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十年,向往光明

“考试”十年,向往光明

一、《考试》十载 向往光明(论文文献综述)

杨瑞[1](2021)在《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弘撰为明末清初关中地区着名的遗民,被顾炎武誉为“关中声气之领袖”。在他的一生中,有两大事件对其影响颇深:一为明清鼎革的历史巨变,这使他丧失了故国家园,也消解了其用世之心;一为康熙十七年被迫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试,此为清廷利用高压政策强迫其易志出仕。在出处进退之间,王弘撰毅然选择隐居不仕,坚守明遗民气节,得到士林一致赞誉。王弘撰既不肯做清廷臣子,便采取了以游为隐的生活方式,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结交了一大批当时的名士,不仅使自身声名远播,而且也沟通了关中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为南北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本课题属于地域文学研究视野中的个案研究,王弘撰作为“关中声气之领袖”,也是明末清初关中明遗民的典型代表,在时代的变革中,其人生轨迹、隐士心态与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以“知人论世”为基本原则,采用文献描述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方法,对王弘撰的家世、生平、交游、着述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展现易代之际明遗民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为明遗民研究和明末清初关中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体事例。正文分为上下编,上编(第一、二章)为王弘撰生平、交游考。第一章为生平考述,主要以赵俪生《王山史年谱》为参照,对谱中讹误之处进行考证,缺脱之处加以添补,力图厘清王弘撰的行年事迹,展现其交游和生活状态。第二章为交游考。王弘撰在鼎革后曾四上京师,五下江南,一赴岭南,而在关中地区,也多次往来于西安、延安、三原、富平等地。在长期的漫游生涯中,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友人有明宗室、清廷官员、乡宦士绅、遗民群体、林下隐士等。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或互道对明故国的深情,或进行诗文切磋和学术交流,或赏玩金石书画,或宴饮雅集、共享友朋之乐。王弘撰深厚的家学渊源,仗义疏财、笃于朋友的人格特点,平心静气、不存门户之见的治学观念,坚守明遗民气节、不作两截人的忠贞节操,以及广泛游历以联络南北声气的桥梁作用,不仅使他获得了朋友们的真挚友谊,而且使自身声名远播,成为“关中声气之领袖”,还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下编(第三章至第六章)为着述考。王弘撰一生着述宏富,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故第三章至第五章对其现存各书的成书及版刻情况详加考述,以使读者明了其创作情况。此外,王弘撰工诗,然因其诗集前此未见,故学界关于其诗歌创作的研究甚少,论文第六章以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清抄本《待庵稿》为中心,对王弘撰诗作的内容、创作特色及艺术成就进行分析,以使学界对其诗歌作出恰当的定位。综合本课题研究,我们通过对王弘撰家世、生平、交游、着述的考察,认为他的一生行迹展现了清初关中地区明遗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对关中地域文学研究和明遗民研究不无裨益。

张茜[2](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王杨[3](2020)在《韩国罗末丽初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末丽初是韩国历史上向中国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韩国汉诗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进入到真正发展的历史转折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以崔致远、崔承佑、崔匡裕、朴仁范为首的留唐新生代诗人为中心,开放性文化意识为主导,积极汲取中国文学的精华,为韩国汉诗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罗末丽初的诗人们饱受中国文化滋养和熏陶的同时,以异国留学的宝贵经历极大丰富了他们汉诗创作题材,拓宽了汉诗创作空间和视野,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取得了斐然的艺术成就。直到1170年武臣政变为止,都是由他们或他们的后裔来主宰诗坛。罗末丽初汉诗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诗体、格式、格律、形态、风格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非常相近或相似的特点,呈现出新的社会趋向和审美追求。罗末丽初汉诗成了韩国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韩国汉诗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罗末丽初汉诗的梳理,可以发现与新罗末期以前的汉诗相比,罗末丽初汉诗整体上,无论是诗歌体裁、艺术水平还是创作手法都有了质的飞跃,韩国汉诗方能算得上进入了真正的发展轨道。曾经以贵族为中心零星的汉诗创作,也被以崔致远、崔承佑等新生代作家为代表的汉诗作家层所代替。而且不难发现他们几乎具有共同的诗风,从新罗末期的汉诗鼻祖崔致远到高丽初期的郑知常都久沐唐风,诗风虽都以晚唐风为主,又不乏带有六朝锦色的初唐风、清丽豪逸的盛唐风,这种文风一直持续到了金富轼,他的汉诗逐渐背离美在情辞以韵取胜的唐诗风,而是走向美在气骨以意胜的宋诗风,这种唐宋融合的诗风也预示着韩国汉诗结束了一个“亲唐”时代,又开启了一个“慕苏黄”时代。因此,笔者将罗末丽初汉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具体阐述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联,进而阐明其价值和意义。基于整体观,本文将焦点锁定在罗末丽初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上,从具有代表性的崔致远、崔匡裕等十余位诗人的汉诗作品文本出发,综合运用社会文化学、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源泉学研究、传播学研究以及接受美学等研究方法,采用综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微观角度切入,在作品中寻求作家心知、理性与风格的发展趋势,去寻找思想的、感情的和艺术等种种不同的丝缕,进而阐明罗末丽初汉诗是如何接受并汲取中国文学精华,以自己的新感情和新经验,赋予新的汉诗文学形式和艺术生命,藉以发现罗末丽初汉诗与中国各时期的文学的各种关联,确定其在韩国汉诗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为此,本文从罗末丽初中韩关系和汉诗的发展变化、汉诗的思想意识与儒佛道的关系、汉诗中的中国历史人物与典故、汉诗的艺术表现与唐代诗学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通过梳理与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特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写作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为罗末丽初中韩关系和汉诗的发展变化。主要对罗末丽初社会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化流入以及罗末丽初汉诗的发展概况与动因进行了分析。罗末丽初时期中韩关系在古代东北亚复杂多变的局势下,经历了冷淡、缓和之后,又逐渐恢复了频繁的交流。随着中国文化东渐与传播,罗末丽初时期的统治者们不断地效仿唐朝,并实行科举制度和汉文教育等外在原因和罗末丽初社会出现的强化王权、骨品制等内在因素皆推动和刺激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们崛起,为韩国汉诗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推动了汉诗的发展。第三章着重分析了罗末丽初汉诗主题意蕴与儒释道的关系。罗末丽初的诗人们既有儒家积极入仕的执着,又有道家退则独善其身的洒脱,更有佛家逃世的圆融。在儒家“忠孝”、“信”、“勇”的思想熏陶下,在开放性文化意识和民族意识的驱赶下,诗人们汲取儒家积极入仕、济世安民的精神,汉诗作品中流露出忠君爱国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愿与残酷的现实激烈的碰撞过程中,激发了诗人们的人格独立意识,在汉诗作品中表现出高蹈遗世的人文情怀和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在渐悟佛道之后,诗人们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朝着生命意识高度升华的方向发展,汉诗作品中又呈现出回归清净无染的禅心和空灵幽静的超然心境。第四章以罗末丽初汉诗中所出现的中国历史人物与典故为切入点,从微观领域考察汉诗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各种关联。具体考证汉诗中出现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等中国历史人物,还有各种典故以及诗歌中引用的中国作家的诗句、辞藻等,甚至具体到从某一个作品的某一个句子、某个词汇的来源中来寻找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和中国文化因子,从而解读它在整体汉诗中的作用和意义,从多个侧面揭示罗末丽初汉诗和中国文学之间的多层次关系。第五章聚焦在罗末丽初汉诗的艺术表现与唐代诗学的关联上,以审美意象、意境美学、艺术特征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分析罗末丽初汉诗对唐代诗学的接受与借鉴。探讨其汉诗与初唐诗风、盛唐之音、晚唐诗风间的相关因素;从意境之美、意象之美、辞藻之美出发,揭示罗末丽初汉诗脱胎于唐诗的关系;从统摄和综合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了解罗末丽初的诗人们受唐代诗学、社会氛围熏陶后的思想理念与创作风格,从而挖掘他们新的审美需求,使汉诗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风貌。本文作为罗末丽初汉诗的首次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性的研究,在对罗末丽初时期整体性的研究非常稀少的情况下具有开拓性意义。通过对罗末丽初汉诗的整体研究,为确定其在韩国汉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历史意义做一些基础性的贡献,同时为今后更好的整理韩国汉文学发展史提供一定的帮助,也为中韩两国文学交流提供历史养料。

金潺[4](2020)在《张蠙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蠙,晚唐诗人,是“咸通十哲”“九华四俊”中的一员。《全唐诗》中收录其诗歌102首;五代何光远《鉴诫录》中存一首,后补入《全唐诗补编》;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存一首,后陈尚君先生将其补入《全唐诗续拾》,共存诗104首。本文根据现有记载,以张蠙诗歌内容为主体,对张蠙的籍贯争议进行详细考证,同时梳理了他的人生履迹,对诗歌收录情况也进行了辨析。张蠙一生漫游干谒,遍览祖国山水,旅途经历成为张诗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赠答送别诗、行旅诗、咏物咏怀诗三类。在艺术特色方面,张蠙既受到贾姚诗派的影响,又有对大历诗风、元白诗派的学习,呈现出多样的风貌。诗歌语言形成了清苦平易、善于锤炼、惯用修辞的特点,总体上展现出平易流畅、精妙琢磨的特征。多种意境的构成与张蠙选择不同类型的意象有关,诗人善于选取清新意象,使用清淡色彩,营造清远淡雅的意境;同时又会特别关注“深山”与“黑夜”两种环境,构造幽僻苦寒的诗境;而且,还会选取各类边塞意象,塑造壮阔萧瑟的意境。张蠙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既展现了群体风格,又保有个人特点,在当时及后世都获有一定的名气,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连接晚唐与宋初诗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过渡作用。

冯应清[5](2019)在《仲并《浮山集》笺注及研究》文中提出仲并,字弥性,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主要活动在南宋前中期。早年以学官身份步入仕途,历任教授、通判、知州等职,晚年知蕲州,主掌一州之政。仲并诗文兼擅,在江南一隅颇有文名。仲并《浮山集》由其外孙孟猷编订,原本已佚,现世文献依据《永乐大典》辑佚,存为十卷。本文拟以仲并《浮山集》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在维持文本原貌的前提下,通过注解的形式对《浮山集》进行整理,以疏通文义,其次在注解的基础上作综合研究。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研究,共有三章。第一章,概述南宋初期仲并所处的时局环境和文坛变化;第二章,仲并生平探考,包括生平概述、联姻、社会交际及个人思想;第三章,围绕《浮山集》文本进行研究,分为文献考述和内容研究两部分,前者包括文章辑佚与阙文辨疑,後者包括诗歌、文章的内容阐述和文学特征分析。第二部分为注解,首先,对文本的疑难字词、典故、名物、人名、地名等进行注释;其次,尽量结合史料撰写题解。仲并的诗歌可分为酬寄、送别、生辰、题诗、闲适、行旅、感怀等主题。就其文学特征而言,吟咏情性,力尽其笔描写诗中之景,抒发景中之情,情思畅达;入典化意,丰富诗歌内容,加强陌生化效果;轻车绝尘,不染世俗尘气,清新拔俗。而他的文章体裁丰富,涉及到求仕谋政、论事陈理、孝友慈爱等方面。古文高简有法,内容充实,富含文理,结构行而有法;四六文叙事紧密,属对工整,散行排偶,铺彩摛文;其杂文典雅,联姻之书简明实际。仲并崇尚循吏之治,以民生为本,主张简政,为政以身作则,兴利除弊。其早年受到胡安国影响,主张仁义之理与经世之用结合,躬行实践。究其一生,诚而如一的儒家精神在仲并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戎姝阳[6](2019)在《张九成《横浦集》研究》文中认为张九成(1097-1159),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横浦居士,是两宋之际较有名气的理学家,教育家。张九成是安定学派胡瑗、濂溪学派周敦颐的三传弟子,受业于继承“二程”思想的杨时,形成了自己“援佛入儒”的理学思想,开创了在南宋时期影响颇深的“横浦学派”。《横浦集》由其门人郎晔整理而成,包括诗赋四卷、文章十六卷,辑录了大量的诗歌、文论、书信、奏议、题跋、序、记等,对於全面研究张九成其人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於张九成的研究焦点在其理学思想方面,相比其《孟子传》、《中庸说》、《论语解》等着作,《横浦集》则鲜少人问津,因此笔者认爲尚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空间。本文的研究共分爲上、下两部分。上编主要对张九成的家世生平、师从交游、《横浦集》的成书背景、版本情况及其文学思想、文章创作进行较爲系统的梳理;下编爲《横浦集》的注释部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宋绍定後翻刻本爲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其他文献爲参考,力求疏证典故,详考名物,以期爲深入研究张九成其人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材料。

陈方[7](2019)在《晋唐庐山佛教文学研究》文中指出庐山自东晋慧远法师起,就成为南方的佛教中心之一,其中蕴含的佛教文学作品在整个中国佛教文学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僧人群体的文学创作来看慧远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外部层次上具有佛经科文三分结构的特点,还运用了汉译佛典的“格义”之法进行诗文创作,并在诗文的意境上展现出“象境—神境—化境”的三个阶段。教团成员的佛教文学作品,也在导师的影响下呈现出对“象”“神”的重视、对三教的融通。除慧远外,东晋南朝时期的庐山僧人,以竺道生最有代表性,他的佛性理论使文学创作加深了对心性的思考、促进了南朝文学灵感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其语言观也促使文学理论对语言的讨论主题从工具论转变至本体论。至隋唐五代,庐山僧人数量激增,庐山佛教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与文化优势,与文学的关系更加紧密,文人的加入也使庐山的文学活动兴盛起来。中唐至五代的庐山出现了大量诗僧,他们在作品中运用了黯然衰残的景物意象,表达孤独飘零的情思意绪,同时也对当时流行的禅宗思想有深刻的阐说。从教外文人的佛教文学创作来看。陶渊明、谢灵运与白居易是晋唐庐山佛教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诗人。陶渊明作为在佛教传入中国前期的深受儒道思想浸染的文人,他对佛教的运用主要是在词汇层面,对佛教的接纳主要还是在佛教与儒道的相通之处。谢灵运倾心佛教,他的山水诗具有与佛经近似的体制模式;其佛学思想深受慧远、竺道生影响,他不仅将庐山净土文学中的净土图景搬入诗中,还将竺道生的佛学理念运用于文学创作。白居易与庐山的因缘从他被贬江州开始,洪州禅成为对白居易影响最大的禅学思想之一。洪州禅不仅使白居易在文学创作上注重心性的阐发、在创作上形成平俗浅近之美,也在生活心态上使其形成了体宁心恬的审美境界。在僧传、传说等文献建构起庐山的神圣空间后,诗僧与文人对其展开了热情的歌颂:僧人通过运用显圣意象,延展了神圣空间的书写范围,并在其中表达了自己对圣哲先贤的崇敬之情与招隐世俗的希冀之情;世俗文人赞叹佛法的神秘灵异,向往清幽静谧的方外世界,心念世俗却高喊归隐,将神圣空间作为洗涤心灵的净化场所,于其间参悟真谛。总体来看,晋唐阶段的庐山佛教文学,其审美主体的总体创作水平呈普遍上升的趋势;佛教文学作品具有佛学思想与时俱进、写作内容日益丰富、创作手法逐渐精进三个方面的特点。

龚洁[8](2019)在《欧阳辂及其《碉东诗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欧阳辂是嘉道时期湖湘地区着名的诗人,他是湖南新化人,博学多闻,名噪一时。《磵东诗钞》是欧阳辂最重要的诗作集,也是研究欧阳辂诗歌的重要依据。欧阳辂的一生行遍大江南北,早年沉浮湖湘间,多与同邑的前贤们往来,还结识了诸多能诗善画的文人。后又南下粤西,北上京畿,见多识广,交友广泛,诗学经过客游生活的不断磋磨,愈发精进。晚年,欧阳辂归湘,不再出仕。欧阳辂以诗闻名楚地,论诗亦有见地,他不满当时诗坛的风气,期颐后辈们能廓清诗坛。欧阳辂中举后屡次参与会试,均未登科及第,他曾在客游时担任过诸多官员的幕僚,所交往的对象有文学名士,有底层小吏,还有外国使臣等。《磵东诗钞》中有一多半的诗作内容与其交游对象相关。欧阳辂认为作诗当写胸中之天,其诗作中经常融入他的自身经历,情感真挚,叙事性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客游多年,欧阳辂在诗集中创作了大量的纪游诗,包括他游历各地名胜有感而发的咏史怀古诗,记录少数民族的风俗诗,羁旅漂泊的游子思乡诗等。不仅如此,欧阳辂的诗作反映了乾嘉时期的社会风貌,在他的笔下有描写农村生活的悯农诗,有叙述战后惨况的战争诗,有刺世嫉邪的讽喻诗,还有赞颂官吏以及其他内容的诗作。这些作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选取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以中下层文人的角度进行叙述,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是乾嘉诗坛的名篇佳作。

吕姝焱[9](2019)在《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诗歌创作,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诗歌活动和诗学理念的梳理与讨论。吴蔚光、孙原湘相继主持了乾嘉之际的虞山诗坛,此时性灵诗风最受推崇。道光九年(1829)孙原湘去世,这标志着虞山诗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虞邑诗人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民生苦难及自身不幸遭际的诗歌。同治、光绪与宣统三朝,同光体风靡诗坛,虞邑诗人仍然坚守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学传统。特别是在光绪末年,张鸿等人组织了吴下西昆派,他们以诗笔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与时代。受“诗界革命”和“革命诗潮”的影响,此期的虞邑诗人也有从事新诗创作者,更有加入革命团体的革命诗人。民国时期,虞邑的宗唐派诗人开始向其他诗派寻求新路,但他们不忘汲取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史精神,以诗歌关注社会时事与民生疾苦。虞邑文人十分重视乡邦文化,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助益地域诗学的发展。虞邑诗人对凝结着钱谦益精神的红豆特别关注,他们创作了大量红豆题材的诗歌。藏书、读书、文学创作更是相互促进,他们将藏书活动引入诗歌,充实了诗歌题材。糅合了诗、书、画艺术之长的题画诗,则丰富了本邑诗学图景。有清以来,虞邑地域文化繁盛,这为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保障。晚清虞山地区涌现出以席佩兰、归懋仪、屈秉筠为首的众多才媛,她们与才子夫婿联吟唱和,并承担起教育子嗣的重任,这为文学世家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常熟的士绅贵族也多设有义庄、义田,这为家族教育提供了充裕的经济支持。母教与义庄的兴盛直接推动了虞山地区科举事业的发展,由此造就了众多科举世家。举业兴盛的家族,其文学创作也往往可以取得丰硕成就。家集和乡镇诗歌选本是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交互与呈现的重要载体,文学世家以保存家族文脉、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得益于对虞邑乡贤的感召、旧学知识的累积和发达报刊业,清末民初虞邑文人的结社酬唱活动特别频繁。它们勾连起家族内部、家族之间、虞邑与其它地区的诗歌交往活动,并为丰富和传播虞邑诗学做出贡献。晚清民国的虞山诗坛涌现出许多极具代表性、影响巨大的文学世家。孙原湘引领了虞邑的性灵诗风,他是虞山乾嘉诗坛向晚清诗坛过渡的关键。清末民初,孙原湘的裔孙孙雄在经学、诗文创作、选诗等领域均有建树,孙雄在承继家学的同时,也能够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家族诗学作出适时调整。杨氏家族的学诗过程有明显的宗宋倾向,杨沂孙在咸同时期创作了大量忧时悯乱的作品。杨圻诗学盛唐,这与其家族诗学异趣,也在清末民国的诗坛独树一帜。翁心存雅好苏轼而独崇唐诗,“结道光前宗唐之局”。翁同龢推崇苏轼、黄庭坚,诗歌重典实、尚真挚,显赫的政治地位更是助力他成为清末虞山诗坛的盟主。清初钱谦益、二冯、钱陆灿等人领衔的“虞山诗派”,其诗论主张在清末民初再次兴盛。汪氏、钱氏与单氏家族是追效钱氏诗学的代表。钱氏家族直承钱谦益兼采众长而去门户之见的诗学思想。汪氏家族与单氏家族则通过学习钱陆灿、钱良择、陈祖范、王应奎等人的诗学思想,上承钱谦益“学人之诗”的传统。庞氏、张氏家族是宗二冯诗学的典范,庞树典、庞树阶以及张鸿均学习李商隐,他们是清末吴下西昆派的主要力量。宗氏家族学诗兼采众长而自出机杼,诗歌反映时变,颇能代表虞山地域诗学的诗史精神。民国时期的宗威将诗歌融入大学课堂,影响了一批批青年学子的旧体诗词创作。

张昊苏[10](2019)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运用罗宗强先生开创的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对“乾嘉文学思想”展开专门研究,希望对乾嘉文学思潮、士人心态乃至时代风貌有所发明。本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绪论。主要包括:对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综述与反思,特别注意探讨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中运用这一角度的学术价值。本论文在方法上对罗宗强范式的改良。对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本论文研究的范围、框架、思路。第一章,简要概括乾嘉时期的文化政策、思想学术史、文学活动等内容。本章勾勒的简要框架,是此下数章专题性论述的基本依据。第二章,主要探讨政治力量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乾嘉时代,特别是乾隆朝,以“稽古右文”为世所艳称,文化贡献不可抹杀;但社会也处在文字狱和“官学”的阴影之下,帝王专制对学术、思想、文学、心态均有压抑,使士人闭口钳舌。然而,即使是体制内的知识人、甚至是在官方性的写作中,也时刻(隐约)透露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感。不遇之士则“变音”尤甚。第三章,主要讨论乾嘉考据学与文学思想的关系。区别于文人、学人合一的倾向,乾嘉以“朴学”为“主流”,考据学者对辞章多有贬斥。这一学术倾向投射到文学领域,则引起了学、文的分离,使创作倾向、批评理论均有相应的演化。这个时期大盛的义理考据辞章之讨论,代表了朴学家与理学家、辞章家的区隔,隐然成为数十年后文史哲“学术现代化”分科的理论资源。第四章,主要讨论追求个性解放与艺术精致的文学思想倾向。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家,都必有其创作的追求。乾嘉时代固然有讲求规范的创作理论,但文人所接受的主流思潮则是发扬性灵,彰显才情。更具体地说,这些观念直接地接续了晚明的传统,包括士人(主要是江南)的生活方式、文学创作心态和思想观念等,均成为晚明的延续,并在某些问题上走的更远。第五章,主要讨论叙事文学展现的文学思想命题。乾嘉时期同时是叙事文学的高峰,“六大名着”独占其二,其他小说也各有优长。故这里单独立章,探讨叙事文学在乾嘉时期对文学思想的特殊贡献。创作中出现的“自传性”现象、文体兼容的“集大成”现象及文言叙事文学的文体新变,均证明这一时期叙事文学创作思想上的特殊性。

二、《考试》十载 向往光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试》十载 向往光明(论文提纲范文)

(1)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王弘撰相关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三、创新之处
上编:王弘撰生平、交游考
    第一章 《王山史年谱》补正
        凡例
        第一节 王弘撰家族世系
        第二节 《王山史年谱》补正
    第二章 王弘撰交游考
        第一节 居乡:与关中名士名宦的交游
        一、关中名士
        二、治陕名宦
        第二节 北行:与京晋冀豫名士的交游与论学
        一、北行途中论学取友
        二、与在京名士交游论学
        第三节 南游:与江南名人雅士的交游
        一、江南遗民士人
        二、其他江南名士
        第四节 与入关文人士大夫的交游
        第五节 “关中声气之领袖”——王弘撰交游的影响
下编:王弘撰着述考
    第三章 王弘撰经部着述考
        第一节 《周易图说述》版本考略
        第二节 《周易筮述》版本考述
        第三节 王弘撰在清代关中易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王弘撰子部着述考
        第一节 《砥斋题跋》版本考述
        第二节 《山志》成书及版本源流考
        第三节 《正学隅见述》版本源流考
        第四节 其他子部着述
    第五章 王弘撰集部着述考
        第一节 《砥斋集》成书过程及版本源流考
        第二节 清抄本《待庵稿》考述
        第三节 三种日札版本考
        第四节 《砥斋文录》述略
        第五节 其他集部着述
余论王弘撰的诗歌创作——以清抄本《待庵稿》为中心
    第一节 《待庵稿》的内容
    第二节 王弘撰诗歌的创作特色及艺术成就
    第三节 王弘撰诗歌创作的诗歌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弘撰诗文辑佚
附录二 友朋赠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2)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山东经济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第二章 济南地区
    第一节 王士祯
    第二节 蒲松龄
    第三节 田雯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新城王氏
        二、淄川王氏
        三、历城朱氏
        四、德州田氏
第三章 青州地区
    第一节 赵执信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第三节 丁耀亢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安丘曹氏
        二、诸城刘氏
        三、诸城相州王氏
第四章 兖州地区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第二节 黄恩彤
    第三节 文学家族
        一、曲阜孔氏
        二、曲阜颜氏
        三、济宁潘氏
第五章 胶东地区
    第一节 宋琬
    第二节 高密诗派
        一、高密三单
        二、高密三李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福山王氏
        二、文登于氏
        三、文登毕氏
        四、即墨黄氏
        五、掖县赵氏
        六、高密单氏
第六章 其他地区
    第一节 吴重熹
    第二节 文学家族
        一、海丰吴氏
        二、惠民李氏
        三、曹县万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一、济南
    二、兖州
    三、青州
    四、登州
    五、莱州
    六、泰安
    七、沂州
    八、曹州
    九、东昌
    十、武定
致谢

(3)韩国罗末丽初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 罗末丽初中韩关系和汉诗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罗末丽初社会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流入
        一、罗末丽初时期的韩国社会现状
        二、中国文化东渐与传播
    第二节 罗末丽初汉诗发展
        一、新罗前韩国汉诗的发展
        二、新罗新生代作家的汉诗创作
        三、高丽初期汉诗作家的创作
    第三节 罗末丽初汉诗发展的动因
        一、文化交流和汉诗创作
        二、教育制度和汉文教育
第三章 罗末丽初汉诗主题意蕴与儒释道的关系
    第一节 积极入世与儒家思想
        一、人格风范和忠君爱国
        二、民本思想与忧国忧民
    第二节 独立意识与道家思想
        一、高蹈遗世与人文情怀
        二、超凡豁达与理想境界
    第三节 生命意识与佛教思想
        一、清净无染与禅心
        二、空灵幽静与超然心境
第四章 罗末丽初汉诗中的中国历史人物与典故
    第一节 罗末丽初汉诗中的中国历史人物
        一、千古帝王和将相
        二、万世文人与逸士
        三、其他中国人物
    第二节 罗末丽初汉诗中的中国典故
        一、点石成金事典的妙用
        二、以故为新语典的活用
第五章 罗末丽初汉诗的艺术表现与唐代诗学
    第一节 审美意象与唐诗意象的接受
        一、自然意象和审美情感
        二、人文意象和审美情感
    第二节 意境美学与唐诗意境的构建
        一、春色与唐风
        二、秋思与唐韵
        三、冬雪与唐音
    第三节 艺术特征对唐代诗学的借鉴
        一、艺术风格与唐诗风格的模仿
        二、艺术手法与唐诗艺术手法的化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张蠙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理由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张蠙生平交游与作品考
    第一节 张蠙籍贯考
    第二节 张蠙称号考
        一、“咸通十哲”
        二、“九华四俊”
    第三节 张蠙履迹交游考
        一、初入长安
        二、漫游干谒
        三、乱世为官
    第四节 张蠙诗歌数量及误收考
        一、《别后寄友生》
        二、《社日村居》
        三、《洞庭南馆》与《洞庭湖诗》
第二章 张蠙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赠答送别诗
        一、投谒上级官员
        二、答送好友知己
        三、寄赠佛禅之士
    第二节 行旅诗
        一、边塞行旅诗
        二、游览行旅诗
    第三节 咏物咏怀诗
        一、咏物诗
        二、咏怀诗
第三章 清苦平易精妙琢磨的诗歌语言
    第一节 清苦平易浅切晓畅
        一、清苦之味
        二、平易明白
    第二节 善于锤炼妥贴新颖
        一、工于炼字
        二、妙于炼句
    第三节 惯用修辞精妙意深
        一、用典
        二、对比
第四章 清远淡雅苦寒萧瑟的诗歌意境
    第一节 清远淡雅之境
        一、意象清新
        二、颜色淡雅
    第二节 幽僻苦寒之境
        一、重重深山——幽僻
        二、漫漫长夜——孤苦
    第三节 壮阔萧瑟之境
        一、悲壮沉重的战争意象
        二、辽阔苍凉的自然意象
第五章 张蠙诗歌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一节 张蠙诗歌的地位
        一、在晚唐诗坛的地位
        二、名气不显的原因
    第二节 张蠙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仲并《浮山集》笺注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意义与价值
    二、仲并及其诗文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体例
第一章 南宋初期的时代环境
    第一节 宋政权的迁移与时局变化
        一、政权的迁移
        二、时局的变化
    第二节 南宋初期文坛的文风变化
        一、南宋初期的散文
        二、南宋初期的诗歌
        三、南宋初期的词
第二章 仲并生平探考
    第一节 仲并的生平与交际
        一、仲并的生平
        (一) 生平概述
        (二) 联姻说略
        二、仲并的交际活动
        (一) 仲并的诗文交际
        (二) 仲并与杨韵
    第二节 仲并的思想
        一、仲并的简政思想
        二、仲并的循吏理想
        三、仲并的儒家思想
第三章 《浮山集》研究
    第一节 《浮山集》文献考辨
        一、文章辑佚
        二、翰林院抄本与四库全书阙文辨疑
    第二节 《浮山集》的诗歌研究
        一、诗歌的题材分类与内容描写
        (一) 酬寄与送别
        (二) 生辰诗
        (三) 题诗
        (四) 行旅与感怀
        二、诗歌的文学特征
        (一) 吟咏情性
        (二) 入典化意
        (三) 轻车绝尘
    第三节 《浮山集》的文章研究
        一、文章的主题书写
        (一) 求仕谋政
        (二) 论事陈理
        (三) 孝友慈爱
        二、文章的文学特征
        (一) 古文行而有法
        (二) 四六散行排偶
        (三) 杂着典雅庄重
结语
凡例
卷一 五七言古诗五言律诗
    五言古诗
        早起偶成
        寒食日归吴兴寄鲁山
        题大明寺诗
        送大理金少卿赴阙,以老成耆德重於典刑为韵,兼寄呈刑曹徐侍郎
        钱检法及代期以诗告别因次其韵
        七月二十日过王村,几到岸,遇和中袭明舟回,相拉宿於陈氏庵中,蚊甚盛,达旦不能寝
        奉和陈德召游惠山见寄三十韵
        祝子权以诗见招,勉继其韵
        送周元特侍郎守宣城
        和何枢密题楚颂亭韵
        同祝子权游虎邱
        志师自通州访我於仪真,因携之至长芦,留语数日,及其归也,作诗以送之
        舟过仁王寺因口占一首
        戏李彦平、李德邵
    七言古诗
        元宵微雨十六夜雨止见月
        舟行用前韵怀祝子权
        建昌守杨吉老得居湖州山间,作亭於上,名曰弁辉,为长句以记之
        陈行之得之因震泽旧居,辟小阁面列洞庭山,客有名以尊经者,江都仲某为长句以纪之
        避暑报恩观
        外舅庄子尚生辰
        代人上师垣生辰三首
        沈正卿得男以诗庆之
    五言律诗
        咏竹
        游灵岩诗
        舟行再用前韵
        觉华山居三首
        岁晚泊姑苏用吕居仁舍人韵二首寄孟信安
        泰兴道本上人少时颇留意诗律,已而遍历诸方,卒无终岁之宁。今垂五十矣,自淮乡过余於吴兴。翌日来辞,曰道本欲自越趋天童,或自温趋江心,问道於觉了二士(觉为横智,了为真歇)愿闻一言,为书五字诗以送之
        韩侍郎
        送致政节推朱子发归无锡二首
        送泉州周尚书
        送张持国省干归山阴三首
        送刘大谏赴漳州四首兼寄建州太守赵左司
        代人上叔母张氏生辰三首
卷二 七言律诗
    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刘郎中
    日暮系舟
    中秋不见月
    四老堂诗(并序)
    题赵有翼丛桂小山
    题吴氏旷远亭
    後数年登旷远亭用前韵再赋
    和马丈游刘园
    李彦平寄题静海吏隐堂二诗甚佳,因赋一篇
    题李德邵蘖庵
    再呈德邵
    祝子权见寄时欲卜居合溪飞云寺
    李孝叔、赵有翼、赵存中、黄子登、沈正卿、曾同季有观梅道场之约,仆偶过西山,不得陪六客之末,归读衆作因继韵
    和沈正卿诸公西湖赏梅
    和耿时举梅雪二首
    舟过吴江谒臞庵翁少留为赋二诗
    陪王枢密饭坐间示新诗因次其韵
    用前韵别寄耿时举二首
    沈国録席上用赵监丞韵
    翌日早起再用昨夕韵呈二丈
    对雪用曾丈韵呈徐丈
    再用前韵答徐圣可
    继韵耿时举寄示往岁梅雪
    怀沈文伯
    郑悴德兴,平江官满有诗见寄,次韵以叙老怀惜别之意
    刘乾耀绍原昔同里巷以贫见过愧无以副其意辄成四韵为别
    归自江阴寄蒋知郡汪签判
    和孟蠕之诸公游虎邱一首
    用前韵奉寄孟峤之
    再用前韵呈陈得之诸公
    呈彦平
    用汪彦章内翰诸公韵二首呈信安
    用方叔韵寄蘖庵老人
    和臧陆二秘书
    送郑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
    送高提干暂过行在诗
    再和高提干见寄
    送平江守蒋宣卿奉祠归宜兴
    送智道者
    次韵答友人四首
    上孟郡王生辰三首
    外舅庄子尚生辰
    平江太守生辰二首
    上枢密生辰
    胡枢密生辰
    上平江李侍郎生辰
    代人上师垣生辰
    提举生辰
    白氏夫人生日二首
    代同舍上黄相生辰三首
卷三 五言排律 五七言绝句 词
    五言排律
        用孙仲益尚书韵二首呈孟信安
    五言绝句
        对竹
        假山
    七言绝句
        官满趋朝留滞吴门即事书怀十首
        平江守祷晴即应时近元夕矣,寄呈五绝句
        夜抵德清县偶题
        再过宜兴,舟中见芍药数枝,忆淮乡此花之盛,为之怅然,辄成三绝
        薄暮游潘登仕园,园有堂三间,榜曰一枝。盖湖公枢密两取庄周却就之语,既以嘉潘,亦以勉潘之二子,因用其意,各赋一绝
        芜城
        有客来,从阳羡闻元绩离家已月余,由昆山过临安桐庐,计今合归矣。元绩当不惜迂路,一访仆於苕霅间也,戏为一绝招之。元绩纯孝人,每在道念亲殊切
        感时
        晚坐和韵
        次韵病起二首
        送阎少隐同其弟伯子、宣子赴试淮南,为一月之别,某以病起不及饯送,为三绝
        题章伯深臞怪图
        画枯木
        次韵耿荐可催菊三首
        奉陪舅丈秘书彦平主簿兄游慧聚,终日小饮,上方待月,再历妙峯诸胜处,用前人韵得二诗,是日尝微雨作
        句
    词
        忆王孙(秋闺)
        忆王孙(赠外孙猷)
        前调(示孟氏女)
        前调(和李达才韵)
        菩萨蛮(和赵有逸坐上韵)
        好事近(宴客七首,时留平江,俾侍儿歌以侑觞)
        忆秦娥(木樨)
        画堂春(和秦少游韵)
        大圣乐令(赠小妓)
        浪淘沙(赠妓)
        前调(即事)
        鹧鸪天(为鲍子山侍妾燕燕作)
        前调(赠外孙夔)
        蓦山溪(有赠)
        水调歌头(赵制置见招归,用东坡中秋韵,以见微意)
        芰荷香(中秋在毘陵不见月,作数语未成,後一日来澄江,途中先寄赵智夫)
        八声甘州(木樨和韵)
        念奴娇(冬至夜作)
        前调(和耿时举赋雪韵)
        前调(王守生辰)
        瑞鹤仙(春日咏怀)
        水调歌头(浮远堂)
        念奴娇(浮远堂)
        画堂春(即席)
        浣溪沙(即席)
        眼儿媚(同孙尚书赴孟信安平江群宴席上)
        武陵春(元若虚总管席上)
卷四 奏议 书 序 跋 记 赞 行状 墓志 祭文
    奏议
        蕲州任满陛对剳子
        第二剳子
        代平江守劝农文
    书
        上宰执书
    序
        原弊録序
        赠笔工序
    跋
        跋蒋颖叔兄弟与其侄宣卿诗
        题吴兴沈师所藏米老帖
    记
        後乐堂记
        赵公远祠记
    赞
        黄夫人传神赞
    行状
        故左朝请大夫权发遣抚州庄公行状
    墓志
        夫人陈氏墓铭
    祭文
        祭泰伯至德庙文
        祭社祈晴文
        祭五龙文
        祭李尚书若水文
卷五 表
    天申节贺表
    贺皇太后还阙表
    蕲州到任谢表
    代谢郊祀加食邑三百户表
    代谢郊祀加恩表
    代辞免郊祀加恩表
    代谢给事中表
    代镇江守臣到任谢表
    代平江守臣到任谢表
    代郡守到任谢表
    代淮郡守臣到任谢表
卷六 表
    代谢赐御书石刻表
    代谢赐御书御制文宣王及七十二子赞表
    代平江守谢赐府第表
    代淮西守臣到任谢表
    代南安军守臣到任谢表
    代建康守谢降诏不允再乞致仕表
    代谢给假还乡表
    代辞免转官表
    代服阕欲赴朝见表
    代郡守谢传宣表
    代建康守臣除在京宫观侍读谢表
    代建康守进职真除谢表
    代谢落职表
卷七 启
    贺正启
    贺冬启
    贺执政启
    贺枢密启
    贺直院阁学士启
    贺李参政启
    贺张参政启
    贺给事启
    贺除给事中启
    贺建康王帅启
    贺荆南方的启
    贺章尚书知平江府启
    贺郡守除次对启
    贺新知平江府李侍郎启
    贺湖州张吏部启
    贺权府李都运启
    贺越帅张参政到任启
    贺郡守到任启
    宫祠书考谢宰相启
    谢枢密启
    谢监务杨秀才启
    谢杨参政启
卷八 启
    上宰相陈情启
    上宰相启
    上宰执启
    上湖州王侍郎启
    上孙参政启
    与方帅启
    与夔路王帅启
    与方帅启
    与湖州王给事启
    与蕲州张倅启
    问讯左史兼中书舍人启
    问候太守启
    问候平江守启
    回谢及第人启
    回第二人启
    回交代苏计议启
    回蕲州教授启
    与教授启
    回江阴薛知军谢到任启
卷九 启
    代执政谢贺新除启
    代贺漕除户侍启
    代人贺阳奉使启
    代考功郎中谢宰执启
    代镇江守谢宰执启
    代人宫祠谢宰执启
    代平江守落职除宫祠谢宰执启
    代湖悴谢宰执启
    代郡守谢侍从启
    代谢监司举荐启
    代李司理启
    代人贽见婺守启
    代宋帅回张魁启
卷十 杂着
    祈雨文
    谢雨文
    祈晴文
    为妻保安青词
    代杨韵诞日醮词
    天申节功德疏
    乾龙节疏
    乾龙节疏
    光孝寺报恩疏
    广化寺募衆建观音殿疏
    迎请光福观音疏
    平江雍熙画罗汉疏
    泰兴建护城神祠疏
    为枫桥藏经求经复带疏
    请云辨住赵村坟淹疏
    请昇老住平江高峰疏
    请修老住平江明因疏
    代张忠甫请理老住金坛笃忠显庆功德院疏
    住院茶榜
    住院汤榜
    太乙宫上梁文
    湖州开元寺上梁文
    回孟郡王姻礼书
    答孟郡王姻事报日书
    为五弟问姻王氏书
    为妹回蔡氏姻定书
    子舍姻定书
    代为外孙女孟氏作姻事言定李仲简书
    代王氏姻礼书
    代人姻事定书
    代石仲泽姻事定书
附録一 诗文辑佚
    (一) 《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二上》
附録二 传记资料
    (一) 《夷坚志·夷坚甲志卷十·红象卦影》
    (二) 《水心集·卷九前集》
    (三) 《山中白云词疏证·卷五》
    (四) 《文忠集·卷十七》
    (五) 《万姓统谱·卷九十一》
    (六) 《宋诗纪事·卷四十五》
    (七) 《宋史翼·卷二十列传二十》
    (八) 《玉照新志·卷六》
    (九) 《夷坚支志·庚卷九》
    (十) 《水心集·卷十三》
附録三 历代着録
    (一) 《直斋书録解题·卷十八》
    (二) 《二程遗书》
    (四) 《宋中兴题名·中兴东宫官僚题名》
    (五) 《建炎以来系年要録·卷八十》
    (六) 《浮溪集·卷二十七》
    (七) 《古文集成.前集·卷二十五前丁集四》
    (八) 《文献通考·卷二三九·经籍考六六》
    (九) 《吴兴金石记·卷九》
    (十) 《四库全书考证·卷八十一》
    (十一)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録·卷二十三集部五》
    (十二) 《蕙风词话·卷二》
    (十三) 《攻媿集·卷一零八》
附録四 来往诗文
    (一) 《毗陵集·卷十五》
    (二) 《于湖集·卷七》
    (三) 《云庵类稿·卷四》
    (四) 《剑南诗稿·卷一》
    (五) 《芦川归来集·卷一》
    (六) 《灊山集·卷二》
    (七) 《昆山杂咏·卷中》
附録五 历代评论
    (一) 周必大《浮山集》序
    (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张九成《横浦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上编 张九成及《横浦集》研究
    第一章 张九成家世生平研究
        第一节 张九成家世生平考论
        一、家世与乡风
        二、生平经历
        (一) 早期求学时期
        (二) 初入仕途时期
        (三) 贬谪南安时期
        (四) 起任温州时期
        第二节 张九成师从关系考述
        一、少年时师从黄珪
        二、青年时师从杨时
        三、向寺僧求学
        第三节 张九成交游情况考述
        一、前期交游考述
        二、中期交游考述
        三、後期交游考述
    第二章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及版本情况
        第一节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
        第二节 《横浦集》的版本情况
    第三章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及文章研究
        第一节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
        一、诗歌创作理论
        1、“吟咏性情”的中心思想
        2、“意蕴真醇”的创作旨趣
        二、文章创作理论
        第二节 张九成的文章研究
        一、序
        二、记
        三、劄子
        四、书
        五、说
        六、题跋
        七、赞
        八、铭
        九、祭文
        十、墓志铭
    结语
下编 《横浦集》注释
    凡例
    横浦集卷一
        古赋
        述志赋
        谪居赋
        古诗
        客观余孝经傅感而有作
        见柿树有感
        鲁直上东坡古风坡和之因次其韵二首
        癸亥初到岭下寄汪圣锡
        正月二十日出城
        二十六日复出城
        十二日出城见隔江茅舍可爱
        客至
        食苦笋
        示两儿
        有客
        读梅圣俞诗
        菖蒲
        三月晦到大庚
        勾漕送建茶
        五月十七日冒暑报谒
        九月七夜喜新凉
        十一月忽见雪片居此七年未尝也
        庚午正月七夜自咏
        偶题
        课书
        读书
        罢禄
        偶成
        游尘外亭呈妙喜老师陈元器郑叔茂沈季诚
    横浦集卷二
        寄端砚与樊茂实因作诗以遗之
        怀汪圣锡
        送郑仲远
        次陈一鹗韵
        多雨偶成
        即事
        十二月二十四夜赋梅花
        辛未闰四月即事
        有感
        十九日杂兴
        和施彦执怀姚进道叶先觉韶
        彦执赏予诗
        拟古
    横浦集卷三
        赠樊茂实铁照
        子集弟寄江蟹
        嘉佑寺
        读东坡谪居三适辄次其韵
        秋兴
        七月十二日偶成
        秋晴
        中秋
        闻桂香
        喜晴
        桂
        拟归田园
        读东坡迭嶂图有感因次其韵
        闻彦执熙仲有辣螺诗聊复有作
        有感
        杨干致仕
        所见
        六月晦送孙少刘
    横浦集卷四
        律诗
        竹
        游南路菩提寺次刁文叔韵
        双修峰
        送单普赴肇庆节推
        过报恩
        雨
        三月晦城门晚景
        题竹轩
        夜雨
        次单推韵
        到白石寺次壁间郑如圭韵
        七月十二日出城
        八月十四日偶成
        二月二十四日即事
        三月十一日不出
        晚兴
        即事
        三月二十四日出城
        喜晴
        悼王侍郎
        悼玉溪
        夏日即事
        雨晴到江上
        山蝉
        惠声伯窻前孤桐
        闻沈元用帅南海喜而有作
        寄故人施彦执
        次施彦执韵
        见菊花呈诸名士
        再用前韵
        悴卓送海棠
        次单推韵
        柑花
        咏梅
        松棚
        题大庾新楼呈郑仲远年契
        十二月初七日述怀
        十一日咏梅
        六月十四日观云有作
        悼吕居仁舍人
        某还故里过括苍谢景思少卿示及诸公和诗次韵为谢
        夜起
        出城
        元夕
        午睡
        丙寅正月
        岭下桃花作澹红色绝可爱因作绝句
        忆北轩菊
        忆天竺桂
        酴酿
        三月五日
        出城
        元宵
        夏日即事
        清暑
        雨中海棠
        三月六日出城
        喜晴
        夏日即事
        惜花
        二月八日偶成
        六月十二日偶成
        题郡斋壁
    横浦集卷五
        论
        少仪论
        四端论
        乡党统论
    横浦集卷六
        书傅统论
        尧典论
        舜典论
        大禹谟论
        皋陶谟论
        益稷论
        禹贡论
        甘誓论
        五子之歌论
        胤征论
        汤誓论
        仲虺论
        汤诰论
    横浦集卷七
        书傅统论
        伊训论
        太甲论上
        太甲论中
        太甲论下
        咸有一德论
        盘庚论上
    横浦集卷八
        书傅统论
        盘庚论中
        盘庚论下
        说命论上
        说命论中
        说命论下
        高宗肜日论
        西伯戡黎论
        微子论
        泰誓论上
        泰誓论中
        泰誓论下
    横浦集卷九
        书傅统论
        牧誓论
        武成论
        洪范论
        旅獒论
        金滕论
        大诰论
        微子之命论
        康诰论
        酒诰论
        梓材论
        召诰论
        洛诰论
    横浦集卷十
        书傅统论
        多士论
        无逸论
        君奭论
        蔡仲之命论
        多方论
        立政论
        周官论
        君陈论
        顾命论
        康王之诰论
    横浦集卷十一
        书传统论
        毕命论
        君牙论
        冏命论
        吕刑论
        文侯之命论
        费誓论
        秦誓论
    横浦集卷十二
        状元策一道
    横浦集卷十三
        迩英春秋进讲
        夏曹伯来朝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
    横浦集卷十四
        春秋讲义(此海昌县庠所讲)
        发题
        隠西元年春王正月
        门人陶与谐録
    横浦集卷十五
        孟子拾遗
    横浦集卷十六
        序
        寄医僧序
        谢举之字序
        徐宗义宗礼字序
        孙斌字序
        送陈朝彦序
        孟声远字序
        王耕耘字序
        都圣与《易傅》序
        《尽言集》序
        《元城先生语録》序
    横浦集卷十七
        记
        海昌童儿塔记
        袁州学记
        云荫堂记
        静胜斋记
        竹轩记
        重建赣州学记
    横浦集卷十八
        劄子书简
        爲先奉直陈乞章服上参政劄子
        又上宰相劄子
        上李泰发参政书
        答徐得一书
        答李樗书
        与常子正中丞书一
        与常子正中丞书二
        与常子正中丞书三
        与常子正中丞书四
        与常子正中丞书五
        与常子正中丞书六
        与常子正中丞书七
        与常子正中丞书八
        与常子正中丞书九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一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二
        贺沈左相书
        贺万俟右相书
        答贑州赵守书一
        答贑州赵守书二
        与永嘉何舍人书
        回黄朝奉书
        回贑州邹推书一
        回贑州邹推书二
        回贑州邹推书三
        回孙尚书书一
        回孙尚书书二
        回全椒杜主簿书
        答曾主簿书
        与台州曾侍郎书
        借米书
        与净居谌禅伯书
        与径山杲大慧书
        与张教谕书
        与尚书书一
        与尚书书二
        与尚书书三
        与施彦执书一
        与施彦执书二
        与陈开祖书一
        与陈开祖书二
        与陈开祖书三
        与陈开祖书四
        与陈开祖书五
        与陈开祖书六
        与陈开祖书七
        与陈开祖书八
        与陈开祖书九
        与陈开祖书十
        与陈开祖书一一
        与陈开祖书一二
        与知县书
        与通判书一
        与通判书二
        净居谌禅伯书一
        净居谌禅伯书二
    横浦集卷十九
        杂着
        因与石月先生论仁遂作克己复礼爲仁说
        黄氏训学说
        青龙白虎说
        名节说
        目病说
        智愚说
        爲郡说
        题跋
        题书室柱
        书司马温公咨白
        题晁无咎学说
        题李伯时《孝经图》
        题米元章《悼东坡诗》
        题孙叔谐序王文炳
        书吕夫人墓铭後
        书吕居仁与范秀才诗简
        赞
        侯宪奇石赞
        铭
        拟夏禹九鼎铭
        頮水铭
        漱盂铭
        唾壶铭
        杖铭
    横浦集卷二十
        祭文
        祭吕居仁舍人文
        祭虞深之文
        祭王侍郎文
        祭郑仲远文
        祭解帅文
        祭黄元宠文
        祭史几先文
        祭彦执文
        祭坟园神文
        祭灵潭龙君文
        到任祭文宣王文
        祭本衙土地文
        墓志铭
        廖守墓志铭
        黄吏部墓志铭
        陈氏考妣墓铭
        龚夫人墓志铭
附录一
附录二 张九成现存与友人写赠诗文作品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晋唐庐山佛教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上编
    第一章 慧远教团研究
        第一节 庐山慧远教团及作品疏证
        一、“教团”界定与研究现状
        二、慧远教团成员考证
        三、作品考证
        第二节 慧远的佛教文学创作
        一、科文特色的三分结构
        二、融会贯通的“格义”之法
        三、净土像化与境界三阶
        第三节 教团其它成员的文学创作
        一、宗炳:味象观道
        二、刘遗民:观照具“象”
        三、王齐之:舍象重神
        四、周续之、雷次宗、王谧:格义融通
    第二章 南朝庐山僧人与佛教文学
        第一节 众僧疏证
        一、刘宋僧人
        二、齐僧人
        三、梁僧人
        四、陈僧人
        第二节 南朝庐山佛学
        一、南朝庐山佛学的特点
        二、竺道生的佛学主张
        第三节 南朝庐山佛学对文学的启发
        一、涅盘学的兴起与心性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二、顿悟成佛与灵感的生发
        三、对语言功能的重视——言意鱼筌的内在思路
    第三章 隋唐五代庐山僧人与文学
        第一节 隋唐五代庐山僧人考辨
        一、隋代僧人
        二、唐代僧人
        三、五代僧人
        第二节 隋唐五代庐山佛教
        一、以庐山的地理与文化优势为背景
        二、与世俗关系密切
        三、佛学思想有继承有邅转
        四、结社活动兴盛
        第三节 唐五代庐山诗僧与僧诗
        一、唐五代庐山诗僧
        二、唐五代庐山僧诗
    第四章 庐山神圣空间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神圣空间
        一、神圣空间的形态
        二、庐山神圣空间的建构
        第二节 文学书写
        一、从山林圣像到生命的圣化——神圣空间的扩展
        二、显圣意象的灵活运用——神圣空间的塑造方式
        三、神圣空间中的情思意绪
下编
    第五章 陶渊明诗文的佛学意蕴辨析
        第一节 陶渊明与佛教的渊源
        一、家族渊源
        二、陶渊明的佛教交游
        第二节 陶渊明诗文中的佛理
        一、佛教语汇的引用与演绎
        二、与佛教哲学思想的矛盾之处
        第三节 佛理外衣下的儒道内核
        一、顺其自然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
        二、追求自由的道德理想与人生态度
    第六章 谢灵运的佛教文学创作
        第一节 谢灵运的佛教因缘
        一、家族因素
        二、谢灵运与佛教的交集
        三、情系庐山
        第二节 谢灵运诗文的佛学色彩
        一、佛经体制与谢灵运诗歌的写作程式
        二、净土思想与文学创作
        三、《与诸道人辨宗论》与谢灵运的创作观念
    第七章 洪州禅与白居易的生活美学
        第一节 白居易与庐山的因缘
        一、匡庐便是逃名地
        二、忧喜心忘便是禅——白居易的禅学思想
        第二节 “平常心是道”的生活美学
        一、文学创作:诗意地栖息
        二、生活心态:体宁心恬的审美境界
    第八章 世俗与神圣
        第一节 世俗笔下的庐山神圣空间
        一、神秘灵异的神圣空间
        二、清幽静谧的方外世界
        三、洗涤心灵的净化场所
        四、行禅持律的指引明灯
        第二节 心系世俗与向往神圣
        一、身处神圣心系俗
        二、归隐皈依常流露
        三、热衷入社崇先圣
        四、了悟佛法心亦无
结语
附录1 唐五代庐山禅宗僧人宗系传承表
附录2 晋唐诗词中的庐山佛教文化意象
附录3 东西林寺诗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欧阳辂及其《碉东诗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欧阳辂的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欧阳辂的家世
    第二节 欧阳辂的生平
        一、少年英姿,天授诗才
        二、游学四方,野逸无拘
        三、会试不第,游幕归乡
        四、晚年躬耕,闭门不出
    小结
第二章 欧阳辂的交游述略
    第一节 早年游湘时的交游(1767-1797)
    第二节 首次游粤时的交游(1798-1804)
    第三节 游历京畿时的交游(1805-1814)
    第四节 再度游粤时的交游(1815-1818)
    第五节 晚年归湘时的交游(1819-1841)
    小结
第三章 《磵东诗钞》的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磵东诗钞》的诗歌内容
    第二节 《磵东诗钞》的艺术特色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三、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回顾
    四、既往研究成果的反思
    五、研究内容概述
上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形成
    第一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人的诗学思想演进
        第一节 道咸时期虞山诗坛:“性灵”风落潮与“虞山诗派”回春
        一、延续、修正孙原湘的性情说
        二、承继清初虞山诗派
        三、虞山诗人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的现实书写
        第二节 同光宣时期虞山诗人对宗宋祧唐及宗唐诗学传统的坚守
        一、承继钱谦益宗宋祧唐的诗学思想
        二、与同光体异趣的宗宋诗人
        三、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虞山宗唐诗风
        四、光宣时期虞山诗坛的新诗接受者及革命诗人
        第三节 民国时期虞山诗人的诗史精神与诗学宗向新变
        一、虞邑诗人对钱谦益的尊崇
        二、宗唐诗人的诗学变化及革命诗人的诗风转变
        三、虞山诗人保存国粹的努力
        四、虞山诗人重视乡邦文化建设
    第二章 乡邦文化与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发展
        第一节 虞山文人诗歌中的“红豆”意象——兼谈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进程
        一、芙蓉庄红豆与虞山文人的“红豆”情结
        二、虞山红豆诗歌的多样内涵
        三、民国时期虞邑文人引领的红豆研究热潮
        四、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过程
        第二节 藏书、读书与虞山文人的诗歌创作
        一、虞山藏书流派的形成及其特色
        二、藏书、读书、诗歌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 诗画互动关系与虞山文人题画诗创作
        一、虞山画派的艺术特色及诗画的互动关系
        二、以人物情事为主的题画诗
        三、虞邑题画诗创作的家族性
        四、以画理阐诗学
    第三章 才媛、义庄、科举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形成
        第一节 才媛与文学世家网络的形成、延续
        一、文学夫妻
        二、母教与家学的传承
        第二节 义庄、家训与家族教育
        一、义庄为家族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二、家训为家族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节 科举与诗书之家
        一、科举:世家望族形成与维持的正途
        二、科举仕宦对诗歌创作既促进又制约的双重关系
        三、科举家族对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贡献和影响
    第四章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交互与呈现
        第一节 常熟家集的编刊及其文化意蕴——以对家集序跋为中心的考察
        一、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存目及其时间分布
        二、家集:家谱的另一种呈现形态
        三、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形态
        四、家集的主要内容:诗歌与试艺
        五、家集中的女性
        第二节 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编选及其诗学特色
        一、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
        二、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编选
        三、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选诗特征
        第三节 结社酬唱活动盛况
        一、晚清民国虞山地区诗社简况
        二、晚清民国虞山地域文士联吟酬唱活动
        三、晚清民国虞山文士结社酬唱之风兴盛原因、特色及对地域诗学的贡献
下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专题研究
    第五章 虞山诗坛“性灵诗风”的风靡与消解——以孙氏家族为考察对象
        第一节 孙原湘与晚清虞山诗坛的演进
        一、虞邑文化与孙原湘诗学理念的形成
        二、孙原湘与吴蔚光诗歌创作理路的异同
        三、“性灵之风”与嘉道时期的虞山诗坛
        四、清末民初性灵诗风的消解
        第二节 孙雄诗学思想中的家学渊源——兼谈《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编刊及选诗理念
        一、性情·诗史·忠孝——孙雄于孙原湘诗学思想的继承
        二、《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刊印
        三、由《四朝诗史·甲集》论及孙雄的选诗理念
    第六章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与诗学宗向变化
        第一节 晚清民国虞山杨氏家族行传、着述
        第二节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兼论杨沂孙诗作中的劫后记忆
        一、杨景仁:诗学陶、苏,诗风本色无雕琢
        二、杨希钰:诗近陶、苏、陆,诗风率直
        三、杨沂孙诗歌内容与诗学宗向
        第三节 清末民国杨氏家族诗学代表——力振唐音的杨圻
        一、杨圻研究综述及上图藏《江山万里楼诗钞》誊清稿本发掘
        二、杨圻宗唐趣尚
        三、杨圻诗学风格的转变
    第七章 翁氏家族的隆起及其在清末虞山诗坛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民国常熟翁氏家族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一、家庭教育与幕府生涯——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
        二、翁心存的诗歌创作
        三、翁心存对子女及虞邑后学的教育与提携
        第三节 从消遣到遮蔽:翁同龢诗歌创作的心理变迁
        一、翁同龢诗集的刊印及文献缺失
        二、“君亦能诗耶”:翁同龢居京时期的诗歌创作
        三、古籍的鉴赏、收藏活动与翁同龢的诗歌创作
        四、翁同龢晚年诗歌中的“庙堂”想象
    第八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坛的“唐宋兼采”——以汪氏、钱氏、单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汪氏家族的学韩风尚
        一、汪氏家族的“状元诗人”
        二、汪佑南
        第二节 兼采众长、关注民生:虞山钱氏家族的诗学及诗艺
        一、钱氏家族的世袭及对钱谦益的追忆
        二、钱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三、钱育仁领导下的虞社
        第三节 晚清民国虞山单氏家族诗学研究
        一、诗法少陵与昌黎:康乾时期的单氏诗人
        二、兼采众家:晚清的单学傅与单良玉
        三、《海虞诗话》的编纂及其编选特色
    第九章 虞山文学世家的西昆风尚——以庞氏、张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庞氏家族的崛起及庞树阶“不专事色相”的西昆诗风
        一、庞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着述
        二、积学励行与“贻安堂”庞氏的崛起
        三、虽尚西昆然更崇本色——庞氏家族的诗学实践与新变
        第二节 张氏家族的诗风演进与张鸿掀起的清末虞山西昆热潮
        一、张燮的藏书与写诗
        二、张定鋆
        三、伉俪情深的张蓉镜与姚畹真
        四、吴下西昆的旗帜——张鸿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第三节 清末民初吴下西昆的诗风演进、诗歌理念及其诗学成就
        一、“西砖酬唱”与清末吴下西昆诗风的兴起
        二、吴下西昆的诗歌理念及其兴盛原因
        三、以史入诗、以诗鉴史——吴下西昆的诗学特色及其艺术上的得失
    第十章 宗氏家族兼采众长与自抒机杼诗学路径的形成——兼论民国教授诗人宗威、宗白华
        第一节 虞山宗氏家族的源流世系与诗文着述
        第二节 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晚清宗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一、吾家多闺秀,俱各擅文辞
        二、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
        三、宗氏家族的诗学主张
        第三节 传道授业、竞艳诗坛——民国宗威、宗白华的诗歌创作
        一、宗威的诗歌活动
        二、宗白华的旧体诗创作及其诗学思想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乾嘉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文学思想史研究综述
        二、何为“文学”?何为“文学思想”?——立足于清代文学的考察
        三、何以“文学思想史”?
    中:乾嘉文学思想研究综述
        一、乾嘉文学与文学思想史料略述
        二、乾嘉时期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综述
    下:范围、框架、思路
        一、关于“乾嘉”
        二、论文的基本框架与主要思路
第一章 乾嘉文学思想展开的背景
    第一节 乾嘉历史与文化政策
    第二节 乾嘉时期的思想史、学术史概况
    第三节 乾嘉文学概述(上):流派概述(附理论批评)
    第四节 乾嘉文学概述(下):历时性考察
第二章 政治压抑下的文学主潮
    第一节 御制文学、科举制度、台阁文艺
    第二节 官方修书与文体正变
    第三节 盛世中的变音
第三章 朴学背景下的创作转向
    第一节 “学人”与“文人”、“考据”与“辞章”之争
    第二节 从推重学养到逞才炫博
第四章 个性解放与艺术的精致
    第一节 晚明的潜流
    第二节 两种精致化追求的离合
    第三节 女性观念与女性文学的变化
第五章 叙事文学中的文学思想新貌
    第一节 自寓、自况向自传性的进发
    第二节 集大成与雅文学化
    第三节 文言叙事文学的体制创新
结语:何以乾嘉?
参考文献

四、《考试》十载 向往光明(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D]. 杨瑞. 西北大学, 2021(12)
  • [2]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韩国罗末丽初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研究[D]. 王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4]张蠙及其诗歌研究[D]. 金潺.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仲并《浮山集》笺注及研究[D]. 冯应清. 广西大学, 2019(01)
  • [6]张九成《横浦集》研究[D]. 戎姝阳. 广西大学, 2019(01)
  • [7]晋唐庐山佛教文学研究[D]. 陈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欧阳辂及其《碉东诗钞》研究[D]. 龚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D]. 吕姝焱.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乾嘉文学思想研究[D]. 张昊苏. 南开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考试”十年,向往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