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种系统论文-徐驰,谢海宽,丁武汉,戴震,张婧

复种系统论文-徐驰,谢海宽,丁武汉,戴震,张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种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次性施肥,油菜-水稻复种系统,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

复种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徐驰,谢海宽,丁武汉,戴震,张婧[1](2018)在《油菜-水稻复种系统一次性施肥对CH_4和N_2O净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一次性施肥技术对油菜-水稻复种系统CH_4和N_2O排放及其特征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综合计算全球增温潜势,以期了解一次性施肥技术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大小,从而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油菜-水稻复种模式,在荆州太湖港农场(30.36N,112.08E)油菜-水稻复种试验田设置了5个处理:对照处理(CK)、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优化施肥处理(OPT)、一次性尿素基施处理(UA)和一次性控释肥基施处理(CRF),重复3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整个油菜-水稻季的CH_4和N_2O排放通量进行监测,并测定土壤种植前后的理化性质与作物产量。【结果】(1)N_2O和CH_4的排放均具有明显的水稻季排放高、油菜季排放低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各处理N_2O排放通量在油菜季的变化范围为-4.08—35.51μg N·m~(-2)·h~(-1),水稻季则为-16.52—193.30μg N·m~(-2)·h~(-1),年平均排放通量3.66—23.70μg N·m~(-2)·h~(-1);各处理CH_4的通量变化在油菜季的排放量为-0.08—0.05 mg C·m~(-2)·h~(-1),水稻季则为-0.54—4.81 mg C·m~(-2)·h~(-1),年平均排放通量0.42—0.66 mg C·m~(-2)·h~(-1);(2)N_2O年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是FP、CRF、OPT、UA、CK,分别为1.31、1.19、1.04、0.82、0.37 kg N·hm~(-2),排放系数介于0.14%—0.25%,均低于IPCC的推荐值1%。两个一次性施肥处理的UA和CRF相比同等施氮量的OPT处理,均能有效减少CH_4年排放量29.0%和29.9%, UA处理同时能减少21.2%的N_2O年排放总量,而CRF处理却增加了14.8%的N_2O年排放总量;(3)在同等施氮量的条件下,一次性施肥CRF比OPT显着增加油菜产量10.6%,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显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现油菜季低,而水稻季高的特征,油菜和水稻季中各处理差异均不显着,油菜季中CRF和UA的排放强度最低为0.038 kgCO_(2-eq)·kg~(-1),OPT最高为0.057kgCO_(2-eq)·kg~(-1),水稻季UA最小为0.07 kgCO_(2-eq)·kg~(-1),FP最高达到了0.13 kgCO_(2-eq)·kg~(-1);(4)综合两种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100 a),用GWP表示,在相同施氮量下,两个一次性施肥处理UA和CRF的GWP均较OPT处理减少了28.0%和18.2%(P<0.05),一次性基施尿素对降低温室效应更有效。【结论】对于长江中下游典型农田而言,一次性基施普通尿素或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的措施,可以在保持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可作为水稻-油菜复种系统的一种环境友好型施肥推荐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0期)

翁玲云,杨晓卡,吕敏娟,辛思颖,陈帅[2](2018)在《长期不同施氮量下冬小麦-夏玉米复种系统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洗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小麦夏玉米是华北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其集约化的农业种植体系虽然普遍实现了粮食的高产,但氮肥常年大量施用会造成土壤深层硝态氮累积、淋洗等问题.本文以河北清苑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施氮量(N_0、N_(100)、N_(180)、N_(255)、N_(330),分别表示施氮0、100、180、255、330 kg·hm~(-2)),于2010—2016年开展6个周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季冬小麦和夏玉米收获期各处理产量存在显着差异,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冬小麦季累积、夏玉米季淋洗的特点,且90和1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表现为N_(330)>N_(255)>N_(180)>N_(100_)>N_0.从土壤剖面分布看,硝态氮可淋洗至990 cm的深层土壤中,且出现6个累积峰,同时土壤硝态氮累积峰随施氮量增加而下移,N330处理累积峰最深在840 cm处.从各土层累积量的分配看,5个处理0~90 cm硝态氮累积量占比在10%左右,大部分都在90 cm以下,不能被植物利用.可见,夏玉米季硝态氮淋洗严重,施氮量越高,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越大,向土壤深层淋洗量也越多,由此带来的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应该引起重视.从产量与硝态氮累积情况来看,N_(180)为最优处理.(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李龙珠,张清胜[3](2016)在《兴义市旱地主要作物复种系统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施兴义市旱地主要作物复种系统增产增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两年累计完成示范面积46.57hm~2,玉米平均产量7 761kg/hm~2,平均产值42 280.5元/hm~2;带动面积累计完成1 345hm~2,玉米平均产量7 521kg/hm~2,平均产值32 530.5元/hm~2。示范区比项目区玉米平均增产240kg/hm~2,增3.19%,平均产值增9 750元/hm~2,增29.97%。(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21期)

王礼献[4](2016)在《不同冬种复种方式下双季稻产量、土壤生态环境及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田冬种复种能够提高复种指数,有利于提升作物产量、改良土壤和维持地力,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保障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连续两年(2013-2015年)的田间定位实验,设置了冬闲-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大蒜-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五个处理,分析研究了不同冬种复种方式下双季稻产量、土壤生态环境和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结果表明:1.稻田冬种复种能够提高水稻产量。与冬闲对照处理相比,稻田冬种作物能够改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促进水稻生长发育,获得较高的群体干物质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年均产量增产0.15%~3.95%,以大蒜-早稻-晚稻表现较好。2.稻田冬种复种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相较于冬闲田,一是稻田冬种作物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对于维持速效养分有积极作用,还能改善稻田土壤通气性,增加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二是稻田冬种作物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有显着的促进效果,不同处理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幅度大于总有机碳,说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复种方式的响应比有机碳敏感。碳库管理指数以大蒜-早稻-晚稻处理最高,且稻田冬种作物处理均要高于冬闲对照,增幅为17.40%~31.07%。可见种植冬季作物对于提高土壤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较冬季空闲更具积极意义。同时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之间关系密切,相互间有转化作用。叁是稻田冬种作物提高了无机氮、可矿化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对土壤地力的维持有积极效果,以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表现较好。3.稻田冬种复种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冬闲相比,稻田冬种作物提升了稻田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水平和光能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24.64%~46.20%、24.44%~46.67%。能流循环指数以紫云英-双季稻复种模式最高,达到0.868,说明紫云英-双季稻复种系统要比其他复种系统更稳定。各处理的N素、P素、K素均有盈余,呈正平衡状态,有利于土壤氮素、磷素和钾素的良性循环。从输出/输入和归还/输入比例来看,均是以紫云英-双季稻表现较好。总的来看,综合这叁个方面,紫云英-早稻-晚稻和大蒜-早稻-晚稻这两种种植模式表现较好,是适合推广应用的双季稻田冬季农业开发循环模式。(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Hojatollah,Latifmanesh[5](2015)在《耕作方式对玉米小麦复种系统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小麦农作系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生产系统之一。当前,玉米和小麦的产量仍需要进一步的增加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氮肥利用率低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农田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栽培和耕作等农艺措施显着影响N2O和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玉米生产国,分别占世界小麦、玉米产量的17.9%和23.8%,同时中国也是最大的农田碳排放国家之一。华北平原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其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制是主要的农作模式。为了进一步的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很多学者就耕作、栽培等农艺技术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并且就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是关于耕作方式对作物周年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影响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高产中筋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农科所试验基地进行定位试验。2012~2013小麦生长季设置4种耕作方式:免耕(N)、深松+免耕(SN)、旋耕(R)、深松+旋耕(SR),2013年玉米季在小麦季处理基础上裂区设置免耕(N)和深松+旋耕(SR)处理,共8个处理:玉米季免耕,小麦季免耕(N-N);玉米季免耕,小麦季旋耕(N-R);玉米季免耕,小麦季深松后免耕(N-SN);玉米季免耕,小麦季深松后旋耕(N-SR);玉米季深松后旋耕,小麦季免耕(SR-N);玉米季深松后旋耕,小麦季旋耕(SR-R);玉米季深松后旋耕,小麦季深松后免耕(SR-SN);玉米季深松后旋耕,小麦季深松后旋耕(SR-SR)。2013~2014年小麦和2014年玉米生长季的试验处理与上一年度一致,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小麦周年土壤耕层特性、作物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提高农田生产力和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在玉米-小麦一年两熟模式中,N-SR和SR-SR处理能够显着提高作物周年产量;两年度作物周年平均产量为N-SR>SR-SR>N-SN>SR-SN>SR-R>N-R>N-N>SR-N;两年度玉米平均产量免耕处理比深松+旋耕处理高1.55%。2.耕作方式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在玉米-小麦一年两熟模式中,N-SR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周年作物氮素吸收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两年度小麦平均氮素吸收量为N-SR>SR-R>SR-SR>N-N>SR-SN>N-R>SR-N>N-SN,氮素收获指数为N-SR>SR-SN>SR-SR>N-SN>SR-R>N-R>SR-N>N-N,年平均氮肥偏生产力为N-SR>SR-SR>SR-SN>N-R>SR-R>N-N>N-SN>SR-N;在玉米生长季,与深松+旋耕处理相比较,玉米季免耕出现均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3.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在玉米-小麦一年两熟模式中,N-N处理显着提高了0-10,10-20和20-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与深松+旋耕处理相比较,免耕处理显着提高了小麦和玉米成熟期0-10,10-20和20-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N-N处理显着提高了玉米-小麦周年的土壤含水量,SR-N次之,其他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4.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不同土层之间,各处理玉米和小麦季成熟期土壤总氮含量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不同处理之间比较,N-N处理的玉米和小麦季成熟期0-10 cm土层土壤总氮含量最高,而N-SR处理的10-20 cm土层土壤总氮含量最高;从玉米季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总氮含量平均值分析,玉米季深松+旋耕处理高于玉米季免耕处理,但是从小麦季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总氮含量平均值分析,玉米季深松+旋耕处理低于玉米季免耕处理;不同土层之间,各处理小麦季成熟期土壤NH4+-N含量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而土壤NO3--N含量10-20 cm土层高于0-10 cm土层;从周年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NH4+-N含量平均值分析,玉米季深松+旋耕处理的10-20 cm土层土壤NH4+-N含量高于玉米季免耕处理,0-10 cm土层土壤NH4+-N含量低于玉米季免耕处理;从小麦季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NO3--N含量平均值分析,玉米季深松+旋耕处理高于玉米季免耕处理;不同土层之间,各处理玉米和小麦季成熟期土壤p H 10-20 cm土层比0-10 cm土层高17.50%;从玉米季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p H平均值分析,玉米季深松+旋耕处理低于玉米季免耕处理;从小麦季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p H平均值分析,玉米季深松+旋耕处理的0-10 cm土层土壤p H低于玉米季免耕处理,而10-20 cm土层土壤p H高于玉米季免耕处理;不同处理之间比较,N-N处理的玉米和小麦季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p H最高。5.耕作方式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不同土层之间,各处理小麦季成熟期土壤微生物量碳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不同处理之间比较,N-N处理的小麦季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N-N和N-R处理的小麦季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不同土层之间,各处理小麦季成熟期土壤有机碳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不同处理之间比较,N-N处理的小麦季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从玉米季和小麦季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值分析,玉米季免耕处理高于玉米季深松+旋耕处理;从小麦季开花期0-20 cm土层土壤硝化潜力平均值分析,玉米季免耕处理比玉米季深松+旋耕处理高18.78%;不同处理之间比较,N-N处理的小麦季开花期0-20 cm土层土壤硝化潜力最高,N-SR处理最低;从小麦季开花期0-20 cm土层土壤反硝化潜力平均值分析,玉米季深松+旋耕处理比玉米季免耕处理高4.67%;不同处理之间比较,N-R处理的小麦季开花期0-20 cm土层土壤反硝化潜力最高,SR-SR处理最低;6.耕作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玉米-小麦一年两熟模式中,耕作方式对第一周年N2O排放有显着影响,对第二周年N2O排放无显着差异(P>0.05);从两年N2O排放平均值分析,玉米季深松+旋耕处理显着高于玉米季免耕处理;不同处理之间比较,SR-SR处理N2O排放量最高,N-N处理N2O排放量最低;耕作方式对小麦季、玉米季和周年的CH4排放无显着差异(P>0.05);从两年CH4排放平均值分析,玉米季深松+旋耕处理高于玉米季免耕处理;玉米季深松+旋耕处理的单位面积和单位产量的GWP高于玉米季免耕处理;不同处理之间比较,SR-SR处理的单位面积和单位产量的GWP最高,N-N处理单位面积和单位产量的GWP最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5-01)

徐宁,黄国勤[6](2014)在《稻田复种轮作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田复种轮作是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农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为探明稻田复种轮作这一耕作制度的优势,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对稻田生态系统连作处理方式和轮作处理方式的能流与物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复种轮作系统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能量流动方面,稻田轮作处理平均总初级生产力为74.37×1010 J-hm-2,比连作处理高31.35%;轮作系统能量总投入平均为9.42×1010 J-hm-2,比连作处理高4.90%;轮作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平均为1.55%,比连作处理高31.36%;轮作处理辅助能量产投比平均为7.89,比连作处理高25.04%。在物质循环方面,轮作处理的N、P、K养分利用率明显高于连作处理,各个处理的N、P输出/输入均小于1,说明农田生态系统中N素、P素均有盈余,呈正平衡状态,有利于土壤N素、P素的良性循环;但是系统中K素的输入值小于系统内K素的输出,说明系统内存在严重的K素亏损。因此,在南方稻区,采用稻田复种轮作方式有利于提高系统的能流物流,从而使农田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对循环农业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李素萍,袁军祖[7](2014)在《剑川稻麦复种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 李素萍 袁军祖)近日,农业部公布了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全国有20个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剑川稻麦复种系统榜上有名。 剑川稻麦复种系统涵盖全县7万亩水稻面积,核心区为金华镇、甸南镇和沙溪镇。剑川稻麦复种系统历史悠久,自30(本文来源于《大理日报(汉)》期刊2014-05-22)

姬强,孙汉印,Taraqqi,AK,王旭东[8](2014)在《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连续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2008—2009年连续两个生长季期间不同耕作措施(结合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土壤有机碳、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其中在"深松+秸秆还田"耕作模式下的增幅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 cm土层增幅达到19.5%,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提高了16.9%和20.5%,而免耕模式则有效提高了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结合秸秆粉碎还田是最理想的耕作模式,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徐宁[9](2013)在《稻田复种轮作系统的作物生产力、生态环境效应及能流物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是我国南方省份中典型的双季稻产区,双季稻比例居全国第一,在我国的水稻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稻田复种轮作是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为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研究复种轮作系统对江西稻田系统的长期影响,对保障我国南方省区双季稻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粮食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根据连续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从稻田复种轮作系统下作物生产力、生态环境效应和能流物流特征研究叁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稻田复种轮作能提高稻田系统作物生产力。复种轮作在水稻分蘖数、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动态及干物质积累方面均优于连作处理,也就是说稻田轮作有利于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及群体生长,从而对产量及构成因素产生一定影响。早稻的产量均略低于晚稻的产量,轮作处理的水稻产量高于连作处理,从产量的构成因素来看,大部分指标均是轮作处理优于连作处理。也就是说稻田复种轮作是增产最显着而且最稳定,是维持江南稻田可持续增产的一种有效的技术途径,是值得推广的一种种植方式。2.稻田复种轮作能改善生态环境效应。稻田复种轮作有利于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随着轮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下降,总孔隙度增加,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中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并且相比于连作处理,稻田复种轮作能更好的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另外稻田轮作能减轻水稻病虫草害对水稻的危害,轮作处理水稻的病虫草害均低于连作水稻田。3.稻田复种轮作系统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总初级生产力、总投入能、光能利用率、辅助能量产投比方面,稻田轮作处理均高于连作处理。N、P、K的养分利用率也同样明显高于连作处理,并且轮作系统N素、P素均呈盈余状态,呈正平衡状态,有利于土壤N素、P素的良性循环。但是系统内K输入却小于系统内K输出,存在着严重的K亏损。(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高艳[10](2013)在《设施草莓—水稻复种连作模式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草莓的设施栽培在我国逐渐兴起,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由于草莓属于不耐连作的作物,从而存在着轮作换地与设施固定的矛盾,连作障碍日益明显,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也成为制约草莓规模化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探索有效解决草莓连作障碍的途径,提高设施栽培的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苏州市望亭镇新埂大学生创业园的设施草莓大棚为研究基地,以草莓大棚夏种水稻与常规夏闲后种植草莓两种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网栽水稻无机肥、有机肥不同肥料的投入,研究明确设施草莓—水稻复种连作模式对土壤养分、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的效应,并提出设施草莓—水稻复种连作模式的主要技术指标,同时也为网栽水稻的生产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与夏闲土壤相比,种植水稻后土壤理化性状发生明显的变化,夏季种植水稻后能降低土壤养分含量,稻作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作用有差异,以磷钾养分作用较为显着。同时,种植水稻后显着降低了土壤全盐含量,提高了土壤的pH值和EC值,持续种植水稻后效应更大。因此,草莓大棚进行网栽水稻,具有更好的平衡养分积累、减缓土壤酸化及次生盐渍化的调控效果。但种植水稻后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设施大棚夏季种植水稻后,降低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因此在草莓的施肥上要进行改进,增加一定的施肥量,以提高草莓的产量。(2)产量与效益。设施草莓后网栽水稻的产量水平要低于无网栽培的产量,施用无机肥比有机肥的产量高,因此在设施栽培下,提高网栽水稻产量是增效途径。设施草莓田种植水稻后,对草莓生长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移栽期推迟,影响了草莓的营养生长,草莓减产12.0%,但品质有所改善,稻茬草莓比正常大棚草莓糖酸比增加了38.7%,VC含量增加了31.7%。(3)设施草莓—水稻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复种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效应,通过网栽水稻,发展有机农业,保障食品安全,是生产上有效的途径。在模式的配置上,如在水稻品种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生育期较短,产量较高的品种,以适应草莓茬口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3-05-01)

复种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冬小麦夏玉米是华北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其集约化的农业种植体系虽然普遍实现了粮食的高产,但氮肥常年大量施用会造成土壤深层硝态氮累积、淋洗等问题.本文以河北清苑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施氮量(N_0、N_(100)、N_(180)、N_(255)、N_(330),分别表示施氮0、100、180、255、330 kg·hm~(-2)),于2010—2016年开展6个周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季冬小麦和夏玉米收获期各处理产量存在显着差异,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冬小麦季累积、夏玉米季淋洗的特点,且90和1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表现为N_(330)>N_(255)>N_(180)>N_(100_)>N_0.从土壤剖面分布看,硝态氮可淋洗至990 cm的深层土壤中,且出现6个累积峰,同时土壤硝态氮累积峰随施氮量增加而下移,N330处理累积峰最深在840 cm处.从各土层累积量的分配看,5个处理0~90 cm硝态氮累积量占比在10%左右,大部分都在90 cm以下,不能被植物利用.可见,夏玉米季硝态氮淋洗严重,施氮量越高,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越大,向土壤深层淋洗量也越多,由此带来的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应该引起重视.从产量与硝态氮累积情况来看,N_(180)为最优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种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徐驰,谢海宽,丁武汉,戴震,张婧.油菜-水稻复种系统一次性施肥对CH_4和N_2O净排放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

[2].翁玲云,杨晓卡,吕敏娟,辛思颖,陈帅.长期不同施氮量下冬小麦-夏玉米复种系统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洗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8

[3].李龙珠,张清胜.兴义市旱地主要作物复种系统增产增效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6

[4].王礼献.不同冬种复种方式下双季稻产量、土壤生态环境及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

[5].Hojatollah,Latifmanesh.耕作方式对玉米小麦复种系统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6].徐宁,黄国勤.稻田复种轮作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

[7].李素萍,袁军祖.剑川稻麦复种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大理日报(汉).2014

[8].姬强,孙汉印,Taraqqi,AK,王旭东.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

[9].徐宁.稻田复种轮作系统的作物生产力、生态环境效应及能流物流特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10].高艳.设施草莓—水稻复种连作模式的系统评价[D].扬州大学.2013

标签:;  ;  ;  ;  

复种系统论文-徐驰,谢海宽,丁武汉,戴震,张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