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基层论文和设计-夏葵

全文摘要

本申请涉及透水基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水基层,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基层的透水能力与结构强度不能兼顾的问题,透水基层包括透水的稳定层,稳定层包括填料和多根管体,管体至少具有沿轴向的用于容许水流通过的流道,流道至少贯穿管体的端部;任一管体均与路面成预设角度固定设置,预设角度大于0°且小于180°,多个管体相互交叉成网状,填料填充于管体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空隙中,管体之间相互连接或通过填料支撑以保持各个管体的预设角度。管体形成网状结构能够弥补稳定层的结构强度、刚度和抗变形能力,以兼顾稳定层的透水能力和结构强度;同时管体的空心结构还能够提高稳定层的临时蓄水能力,进一步提高路面即时排水的速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透水基层,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的稳定层,所述稳定层包括填料和多根管体,所述管体至少具有沿轴向的用于容许水流通过的流道,所述流道至少贯穿所述管体的端部;任一所述管体均与路面成预设角度固定设置,所述预设角度大于0°且小于180°,多个所述管体相互交叉成网状,所述填料填充于所述管体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空隙中,所述管体之间相互连接或通过所述填料支撑以保持各个所述管体的预设角度。

设计方案

1.一种透水基层,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的稳定层,所述稳定层包括填料和多根管体,所述管体至少具有沿轴向的用于容许水流通过的流道,所述流道至少贯穿所述管体的端部;任一所述管体均与路面成预设角度固定设置,所述预设角度大于0°且小于180°,多个所述管体相互交叉成网状,所述填料填充于所述管体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空隙中,所述管体之间相互连接或通过所述填料支撑以保持各个所述管体的预设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基层,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管体与路面形成的角度大于45°且小于1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外壁固定设置多根拉结丝,每根所述拉结丝至少连接两个管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形成多孔的固体结构,所述管体的流道中填充有胶凝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透水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管壁开设有用于容许胶凝材料流出的出浆孔,所述出浆孔与所述流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基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靠近道路的路基设置的第一透水层,所述第一透水层与所述稳定层靠近所述路基的一侧胶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透水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水层包括由砾石混凝土凝结成型的多孔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基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靠近道路的路面设置的第二透水层,所述第二透水层与所述稳定层靠近所述路面的一侧胶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透水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层在所述第一透水层完全凝固成型前与所述第一透水层胶结得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透水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水层在所述稳定层的填料完全凝固成型前与所述稳定层胶结得到。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透水基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透水基层。

背景技术

为了缓解硬化路面对水资源的负面影响,以及缓解硬化路面对市政排水的影响,多会在硬化路面设置透水基层,现有的透水基层的透水能力主要通过铺设的填料的孔隙率来调控,当填料的孔隙率越大时,透水基层的透水能力越强,当填料的孔隙率越小时,透水基层的透水能力越弱。填料孔隙率还与透水基层的强度相关,填料的孔隙率越大,透水基层的强度往往越小,透水基层越容易发生沉降、凹陷等不良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透水基层,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基层的透水能力与结构强度不能兼顾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水基层,其包括透水的稳定层,包括透水的稳定层,所述稳定层包括填料和多根管体,所述管体至少具有沿轴向的用于容许水流通过的流道,所述流道至少贯穿所述管体的端部;任一所述管体均与路面成预设角度固定设置,所述预设角度大于0°且小于180°,多个所述管体相互交叉成网状,所述填料填充于所述管体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空隙中,所述管体之间相互连接或通过所述填料支撑以保持各个所述管体的预设角度。

本申请通过设置与路面成预设角度固定的多根管体,其预设角度大于0°小于180°,管体与路面不平行,多个管体交叉并连接以形成网状的结构,将填料填充于管体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空隙中最终形成稳定层,或者说将管体以预设角度放置于填料形成的几何体内,通过填料来支撑管体以保持其预设的角度最终形成稳定层。

在稳定层受到靠近路面一侧传来的压力时,该稳定层中管体形成的网状结构能够沿管体及各管体的连接节点传递压力,使该压力至少部分转化为其他方向的力,提高稳定层抵抗沉降变形的能力。通过设置管体形成网状结构,在填料的孔隙率较大时,能够弥补稳定层的结构强度、刚度和抗变形能力,以兼顾稳定层的透水能力和结构强度。

同时,在填料的孔隙率较小,不足以应付突然增大的瞬时排水需求时,管体设置的流道还能够提高稳定层的临时蓄水能力,提高路面即时排水的速率。在同一填料情况下,填料孔隙率较小时,则其排水率较小而强度较大,管体在进一步提高稳定层抗变形能力的同时,其流道还能提高即时排水的需求,从而使稳定层能够进一步兼顾排水能力和结构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任一所述管体与路面形成的角度大于45°且小于135°。当任一管体与路面形成的角度大于45°且小于135°时,管体的轴向受到的分力更大、径向受到的分力更小,有利于使上部传来的荷载更多沿管体及其形成的网状结构的节点传递,降低填料直接受力,降低填料受力变形、沉降的风险,进一步提高稳定层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同时,当任一管体与路面形成的角度大于45°且小于135°时,管体内沿轴向的流道所在的方向更接近垂直于路面的方向,而非更接近平行于路面的方向,从而更有利于路面渗水流入管体,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路面即时排水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管体外壁固定设置多根拉结丝,每根所述拉结丝至少连接两个管体。一方面,拉结丝连接于管体之间,增加网状结构的多余约束,进一步防止网状结构失效,提高网状结构的结构强度和受力能力;另一方面,拉结丝分布于填料中间,提高填料的抗拉强度、抗弯剪强度及抗冲击强度,使稳定层的韧性得以提高,进一步提高稳定层抵抗沉降变形的能力。因此拉结丝进一步弥补填料孔隙率导致的稳定层强度降低,使其能进一步兼顾透水能力和结构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填料形成多孔的固体结构,所述管体的流道中设有胶凝材料。通过在管体的流道中设置胶凝材料填充管体,胶凝材料可以辅助支撑管体的管壁,增强管壁的几何稳定性,提高管体的承载能力;管体的管壁可以对胶凝材料提供侧向约束,能够缓解胶凝材料由于受力而致使内部发生微裂纹或内部微裂纹发展的情况。管体与胶凝材料结合,既提高了胶凝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又提高了管体强度,延缓或避免管体局部变形或屈曲,起到大幅提高网状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结构强度的作用,进一步兼顾稳定层透水能力和结构强度的作用,缓解或避免沉降变形。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管体的管壁开设有用于容许胶凝材料流出的出浆孔,出浆孔与流道连通。通过在管体的管壁开设连通流道的出浆孔,管体的流道内的胶凝材料能够与填料更好的接触,凝固后二者的胶结在一起,增大了管体与填料的连接强度,增强了稳定层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了稳定层抵抗沉降变形的能力。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还包括靠近道路的路基设置的第一透水层,所述第一透水层与所述稳定层靠近所述路基的一侧胶结。通过在路基与稳定层之间预先设置第一透水层,使具有网状结构的稳定层与路基的接触面更平整,增大接触面积,减少网状结构由于局部应力过大而破坏失效的情况,提高网状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路基与稳定层的整体性和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稳定层的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以及提高抵抗稳定层相对于路基表面滑移变形的能力。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水层包括由砾石混凝土层凝结成型的多孔层。砾石混凝土在凝固前具有和易性好、流动性好的特点,便于浇筑及设置网状结构,凝固后的砾石混凝土透水性好,有利于排水。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还包括靠近道路的路面设置的第二透水层,所述第二透水层与所述稳定层靠近所述路面的一侧胶结。第二透水层胶结于稳定层的面层,进一步整平稳定层,提高路面舒适性和耐久性。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稳定层在所述第一透水层完全凝固成型前与所述第一透水层胶结得到。在第一透水层完全凝固成型前即开始制备稳定层,使稳定层与第一透水层的结合面粘结的更好,或者在第一透水层完全凝固成型前将稳定层制备成型,使稳定层靠近路基的一侧部分包裹于第一透水层中。从而增大稳定层与第一透水层的连接强度,增强稳定层与第一透水层的整体性,减少稳定层与第一透水层发生相对滑移变形的情况。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水层在所述稳定层的填料完全凝固成型前与所述稳定层胶结得到。在稳定层的填料完全凝固成型前即开始制备第二透水层,使第二透水层与稳定层的结合面粘结的更好,或者在稳定层完全凝固成型前将第二透水层制备成型,使第二透水层靠近路基的一侧部分包裹于稳定层中。从而增大第二透水层与稳定层的连接强度,增强第二透水层与稳定层的整体性,减少第二透水层与稳定层发生相对滑移变形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水基层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I剖面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水基层的施工方法流程图。

图标:100-第一透水层;200-稳定层;300-第二透水层;400-管体;500-出浆孔;600-拉结丝;700-路基;800-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水基层,该透水基层设置于透水路面800的路基700与路面800之间,用于解决基层孔隙率大、透水性好时结构强度低的问题,其能够兼顾较好的透水能力和较高的结构强度,在透水性好时,也能拥有较好的承载能力,不容易出现沉降、凹陷等不良情况。

附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道路的透水基层的断面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图1中从稳定层200处剖开的I-I剖面图;附图3是稳定层200中设置的管体400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附图1所示,上述的透水基层由路基700至路面800的方向依次包括:第一透水层100、稳定层200、第二透水层300。

其中,稳定层200包括多根管体400和填料。

请参照附图3所示,管体400至少具有沿轴向的用于容许水流通过的流道,该流道至少贯穿管体400的端部。

请参照附图1所示,管体400与路面800以预设角度设置,该预设角度大于0°小于180°。并且,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管体400有多个,多个管体400形成网状结构,填料填充于网状结构的空隙中,或者说使填料包裹网状结构。

管体400的倾斜角度可以在大于0°且小于180°范围内任意设置,各管体400任意倾斜并交叉固定形成网状结构。

管体400还可以在大于0°且小于180°范围内选择性地按一定角度设置,且使各管体400选择性地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排列,使各管体400相互交叉并固定形成网状结构。进一步地,管体400与路面800形成的角度大于45°且小于135°,以增大管体400受到的轴向分力,有利于进一步使上部传来的荷载更多沿管体400及其形成的网状结构的节点传递,降低填料直接受力,降低填料受力变形、沉降的风险,进一步提高稳定层200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请参照附图2所示,上述的多个管体400的端部大致均匀地分布于稳定层200的表面,使稳定层200的各部分的承载能力相当。

从稳定层200沿道路宽度方向的横截面(如图1中所示)看,或者从稳定层200沿道路长度方向的纵截面看,或者从稳定层200沿路面800至路基700任意方向截取的斜截面看,上述的多根管体400均构成网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管体400在大于45°小于135°的范围内任意倾斜设置,并使其交叉固定形成网状结构。管体400任意倾斜设置还具有施工方便,施工进度快的特点。

管体400的材料为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材料,例如PVC管、钢管、碳纤维管、聚四氟乙烯管等等,具体材料的选取,以实际需求为准,如承载力需要、环境需要、成本控制等,本实施例中采用钢管。

管体400的具体固定方式以能够牢靠固定为准,可以是管体400之间直接连接,例如通过AB胶粘结、或焊接、或绑扎等方式固定,以使管体400以预设角度固定而相互连接形成稳固的网状结构。还可以是,通过填料来支撑管体400,以使管体400保持预设角度固定并在填料中形成网状的结构。

请参照附图1,网状结构的空隙中填充填料,该填料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以便与网状结构结合承载路面800传递来的荷载,为便于透水,该填料还可以具有一定的透水性,或者填料最终能够形成的便于透水的多孔结构。

上述填料可以采用碎石、石灰、砂砾、工业废渣或其他稳定的粒料,或者,采用以上述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混合作为骨料的混凝土。本实施例中采用砾石混凝土,砾石混凝土在凝固前具有和易性好、流动性好的特点,便于填充在管体400之间,即填充在管体400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空隙中,或者说便于包裹管体400的外壁,砾石混凝土还具有易于透水的特点,砾石与管体400的结合部还可能形成孔隙,有助于加强排水。

上述的管体400还能够提高稳定层200的临时蓄水能力,使路面800积水快速渗透至稳定层200,然后再慢慢排出,能够加快路面800即时排水的速率。尤其是在排水需求忽然增大时具有明显效果,例如在夏季阵雨天气时,夏季阵雨常常来得快去得快,短时间内集中降水,如果排水不及时就容易造成路面800积水,影响交通通行。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管体400在路基700与路面800之间联通,管体400的管内空间大大增加了稳定层200的临时蓄水能力,路面800雨水可以渗入稳定层200暂时蓄积,先保证快速排走路面800雨水,再逐渐排走稳定层200中的雨水,提高即时排水的速率。

进一步设置任一管体400与路面800形成的角度大于45°且小于135°,管体400内沿轴向的流道所在的方向更接近垂直于路面800的方向,而非更接近平行于路面800的方向,从而更有利于路面800渗水流入管体400,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路面800即时排水率。

在进一步的方面,如附图3所示,在管体400的外壁固定设置多根拉结丝600,每根拉结丝600至少连接两个管体400。上述的拉结丝600可以是铁丝、钢丝、钢绳等性质较为稳定的金属丝,也可以是具有韧性的纤维或其编织物,例如碳纤维绳、尼龙纤维绳等。一方面,拉结丝600固定拉结于管体400之间,增加网状结构的多余约束,进一步增加网状结构由于节点破坏而失效的难度,提高网状结构的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另一方面,拉结丝600分布于填料中间,与填料结合,承受上部传来的荷载,提高填料抗弯、抗剪、抗拉强度及抗冲击强度,与填料结合并提高其韧性,进一步降低填料发生脆性断裂或塑性变形的几率,保证填料的透水性,提高稳定层200抵抗沉降变形的能力。

上述的拉结丝600在增加网状结构的强度和承载能力方面,及提高填料的强度和韧性方面,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还能够加强网状结构与填料的连接,多重作用叠加,具有大于单方面增强的效果,大大弥补了填料孔隙率导致稳定层200强度降低的影响,使稳定层200能够进一步兼顾透水能力和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拉结丝600采用钢丝。

在进一步的方面,在稳定层200填料的孔隙率满足排水速率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管体400替换为实心结构的杆件,或者向管体400内填充胶凝材料,使管体400成为实心的构件,以加强管体400及其形成的网状结构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采用向管体400中填充胶凝材料的结构形式。

上述的胶凝材料采用性质稳定,凝固后结构强度高的材料,例如:水泥、环氧树脂、沥青等,本实施例采用水泥,管体400设置完成后,将水泥浆注满管体400。

管体400提高了胶凝材料的塑性和韧性,缓解凝固后的胶凝材料由于受力而致使内部发生微裂纹或微裂纹发展的情况,同时,胶凝材料从管体400内部支撑其管壁,增强管体400的几何稳定性,延缓或避免管体400局部变形或屈曲。二者结合能够大幅提高网状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结构强度,弥补填料孔隙率增大时强度降低的情况,缓解或避免沉降变形。

在更进一步的方面,如附图3所示,还可以在管体400的管壁开设出浆孔500,若先向网状结构填充填料,再向管体400中注入胶凝材料,胶凝材料能够从出浆孔500中溢出与填料接触,凝固后,胶凝材料与填料能够胶结在一起,使管体400形成的网状结构与填料结合更紧密,增加其连接强度,增强稳定层200的整体性,降低填料与网状结构分离的可能性,使网状结构更好地为填料提供支撑力,进一步提高稳定层200抵抗沉降变形的能力。

上述的第一透水层100设置于稳定层200靠近路基700的一侧,第一透水层100找平路基700表面,并将不良路基700与稳定层200隔离,例如隔离湿软路基、冻胀路基等,并且为稳定层200提供平整的施工面,增大稳定层200与路基700的接触面积,提高稳定层200抵抗相对于路基700滑移的能力。并且,第一透水层100还能避免网状结构的管体400直接支设于路基700,减少网状结构产生由于局部应力集中而破坏的情况。

第一透水层100远离道路路面800,主要承受由道路路面800传力来的载荷,并将载荷分布至路基700,隔离及缓和路基700对上部的影响,为稳定层200施工提供方便,第一透水层100可以采用透水能力好、隔离效果好,且易于找平的材料,例如碎石混凝土、砾石混凝土、工业废渣等,本实施例中采用砾石混凝土,砾石混凝土在凝固前具有和易性好、流动性好的特点,便于浇筑并平铺于路基700,以及在其上固定设置网状结构,且凝固后的砾石混凝土能够隔离路基700,其透水性好,有利于排水。

上述的第二透水层300设置于稳定层200靠近路面800的一侧,第二透水层300用于找平稳定层200表面,便于进行路面800施工,和提高路面800的舒适性,并隔离保护稳定层200,减少降雨和气温变化对于稳定层200的不利影响,当路面800磨损时还能保护稳定层200,避免稳定层200的网状结构直接接触并承载荷载,防止网状结构磨损,及防止网状结构局部应力集中造成破坏。

第二透水层300可以采用透水性好且强度较大的材料,例如碎石、石灰、砂砾、工业废渣或其他稳定的粒料,或者,采用以上述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混合作为骨料的混凝土,本实施例中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凝固成型后具有良好的抗冻融性,并且耐磨、易维护,可以有效保护稳定层200。透水混凝土中粗骨料的量大于细骨料的量,其透水性、水稳性和强度较好,承载力高,有利于传递荷载和路面800排水,并且砾石混凝土还能起到胶结稳定层200和路面800的作用,减少稳定层200与路面800之间出现空鼓的情况,降低路面800由于空鼓而凹陷或沉降的情况,延长路面800耐久性,提高路面800质量,还能增强稳定层200与路面800的整体性,降低路面800与稳定层200出现相对滑移的风险。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水基层的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工序。

铺设第一透水层100:在路基700铺设砾石混凝土层,可选的使第一透水层100与路基700大致同宽,或可选的使第一透水层100略窄于第一透水层100,并找平。

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水层100的宽度为4m。

设置稳定层200:

固定管体400

在第一透水层100凝固成型前,将多个管体400以大于0°小于180°的预设角度倾斜插设于第一透水层100使其固定,将管体400交叉的部位固定,例如通过AB胶粘结、或焊接、或绑扎等方式固定,具体的固定方式以能够牢靠固定为准,以使管体400形成稳固的网状结构。

并且使上述的多个管体400的端部大致均匀分布于稳定层200,使网状结构为空间网状结构,即从由路面800至路基700方向以任意角度在稳定层200获取截面时,多个管体400均呈网状结构。

填充填料

向网状结构的空隙中填充填料,本实施例中填料为砾石混凝土,将拌和好的砾石混凝土填入网状结构的空隙中,使用捣棒在网状结构的空隙中插捣,排除气泡和空隙,使填料均匀填充,减少不密实部,尽量避免内部成型不良。

可选的,稳定层200的宽度大致等于第一透水层100的宽度,

可选的,稳定层200的宽度小于第一透水层100的宽度,稳定层200的宽度方向的边缘与第一透水层100宽度方向的边缘的距离为20mm~40mm,以便于应力扩散,及便于稳定层200施工,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

可选的,上述的固定管体400工序和填充填料工序可以调换,如先固定管体400,再填充填料。或者,先在第一透水层100铺设砾石混凝土,然后将预先采用管体400制作完成的网状结构沉入砾石混凝土中,为了内部成型考虑,可以使用捣棒插捣以排出空气。上述的管体400,也可以是单独倾斜插入第一透水层100中,形成如砾石混凝土等填料或胶凝材料固定而成的网状结构,而非直接固定连接的网状结构。

固定拉结丝600

在增强稳定层200强度方面,可选地,在管体400外壁固定多根拉结丝600,每根拉结丝600至少固定连接两个管体400。本实施例中采用钢丝绑扎于管体400外壁。

填料孔隙率满足排水时,在考虑增加管体400的强度方面,可选地向管体400中填充胶凝材料,本实施例中向管体400中灌注水泥浆。

在更进一步地方面,可选地在管体400的管壁开设出浆孔500,出浆孔500用于将水泥浆等胶凝材料向周围填料扩散,加强管体400与填料结合。

铺设第二透水层300:

在稳定层200表面铺设第二透水层300,将拌和好的透水混凝土铺设于稳定层200表面,并找平。

可选地设置第二透水层300的宽度与稳定层200的宽度大致同宽。

可选地,设置第二透水层300的宽度小于稳定层200的宽度,第二透水层300的宽度方向的边缘与稳定层200宽度方向的边缘的距离为10mm~30mm,以便于应力扩散,及便于稳定层200施工,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

上述的工序中,可选地,在前一工序设置的结构层尚未完全凝固时,即可进行下一结构层设置,以使相邻结构层相互胶结,加强其连接强度,增强整体性,减少相邻结构层发生相对滑移的情况。

上述的工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换顺序,在其基础上增减工序,或调换顺序,均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内,本实施例采用如附图4所示的施工工序和顺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透水基层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2560.9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456823U

授权时间:20191001

主分类号:E01C 7/00

专利分类号:E01C7/00;E01C11/22

范畴分类:36A;36E;

申请人:成都建工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成都建工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东风路二段25号

发明人:夏葵;胡刚;侯正国;黄尚珩;李杰;吴思聪;凌书;刘启超;杨德志;文兴成

第一发明人:夏葵

当前权利人:成都建工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宁宁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一种透水基层论文和设计-夏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