频域和时域内分别探讨了随机和脉冲输入下汽车悬架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车身加速度增益的要求下,适当提高惯质系数可以改善两级ISD悬架系统的减振性能.两级ISD悬架具有比经典ISD悬架更好的低频减振性能.与传统被动悬架相比,两级ISD悬架具有更好的综合减振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高琳焜,陈章位[2](2019)在《一种可进行阻尼试验的双横梁汽车悬架振动试验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现阶段汽车悬架领域、阻尼领域试验器械功能不完备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可进行阻尼试验的双横梁汽车悬架振动试验系统,并介绍了其整体结构,建立了1/4汽车悬架的模型,分析了半主动悬架研发及性能测试、典型阻尼器动力学性能标定的原理。该试验系统具有体积小、控制精度高、功能丰富并成本低廉的特点,能够简化主动、半主动悬架研发的过程,缩短研发周期,满足大部分汽车悬架试验、阻尼试验的试验需求。(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7期)

贾爱芹,宋辉,李玲[3](2019)在《汽车悬架振动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载货汽车为例,将弹簧刚度和阻尼系数作为设计变量,悬架系统的最大挠度作为约束条件,车身垂直加速度的均方根值,前后轮胎的动态载荷作为目标函数,建立1/2四自由度汽车悬架系统模型。利用可靠灰色粒子群算法对汽车悬架系统模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通过多目标优化设计可以实现车身最小加速度和轮胎对路面施加的最小动载荷。(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9年14期)

孙亮[4](2019)在《采用改进神经网络PID控制的车辆悬架振动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车辆悬架振动模型,创建了车辆悬架平面简图,并根据牛顿定律推导出车辆悬架振动微分方程式。引用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对传统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将改进粒子群算法用于优化BP神经网络PID可知结构。通过MATLAB软件中对车辆悬架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进行仿真验证;同时,与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车辆悬架采用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悬架行程、轮胎位移和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较大,车辆整体振动幅度较大;而采用改进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悬架行程、轮胎位移和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较小,车辆整体振动幅度较小。采用改进神经网络PID控制车辆悬架,能够抑制路面噪声激励对车辆振动幅度的影响,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付裕,华春蓉,赵旺,陈晓育,董大伟[5](2018)在《考虑弹簧非线性的ISD悬架振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虚拟激励法研究了含有非线性迟滞弹簧的ISD悬架系统的振动特性。首先以Bouc-Wen模型描述迟滞弹簧的非线性特性,建立了含迟滞弹簧的1/4车辆ISD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用虚拟激励法仿真了弹簧不同非线性迟滞特性的ISD悬架的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扰度和轮胎动载荷的功率谱响应,分析了ISD悬架不同迟滞弹簧非线性程度和惯容器惯质系数对车辆行驶平顺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被动悬架,ISD悬架提升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且随着迟滞弹簧非线性程度的增加,平顺性改善效果更明显。本文研究结果可为ISD悬架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8年22期)

黄永彬,闫云聚,贺治娥,李寒[6](2018)在《特种运输车装备主动悬架振动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某型特种运输车辆装备的抗振性能,建立了六自由度装备与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简化为五自由度装备主动悬架模型。根据PID控制与模糊控制的各自特点,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并对装备与车辆系统进行了振动控制。该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模糊控制促成了PID调节过程中参数的自动调整,来适应变化复杂的情况,使被运送装备的振动性能得到了改善。在白噪声模拟C级路面作为随机激励和矩形冲击激励2种工况下,对装备与车辆系统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策略,模糊-PID控制对装备的振动加速度、速度、动位移控制性能更优,可以有效地提高装备运输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机械与电子》期刊2018年10期)

陈玉瑶[7](2018)在《基于多自由度人体模型的商用车座椅悬架振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用车需要有较高的承载能力,悬架刚度较大;由于其经常处于恶劣的行驶环境中,路面状况的多变、不平坦使得驾驶室内的振动问题频发。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振动的环境下,会使驾驶员极易产生疲劳,并且影响其对车辆的准确操控,同时会对驾驶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引发一系列的职业病。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如何降低商用车驾驶室内的振动,甚至完全隔离振动,起到提高汽车行驶舒适性的目的。配备良好的座椅悬架系统成为了提高商用车平顺性行之有效的办法。传统的被动座椅悬架采用调整座椅结构、优化座椅悬架的刚度阻尼等方法,对座椅的振动特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并不能完全适应路面工况的要求;而主动座椅悬架存在结构复杂、成本过高等局限性,半主动座椅悬架越来越多的成为研究的焦点。同时,磁流变阻尼器以其易加工、结构简单及可控性好的优点,使得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座椅悬架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将结合某商用车座椅悬架的开发项目,研究和探讨座椅悬架系统在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按照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被动座椅悬架系统的优化。考虑人体各部分对振动的敏感程度不同,建立基于多自由度人体模型的被动座椅悬架系统模型。根据国标GB 8419-87中规定的商用车驾驶室座椅的试验加速度功率谱函数,通过傅里叶逆变换法求得座椅底板振动的时域激励。对被动座椅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进行基于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遗传算法(NSGA-II)的优化,一定程度改善人体振动。(2)基于半主动座椅悬架系统的磁流变阻尼器动力学特性试验与建模。参照相关标准进行了阻尼器的动态特性试验,选取双曲正切模型对其特性进行描述,利用得到的试验数据,借助MATLAB软件对力学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拟合,并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将试验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结果验证了建立的双曲正切模型具有可靠性。(3)半主动座椅悬架系统的模拟与仿真。制定半主动座椅悬架系统的控制策略,提出两种不同的控制方法,分别应用于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座椅悬架,对比分析这两种算法的特点。建立基于多自由度人体模型的半主动座椅悬架动力学模型,并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采用两种不同的控制算法(即天棚阻尼控制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对模型中的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控制,设计动态仿真试验,比较两种算法对应的仿真结果,并进行分析。(4)多自由度人体模型座椅悬架系统在商用车东风EQ1141上的应用。建立四分之一整车七自由度“人体-座椅-悬架-车”动力学模型,建立C级路面及D级路面的时域不平度模型,对七自由度半主动“人体-座椅-悬架-车”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并分析半主动系统的减振效果。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是为了改善商用车驾驶室环境,提高驾驶员乘坐舒适性,座椅悬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也较容易实现,应用在商用车上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祝恒佳[8](2018)在《空气互联悬架振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汽车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为了保证承载和行驶安全性,当前传统的螺旋弹簧、钢板弹簧悬架很难在提高舒适性方面有所大的突破。与之相比,空气弹簧具有反S非线性刚度、振动传递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悬架、商用车驾驶室悬置和座椅悬置等隔振系统。然而,空气弹簧动力学特性复杂,在大位移激励下呈现非线性弹性特性,在动态激励下其刚度特性还与激励频率、振幅相关。被动互联悬架技术可较好地抑制汽车振动,但目前对空气互联悬架(PIS:Pneumatically interconnected suspension)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较少,而对PIS系统振动理论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本文将对空气弹簧动力学模型建模方法、汽车PIS系统振动特性开展理论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频变、幅变非线性空气弹簧(空气弹簧-管路-附加气室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由互不影响的压缩空气非线性弹性力单元、气囊橡胶材料的粘弹性力单元及摩擦力单元并联组成,分别模拟空气弹簧预载、频率和振幅相关的动态特性。基于热力学方程推导了压缩空气非线性弹性力模型,基于分数阶导数理论提出气囊橡胶材料的粘弹性力模型,基于统计学理论提出了改进的Berg摩擦模型。设计空气弹簧静、动刚度及随机激励台架试验,基于空气弹簧静、动刚度试验结果,对空气弹簧模型参数进行辨识。通过正弦和随机激励工况下与不同的空气弹簧-管路-附加气室系统力学模型、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本章提出的空气弹簧动力学模型计算精度高,且所需模型参数少。(2)推导了侧倾平面单气室PIS汽车4自由度半车模型的机械系统动力学方程和空气弹簧的线性微分方程,并考虑气体在管路流动过程中的惯性特性、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影响,基于层流假设推导了气体质量流量的线性微分方程,最终得到机械-气体耦合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对单气室PIS汽车的自由振动模态和振动传递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气室PIS系统可抑制车身的侧倾振动而不影响其垂直振动特性。进一步研究了管径、管长及气压局部损失比例因子对车身侧倾振动传递率的影响,并通过试验设计(DOE:Design of experiments)方法对单气室PIS系统管路参数进行优化,在随机路面激励工况获得较低的侧倾振动水平和理想的侧倾共振特性而不影响垂直振动,提高了汽车平顺性。(3)建立双气室空气悬架四分之一车模型,研究双气室空气悬架的垂向刚度和固有频率特性。基于小位移振动假设推导了侧倾平面双气室PIS汽车4自由度半车模型的机械-气体耦合系统动力学方程,包括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双气室空气弹簧和管路的线性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对双气室PIS车辆的自由振动模态和振动传递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气室PIS系统可降低悬架刚度,并能增加系统阻尼,从而有利于抑制车身的垂直和侧倾振动。进一步研究双气室PIS系统参数对车身的垂直和侧倾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双气室PIS系统的垂直和侧倾刚度特性,其非线性垂向刚度特性可有效防止冲击工况下对悬架的“击穿”,而其非线性侧倾刚度特性可有效抑制转弯工况下车身侧倾角过大。(4)提炼了工程应用中空气互联悬架系统的开发方法。基于Adams/Car建立侧倾平面双气室PIS汽车的整车多体动力学仿真平台,通过常微分方程在多体软件环境中实现机械-气体的耦合。搭建双气室PIS电动车试验平台进行平顺性随机道路试验,对整车动力学模型平顺性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并通过试验方法研究PIS系统参数对整车振动的影响。经平顺性试验验证后,基于该动力学仿真平台研究侧倾平面双气室PIS系统在稳态回转工况下对整车侧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侧倾平面双气室PIS系统可以提高整车的平顺性,且相比于等垂向刚度的螺旋弹簧悬架具有更好的抗侧倾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12)

冷传刚[9](2018)在《摩托车前后悬架振动模型参数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大排量摩托车前后悬架振动模型,通过实验方法使车辆悬挂系统产生自由衰减振动,测量车辆前后轴荷和前后悬架的偏频和阻尼比,得到了前后减震器的振动模型参数,测试方法简单易行。(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赵凯,董明明,赵丰,秦也辰,刘锋[10](2018)在《基于车辆悬架振动响应的地面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车辆在自然界地面上行驶时利用悬架振动响应识别地面类型的分类准确率,提出将时域参数特征和小波包能量特征相结合的特征提取方法,利用概率神经网络(PNN)对地面进行分类,对比了时域参数特征、小波包能量特征及两者结合的分类效果.试验中,使用道路模拟试验台输出6种路面时域高程,将单轴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车辆悬架摆臂上,采集垂向加速度信号.结果表明,使用提出的特征提取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分类效果,平均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1.3%,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悬架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现阶段汽车悬架领域、阻尼领域试验器械功能不完备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可进行阻尼试验的双横梁汽车悬架振动试验系统,并介绍了其整体结构,建立了1/4汽车悬架的模型,分析了半主动悬架研发及性能测试、典型阻尼器动力学性能标定的原理。该试验系统具有体积小、控制精度高、功能丰富并成本低廉的特点,能够简化主动、半主动悬架研发的过程,缩短研发周期,满足大部分汽车悬架试验、阻尼试验的试验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悬架振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彭,李凡杰,曹洲,杨舲雪.含惯容器的两级汽车悬架振动性能[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高琳焜,陈章位.一种可进行阻尼试验的双横梁汽车悬架振动试验系统的研制[J].机床与液压.2019

[3].贾爱芹,宋辉,李玲.汽车悬架振动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

[4].孙亮.采用改进神经网络PID控制的车辆悬架振动仿真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付裕,华春蓉,赵旺,陈晓育,董大伟.考虑弹簧非线性的ISD悬架振动特性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18

[6].黄永彬,闫云聚,贺治娥,李寒.特种运输车装备主动悬架振动控制策略研究[J].机械与电子.2018

[7].陈玉瑶.基于多自由度人体模型的商用车座椅悬架振动研究[D].江苏大学.2018

[8].祝恒佳.空气互联悬架振动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9].冷传刚.摩托车前后悬架振动模型参数测试[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8

[10].赵凯,董明明,赵丰,秦也辰,刘锋.基于车辆悬架振动响应的地面分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采用3自由度1/4车辆模型的典型乘员振...普利司通动态减震轮毂电机驱动系统橡胶弹簧自由度车辆振动模型整车被动悬架的时域响应悬架振动特性与减振器发热量与悬...

标签:;  ;  ;  ;  ;  ;  ;  

悬架振动论文_李小彭,李凡杰,曹洲,杨舲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