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文化局限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国文化,原则,方法,文化,论文,可译性。
中国文化局限词论文文献综述
金倩[1](2013)在《论林语堂写作《京华烟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局限词的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直以来深受中外研究者们的青睐。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部以英语作为叙事语言,具备世界优秀小说气质的文学作品,更是因为它是一部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具备跨文化研究价值的鸿篇巨着。在这部作品中,林语堂以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及渊博的历史知识向世界勾画出了近代中国的全景图,被众多评论家誉为中国的史诗。近年来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这部作品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意义。然而,大多数的研究者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林语堂创作英文版《京华烟云》的过程本身也是翻译的过程。由于这部作品的背景是中国,叙事语言是英语,所以林语堂首先就要进行中西文化的转换。毫无疑问,这个转换过程中最难处理的便是中国文化局限词的转换,它们根植于特定文化,并局限于特定文化。本文结合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对于中国文化局限词的转换,深入分析林语堂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借以揭示跨文化翻译中对于文化局限词的转换技巧。首先,本文借助尤金·奈达对文化局限词的五种分类将《京华烟云》上卷中涉及的文化局限词以图表的形式清楚明了的展示给读者,从而使读者对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中国文化局限词的转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作者从各类文化局限词中抽取典型的例子分析并探讨林在转换中采取的方法。经过分析后,作者得出结论,林在转换时采取了“直译”、“音译”、“意译”与“替代”法,其中直译、音译属于异化的翻译策略;“意译”与“替代”属于归化的策略。在使用异化策略时,林辅助以解释性翻译的技巧以方便西方读者理解。最后,本文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林在转换中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虽然异化与归化各有利弊,但由于林的写作目的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让弱势的中国文化走入强势的西方文化,异化法更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而这一策略也与林在《论翻译》中提出的翻译思想相契合,即“忠实的标准”,“通顺的标准”以及“美的标准”(陈福康2010:329)。作者希望通过以上分析、对比与研究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李文革[2](2000)在《中国文化局限词及其翻译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的桥梁。但是,文化的个性所衍生出的大量文化局限词给文化间的顺畅交流和翻译造成了障碍。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辉煌灿烂的文化,记录、保存和反映这些独特中国文化的词语不计其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词语日益增多,探讨这些词语的翻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试从六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探讨了中国文化局限词的翻译问题: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几个权威性的“文化”定义,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中国文化局限词翻译的重大意义。作者认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为分的关系决定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重组的过程。中国文化局限词是中国文化个性在语言上的体现,是汉译英中的难点和主要障碍,研究这些词语的翻译有助于阐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加强和促进英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于翻译实践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客观地界定了文化局限词和中国文化局限词,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首先,作者列举了几位有代表性翻译大师和语言学家对文化局限词的界定,并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局限词的理解。通过界定,使人们初步了解到,中国文化局限词表现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反映中国文化独有的东西的词语,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等词。尔后,通过对文化局限词的分类,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局限词基本特征的认识。 第叁章,主要论证了中国文化局限词的可译性及其翻译原则。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争议颇多的问题。作者认为,就其意义来说,中国文化局限词是可译的,这可以从翻译的定义和性质、语言与思维的共性和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跨文化翻译实践叁个方面得到论证。但是这种可译性是有限度的、相对的,信息流失不可避免。译者应坚持可译性,尽可能多地传达中国文化局限词的全部意义(包括文化意蕴),尽可能减少信息的丧失。然后作者提出了五个翻译原则:定译原则,语义忠实性原则,文化对等原则,功能对等原则和读者的接受性原则。由于中国文化局限词具有独特性、富含文化意蕴、以及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词这叁个特点,因此译者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一种翻译原则,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运用。 第四章,主要回顾和评析了中国文化局限词的五种翻译方法:音译。直译、替换、释译、意译。作者分析了每一种-译法的得与失后认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权衡利弊,必要时采取某种补偿手段,以确保中国文化局限词的文化意蕴得以充分传达,并使其译文具有可接受性。 第五章,简要论述了准确得体翻译中国文化局限同必须考虑的五种重要因素;文本类型、文本目的、翻译目的、读者接受性、上下文。原语和译语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关系。因此,作者认为,翻译是一种选择,能否从诸多译法中选择一种准确得体的译文需要全面地考虑这五种因素,其中以读者的可接受性和上下文因素最为重要。 最后一章,简略地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论点和重点,并就准确得体翻译中国文化局限同提出了四点建议。它们分别是:1)泽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英汉语言和文化修养;2)对于定译应采取建设性的、分析的、历史的、批评的态度;3)培养识别文化局限同的敏感性;4)大量的翻译实践。唯此,才能更好地译好中国文化局限词,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完成文化交流的伟大使命。 全文的重点在于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需考虑的五种因素。这叁部分浑然一起,互为补充。翻译原则为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的准则,翻译方法是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化。准确得体翻译的方法必须考虑五种因素,才能保证这些中国文化局限词的特定涵义和文化意蕴得以准确的传达。 全文引证了诸多专家、学者及翻译大师如王还、王德春、贺蹦、朱光潜、金岳霖、严复、林语堂、许渊冲、鲁迅、奈达、纽马克、巴尔胡达罗夫等对翻译的精辟论述与独特的见解,引用了许多典型例句以加强论文说服力与可信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0-04-01)
中国文化局限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的桥梁。但是,文化的个性所衍生出的大量文化局限词给文化间的顺畅交流和翻译造成了障碍。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辉煌灿烂的文化,记录、保存和反映这些独特中国文化的词语不计其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词语日益增多,探讨这些词语的翻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试从六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探讨了中国文化局限词的翻译问题: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几个权威性的“文化”定义,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中国文化局限词翻译的重大意义。作者认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为分的关系决定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重组的过程。中国文化局限词是中国文化个性在语言上的体现,是汉译英中的难点和主要障碍,研究这些词语的翻译有助于阐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加强和促进英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于翻译实践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客观地界定了文化局限词和中国文化局限词,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首先,作者列举了几位有代表性翻译大师和语言学家对文化局限词的界定,并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局限词的理解。通过界定,使人们初步了解到,中国文化局限词表现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反映中国文化独有的东西的词语,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等词。尔后,通过对文化局限词的分类,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局限词基本特征的认识。 第叁章,主要论证了中国文化局限词的可译性及其翻译原则。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争议颇多的问题。作者认为,就其意义来说,中国文化局限词是可译的,这可以从翻译的定义和性质、语言与思维的共性和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跨文化翻译实践叁个方面得到论证。但是这种可译性是有限度的、相对的,信息流失不可避免。译者应坚持可译性,尽可能多地传达中国文化局限词的全部意义(包括文化意蕴),尽可能减少信息的丧失。然后作者提出了五个翻译原则:定译原则,语义忠实性原则,文化对等原则,功能对等原则和读者的接受性原则。由于中国文化局限词具有独特性、富含文化意蕴、以及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词这叁个特点,因此译者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一种翻译原则,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运用。 第四章,主要回顾和评析了中国文化局限词的五种翻译方法:音译。直译、替换、释译、意译。作者分析了每一种-译法的得与失后认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权衡利弊,必要时采取某种补偿手段,以确保中国文化局限词的文化意蕴得以充分传达,并使其译文具有可接受性。 第五章,简要论述了准确得体翻译中国文化局限同必须考虑的五种重要因素;文本类型、文本目的、翻译目的、读者接受性、上下文。原语和译语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关系。因此,作者认为,翻译是一种选择,能否从诸多译法中选择一种准确得体的译文需要全面地考虑这五种因素,其中以读者的可接受性和上下文因素最为重要。 最后一章,简略地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论点和重点,并就准确得体翻译中国文化局限同提出了四点建议。它们分别是:1)泽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英汉语言和文化修养;2)对于定译应采取建设性的、分析的、历史的、批评的态度;3)培养识别文化局限同的敏感性;4)大量的翻译实践。唯此,才能更好地译好中国文化局限词,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完成文化交流的伟大使命。 全文的重点在于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需考虑的五种因素。这叁部分浑然一起,互为补充。翻译原则为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的准则,翻译方法是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化。准确得体翻译的方法必须考虑五种因素,才能保证这些中国文化局限词的特定涵义和文化意蕴得以准确的传达。 全文引证了诸多专家、学者及翻译大师如王还、王德春、贺蹦、朱光潜、金岳霖、严复、林语堂、许渊冲、鲁迅、奈达、纽马克、巴尔胡达罗夫等对翻译的精辟论述与独特的见解,引用了许多典型例句以加强论文说服力与可信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文化局限词论文参考文献
[1].金倩.论林语堂写作《京华烟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局限词的转换[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李文革.中国文化局限词及其翻译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