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警种学院
摘要:民族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起源于创新,又靠创新而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少数民族必须通过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整合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整合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范式向数字文化范式的转变,对民族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使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关键词: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文化全球化;文化整合;文化创新
文化,广义而言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创造的全部成果。这里,文化仅是指人类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形态文化。文化乃国脉之所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粘合剂,它将有共同地域、共同历史背景、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全部合理性与合法性之所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民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进过程[1]。各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对外来文化在比较中引进,更需要努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一、对保护、创新、传承的再认识
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应该理解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使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实现顺利的变迁,使构成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文化要素能够完整的传承下来,并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的潜在价值和优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保护观,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应该坚持这一立场。
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上,就很容易看到,保护、创新和传承三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统一体,相互间的统一关系远远多于相互间的矛盾。我们应该摈弃传统观念中对“保护”一词的理解,尤其是在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时,更不能将一般意义上的“保护”用于这个层面。不能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一般意义生搬硬套地使用于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客体上。所以保护不等于静止,更不等于维护落后,也不具有强弱的观念。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应是一种动态的、中性的。创新和传承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手段。
保护、创新、传承三者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对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创新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但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来说,它又具有超出一般意义的含义。文化具有传承性,即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脉相承、承上启下的,没有哪种文化是突然产生出来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各种文化要素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步积累的结果。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各族人民在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的成果。无论哪一种新的文化要素的出现,它总会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我们要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就要了解它的历史,把握它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创少数民族文化新的特色[2]。
二、在创新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创新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有效机制,但是创新并不一定就要排旧。其实,任何的创新行为和结果,都是建立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创新并不等于“标新立异”、“追赶时髦”、“崇尚华美”。创新应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实际的效用。创新的目的在于为了适应,为了促进发展。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并不是要否定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用现代文化取而代之,而是要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具有优势竞争力的文化要素,让其走入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此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创新是关系到民族文化能否有效传承和保护的关键[3]。
第一,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民族村、民族风情园、民族博物馆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和娱乐、消费等文化产业。
第二,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文化教育,以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第三,开发民族传统物质产品,使其再现于新的社会环境中,走入市场,带来经济效益,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再创造。
第四,通过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的创新成果才能更好地进入社会价值体系,并按照价值诉求与社会属性、经济规律与精神特点、物化性质与文明旨向等诸多方面的有机化、一体化运作,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面上发挥更广泛和更积极的作用。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中,既要大力开发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又要保证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决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而片面地追求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
三、结论
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要解决好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关系,解决好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化创新是一项异常宏伟的工程,必须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只要我们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积极工作,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有实力也有活力的少数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建忠.论民族地方高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价值与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0(10):69-72.
[2]张鸿雁,房冠辛.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建设[J].民族研究,2014(01):26-36+123-124.
[3]李美娴.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下的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3):72-75.
作者简介:莫万琢,1991.07.10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2018.06即将毕业于武警警种学院大五本科武警警种学院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