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变换论文_赵俊君,李冬梅,宋贺伦,刘登科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输变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变换器,光束,信号,功率,分数,余弦,正交。

传输变换论文文献综述

赵俊君,李冬梅,宋贺伦,刘登科[1](2019)在《基于传输矩阵的勒让德阻抗变换器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阻抗变换器是实现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宽带功率放大器设计的重要一环.提出了一种基于传输矩阵的勒让德阻抗变换器设计方法.该方法结合归一化的传输矩阵■参量矩阵)理论完成了勒让德阻抗变换器的公式推导和设计步骤.并结合MATLAB,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联合设计了阻抗变比为4,相对带宽高达66.7%的叁阶勒让德阻抗变换器.该叁阶勒让德阻抗变换器带内衰减量L小于0.013 dB,实际带宽为2 GHz.(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2019年12期)

达新宇,王浩波,罗章凯,胡航,倪磊[2](2019)在《基于双层多参数加权类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双极化卫星安全传输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双极化卫星通信的安全传输性能,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双层多参数加权类分数阶傅里叶变换(DL-MPWFRFT)的安全传输方法。该方法中对相互正交的两路极化状态-幅相联合调制信号进行DLMPWFRFT变换处理,并通过数模转换和射频化处理上载到卫星信道中。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使传输信号的星座图发生旋转和扩散,抗扫描能力提高,在增加系统容量的同时增强了系统的抗截获性。(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秀艳,冯丽[3](2019)在《基于傅里叶变换的舰船通信低频信号传输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低频信号传输精度分析效果差等不足,以改善当前低频信号传输精度分析结果为目标,设计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的低频信号传输精度分析方法。首先了解当前低频信号传输精度分析研究的现状,找到当前各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然后采集低频信号,采用傅里叶变换对低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低频信号的频带分量和残余分量,并采用灰色模型和神经网络对其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傅里叶逆变换得到低频信号分析结果,并进行低频信号传输精度测试。本文方法的低频信号传输分析精度超过了95%,同时低频信号传输分析速度快,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4期)

周冀龙[4](2019)在《基于V2G的无线功率传输变换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日趋成熟,电动汽车的单向无线充电已经逐渐可以量产。而随着V2G(Vehicle-to-grid)技术和智能电网的发展,如何将无线充电技术与V2G技术相结合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门方向。实现功率双向传输可以更加便利地通过EV群来对电网进行电能整合,而通过有序充放电、削峰填谷等优化运行方式,来大大缓解电网的压力。而双向无线功率传输系统所带来的便利性、安全性等优势,使得更多的用户乐意参与到这一调控中来,最终在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电动汽车将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分布式储能能源,来提升未来电网的智能性和稳定性。目前,许多学者都对双向无线功率传输技术进行了研究,但该技术仍不成熟,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本文主要从松耦合变压器的补偿结构设计和实现稳定的功率双向无线传输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首先对双向功率传输变换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传输系统的互感模型,并对四种基本补偿结构进行了数学推导和分析对比,得出一阶补偿网络并不适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结论。(2)其次,通过对比分析,本文研究了一种更加符合V2G应用场景的双边LCC补偿结构,通过建立互感等效电路模型,利用基波分析法和迭加法,分析了功率传输的静态工作特性,完成对一种能够实现原边侧零电压关断(ZVS)的双边LCC补偿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而本文采用双移相控制来实现双向无线功率传输变换器的控制,通过对副边侧的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采集和调理来实现传输功率方向和幅值的闭环控制。并通过MATLAB搭建仿真实验对所提出的理论进行验证。(3)最后,利用设计出的一台双向无线功率传输变换器实验样机来验证上述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的合理性。通过给出了系统软、硬件的设计过程,设计了松耦合变压器的匝比、绕组匝数、磁芯型号、绕线直径等;控制器采用研旭公司的TMS320F28335 DSP,设计了高频全桥变换器的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等;软件设计包括系统程序初始化、A/D采样程序、中断服务程序。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双边LCC补偿网络参数设计,在无线充电中,可以实现开关器的ZVS;在谐振条件下,传输电压振荡减小,电流波形正弦化,电路中元器件所受应力较小;可以实现变换器功率的传输方向和幅值控制,再经过损耗计算分析,其样机传输效率为79.1%(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6-10)

戴金晟[5](2019)在《基于广义极化变换的多流信号传输理论与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道极化码是一种能够达到信道容量的构造性编码,是编码理论的前沿方向。极化码发明人Arikan教授在2015年国际信息论大会(IEEE ISIT)的演讲中指出,关于极化码未来的发展,各种通信传输系统中基于信道极化思想的优化与极化码的应用将成为主流方向。但目前,以极化变换为理论指导的无线传输系统设计与优化还缺乏完善的理论框架,考虑衰落信道特性、实际多天线传输系统中的信号空间映射、多用户码本设计等因素的研究还远远不足。有鉴于此,本文将极化码的设计思想推广到通信信号的极化传输,称为广义极化变换,主要研究无线通信系统中多流信号的极化传输理论与方案。本文从无线通信系统普遍存在的广义极化现象入手,将极化码的信道极化设计思想进一步推广到通信系统的整体处理,面向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流信号传输场景,以广义极化变换为指导理论,建立多流极化信号传输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案,推动这个新方向的研究。这既是信道极化理论的成功应用,也是对通信系统整体性能的根本性提升。具体来看,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工作:第一,对极化码主流的高斯近似构造算法进行了误差评估与优化设计。首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极化码高斯近似(GA)构造算法进行了误差分析,通过计算两类误差集合与累积误差度量上界,本文揭示了传统GA构造算法在长码长与低码率的极化码构造时出现严重性能损失的本质原因。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适用于极化码构造的GA近似函数设计准则,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可以降低计算复杂度。测试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GA算法可以保证在各种极端码长码率下,极化码仍然具有优异的性能。第二,对非正交多址系统(NOMA)高效多用户检测算法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多址接入系统是最典型的多流信号传输场景之一,本文针对5G中的新型NOMA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针对NOMA接收端多用户检测复杂度较高,性能较差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高性能低复杂度的NOMA多用户检测算法。首先,本文基于LDPC译码中的“快速信息交互”思想优化了NOMA多用户检测消息传递算法(MPA)中的信息交互机制,提出了两类增强型MPA算法,提高了MPA算法的收敛速度,降低了处理时延与计算复杂度。然后,本文将各用户的信道译码器与多用户检测器进行组合,提出一种阻尼因子(DF)辅助的联合迭代接收机,DF的具体取值由EXIT图优化得到。仿真结果显示,在引入阻尼因子后,联合迭代接收机可以快速收敛到理论最佳性能,显着提升了NOMA多用户检测的可靠度。第叁,在上述两个创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广义极化变换理论,设计了极化非正交多址(Polar-NOMA)系统。首先,本文深度挖掘了多用户数据流在非正交迭加时的信号域极化现象,并将其与调制信号极化及极化码本身的二进制域极化联合,形成“用户→信号→比特”叁级广义极化变换框架。由此,极化编码与非正交多址信号传输被纳入到统一的理论体系,进行联合设计。然后,本文提出了两种用户信号分解方案:一种串行用户分解(SUP),该方案从互信息的链式法则出发进行设计,用户分解过程无容量损失,可以获得最高的频谱效率;另一种并行用户分解(PUP),该方案在用户分解过程有容量损失,但可提升系统并行度。针对SUP,本文依据信道极化理论,设计了使系统极化增益最大化的多用户分解与检测顺序,进一步提升了Polar-NOMA系统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Polar-NOMA系统,相比实际系统中已经被广泛使用的Turbo编码外迭代传输系统,能够获得更优的性能,且NOMA系统用户过载率越大,增益越明显。第四,在广义极化变换理论理论指导下,设计了极化多天线(Polar-MIMO)系统。首先,本文将MIMO信号传输视作一个特殊的信号域极化过程,利用互信息的链式法则,原始MIMO信道被变换为一组具有依赖关系的无记忆信道。与已有的调制和二进制极化编码模块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天线→调制→比特”叁级广义极化结构,从而信道编码、调制与多天线传输得以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联合优化设计。然后,本文设计了两种天线分解方案:一种串行天线分解(SAP),该模式下的Polar-MIMO系统可严格证明系统容量可达,具有最优性能;另一种并行天线分解(PAP),该方案以系统性能损失换取并行度增益。在实际Polar-MIMO信号传输过程中,本文结合不同MIMO检测算法,设计了基于高斯信道容量等效的码字构造方法。仿真结果表明,Polar-MIMO系统相比实际系统中已经被广泛使用的Turbo及LDPC编码的MIMO系统,在复杂度相当或者更低的情况下,有显着性能增益。(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15)

王明锦[6](2019)在《DC/DC变换器功率/信号同步传输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C/DC变换器作为直流电源供电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通信技术实现变换器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对供电网络各节点的能量进行合理地分配和控制,大大提高系统的供电效率和可靠性。本文在传统级联变换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研究了DC/DC级联变换器的功率/信号同步传输(Power and Signal Synchronous Transmission,PSST)策略。首先,利用变换器出现分岔行为时输出电压纹波变化这一特征,构造出一种基于变换器分岔现象的PSST系统。在对模型等效处理的基础上,推导出系统的状态方程和离散迭代模型,基于电感电流和输出电压的分岔图以及母线电压纹波,确定了信号传输的控制参数。通过仿真和实验对变换器的PSST功能进行可行性验证。其次,为了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引入了电容电流脉冲序列(Capacitor Current Pulse Train,CC-PT)控制,研究了一种基于PT(Pulse Train,PT)控制的级联变换器PSST系统。分析了PT控制的级联变换器工作原理以及低频振荡的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并确定了用于信号传输的参数和阈值。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变换器PSST的可行性。然后,为了提高PSST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引入了频率调制技术,详细分析了变换器频率调制方式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此外,介绍了过零比较法的解调原理,推导了解调环节中的阈值取值范围,并通过仿真和实验两个方面验证了基于过零比较法的变换器PSST的可行性与正确性。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降低开关频率的要求,研究了一种结合直接序列扩频(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DSSS)方式与频率调制(Frequency Shift Keying,FSK)技术的功率/信号同步传输(DSSS-2FSK PSST)策略。介绍了伪随机码和相关函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入了DSSS调制解调方式,并详细地阐述了系统的调制和解调过程。同时,分析了载波相位延迟角对信号解调过程的影响,推导了变换器载侧输入电容纹波计算公式。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DSSS-2FSK PSST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并总结了该方式的优缺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杰平[7](2019)在《基于变换域通信的信令传输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换域通信系统(Transform Domain Communication System,TDCS)是一种基于认知无线电的无线传输技术,它能通过谱分析自适应地使用所在频谱范围内的未被使用的频谱,而且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同样适用,在频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极大的提高了频谱资源的利用率。本文在变换域通信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的优点设计了OFDM-TDCS信令传输系统,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对变换域通信系统的同步技术、信道估计算法、干扰抑制算法和信令协议进行了研究,而且在无干扰和干扰情况下进行了系统性能的仿真分析,并使用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Universal Software Radio Peripheral-2944,USRP-2944)平台进行了实现和性能的测试。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对OFDM-TDCS的原理进行了说明,设计了系统帧格式和信令链路参数配置,给出了收发模型,并对基函数进行了设计;基于训练序列的同步方法设计了同步帧,并给出了时间同步方案和频偏估计方案。其次,研究了OFDM-TDCS的干扰抑制算法和信道估计降噪算法,而且针对慢衰落信道下LS信道估计算法性能差的情况,在基于变换域低通滤波的降噪、时间平均降噪和时间加窗降噪的基础上,加入基于连续均值去除的降噪处理,并对该算法的不同迭代次数和门限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选取合适的迭代次数和门限能有效地提升系统性能;同时在干扰环境中对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接着,制定了OFDM-TDCS在认知无线电场景中的信令传输协议,首先研究了单用户随机接入算法,并从通信链路的建立、断链维护和周期性维护方面给出了设计方案;然后针对多用户的复杂通信环境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算法避免碰撞,最后针对回退机制中的冲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使用软件无线电平台实现了OFDM-TDCS。对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链路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说明,并且对OFDM-TDCS的抗干扰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受硬件平台影响,实测性能比仿真性能约差2dB。(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9)

刘树林,曹剑,胡传义,严纪志,王传良[8](2019)在《正-反激组合变换器的能量传输模式及输出纹波电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正-反激组合变换器的设计和研制提供理论指导,对其能量传输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反激部分工作于连续导电模式(CCM)和不连续导电模式(DCM)时分别存在六种和四种能量传输模式,并推导出各工作模式之间的临界电感,分析得出反激部分工作于CCM时对应各能量传输模式的变压器临界电感随电感的减小而增大。推导出各模式的输出纹波电压解析式并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反激部分工作于不完全电感供能时,输出纹波电压随变压器电感的增大而减小;而工作于完全电感供能时,却与变压器电感无关,且随电感的减小而减小,此时,仅需较小的输出滤波电容和电感就可满足输出纹波电压指标要求。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肖洒,张锋,李德骏,杨灿军,金波[9](2019)在《水下电能传输网络高密度直流变换器设计及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海底观测网络的稳定性,提出一种海底观测网络的直流高中压变换器电路结构并讨论其动态特性。针对高中压电源变换器输入电压高,输出功率大的特点,采用串联输入串联输出和串联输入并联输出相结合的多模块复合结构,来减小体积并实现模块化设计;控制上采用提前引入补偿值的电压型PWM控制技术,实现抗干扰能力强和响应速度快等特性;采用继电反馈法整定误差放大器的PI参数,减小系统的输出超调电压和稳态波动幅值,使得该电源变换系统在大负载阶跃下的动态稳定性有所提高。为后续分析系统在启动和负载变化等大信号下的瞬态响应,建立高中压电源变换器仿真模型。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所采用得模块化设计能实现极小体积,并能达到散热需求,采用无超调整定规则整定的PI参数能极大地减小系统输出超调电压和稳态波动幅值,使得高中压电源变换器的稳态特性得到提升,在启动和负载切变过程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动态特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玉婷[10](2018)在《光束在含光阑的球差分数傅里叶变换系统中的传输》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数傅里叶变换是一种广义的傅里叶变换,它主要涉及光的传播、光的成像、图像处理以及光信息处理。由于透镜中普遍存在球差和光阑效应,讨论透镜光阑和透镜球差对光束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影响规律可以为实际光学系统设计、光束控制、光束获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LohmannⅠ型光学系统来实现光束的分数傅里叶变换,运用柯林斯公式详细研究了光束通过含透镜光阑和透镜球差的分数傅里叶变换光学系统的传输特性。主要工作如下:1、含透镜光阑和透镜球差的分数傅里叶变换光学系统中,Bessel光束的传输特性研究。首先将Bessel光束在理想分数傅里叶变换光学系统以及含透镜光阑的分数傅里叶变换光学系统中的传输作为特例,讨论输出光强随变换阶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光阑下传统傅里叶变换面的光强分布,研究发现,分数傅里叶系统为理想光学系统时,输出光束仍旧为Bessel光束;系统含有光阑时,选取适当的光阑尺寸,可以在傅里叶变换面获得高质量的空心光束。接着,进一步研究了透镜光阑和球差对输出光束的横向光强和轴上光强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除传统傅里叶变换面外,其它输出面下,正球差、负球差对输出光强的影响效果不同,部分正球差下可获得比无球差下光束质量更高的输出光束。最终影响输出光束分布的主要因素由光阑尺寸的大小决定,透镜光阑尺寸较小时,输出光束主要受透镜光阑的影响,透镜光阑尺寸达到一定数值后,输出光束主要受透镜球差影响。2、含透镜光阑和透镜球差的分数傅里叶变换光学系统中,余弦高斯光束的传输特性研究。讨论了理想系统中光强分布随变换阶数的变化规律以及系统只含光阑时光强随变换阶数的变化周期。讨论了系统同时含透镜光阑和透镜球差时,正球差、负球差对输出光束的影响规律,输出光强随变换阶数的变化周期,光束的调制参数、透镜光阑以及透镜球差对轴上光强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理想光学系统中在传统傅里叶变换面可以获得双曲余弦高斯光束。系统只含透镜光阑或同时含透镜光阑和透镜球差时,光强分布随变换阶数的变化周期为4。且在含光阑的球差分数傅里叶中,正球差、负球差的影响效果不一致,部分正球差下可获得质量更好的输出光束;光束的调制参数越小,透镜球差对光强的影响越大。本文首次讨论光束通过含透镜光阑和透镜球差的分数傅里叶变换系统后的传输特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5)

传输变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双极化卫星通信的安全传输性能,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双层多参数加权类分数阶傅里叶变换(DL-MPWFRFT)的安全传输方法。该方法中对相互正交的两路极化状态-幅相联合调制信号进行DLMPWFRFT变换处理,并通过数模转换和射频化处理上载到卫星信道中。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使传输信号的星座图发生旋转和扩散,抗扫描能力提高,在增加系统容量的同时增强了系统的抗截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输变换论文参考文献

[1].赵俊君,李冬梅,宋贺伦,刘登科.基于传输矩阵的勒让德阻抗变换器设计方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9

[2].达新宇,王浩波,罗章凯,胡航,倪磊.基于双层多参数加权类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双极化卫星安全传输方案[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9

[3].王秀艳,冯丽.基于傅里叶变换的舰船通信低频信号传输精度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9

[4].周冀龙.基于V2G的无线功率传输变换器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9

[5].戴金晟.基于广义极化变换的多流信号传输理论与方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6].王明锦.DC/DC变换器功率/信号同步传输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7].王杰平.基于变换域通信的信令传输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8].刘树林,曹剑,胡传义,严纪志,王传良.正-反激组合变换器的能量传输模式及输出纹波电压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9

[9].肖洒,张锋,李德骏,杨灿军,金波.水下电能传输网络高密度直流变换器设计及实现[J].机械工程学报.2019

[10].杨玉婷.光束在含光阑的球差分数傅里叶变换系统中的传输[D].四川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成像仪的传输响应和混迭频谱以往的设...电能双向传输原理框图传统ICPT电路拓扑Fig.5.1Thesimplifi...数字图像置乱加密过程基于冲激函数的信道响应测量线性非自适应坐标变换传输模拟实例

标签:;  ;  ;  ;  ;  ;  ;  

传输变换论文_赵俊君,李冬梅,宋贺伦,刘登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