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中电力》数字化期刊(论文文献综述)
杨欣妍[1](2019)在《新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科技、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因素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冲突、融合。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科技期刊及其相关产品“走出去”是我国参与新全球化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和路径。本文首先在综述分析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互联网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不同于传统科技期刊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科技期刊产品”的概念,认为科技期刊产品是科技出版产业的核心,而科技出版产业的发展为产品优化提供了需求和支撑。其次从科技期刊产品和产业的双重视角出发,对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现状从现阶段成果、产业相关要素和产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存在产品定位不明确、产品开发能力低、产品组合不够丰富、未能打造产品品牌等方面的不足。再次,结合国内国外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分析归纳了典型国际化科技期刊的产品特点及其所采取的产品策略和保障措施,同时对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提出相应的措施。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应强化产品意识,加强科技期刊产品开发,在产品定位上应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国际化科技期刊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要适应其定位;(2)产品组合包括内容的组合和形态的组合,在产品组合上需大力开发数字化产品、建设平台及数据库;(3)在产品开发上除了选题的多角度,还应提供除期刊本身外的多样化服务,并通过系列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品牌;(4)加强科技期刊产业人才队伍、市场运行、数字出版等建设,保障科技期刊产品策略的实现。在本文中,笔者力求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吸取优秀个案的成功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全方位探讨我国科技期刊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产品策略。
张立伟[2](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孙亮[3](2013)在《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理论总结绿色经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构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熵权法的评价模型实证分析江苏省绿色经济的变化情况,凝练徐州市沛县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和成果,最后就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绿色经济的研究成果,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当前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践,构建了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熵权法的评价模型。其次,以2007-2011年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通过熵权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和权重赋值,并比较分析了江苏省近五年绿色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实证结果表明:2007-2011年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显着提高,评价值分别为0.2678、0.3547、0.4757、0.5768、0.7148,但是总体上全省绿色经济发展依旧不够成熟,区域产业物耗能耗水平过高、传统生产方式转型不彻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绿色规模企业较少、绿色清洁技术开发与应用较为滞后等问题依旧明显;再次,利用案例分析方法,选取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加强和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做法及成效,总结沛县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并指出沛县目前还存在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稍显滞后、投入尚且不足、体系建设有待丰富等问题;最后,从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完善废物回收体系、重视污染减排、加强政府引导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骆攀玉[4](2013)在《《科技汉语》教材的语言特点及其编写 ——以高中数理化教材为例》文中指出留学生在学习理工类专业的过程中,普遍会遇到如听力反应迟钝、阅读速度缓慢、掌握的专业普通词汇量太少、对科技汉语特殊句法结构难以理解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进入专业和中国大学生一起学习之前没有任何科技汉语基础。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数理化教材为研究材料,主要运用胡裕树、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力图在描写、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科技汉语教材在词汇、句法、语篇这三个方面的语言特点。从而进一步分析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科技汉语》课程的设置及《科技汉语》教材的编写应该注意的问题、遵循的原则等等,并对《科技汉语》教材的内容构成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性建议。同时,本文还对高中数理化教材中的科技词汇、常见的关联词和短语搭配以及常见的元话语标记语进行了整理统计,以为《科技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参考材料。
李锦奇[5](2010)在《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重要路径。由于每一所高校都是办在特定的区域,属于特定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因而高等教育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彰显都必然具有区域性特点。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可以为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思维框架和实践模式。本研究在理论分析和事实分析的基础上,以辽宁省为个案,对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进行了系统探讨。本研究界定了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时间、空间和概念,认为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催生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路径;所谓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是指区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要素、各单元相互关联的方式和组织形式,它既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和地域结构等宏观结构,也包括学科结构、人员结构和权力结构等微观结构。其次,本研究探讨了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以及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国家高等教育结构的关系,认为高等教育结构的规模、质量与效益是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的三个重要要素,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国家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旨在通过要素最优化来促进系统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和思路设计往往是建构在不同的科学理论和社会理论假设之上的。其中,人力资源开发理论解释了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问题;系统自组织理论解释了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问题;波特竞争模型理论解释了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策略安排问题;社会三元结构理论来解释了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保障体系问题;学科专业发展理论解释了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学科走向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状态是新形势下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基础。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一种政府主导型模式,是以指令性计划来平衡供需关系,带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单一性特征,突出弊端在于高校与社会脱离,致使政校关系不顺、办学形式单一、高校缺乏特色、办学效益低下、专业结构比例失调、人才资源浪费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等问题。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部分省市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方面都进行过探索和实验,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正逐步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各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占美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比重在日益增大。美国高校在教育管理、办学形式、招生制度、课程与教学、人事制度、科学研究等方面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有利于高校伸展个性,办出特色。上海市一直坚持高校布局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相结合,促进高校布局相对聚集和资源共享。黑龙江省则利用理工学科门类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校经济助推器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重视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它为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内在的调节和激励机制,总体上要求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相吻合。为此,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是关系合理,功能互补;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功能整合,效益优先。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应该贯彻适应性原则、整体优化原则,非均衡化原则和兼顾性原则。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策略,是以解决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高等教育内部协调发展为目的,在综合考虑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人口变化、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以及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现有状况基础上,对高等教育的宏微观结构调整提出的具体行动方针与作出的战略方向选择。新时期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策略,既取决于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形成的内外部关系变化的趋势,也取决于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现状与未来可能的走向等因素。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既是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也是辽宁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变化的现实诉求。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类型结构狭窄、专业结构趋同、体制结构单一、层次结构不合理,缺乏领军高校等问题。辽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发挥高等教育规划的宏观调控功能、引导省域内高等学校合理分层定位为基础,促进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以通过重点建设、打造省域高等学校顶尖水准,为引领,辐射和带动其他层次高等学校共同发展;以建立省域高等学校战略合作联盟和以科类结构调整带动省域高等学校宏观布局合理化为主要手段,提升省域内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最终形成一个区域内托起“三大经济圈”重点与支柱产业发展、区域外辐射国内及东北亚相关行业与领域的、科学高效“内部区域一体、对外辐射开放”的结构体系。
习卫妮[6](2008)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对社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数字资源的建设逐渐成为其重要工作之一。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由于其服务对象为高校的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为了满足教师科研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图书馆应更加重视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着数据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自建数据库少、重复现象严重、数字资源整合检索、数字资源存储等许多问题,因此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情况,对合理地建设数字资源,优化数字资源的结构,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内容主要分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首先分析了数字资源的定义、类型及特点,笔者认为数字资源的特点主要有网络共享性、对设备及其程序的依赖性、动态性、跨时空性、信息结构的复杂性、信息的可检索性、信息的不安全性等。二、综合采用网络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引进中外文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和学科导航库建设三个方面。三、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个别高校图书馆引进数据库数量较少,数据库重复建设较为严重,自建数据库少,质量不高,数据库容量较小等。四、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明确数字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原则,应该加强自建数据库的建设和数字资源整合检索建设等。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提出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徐菊[7](2008)在《商业性文献数据库的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维普资讯、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第一台电脑诞生那天起,人们就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电脑有效的组织、使用数据。到现在,数据库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历史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类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然而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却并没有随之增加,反而湮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各国纷纷意识到只有发展各类商业文献数据库才能够真正满足广大用户对信息需求。虽然目前我国的商业文献数据库市场还比较小,但是潜力非常巨大。目前国外数据库产业继续蓬勃发展并有席卷全球之势,我国的数据库产业还非常弱小,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国外竞争者进入中国对我国商业文献数据库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威胁;国内文献数据库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开发新产品速度慢,产品适应市场能力差;各数据库出版商使劲浑身解数争夺接近饱和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事业单位市场,在开拓新的市场方面步伐较慢;我国较大的数据库出版商大多数是从我国科技情报系统的事业单位转制而来,对企业的信息需求理解不充分,导致许多数据库产品不能满足企业市场的要求;此外,我国数据库企业的营销手段也较为贫乏,有的优秀的数据库产品由于缺乏宣传也仅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当前商业市场条件下我国文献数据库企业要想正确把握市场脉搏,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及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制定正确的销售策略。本文通过深入探究中外文献数据库历史发展源流并对比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商业文献数据库领域及数据库产品与国外存在的差距,指出我国文献数据库发展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而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在产品的销售以及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方面重视不够,对市场营销的认识也很粗浅,仅仅停留在做广告或者进行商品推销层次上。而实际上,市场营销是对企业产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的全面综合考察。恰当的市场营销策略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本文第一章为绪论,对国外文献数据库研究现状进行概述,详细介绍本文在写作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文献数据库的基本理论:文献数据库的基本定义,文献数据库的分类,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商业性文献数据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介绍市场营销策略的内涵与重要意义。第四章以DIALOG、SCI、德温特为例对国外着名数据库企业及产品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我国数据库市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首先根据搜库公司对我国商业数据库市场的调查报告分析了我国商业数据库市场环境,并通过对我国三大文献数据库企业产品分析获得我国商业文献数据库市场的详细情况。第六章则分别介绍我国文献数据库的市场营销策略,包括目标市场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公共关系策略以及服务营销策略。本文重点一是以网民使用商业数据库的调研报告为根据,分析用户对目前商业文献数据库的需求情况,使用情况以及使用障碍,帮助商业文献数据库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本文的重点二是在对维普资讯、万方数据、中国知网这三家我国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数据库生产商的全面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文献数据库企业的目标市场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公共关系策略以及服务等市场营销策略。一方面,对商业数据库市场调研能够让我们清楚明确的获得该行业的市场环境,用户需求,企业市场营销的障碍,从而明确企业市场营销的目标和方向。另外一方面,通过对具有代表性文献数据库企业产品、技术、市场各个方面全面的研究对比,搞清楚行业内企业的状况,企业把握市场需求的情况:企业对市场要求是否满足,满足到何种程度,在什么方面有何欠缺。通过讲市场需求和企业满足需求的状况加以匹配,从而发现这一行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方向,提出全面的市场营销策略。
庞海燕[8](2007)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对社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数字资源的建设逐渐成为其重要工作之一。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由于其服务对象为高校的教职员工和在校同学,为了满足教师科研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图书馆应更加重视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着地区与学科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因此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情况,尤其是分布情况,对合理地配置数字资源,优化数字资源的结构,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综合采用网络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引进中、外文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和学科导航建设三个方面。依据调查结果归纳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地区分布、数字资源类型分布和学科分布情况,从中总结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进而提出了为合理布局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对策,其目的在于真正实现我国高校数字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进而逐步实现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在地区和学科分布上的相对平衡。
董小寒[9](2004)在《《华中电力》的数字化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应该是以电脑网络为基础,形成数字神经系统,使整个期刊价值链上的信息流畅通。介绍了《华中电力》期刊实施数字化的具体情况,同时对科技期刊今后数字化的发展提出了思考。
高嵬[10](2004)在《《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收集和梳理我国正式公开发行的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期刊目录和内容,探讨和建立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统一规范的等级评定标准,以解决长期以来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缺乏权威性等级鉴定标准给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申报各类奖项带来的不便。填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图书馆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提供权威性的决策支撑。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具有正式刊号的96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类52种;景观园林设计类8种;规划设计类14种;室内设计类22种)期刊杂志。 首先,我们采用打分入围的方法先将所有期刊进行初评。分别按设定的七个得分项打分,完成对期刊评定中“定量”的研究。确定出入围期刊,共59种。 第二步,对入围期刊进一步完成“定性”的研究,即对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每本期刊,有选择地对刊出论文阅读、评论,并作出简评,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期刊和一级期刊,共30种。确定二级刊物29种。 第三步,再从筛选出的核心、一级刊物中挑选出一级期刊,共10种。 第四步,甄选出最为优秀的核心期刊共20种。 由此得出研究结果: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20种;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10种;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29种。 本研究课题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客观、严谨的鉴定方法,可以作为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的研究基础。同时,等级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研究。
二、《华中电力》数字化期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中电力》数字化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1)新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探讨 |
2.1 概念界定 |
2.2 研究综述 |
2.3 相关理论 |
3 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概况 |
3.2 我国科技期刊产业相关要素“走出去”的现状 |
3.3 我国科技期刊面向国际市场的服务现状 |
3.4 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存在的产品及策略问题 |
4 国内外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案例分析及启示 |
4.1 国外科技期刊“走出去”典型案例 |
4.2 国内科技期刊“走出去”典型案例 |
4.3 借鉴及启示 |
5 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的SWOT分析 |
5.1 优势 |
5.2 劣势 |
5.3 机遇 |
5.4 威胁 |
5.5 SWOT分析小结 |
6 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优化策略 |
6.1 明确科技期刊产品“国际化”定位 |
6.2 丰富科技期刊产品组合 |
6.3 科技期刊产品开发多元化 |
6.4 加强科技期刊产业要素的保障措施 |
7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期刊与杂志 |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 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1 绿色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
2.2 构建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2.3 构建基于熵权法的绩效评价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评价 |
3.1 江苏省绿色经济指标体系构建 |
3.2 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的系统评价 |
3.3 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徐州市沛县绿色经济发展案例研究 |
4.1 案例选取及资料收集 |
4.2 沛县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
4.3 沛县在绿色经济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提高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
5.1 构建绿色生态经济体系 |
5.2 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 |
5.3 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型 |
5.4 突出污染防控与减排建设 |
5.5 强化政府支持引导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科技汉语》教材的语言特点及其编写 ——以高中数理化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动因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4 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2 《科技汉语》的词汇特点 |
2.1 词汇的性质特点 |
2.2 词汇的构词特点 |
3 《科技汉语》的句法特点 |
3.1 句类上的单一性 |
3.2 句型上的单一性 |
3.3 句子形式上的长句性 |
3.4 关联词语多,句法逻辑严密 |
4 《科技汉语》的语篇特点 |
4.1 篇章衔接方式 |
4.2 常见的元话语标记 |
5 《科技汉语》教材的编写 |
5.1 科技汉语教材发展概况 |
5.2 教材编写原则 |
5.3 教材的内容构成 |
5.4 教材编写案例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科技词汇表》 |
附录 2 《常见的关联词组和短语搭配》 |
附录 3 《常见的元话语标记》 |
附录 4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 |
(5)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涉及的若干关系 |
2.1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论域界定 |
2.2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 |
2.3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国家高等教育结构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
3.1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3.2 系统自组织理论 |
3.3 波特竞争模型理论 |
3.4 社会三元结构理论 |
3.5 学科专业发展理论 |
3.6 本章小结 |
4 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
4.1 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式 |
4.2 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容 |
4.3 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经验的与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经验 |
5.1 美国加州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
5.2 上海市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
5.3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
5.4 本章小结 |
6 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
6.1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
6.2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
6.3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7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案例——辽宁的方案 |
7.1 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历史变迁 |
7.2 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诉求 |
7.3 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
7.4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数字资源概述 |
2.1 数字资源的含义 |
2.2 数字资源的类型 |
2.2.1 按所储存的信息内容为标准分类 |
2.2.2 按所储存信息的载体为标准分类 |
2.2.3 按信息的媒体形式为标准分类 |
2.2.4 按数字资源加工层次为标准分类 |
2.2.5 按数字资源的馆藏地址为标准分类 |
2.3 数字资源的特点 |
2.3.1 网络共享性 |
2.3.2 对设备及其程序的依赖性 |
2.3.3 动态性 |
2.3.4 跨时空性 |
2.3.5 信息结构的复杂性 |
2.3.6 信息的可检索性 |
2.3.7 信息的不安全性 |
3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
3.1 高校图书馆拥有数据库总量情况 |
3.2 图书馆引进中文数据库情况 |
3.3 图书馆引进外文数据库情况 |
3.4 自建特色数据库情况 |
3.5 学科导航库建设情况 |
4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4.1 数字资源建设的特点分析 |
4.1.1 数字资源类型比较全面 |
4.1.2 全文性数据库所占比例较高 |
4.1.3 外文数据库引进数量多于中文数据库 |
4.1.4 地区优势比较明显 |
4.1.5 引进数据库的生产厂商知名度、权威性较高 |
4.2 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个别高校图书馆引进数据库数量较少 |
4.2.2 数据库重复建设较为严重 |
4.2.3 数据库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 |
4.2.4 自建的数据库少,质量也不高 |
4.2.5 数据库容量较小 |
4.2.6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未实现数字资源整合检索 |
5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5.1 明确数字资源建设的规划与原则 |
5.2 加大力度引进中外文数据库 |
5.3 加强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建设 |
5.4 加强高校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
5.5 加强数字资源整合检索建设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商业性文献数据库的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维普资讯、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写作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2章 商业文献数据库的基本理论 |
2.1 商业性文献数据库的定义 |
2.2 文献数据库的分类 |
2.3 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发展历史 |
2.4 国内商业文献数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市场营销策略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
3.1 市场营销策略的内涵 |
3.2 研究我国文献数据库营销策略的重要意义 |
第4章 国外文献数据库营销策略 |
4.1 DIALOG:做数据库不如做平台 |
4.2 SCI:权威的评价工具 |
4.3 德温特:专业化产品策略 |
第5章 我国文献数据库市场研究 |
5.1 我国商业数据库市场调研 |
5.2 维普资讯、万方数据、中国知网比较研究 |
第6章 我国文献数据库营销策略 |
6.1 目标市场策略 |
6.2 产品策略 |
6.3 价格策略 |
6.4 分销策略 |
6.5 促销策略 |
6.6 公共关系策略 |
6.7 服务营销策略 |
尾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本论文研究意义 |
二、我国研究现状分析 |
三、本论文研究内容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数字资源建设概述 |
一、数字资源基本概念及类型 |
(一) 基本概念 |
(二) 数字资源的类型 |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总体情况调查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内容 |
(三) 总体数据 |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特点分析 |
(一) 数字资源类型比较全面 |
(二) 全文性数据库所占比例较高 |
(三) 从总体上看高校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数量较少 |
(四) 在引进数据库数量上综合性大学多于专业性质的大学 |
(五) 引进数据库的生产厂商知名度、权威性较高 |
(六) 自建数据库质量不高,重复现象严重 |
(七) 涵盖的学科范围较为广泛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调查统计分析 |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情况 |
(一) 地区分布 |
(二) 数字资源类型分布 |
(三) 学科分布 |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统计数据 |
(一) 中文数据库利用情况 |
(二) 外文数据库利用情况 |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
(一) 数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
(二) 学科分布不平衡 |
(三) 语种分布不尽合理 |
(四) 多数数据库利用率低 |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缺少统一规划、观念比较落后 |
(二) 相关政策的差异 |
(三) 我国的数据库生产厂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
(四) 高校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差异 |
(五) 信息需求的差异 |
第四章 对策研究 |
一、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
(一)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现有共享模式 |
(二) 我国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困难 |
(三) 具体的应对措施 |
二、统筹规划、缩小东西部的“数字鸿沟” |
三、技术保障 |
(一) 加强数字化技术和标准建设 |
(二) 数字资源整合技术 |
(三) 网格技术在数字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华中电力》的数字化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华中电力》的数字化实践 |
2.1 系统结构 |
2.2 网站 |
2.3 全文上网 |
(1)过刊(纸质文档)数字化 |
(2)现刊(电子文档)数据转换 |
(3)全文检索数据库 |
2.4 稿件流程数字化 |
(1)网上投稿 |
(2)网上编辑 |
(3)网上审稿 |
(4)局域网采编系统 |
3 问题与思考 |
(10)《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① 课题背景 |
②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的发行及评定现状 |
③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阐述 |
1.2 等级鉴定的方法探讨 |
1.2.1 打分入围法 |
① 得分项一: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
② 得分项二: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
③ 得分项三: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
④ 得分项四:期刊创刊年限 |
⑤ 得分项五:期刊获奖情况 |
⑥ 得分项六:期刊学术文章所占百分比 |
⑦ 得分项七:专家评审 |
1.3 主要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2.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首字母排序) |
2.1.1 建筑设计类 |
(01) 《安徽建筑》 |
(0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03)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04)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05) 《东南大学学学报》 |
(06) 《福建建筑》 |
(07)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08)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
(09) 《高等建筑教育》 |
(10) 《广东建筑装饰》 |
(11) 《广东土木与建筑》 |
(12) 《广西土木建筑》 |
(13) 《广州建筑》 |
(14)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
(15) 《华南理工大学学学报》 |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1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
(18) 《华中建筑》 |
(19) 《建材.建筑.装修》 |
(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21) 《江苏建筑》 |
(22) 《建筑》 |
(23) 《建筑创作》 |
(24) 《建筑技术及设计》 |
(25) 《建筑科学》 |
(26) 《建筑师》 |
(27) 《建筑学报》 |
(28) 《建筑知识》 |
(29)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
(30) 《南方建筑》 |
(31)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32)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33) 《清华大学学报》 |
(34) 《四川建筑》 |
(35)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36) 《时代建筑》 |
(37)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38) 《上海建设科技》 |
(39) 《世界建筑》 |
(40) 《世界建筑导报》 |
(41) 《设计新潮/建筑》 |
(42) 《山西建筑》 |
(43) 《天津大学学报》 |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
(45)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46) 《新建筑》 |
(4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48) 《云南建筑》 |
(49) 《中国建设信息》 |
(50) 《浙江建筑》 |
(51) 《中外建筑》 |
(52) 《住宅科技》 |
2.1.2 景观园林设计类 |
(0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02) 《古建园林技术》 |
(03) 《广东园林》 |
(04) 《蓝天园林》 |
(0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06) 《园林》 |
(07) 《园艺学报》 |
(08) 《中国园林》 |
2.1.3 规划设计类 |
(01) 《北京规划建设》 |
(02) 《城市》 |
(03) 《城市开发》 |
(04) 《城市发展研究》 |
(05) 《城市规划》 |
(06) 《城市规划汇刊》 |
(07) 《城市问题》 |
(08) 《规划师》 |
(09) 《国外城市规划》 |
(10) 《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学报(当代建设)》 |
(1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
(12)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
(13) 《现代城市研究》 |
(14) 《小城镇建设》 |
2.1.4 室内设计类 |
(01) 《缤纷》 |
(02) 《城市住宅》 |
(03) 《国际家居》 |
(04) 《家具》 |
(05) 《家具与环境》 |
(06) 《家具与室内装饰》 |
(07) 《家居主张》 |
(08) 《家饰》 |
(09) 《美家》 |
(10) 《瑞丽-家居》 |
(11) 《现代装饰》 |
(12) 《上海家居》 |
(13) 《世界家苑》 |
(14) 《室内设计》 |
(15) 《室内设计与装修》 |
(16) 《时尚家居》 |
(17) 《新材料.新装饰》 |
(18) 《新居室》 |
(19) 《中国厨卫》 |
(2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
(21) 《装饰》 |
(22) 《装饰装修天地》 |
3 研究分析与评论 |
3.1 入围期刊 |
3.2 核心、一级期刊的筛选 |
3.3 一级期刊的挑选 |
3.4 核心期刊的甄选 |
4 研究结论 |
4.1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专业期刊等级鉴定结果: |
Ⅰ 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 |
Ⅱ 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 |
Ⅲ 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 |
5 参考文献 |
6 后记 |
7 附录 |
附录1: 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等级研究成果调查表 |
附录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 |
附录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
附录4: 新闻出版署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期刊、《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双高期刊》 |
四、《华中电力》数字化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研究[D]. 杨欣妍.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3]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研究[D]. 孙亮.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 [4]《科技汉语》教材的语言特点及其编写 ——以高中数理化教材为例[D]. 骆攀玉.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5]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李锦奇.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6]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D]. 习卫妮.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4)
- [7]商业性文献数据库的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维普资讯、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的比较分析[D]. 徐菊.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8]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D]. 庞海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9]《华中电力》的数字化实践[J]. 董小寒.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4(04)
- [10]《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D]. 高嵬. 中国美术学院,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