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动词论文-丁颖

单音动词论文-丁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音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夷坚志,执持义,动词,核心义

单音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丁颖[1](2019)在《《夷坚志》执持义单音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夷坚志》是宋代志怪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笔记小说,口语色彩强,词汇容量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执持动作是生活中的常用动作,表执持义的动词口语化程度高,数量多,是常用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词研究在词汇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使用核心义理论对《夷坚志》中徒手类表执持义的单音节动词进行研究,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有益实践。文章在提取动词核心义的基础上,依据主要核心义划分类别,次要核心义辨析差异;根据核心义描写各动词所表执持动作,解读语料;最后以表格形式展现动词所表动作的异同,条理清晰,逻辑清楚,丰富了近代汉语常用词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论述了文章的研究价值,分别梳理了《夷坚志》、执持义动词、核心义叁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说明了选取研究对象的标准,并将研究对象罗列出来;举例说明了动词分类的方法。第二、叁、四章对42个动词的研究进行详细描写,根据主要核心义强调动作特征的不同分为持物方式、持物状态、持物形状叁类,即叁章,每章内部依据主要核心义的同异分为不同的组,即节。第二章持物方式,共19个动词,分为“双手类”“多类”“高、下类”叁节;第叁章持物状态,共16个动词,分为“紧类”“离类”“转类”“立类”“曲类”五节;第四章持物形状,共7个动词,分为“长类”“小类”两节。分析动词时,首先提取每个动词的核心义,操作方式主要有:同声符系联同源词推求核心义,通过字形分析推求核心义,借助《同源字典》《同源字典补》等同源词研究成果确定同源词并推求核心义;然后根据核心义强调的动作特点详细描写执持动作;最后分析语料,结合语境描写例子中所述动作。第五章为结语,总结《夷坚志》中42个执持义单音动词所表动作的特点,用表格的形式将叁类42个动词的核心义展现出来,清晰地呈现同类动词所表动作特点的同异,实现动词间的比较。(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1)

王世凯,吕羿蒙[2](2018)在《东北方言中的单音双迭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方言除使用复合法和附加法构词外,重迭法也是东北方言中常用的构词手段。单音双迭动词是指由单音节的语素或音节重迭一次构成的原生动词,构成形式为XX,韵律特征为重轻格。依构词成素X的特征,单音双迭动词可分为语素重迭类、音节重迭类和其他类。从东北方言内部以及与普通话比较的角度看,东北方言中的单音双迭动词具有显着的原生性。同时受次生重迭的影响,东北方言中的部分原生重迭也出现了次生重迭的用法。(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倪鹏[3](2018)在《淮安话与苏州话单音动词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淮安话与苏州话中常见单音动词的收集、整理与汇编,形成完整的淮安话单音动词词表与苏州话单音动词词表,同时对淮安话与苏州话的单音动词进行注音与注释,详尽的描写出淮安话与苏州话单音动词。对淮安话与苏州话中的单音动词分别从语音、语义以及语法化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淮安话与苏州话中存在的在语音、语义以及语法化上都存在相同或相近之处的单音动词,确定淮安话中至今保留的吴语的单音动词底层词汇。在淮安话与苏州话中存在着共同特征,第一,两种方言具有共同的底层词汇,是从原始语言中保留下来的词汇;第二,淮安话与苏州话后接触的结果,从对方的方言中吸收语言成分;第叁,淮安话与苏州话平行演化的结果,都从其他方言中吸收较为流行的说法并保留下来作为自己的语言成分。本文一共分为四大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淮安话、苏州话以及单音动词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是收集、整理与汇编淮安话与苏州话单音动词,形成词表;第叁部分是从语音、语义和语法化角度来对比分析淮安话与苏州话单音动词;第四部分是对淮安话中的吴语底层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8-04-01)

孙安琪[4](2018)在《单音多义动词“开”的语义分析及汉语二语习得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单音多义动词"开"的动词义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词典贮存义和动态语境中使用义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认知存储的义项散射图式,并结合汉语二语习得者的使用情况,针对汉语学习者多义动词的习得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8年03期)

智红霞[5](2016)在《单音动词双音化后带补语情况的变化——以征战类动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单音节行为动词、状态动词带补语和同时带宾语、补语的能力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它们的这种能力都明显强于双音化后的与之对应的同素同义双音节动词。这一点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显着的表现。在汉语的历时发展中,动词后同时带宾语和补语的语序发生了变化,近代汉语中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与宾语组合的两种语序到了现代汉语中变为一种语序,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只能位于动词的后面、宾语的前面。(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6年05期)

卓子姣[6](2016)在《基于语料库的吮吸类单音动词释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词语搭配之父Firth“词的意义从与它同现的词中体现(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为理论基础(1),穷尽性搜集、研究吮吸类单音动词与之搭配的受事论元,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其论元结构的语义类别,从微观上窥探归纳概括出吮吸类单音动词的语义,探清词语内部词义系统,以此来检验词典释义。发现现有的大中型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它们对吮吸类单音动词存在释义不全面、不系统、不准确等问题。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现状,指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相关研究问题,如研究对象选词范围、语料整理的说明。第二部分对语料库中单音动词“吸”的受事论元进行全面搜集、归纳整理和分类,并分别对每一个小类进行语义特征的分析与描写,最后分析归纳出“吸”的义项,探测单音动词“吸”的词义系统。发现单音动词“吸”的受事论元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可以与气体、固体、液体、身体部位以及抽象类名词进行搭配,且每一个与之搭配的受事类别所包含的内容都非常丰富。其中,固体类与抽象类受事论元类别尤为众多,词义趋向复杂。第叁部分对语料库中单音动词“吮”的受事论元进行全面搜集、归纳整理和分类,发现单音动词“吮”与“吸”一样可以分别与气体、固体、液体、身体部位以及抽象名词进行搭配,并且在受事的数量和语义种类上,侧重于液体类,气体类相对较少,与“吸”相比更侧重用舌头品尝的区别特征。第四部分对语料库中单音动词“漱”、“呷”、“咂”、“嘬”的受事论元进行整理和分类,发现单音动词“漱”、“呷”、“咂”、“嘬”所能搭配的受事范围相对狭小,义项相对单一。第五部分对“盬、嗍、嗽、喢、喋、唆、哜、噏”其他八个吮吸义场中的单音动词进行受事分析,重新分析其词义。第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在本论文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6-05-19)

覃海燕[7](2015)在《留学生习得单音动词和包含它的近义双音动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甲、乙级词汇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单双音节近义动词为考察对象。单双音节是否为近义动词的判定标准依据是《现代汉语词语》(第6版)的释义。主要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单双近义动词的使用考察范围,另外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留学生的实际使用情况。根据统计留学生在习得单双音节近义动词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偏误实例,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且借鉴对外汉语中近义词的教学方法,具体探讨适合单双音节近义动词的教学方法。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相关文献的综述以及语料和数据来源。第二章为单音动词和双音动词形式和词义的对应关系。对《大纲》的甲、乙级词汇中的单双音节动词进行逐一的筛选,并且对形式和义项的对应关系进行归纳,确定具体分析的词语组数。第叁章在确定的单双音节近义动词中,根据形式的分组情况,对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产生的偏误实例进行统计,并调查留学生的具体使用情况。第四章探讨偏误产生的具体原因。导致偏误产生的具体原因存在多方面的因素,要认真进行分析。并根据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切合具体的词汇教学对策。第五章为结语,对全文各部分的主要观念和结论进行概括和总结,也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尉方语[8](2014)在《单音动词与同素双音动词比较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留学生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言偏误,有汉字书写方面的,语音拼读方面的,也有语法造句方面的。我们发现,汉语的动词教学是一大难点,其中,单音节动词和它的同素双音节动词,从数量上来说,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所占比例很高;从使用情况上来说,使用频率、出错频率也非常高,而且单双音节动词词义和用法多种多样,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混同:有的动词后面不可带宾语,有的可以带宾语,宾语又有抽象具体之分,词性之分等等。这些问题给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造成了很大阻碍,因此,本文打算对单音节动词和由它发展出的双音节动词做尝试性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二章,给语料范围内的所有同素双音节动词分类。语料来源主要参考张平、桑丛丛(2011)的《单双音节动词的词频、同素与同义关联研究》,《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和《动词逆向词典》。第叁章,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对同素非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进行对比分析,此外,本文将分析语料范围内双音节动词的转指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对动名兼类词现象作尝试性分析。第五章,结合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谈谈对外汉语动词的教学方面,通过对学生偏误的分析,把本文研究的问题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第六章,结语。(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4-06-07)

梁凡[9](2014)在《《国语》和《战国策》单音同义动词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时期是汉语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国语》和《战国策》作为这一时期的两部经典着作,不但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系统反映了战国时期词汇的面貌,其语料的研究价值是十分可贵的,为我们进行古汉语词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基础。同义词是词汇中一种常见的类聚关系,近几十年来,对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专书同义词研究更是代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成为汉语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国语》和《战国策》单音同义动词的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先秦汉语同义词的一般规律,以及它们所呈现出的错综复杂的同义关系和内在差异。本文对《国语》和《战国策》单音同义动词的分析研究,主要是从“比较”这一方面展开的。首先,我们对两部着作反复阅读,对同义词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和描写,力求从语料本身出发,对具有共同义位的同义词进行梳理归纳。第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今专书同义词研究的部分结论,运用现代语言学、词汇学、语义学的科学理论,对整理出的同义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除参考《国语》和《战国策》的相关注疏外,还借助了《尔雅》、《说文解字》等小学专书。第叁,对拟定的同义词组内的成员进行词义、词性分析。这里所说的对同义词的词义、词性分析,实际是对《国语》和《战国策》中的用例进行二次考察。包括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弄清相关义项对应的词性。第四,对确定的同义词进行比较分析。坚持共时与历时、定性与定量、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由于战国时期的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的发展刚刚开始起步,动词的变化又是最显着的,因此,我们对《国语》和《战国策》中的单音同义动词之间的内在差异和形成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古汉语同义词的差别最为集中地体现在词义方面,我们认为应该从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角度去全面地把握各个词的词义侧重。由社会尊卑观念所决定的语用条件,也应该成为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一个重要参考。本文共分七个部分:(一)绪论.对选题缘由、课题价值、研究方法等有关问题作了说明,简述了同义词研究的现状和成果。(二)概述了同义词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提出了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的认定方法。(叁)《国语》和《战国策》单音同义动词的概况。(四)《国语》和《战国策》数量相同的单音同义动词的比较。(五)《国语》和《战国策》数量和成员都不同的单音同义动词的比较。(六)《国语》和《战国策》单音同义动词的形成途径探析。(七)从《国语》和《战国策》单音同义动词的比较看先秦汉语同义词的共时特点与历时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符劲[10](2014)在《《论语》单音动词“为”的配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配价理论的研究方法,对《论语》中的高频动词"为"的五个常见义项,从配价格式、主要价语的构成及义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11期)

单音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北方言除使用复合法和附加法构词外,重迭法也是东北方言中常用的构词手段。单音双迭动词是指由单音节的语素或音节重迭一次构成的原生动词,构成形式为XX,韵律特征为重轻格。依构词成素X的特征,单音双迭动词可分为语素重迭类、音节重迭类和其他类。从东北方言内部以及与普通话比较的角度看,东北方言中的单音双迭动词具有显着的原生性。同时受次生重迭的影响,东北方言中的部分原生重迭也出现了次生重迭的用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音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丁颖.《夷坚志》执持义单音动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2].王世凯,吕羿蒙.东北方言中的单音双迭动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倪鹏.淮安话与苏州话单音动词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8

[4].孙安琪.单音多义动词“开”的语义分析及汉语二语习得建议[J].现代语文.2018

[5].智红霞.单音动词双音化后带补语情况的变化——以征战类动词为例[J].语文学刊.2016

[6].卓子姣.基于语料库的吮吸类单音动词释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6

[7].覃海燕.留学生习得单音动词和包含它的近义双音动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8].尉方语.单音动词与同素双音动词比较与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4

[9].梁凡.《国语》和《战国策》单音同义动词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符劲.《论语》单音动词“为”的配价研究[J].文教资料.2014

标签:;  ;  ;  ;  

单音动词论文-丁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